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渡河作戰之渡河位置選定研究-以濁水溪為例

系 所 別: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304029 謝雯萍

指導教授:林 文 欽 博士

(2)
(3)
(4)
(5)
(6)

誌 謝

在論文付梓之際,心中滿是感謝。感謝上天的安排,讓我在風城 山居度過美好與充實的歲月,匯聚如此之因緣。

每位研究生最感動也是最不捨的時候,就是開始寫誌謝的時候,

過去在學校的七百多個日子裡,轉眼間如昨日所發生的事情,往事歷 歷浮現心頭。

本論文得以順利之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 林文欽博士在論 文撰寫期間之督促與悉心指導,在遭遇瓶頸時總是幫余渡過難關,

解決心中的疑問。恩師治學執著的態度,是余學習的榜樣。感謝系 上師長們的啟迪與關懷,拓展余之視野,讓余在學業及為人處世上 都受益匪淺,師恩之浩瀚無以言謝,願以勤補拙來回報恩師為余所 做之一切。

其次要感謝同窗的慶龍大哥、仕添大哥以及在另一國度的慶福大 哥,沒有你們的一路陪伴,在這個學校就少了許多回憶及感動。

最後更要感謝外子-志良的體諒,以及母親張瑞英女士,感謝犧 牲假日時間幫忙照顧小孩-秉恒、德諺,對余之包容,讓余得以無憂 無慮的求學。

(7)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太多,無法一一致謝,僅將此論文獻給余 的家人、師長以及所有關心余的朋友。

謝雯萍 謹誌于 中華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8)

摘 要

廿一世紀以來,因為新式武器裝備的不斷創新,使現代戰爭趨勢 走向作戰空間多維、預警時間短暫的作戰型態。國軍未來面臨的將是

「預警時間短、作戰正面寬、縱深淺、決戰快、多維空間作戰」等不 利條件之地面防衛作戰。因此對於臺澎防衛作戰型態,欲達成作戰目 的必須仰賴對本島地形特性的了解,及障礙物之有效運用與配合,使

「作戰」發揮極致,始能掌握勝利契機。

我國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臺、澎、金、馬各有其特殊之地理 環境與重要之戰略價值,海島國家之防衛作戰,大多有戰略縱深不足 之先天窒礙,我國自也不例外。

濁水溪所在位置約居台灣本島中央,對於部隊南北接替作戰具有 ㄧ定之影響,或是對增援作戰而言,均是ㄧ大考驗;因此就本研究言,

其對於台澎防衛作戰之陸戰而言,具有ㄧ定之影響。

關鍵字:【防衛作戰】、【濁水溪】、【渡河作業】

(9)

Abstract

In 21 centuri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ing of innovative weapons lead the modern warfare moving towards multi-dimensional, short warning time. Nowadays, Taiwan national troops are also facing numerous advers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hort early warning time, wide battle field, shallow longitude, quick decisive battle,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combat” in ground defending comba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fending Taiwan, Penghu, it is a must to familiarize respective terrain traits, along with manipulating and coordinating natural obstacles to combat. Therefore, it not only intensifies the defending force, but also grasping the turning point to win.

Taiwan, surrounding with seas, is a state that made of islands, Penghu, Jinmen, Mazu. Each island own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with which they obtain essential strategic value.

Congenitally, most island states suffer short strategic longitudinal length, including Taiwan.

Locating in central Taiwan, Zhuoshuixi River domainat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in respect to North-South alternative combat, as well as reinforcement. In this research, it identifies that Zhuoshuixi river possess has the positive impact in the war of defending Taiwan, Penghu.

Key words:[Defense combat],[Zhuoshuixi river],[Crossing peration]

(10)

目 錄

頁碼

誌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圖錄

表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方法 3

1.3 研究限制及範圍 4

1.4 研究流程 5

1.5 研究架構 7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河口防禦研究 8

2.2 氣象對作戰影響之研究 9

2.3 我軍行動方案研究 10

第三章 濁水溪流域概述

3.1 地形 12

3.2 氣候與水文 13

3.2.1 氣溫 13

3.2.2 雨量 14

3.2.3 蒸發量 15

3.2.4 逕流量 15

第四章 渡河位置選定原則

4.1 影響渡河因子 19

4.2 渡河攻擊於防衛作戰中之意義 22

4.3 渡河位置選定原則 24

4.3.1 渡河位置與渡河地區之選定 25

4.3.2 徒涉位置條件 26

(12)

第五章 渡河地區分析

5.1 上游地區 31

5.2 中游地區 34

5.3 下游地區 35

第六章 個案分析

6.1 中游地區 40

6.1.1 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 40

6.1.2 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 54

6.2 下游地區 61

6.2.1 彰雲大橋-西螺大橋段 61

6.2.2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 67

6.2.3 自強大橋-西濱大橋段 73

6.3 小結 7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8

7.2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13)

