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海合作組織與日本的關係

第五章 上海合作組織與大國關係的安全觀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與日本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戰的主要戰場在歐、亞、非三大洲,美國有兩大洋做屏障,不僅沒有受到戰爭的 直接破壞,而且借助戰爭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為戰爭服務的各種經濟產業,軍事 和經濟迅猛發展。到 1945 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比重已達 62%,

對外貿易總額已占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 1/3,黃金儲備量占 70%,成為 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在經濟上,美國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世界銀行」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國際性組織,以國際經濟自由化為 旗幟,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美國的國際經濟秩序,控制了世界貿易、金融和投資,

確立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225

美國藉由國際反恐名義,必須消滅賓拉登及凱達組織的機會,直接將軍事力 量投入中亞地區,與本地區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與土庫曼等 五個國家,分別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軍事合作關係。因為中亞5國的戰略地位十分 重要,美國的力量伸入此地後,向西可扼住俄羅斯,向南可掌握印度與巴基斯坦 等南亞地區的動態,並可奪取中亞地區所蘊藏的豐富石油資源與礦產。從整個中 亞周邊戰略格局來看,美國反恐軍事行動給中國及俄羅斯等周邊大國的整體安全 形勢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尤其揮兵進軍阿富汗後,美國伺機在中亞長期駐軍並 建立情報站,這又給中國及俄羅斯安全環境造成了直接的威脅。226為了加入上海 合作組織,以便於就近看管該成員國未來動向,美國於2005年7月向上海合作組 織正式申請成為觀察員國,但因美國的地理位置不屬於中亞、南亞等地,而遭到 上海合作組織的拒絕。諷刺的是伊朗於2005年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成為該組織的 觀察員國,此舉引起美國的不悅,更加懷疑上海合作組織未來發展的動向。227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與日本的關係

日本是亞洲地區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位於亞洲的東緣,北隔宗穀海峽228 與俄羅斯之堪察加半島相對,西以日本海與俄羅斯之東西伯利亞及朝鮮半島遙遠

225 丁金光、李廣民主編,當代國際關係(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9 年 6 月),頁 37-38。

226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年 10 月),頁 66。

227 李業梅,「試析上海合作組織與美國的關係」,新疆大學學報,第 36 卷第 5 期,(2008 年 5 月),頁 1-3。

228 俄文稱「拉彼魯茲海峽」(La Perouse Strait),日本稱為宗穀海峽,位於庫頁島與北海道島 之間,貫通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長 40 公里,水深 20-40 公尺。海峽的名字是紀念 1787 年第一 個進入的法國人拉彼魯茲侯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望,南接我國台灣本島之北端,東濱北太平洋與美國夏威夷群島為鄰,為四周 環海之島國,229也是中國的地緣鄰國。中日兩國不僅在地理上一衣帶水,隔海相 望,而且在歷史和文化上有著深厚的淵源;中日兩國關係的正常化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後美國與蘇聯兩極世界格局下,中日兩國,尤其是中國,為爭取國家的獨 立自主,謀求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230而日本的國家戰略自從明治維新之後,向 來是與西方強國交好,遇到西方出現分裂時,日本通常會選邊站而依靠及親近較 強的一方而與較弱的一方為敵,基本上這套政策給了日本最大的戰略利益。

從 20 世紀 70 年代末開始,日本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 2 經濟大國,同 時也是「亞洲奇跡」的始發國。23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面對共產與反共產的對抗 局勢,日本選擇回到了傳統的戰略軌道,與世界首強建立同盟關係;此時日本外 交政策的演變大致經歷了「追隨外交」、「經濟外交」、「多邊自主外交」和「爭做 政治大國外交」4 個階段。以「多邊自主外交」來說,是在不動搖日美同盟關係 的基礎上,從日本的實際需要及國家的經濟利益出發,展開相對獨立的外交關 係,以確保日本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主動加強和改善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 係。所以,從經濟層面看,日本是以對外貿易立國的國家,中日兩國之間經濟的 互補性很強,也因此兩國關係的基石是經濟貿易領域的交往與合作。

