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的實際情形,但本研究也認為 Freedman 以族產為主的概念,亦是瞭 解中國傳統社會宗族組織所不可或缺之概念,故以下仍然會將族產視為 分析與理解宗族組織的重要因素之一。

7. 要瞭解台灣漢人宗族形成和分布,首先要掌握祖籍與姓氏這部分主要是 針對大宗族而言,而若要研究小宗族則應該不受祖籍人群的影響。本研 究根據這樣的概念鋪陳前兩章內容,即本文在第一章提及的西湖溪流域 內祖先來台的祖籍與姓氏,第二章則以姓氏來探討嘗會分布,目的為探 討西湖溪流域內重要的宗族與分布情形。

8. 嘗會的大量的設置,亦可認為是客家人來臺後,從移民社會漸趨轉變為 土著社會的一種現象,尤其嘗會大量的增加,也意謂著土著化的速度正 在加快的進行中。

三、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臺灣客家嘗會的研究,本文將以 2004 年劃分嘗會研究文獻回顧之分水嶺,

關於這點爲求更嚴謹的推論,並嘗試整理出嘗會研究與整體客家研究的相關性,

將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說明。以宏觀視野分析,綜觀臺灣整體客家研究發展 時,發現 2004 年為客家研究重要的分水嶺,原因分析如下:一是 2004 年為「客 家委員會客家學術發展委員會設置要點」訂定並頒佈施行的年份,這是政府於學 術界鼓勵客家研究具體的作為,二是從客家委員會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執行的《建 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顯示 2004 年以後不論在客家期刊論 文、學位論文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客家研究的論文都大幅增加。49

49 客家委員會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執行的《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在分析 客家期刊論文數量時提到:「2003 年起客家研究研究中心陸續成立,中央大學亦於 2004 年成立 了客家學院,這些客家學術研究機構的成果產出,直接顯現於 2005 年之後期刊數量呈現倍數的 大幅增長,2005 年亦達至數量上的高峰,此與制度化後客家研究議題受到重視也甚有關聯。」(國 立中央大學 2012:總-67)其次,其分析客家委員會成立後 11 年間的學位論文成長率時,也發現次高 峰出現在 2004 年,而最高峰出現在 2008 年;自 2008 年學位論文攀升至頂峰的同時,學位論文 的數量亦出現遞減,其原因可能與客家相關系所的招生情況有關。(國立中央大學 2012:5-41)再者,

在該成果報告書亦提出:「在補助客家研究計畫上,除了大部分為行政院客委會補助,另外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也占多數…。在制度化以後,從 2004 年開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客家 研究計畫突然增加至 18 筆,並且逐年提高補助數量。以此可推測,關於客家相關領域之研究漸

觀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述現象發生原因,林修澈研究提到客家委員會對客家學的影響時,提及:「就 客家學而言,在客家委員會推動之下,『自在研究』正蓬勃發展,在極短期間內 便可看出成績,三所大學設立客家學院,多所大學及學院紛紛成立客家研究中 心,每 年補助學位論文召開學術會議。這些 行動自然促發客家學的自覺反思。」50

(一). 客家嘗會研究的初興:2004 年以前的「嘗會」研究

綜合上述,客家研究 2004 年以後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客家研究論文不論在 文化產業、公共政策、數位應用、第三部門…等議題的研究數量均有明顯的提升。

進而以微觀角度聚焦於客家嘗會研究時,是否仍得以 2004 年做為研究回顧 的轉捩點呢?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進一步分析客家嘗會有關的文獻後,發現嘗 會研究由 2004 年起,外顯的論文主題有著明顯的轉變,即嘗會研究漸由非研究 主題作為獨立研究主題,且從內容分析時亦發現 2004 年以前大都聚焦於宗族的 研究,但研究視角卻是分歧的,2004 年起則逐漸趨向集中於嘗會對聚落、社區 或地域社會等之研究。以上說明,從後續研究回顧詳細探析可加以印證。

基於前述,以下研究回顧的鋪陳,將以 2004 年作為客家嘗會研究的分水嶺,

分為客家嘗會研究的初興、客家嘗會研究的興起、接下來再概述「祭祀公業」博 碩士論文的研究回顧。

2004 年以前嘗會研究大都散見於學術性專書中,並常見與宗族議題併同討 論之,亦即聚焦「宗族」的研究,較少以嘗會為主題的專案研究計畫或學位論文,

倘未將學術性專書有關嘗會的研究,納入本文回顧並加以探討,勢必無法透析客 家嘗會研究的歷史脈絡,爰將其納入文獻加以分析討論之;且為了理出箇中的研 究理路,以下從研究內容分為五個面向來探討嘗會研究議題,進而理解研究的趨 勢。

