• 沒有找到結果。

二、北投纜車與 PeoPo 公民新聞

二、北投纜車與 PeoPo 公民新聞

1999 年也就是八頭里仁協會推動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幕的次年,文 史工作室成員、一些當年新任的北投里長、及里仁協會的核心幹部B 就 成立了「反對北投纜車聯盟」(見表二)。他們從2000 年 7 月至 2005 年5 月先後到台北市議會開記者會陳情三次,並提案給監察院,促成該 院向市府提出糾正。但是到 2005 年年底台北市政府終於跟民間建設公 司簽約,開始興建纜車系統。後因 2006 年 7 月爆發官商勾結案使得興 建工程嘎然而止,直至 2008 年才又復工。就在聯盟積極反對纜車興建 的 2000 年,B 被選為里仁協會理事長,他很快便帶領協會加入了「反 對纜車聯盟」。所以在反對設置北投纜車這一件事情上面,「學習型」

的里仁協會自始就是與「議題型」的文史工作室站在同一陣線,他們透 過「反纜聯盟」來協調他們反對市府施政的社會運動,也透過出身里仁 協會、並經PeoPo 訓練過的謝姓公民記者在網上抒發個人及他的夥伴反 對設置纜車的理由。

表二:增補北投纜車 BOT 案大事記

北投纜車BOT 案大事記

1996 年 2 月,市長陳水扁主持北投纜車規劃報告會,裁示應與居民充分溝 通再做評估考量。

1997 年 12 月,中央營建技術顧問研究社完成「北投線空中纜車規劃及初 步設計」規劃作業。

2000 年 3 月,工務局新工處向市長馬英九簡報,馬英九裁示一定要興建。

2000 年 7 月,北投社區團體代表前往市議會表達抗議纜車。

2000 年 7 月,工務局再度向馬英九簡報,馬英九裁示爭取以 BOT 方式興 建。

2000 年 7 月,馬英九與北投林泉里座談,表示「今天才知道有人反對纜 車」。

2000 年 9 月,北投反對纜車聯盟於北市議會召開記者會,公佈「反對北投 纜車行動網」。

2002 年,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同意纜車興建計畫。

2004 年 6 月,內政部將興建案報請行政院核定。

2005 年 5 月,北投社區的居民到市議會陳情反纜車興建。

2005 年 6 月,力麒建設接獲「北投線空中纜車案」甄選委員會通知,為最 優先申請人。

2005 年 12 月,力麒與台北市政府完成「民間機構參與興建暨營運北投空 中纜車投資契約」。

2006 年 4 月至 6 月,力麒舉辦三次施工前說明會

2006 年 5 月,北投纜車正式動工,預計 2007 年 6 月完工營運。

2006 年 7 月 19 日,爆發內政部次長賴萬進、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 長蔡佰祿官商勾結。北投纜車停工。

2007 年 11 月 5 日,市長郝龍斌向議會報告,北投纜車復工案尚待陽明山 國家公園審核。

註:2008 年 8 月 8 日取自《苦勞網》網站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

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17091,並做最後二欄的增補。

依據謝氏在PeoPo 平台上發布新聞內容所涉及的時間先後來看,他 最早與北纜的接觸應該是在2004 年 10 月下旬寫給當時市長馬英九的電 子郵件(謝明海,2007 年 7 月 24 日)。郵件中提到他寫信當晚才參加 過市政府新工處在北投舉行的第 30 次纜車說明會,新工處派來的主席 居然在說明會結束前 10 秒鐘「面對眾多居民拍桌怒罵」,他現在把這 10 秒鐘的錄影傳給市長。謝氏引自己的電子郵件做為 PeoPo 新聞的

「文中之文」,目的在提醒至 2007 年已任滿在野的馬英九,他的政策 再正確如果所用非人,就會造成像纜車說明會的結果(至 2008 年 7 月 17 日筆者登上 PeoPo 採納這則新聞時,共有 2,505 人瀏覽過此則新聞,

沒有人回應但是有3 人推薦。)。

其後謝氏在 PeoPo 發布有關北纜的新聞,大抵都是根據 2007 年 7 月以降,北市動物園旁的貓空纜車開始營運所產生的許多新聞事件比附 而來。比如貓纜開始營運的頭一個月,屢屢發生在空中停擺的事故,謝 氏(2007 年 7 月 17 日,1,689 人瀏覽、2 人回應、1 人推薦)就據以提 醒讀者北投纜車的評估過程,如何鑽法律漏洞而免於環境評估這一環。

再如謝氏參加了一個「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營隊中一位鄭老師在布 落格上寫了「貓空纜車的省思」的文章。謝氏就剪貼此文成為七個要 點,再以「補充說明」方式夾議夾敘的點評這些要點,並強調北纜未通 過環評以及官方所謂以「纜車交換公路車流」的迷思(謝明海,2007 年8 月 12 日,601 人瀏覽、0 人回應、0 人推薦)。最後,由郝龍斌市 長自言「貓纜的遊客人數遠遠超過市府估計,現有汙水系統確實 難以負荷」一句話,謝氏寫成「北投纜車的『尿戒』」之 PeoPo 新 聞,意在說明於大談北纜復工之前是否應該把將來遊客排泄物的流向先 想清楚(謝明海,2007 年 9 月 30 日,511 人瀏覽、0 人回應、1 人推 薦)。