從政治上來說,打從一開始中日關係就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事,它具有牽動 國際格局的影響力,而中日關係的改善對提升整個亞洲在世界中的能見度,對中 國和日本各自國際舞台上提升自主性和發揮影響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232尤其 中日兩國在冷戰後國際格局建構中的作用,世界在經歷了戰爭與發展之後,正面 臨重大的過渡與轉型,冷戰思維相聯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已無法面對全球 化所帶來的衝擊。所以,我們看到日本「爭做政治大國外交」是日本在經濟實力 壯大後的必然結果。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日本的各項經濟指標在世界上均屬名 列前茅,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科技、金融及貿易大國,233而與這些數一數二的 經濟指標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卻無足輕重,既無主動發

229 國防大學戰爭學院編,全球地緣戰略研究(龍潭: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4-8。

230 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8 年 4 月),頁 152-153。

231 前揭書,頁 152。

232 前揭書,頁 154。

233 丁金光、李廣民主編,當代國際關係(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9 年),頁 1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言表態的機會,更無揮灑的空間與力量,故被世人稱為「經濟巨人、政治侏儒」。 所以,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取得與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地位,已成為日本外交 的當務之急,故積極在聯合國安理會爭取增設的常任理事國席次,自然成為日本 外交政策所努力的目標。

國際上以「經熱政冷」來形容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是很貼切的,在美國與日本 聯盟圍堵中國軍力的擴張及日、中兩國民族情節糾葛的基本框架下,日本與中國 的軍事發展、主權爭議、貿易爭端及自然資源爭奪等多項未解決的敏感議題,仍 然牽絆著現階段日本與中國之間微妙的戰略互動關係。234因此,冷戰後日美同盟 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巨大勢力的存在,也意味著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已悄然的發 生變化。235自 1978 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以來,盡管中日兩國之間的政 治交流持續不斷,但也出現了曲折與波動。概括地講,中日政治關係大體上經歷 了 1978-1995 年的平穩發展、1996-2006 年的摩擦對立、2007 年至今的迅速恢復 等三個階段,雖然經歷了起伏,但雙邊經濟關係變得越來越密切。歷史問題依然 是中日關係中的敏感問題,此外還存在著其他一些問題,如台灣問題、釣魚台、

東海專屬經濟區等,還有在地區合作戰略方面,雙方相互疑慮,這些都使得中日 雙邊關係變得脆弱。236

中國與日本關係的另一個挑戰是兩國的「政冷」的僵局雖然已經解凍,但是,

它們之間的不信任還是很強。中國明確認識到,為了實現和平與合作的地區環 境,發展與日本的合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處理好這對關係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在中日雙邊關係中,有兩個重要問題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首先是在最 高層級建立正常的對話協商機制;其次是在處理東海問題上營造一種合作性的氣 氛和框架,使兩國在地區戰略、能源戰略和安全戰略方面,應該互相協商,以避 免惡性競爭。237

中日關於釣魚台和專屬經濟區的爭端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雖然中日兩國政府

234 王央城主編,戰略與區域安全(龍潭: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出版,2006 年),頁 77。

235 徐萬勝等著,冷戰後的日美同盟與中國周邊安全(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頁 2。

236 張蘊嶺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

頁 9。

237 前揭書,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進行探討,但中日關於釣魚台和專屬經濟區的爭端仍是中日關係中的一個大問 題,中國提議對這個地區進行聯合開發,日方的反應尚不積極,兩國關係中的合 作氣氛還需要通過雙邊關係的總體改善來實現。238

90 年代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國際上以政治 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的對立讓位於以經濟為主導的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這種劇烈 的歷史轉折給了「經濟超級大國」的日本,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日本以 超級經濟大國實力為後盾,緊緊抓住國際關係新舊格局轉換,積極調整國家戰 略。中日兩國從地緣上看同屬東北亞,是該地區,乃至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大國。

對日關係一直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方面,保持與日本的良好關係不僅是出於 對現實利益的考慮,也是對長遠利益的考量,239中國因此必須為這樣一種經濟發 展與地區安全體系而努力,以維護中國對日本和整個該地區的一些核心的安全利 益,240加速實現政治大國及經濟大國的目標邁進。中日關係的結構和未來取決於 亞洲多邊合作的發展。中日兩國在亞洲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係將大幅度在亞洲 多邊經濟與安全合作的框架內實現和體現。因此,促進亞洲地區的多邊合作符合 中日兩國的長遠的根本利益,是解決中日兩國「競爭」的出路所在。中日兩國應 和亞洲其他國家一起,逐步推動和建立亞洲多邊合作機制,使中日兩國各自在這 種地區合作機制中確立和發揮自己的地區及國際地位,共同為亞洲的崛起與發展 做出貢獻。2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