1. 商品化社會的研究

1970 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孔邁隆至臺灣南部從事學術性研究,其

漸受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重視,以及客家相關議題能見度提高。」(國立中央大學 2012:總-96

50 林修澈(2004:24-25)《客家學研究史論:客家學的成立與發展》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田野時間點為 1971-1974 年,地點在美濃鎮龍肚地區(現今行政區跨越獅山里與 龍肚里),後來孔邁隆返回美國後,將臺灣美濃地區田野調查結果於 1976 年撰寫 成博士論文,題目為“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中文譯為《家族的聚合與分離:臺灣的中國家族》,本論文以 1970 年代 臺灣傳統社會為研究對象,有關嘗會該論文也有描述。研究顯示,美濃地區的耕 地有相當的比例,屬於各種不同祖宗嘗會或神明會等民間組織,這樣的現象於福 佬人地區非常少見,作者也認為美濃地區在清領時期就是一個商品化的社會,這 樣的論點來自於對嘗會會份的觀察。據作者調查,當時美濃地區的嘗會有四百多 個,占農田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於是經常發現每一個家族多少都擁有這些嘗會 組織的會份,這些會份可以傳給後帶子孫,也可以轉讓買賣或交換持股,所以許 多家族的兄弟可能擁有數個嘗會組織的會份。作者也認為嘗會具有凝聚宗族情感 與自我認同功能,而神明會的功能,則有跨越宗族與情感聯絡的作用存在。51

2. 設立方式的研究

戴炎輝著《清代臺灣之鄉治》其中附錄二「臺中縣大村鄉調查報告」提及:

「祭祀公業在臺灣很普遍,大多數是在清代設立的,日治初期還有一些,以後就 沒有了。設立的方法,普通在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來做祭祀業(筆者叫做鬮 分字的公業),但也有族人按股湊錢而購置田產的(筆者叫做合約字的公業)。」52

3. 在地化發展的研究

從上面這段文字可明瞭關於嘗會研究,戴炎輝是最早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 為:鬮分字祭祀公業與合約字祭祀公業,主要係因設立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別。

關於本調查報告提出的精闢見解,影響後人對於嘗會(祭祀公業)的相關研究非常 深遠;因此,可以看到這類的研究,大都會引用本調查報告有關祭祀公業的分類 方式。

陳其南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有關祭祀公業研究觀點也深深影響後人對

51 Myron L. Cohen ,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52 戴炎輝(1979:770-771)《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嘗會(祭祀公業)的研究;學界對這本書評價甚高,主要是關於臺灣的漢人社會結 構變遷提出「土著化」的概念,這論點對後續研究臺灣相關議題的研究者,指引 另一層面的思考。

本書在論述第五章宗族的形成與土著社會,分兩部分來加以闡述,一是祖籍 與姓氏分佈,二是宗族組織的形成與土著化,首先說明隨著土著地緣組織的形 成,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親屬組織-宗族,也開始茁壯、發展;進而根據過去臺 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的《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8 年出版,1926 年之 材料),以及陳紹馨和傅瑞德 1968 年出版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來分析祖籍 與姓氏的分佈,接著敘述宗族組織的形成與土著化,說明對於宗族的發展問題,

可藉由「祭祀公業」所屬的族產來加以觀察,並根據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出版 有關 1937 年全省祭祀公業的統計資料,來分析祭祀公業與宗族發展的問題,再 由統計數據資料說明:「祭祀公業的大量設置是在道光以後的事情,而在光緒和 明治年間達於極盛,大正年間因為日本殖民政府之管理政策而使公業之設置平均 數較前減少。這種趨勢令我們想到宗族在臺灣發展的問題。其也觀察到在十九世 紀末以前,宗族在臺灣漢人社會中,有顯著的發展。」53

由上述說明可知,作者採用祭祀公業的統計數據資料的分析,進而觀察臺灣 清領與日治時期宗族的發展問題。此外,據陳其南觀察祭祀公業的成立與蓬勃發 展,正意謂宗族組織在臺灣逐漸形成且土著化,有關這論點由作者以下論述可得 證明:「臺灣漢人移民在臺灣重建其宗族組織的過程,正顯示他們已經決定把臺 灣當做永久之故鄉。…假如考量到明治年間,當臺灣與大陸的交通愈趨困難以 後,祭祀公業的大量增加,那麼我們更可以明瞭臺灣漢人土著化速度的加快現 象。」54

4. 閩客宗族發展的比較研究

由此可知,作者對臺灣的漢人社會結構變遷,提出「土著化」的概念,

很重要的佐證資料之一,即是來自對祭祀公業的研究所得。

53 陳其南(1987:138-141)《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54 陳其南(1987: 141)《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莊英章著《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為臺灣北部兩個閩 客村落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從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閩客的不同性格,以及使

莊英章著《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為臺灣北部兩個閩 客村落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從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閩客的不同性格,以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