圖 錄

頁碼

圖 1-1 研究流程圖 6

圖 1-2 研究架構圖 7

圖 3-1 濁水溪流域圖 12

圖 4-1 河道深水區分佈圖 20

圖 4-2 旅渡河正面、渡河地區及渡河位置圖 25

圖 4-3 河道向我彎曲示意圖 27

圖 5-1 濁水溪上游蜿蜒河道 28

圖 5-2 濁水溪河谷區寬大沖積平原 29

圖 5-3 濁水溪台地地形 30

圖 5-4 濁水溪下游平原地形 31

圖 6-1 濁水溪河道示意圖 40

圖 6-2 濁水溪進入中游地區兩岸趨於緩和 41

圖 6-3 由河道中得知濁水溪兩岸趨於緩和 42

圖 6-4 濁水溪進入中游地區河床性質圖 43

圖 6-5 由河道近距離勘驗濁水溪河床性質圖 44

(14)

圖 6-6 由河道上拍攝主河道 45

圖 6-7 由河道左岸拍攝主河道 46

圖 6-8 由名竹大橋上拍攝主河道圖 47

圖 6-9 竹山鎮道路網 48

圖 6-10 竹山鎮砂石引道圖 49

圖 6-11 竹山鎮堤防外便道 50

圖 6-12 松柏坑於渡河時扼控整個渡場 51

圖 6-13 松柏坑掌控濁水溪中游地區,具有重要軍事價值 52

圖 6-14 由松柏坑鳥瞰渡河位置 53

圖 6-15 由濁水溪右岸觀察河道變化 55

圖 6-16 由河道中央觀察河床性質 56

圖 6-17 彰雲大橋上觀察河道變化,呈現分歧現象 57

圖 6-18 自河道右岸觀察河道變化 58

圖 6-19 林內鄉道路網 59

圖 6-20 林內鄉河道旁農田引道 60

圖 6-21 淤泥提高河床高度示意圖 62

圖 6-22 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農田 63

(15)

圖 6-23 廣大農田成為渡河時之障礙 64

圖 6-24 由西螺大橋上觀察河床性質 65

圖 6-25 西螺鎮道路網 66

圖 6-26 由自強大橋(彰化縣大城鄉方向)觀察整個河道 68

圖 6-27 濁水溪河床高於堤防兩側平原示意圖 69

圖 6-28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農田 70

圖 6-29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樹叢 71

圖 6-30 本區河床性質圖 72

圖 6-31 全台最大沙丘地形圖 74

圖 6-32 濁水溪近出海口河床性質圖 75

(16)

表 錄

頁碼

表 3-1 濁水溪流域主要氣象站平均溫度 13

表 3-2 濁水溪流域各雨量站雨量統計 14

表 3-3 濁水溪流域主要氣象站平均蒸發量 15

表 3-4 濁水溪各流量站月平均流量統計 16

表 4-1 主要河川道路及重要橋樑一覽表 18

表 4-2 各兵種、車輛允許最大徒涉、漕渡深度 21

表 4-3 流速與底質關係 22

表 6-1 河川戰略價值表 38

表 6-2 較佳渡河位置選定分析表 77

(17)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 研究動機

廿一世紀以來,因為新式武器裝備的不斷創新,使現代戰爭趨勢 走向作戰空間多維、預警時間短暫的作戰型態。加上中共始終未曾放 棄以武力犯臺,強調要以導彈攻擊及三棲登陸,打一場「高科技條件 下攻臺局部戰爭」。所以國軍未來面臨的將是「預警時間短、作戰正面 寬、縱深淺、決戰快、多維空間作戰」等不利條件之地面防衛作戰【1

】。因此對於臺澎防衛作戰型態,欲達成作戰目的必須仰賴對本島地形 特性的了解,及障礙物之有效運用與配合,使「作戰」發揮極致,始 能掌握勝利契機。地形是戰場的基本結構,是戰爭的依托,是組織作 戰指揮所依據的重條件和影響部隊作戰行動的基本因素【2】。在現代 戰爭條件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出現使戰場範圍日益擴大,戰爭規模 合作戰型式、作戰近程發生了重大變化,地形條件與作戰行動呈現出 錯綜複雜的關係。

機動作戰為當今用兵之主流,係以殲滅敵人有升力量為主旨,依 靈活之指揮與部隊迅速分合,創造某一時空之有利機勢,乘機補殲敵 人獲致戰果,在守勢作戰中亦多以此戰術思想主軸;我國為海島國家,

四面環海,臺、澎、金、馬各有其特殊之地理環境與重要之戰略價值,

(18)

海島國家之防衛作戰,大多有戰略縱深不足之先天窒礙,我國自也不 例外。基於本、外島之獨立性、幅員縱深及中共登陸作戰之特點與弱 點,我地面防衛作戰成敗之重要關鍵,即繫於我「灘岸門戶」是否能 有效固守,能否殲敵於水際、灘頭,使敵登陸戰力無法增長【3】。

河川對部隊機動形成障礙之程度,通常依河幅、水深、流速、河 底性質而異,而兩岸狀況地形及交通狀況、支流分佈情形、天候季節 之變化等,亦能使戰術行動產生不同程度之影響。