謝氏最後的兩則新聞則跳脫了比附貓纜的模式,而回到他所從出的 里仁協會與反纜聯盟的立場。在第一則新聞中(謝明海,2008 年 4 月 11 日,529 人瀏覽、5 人回應、3 人推薦),他強烈抨擊政府轉移公共 工程由民間斥資興建並取得一定年限經營權的 BOT 模式,語帶諷刺的 認為「BOT 是否有勾結這是司法的事,圖利也沒有什麼不可,政府不 與民爭利而借重民間資金和管理來補足『政府無能』的那個區塊,本來 就是好事一樁。」但是,一旦因為虧損而停止營運,「巨大的柱子和纜 線就杵在半空中……鏽蝕在哪裡,他[疑為「它們」]也不會迷失,迷失 的是人們的邏輯以及窮則變的思維。」而第二則新聞(謝明海,2008 年4 月 29 日,371 人瀏覽、0 人回應、1 人推薦),則是作者參加了台 北市政府委託民間規劃顧問公司所做的「北投開發案說明會」後第二天 所發。文中對北纜提出了最根本的質疑:「每天 24,000 纜車遊客湧進 北投,到底是發展的契機?還是災難?」文中並提到三個觀察:首先,

是連北投旅館業者都已看到,所謂「國際化不是將北投改造成奧之細道 的『仿冒品』,不是將國外的溫泉事業『移植』到北投。『讓地方文化 特色受到國際重視』才是最好、最省錢、最有意義的國際化。」其次,

作者懷疑「所有的規劃案都只是迎合主事主管的各[應為「個」]人喜 好……說明會、聽民意、都是騙人的行政伎倆。」最後,他認為這一顧 問公司一定已經見識到「北投地方和其他社區有極大差異,北投人不像 貓空居民(貓空商圈也是他們規劃的),北投人對北投的關心以及社區 自主意識[非常]強烈」。諸如強調社區自主、主張地方特色國際化、反 對摸頭的說明會、反對 BOT 等等,都是里仁協會、反纜聯盟以及文史 工作室的社會運動立場,也都可以在這兩則新聞中一覽無遺。

謝氏在PeoPo 總共發布了 6 則有關北纜的新聞,上網瀏覽的人數從 371 人到 2,505 人不等。尤其是 2007 年 7 月初登的兩則新聞瀏覽人數都

超過 1,500 人,顯示曾經擔任《北投社》—里仁協會的機關雜誌—總編 輯的謝氏,於今轉戰網路還是引人側目。但是與我們前文討論北投社大 在PeoPo 上報導的淹水事件始終無人提筆回應類似,謝氏的報導得到過 5 人次及 2 人次的回應,其他新聞依然掛零;Howley 所提「網站上的公 共論壇少人問津」的現象依然持續。而就以回應人數最多、旨在抨擊市 政府BOT 作法的新聞(謝明海,2008 年 4 月 11 日)來說,5 人次的回 應集中在新聞發布的3 天內(4 月 11 至 13 日),其中一則為廣告,另 一則是要求新聞應附上地圖,其他 3 則才與北纜有關:最長一則超過 400 字,極力批評北纜開發證實「『中國』國民黨是極右派思想」;次 長一則則抨擊北纜有關官員都「患有權位傲慢、知識傲慢的病症」;最 短一則應該是北投居民所寫,抱怨北纜停車塔已擋在眼前而完工後通勤 時間會多增加一小時。也就是說,在難得的回應文章中針對新聞內容就 事評論者絕無僅有,抱怨、指責者充斥;回應的品質令人搖頭。最後,

綜合PeoPo 上發布的淹水與北纜兩事件的報導來看,前者無人回應,其 原因可能出在缺乏參與感;後者有回應但質量俱缺。有無回應之間,一 方面涉及網民的素質,另一方面卻也令人想到PeoPo 矢志做為公民新聞 平台的角色是否有欠缺。

總之,透過視訊會議與PeoPo 公民新聞網站的利用,北投原已涇渭 分明的公民團體都掌握了資訊科技的利器以推動各自擁抱的公民目標:

「計畫型」公民團體—北投文化基金會及社區大學—實踐審議民主;

「學習型」(里仁協會)和「議題型」(文史工作室、文史協會)公民 團體則聯手反對北投纜車的設置。這樣的結論如果無誤,那麼北投公民 團體的作為對於我們圖二的正反假設甚具釐清的作用。就圖二下半層的 負面假設來說,既然北投的公民團體都透過資訊科技來推動一己的公民 目標,也就是主要透過PeoPo 來宣揚審議民主或是社會運動,可以說資

訊科技使得公民團體成員一再「複習」內部的公民目標,卻無助於與其 他互競的公民團體的整合,這正符合圖二「科技乃增進派系互信的充分 條件卻疏離派系之外成員」的部分假設。至於科技無關民主甚至有害民 主這部分的假設,北投事例恰巧是支持「無關」的假設。此處我們必須 理解,我們的事例以公民團體為主體,不管他們是追求審議民主或是社 會運動,這二者都屬於廣義的民主範疇之內。現在我們要問的是增加了 PeoPo 這樣的資訊科技,他們追求民主的行動是否得到助力?我們誠實 的答案是「不知道」,主因是 PeoPo 新聞的回應不但量少而且品質不 佳。我們的公民團體原本就在追求民主,新科技的加入無法看出它對民 主目標的貢獻(例外則是視訊會議可以帶來「平等但會失焦的對話」,

詳下),我們整體上只能判定新科技與民主無關。總括來說,北投事例 傾向於全面支持圖二的負面假設。

再就圖二上半層的正面假設來說,北投與澳洲維網的經驗告訴我 們,透過視訊會議的新科技的確可以帶來平等對話、不同觀點、及跨領

再就圖二上半層的正面假設來說,北投與澳洲維網的經驗告訴我 們,透過視訊會議的新科技的確可以帶來平等對話、不同觀點、及跨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