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游地區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0)

第四章 渡河位置選定原則

5.1 上游地區

水產區,對農業發展幫助頗大。海岸平原大致平坦,標高在 20 公尺以下(圖 5-4)。

圖 5-4 濁水溪下游平原地形

綜合上述各分區,如以流域區段作一分析,所得結果由各章節中 論述。

尺左右者,北有干卓萬山及卓社大山,南有東巒大山及東郡大山;西 有治茆山及西巒大山等。濁水溪上游河谷的地形特色分述如下:

1.地利至武界之河谷地形地利峽谷至武界的濁水溪流路大致為 曲流地形,其中大部份呈成育掘鑿曲流,河床狹隘,為連續的 峽谷地形,尤以丹大溪合流點至武界之間的「良久峽谷部」為 最,此峽谷部曲流,直線距離 16.3 公里,實際流路長 27 公里,

流路迂迴率達 166%,曲流地形之發達由此可見。地利至武界的 河階地形亦甚發達,左岸有依西羅瓦河階及治茆河階,依西羅 瓦為高位河階,治茆河階為低位河階。右岸有位在布努爾對岸 的低位河階,以及位在伊西羅瓦對面的河階地形,可分上下兩 段,上段為高位河階,下段為低位河階。

2.良久峽谷部之曲流與稜線群之肩狀平坦稜 丹大溪合流點至武 界之間的河谷為標準的掘鑿曲流,最為顯著者為「良久峽谷 部」,向此峽谷部伸出的各個稜線群上,肩狀平坦稜非常發達,

標高在 900-1100 公尺之間,比高 400-600 公尺。

3.武界至霧社的河谷地形 武界至霧社之間的河谷,在地質上主 要為軟質的千枚岩狀板岩,河流向兩側侵蝕,形成寬闊的河 床,但在堅硬的砂岩或板岩分佈的地點,河流被緊扼成隘路,

是最佳的築壩地點,日據時代所築的武界水壩及霧社水壩,壩

址即在此種隘路地形上。但水壩的建造,讓水壩上方原本開闊 的河谷平原如今成為一個蓄水池。此段河谷間,亦有許多高位 河階及低位河階的分佈,高位河階位在萬大電廠南方、霧社附 近,低位河階有霧社之河谷平原、姐妹源等地。

4.霧社風隙與霧社稜線之角階霧社附近之稜線,被濁水溪與眉溪 緊扼,為狹隘的山稜,至霧社附近高度降低,在地形上屬於一 個風隙或風谷,被稱為「霧社風隙」,為濁水溪與眉溪發生河 川襲奪後產生的景觀。霧社風隙附近的山稜上有平坦的角階地 形,此地平坦的地形,亦是河川襲奪的產物。

5.霧社以上濁水溪上游的河谷地形 霧社以上的上游為連續的峽 谷,沿岸的狹窄河階地形,為聚落人口聚集的地方,盧山、和 平及靜觀等村落即建立於此種狹窄的河階上。春陽附近有環流 丘地形,標高 1240 公尺,比高 440 公尺,係台灣最高的環流 丘景觀【16】。

上游的坡稱為坡降,坡度較陡,流速很急,坡的下降比例常超過 每哩 50 呎,亦即每公里下降 9.3 公尺。坡在上游被侵蝕的很快,兩岸 都很陡,有時幾乎達垂直的角度,河流的搬運能力較強能搬運多量的 砂礫,有時還能搬運相當大且重的岩石,並且不斷的磨蝕河床,同時 也因為流速較快,容易把河道侵蝕成小溝或峽谷。

當今台澎防衛作戰之際,部隊能否突破障礙,迅速到達戰術位置,

是所關切之議題。

由於上游多屬河谷地形,河道迂迴流路,依據「渡河位置條件」

而言,此地區實有違背選擇條件,其對部隊運動必然形成障礙,因此 不列為選擇之地區。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