本島屬海島地形,南北狹長、東西短淺,周邊海岸線長達 1,140 餘公里,幅員狹長縱深不足,對機動戰術運用限制級大;島內多山,

約佔本島面積五分之三,中央山脈等五大山脈縱貫全島,將本島劃分 成不均勻東西兩部分。由於山勢傾斜急峻,河川多東西流向,湍急短 促,於枯水期平原地區多可徒涉,豐水期除橋樑外均無法橫越。全島 河川均發源於五大山脈,且多位於西部,將本島西部分割成大小不等 的區域,影響部隊機動及兵力轉用甚鉅,為能創造機動作戰有利條件、

克服地形、河川限制因素,在防衛作戰中具有深切影響。

濁水溪所在位置約居台灣本島中央,對於部隊南北接替作戰具有 ㄧ定之影響,或是對增援作戰而言,均是ㄧ大考驗;因此就本研究言,

其對於台澎防衛作戰之陸戰而言,具有ㄧ定之影響。

(19)

1.1.2 研究目的

作戰講求戰力機動與集中。然台灣地形主要受到縱向山脈分離與 橫向河川限制,再加上受到濱海地區鹽田、魚塭及周邊城鄉都會區快 速發展,人口稠密之影響,然在戰時若受到敵滲透突擊與優勢海、空 軍及飛彈猛烈攻擊,造成道路、橋樑中斷,易使第一線守備與縱深地 區部署之戰鬥部隊無法充分相互支援,將使部隊戰力前、後分離,掌 握困難。

本島河川呈東西流向、將本島切割猶如棋盤佈局,影響部隊機動 及兵力轉用甚鉅,為能創造機動作戰有利條件、克服地形限制因素,

因此研究部隊如何在最安全且迅速前提下,渡過河川障礙,到達戰術 位置,其渡河位置選定對防衛作戰之影響乃為主要之目的。

建立河川必要之資料,對於作戰中之情報判斷、作戰計畫擬定及 部隊指揮官下達作戰決心等,有其必要性。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式,簡述如下:

1.資訊蒐集:

本研究為「渡河作戰之渡河位置選定研究」,以國防大學陸軍 聲教官之「台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以淡水河口為例」

(20)

河川障礙,實施增援作戰?因此除將更嚴密收集相關河川水文 資訊文獻及相關資料之建立外,對於渡河位置選定評估項目,

更加以確定建立。

水文、河川流域資訊則是利用經濟部水利署資料庫做為水文數 據參考,本研究先以枯水期為對象,另針對「國軍河川戰教範

」中影響作戰成敗有關之要件:河幅、底質、流速、輔助通路

、河川突出等項目,以做為選擇渡河位置時,最佳化選擇依據

2.資料比對與現地探勘:

針對水利署水文資料,及現地探勘調查,尋求「在影響作戰成 敗要件下,哪一流域區段可供機步旅順利實施渡河作業」,進 行最佳化優選分析,所得結果以作為防衛作戰中人員兵力轉用 及對部隊機動影響之研究。

3.個案研究

最後針對濁水溪流域進行個案研究,對所研究之個案流域區段 進行評估,由於以橋樑做為區段分界,因此在後續研究分析上

,可以完整並詳細提供各條件對於渡河位置選定之影響。

1.3 研究限制及範圍

1.本研究僅限於陸軍機步旅渡河作戰之探討,案例研析亦僅限於 濁水溪流域,由北向南作戰之想定,其他戰略性武器及其他軍 種之作戰不涵括在內。

2.在假設本想定作戰區域中橋樑、鐵(公)路已遭敵軍所毀,人

(21)

員、車輛均不得依靠橋樑、鐵(公)路前進。

3.共軍若要實施三棲登陸突擊作戰,必掌握海、空優勢,在登陸 直前,在其海、空軍火力攻擊下,我軍戰力勢必受損。本研究 排除雙方海、空軍之干擾,以利研析。

4.本研究以假設於枯水期時,共軍實施登陸作戰,我陸軍機步旅 如何選定渡河位置,以利研析。

1.4 研究流程

如圖 1-1 所示。

(22)

概 念 形 成

資 料 蒐 集

文 獻 回 顧 分 析 法 資 料 整 理 及 匯 集

現 地 調 查 分 析

分 析 評 估

結 果 呈 現

資 料 增 補

(23)

1.5 研究架構

圖 1-2 研究架構圖

(2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台灣河口有無其重要性?對於台澎防衛作戰有何影響?如何制定 相關兵要,以縮短指揮官決心之下達。目前僅就軍事論文、期刊中所 公開發表之文獻及其相關研究資料作一分析回顧。

2.1 河口防禦研究

國防大學陸軍學部教官陸軍聲上校,所發表論文中提到,在目前 公開的文獻中,甚少有從純軍事觀點探討台灣河口防禦問題。台灣西 海岸地區主要河川出海口寬窄不一,有的寬至數公里,河道可延伸至 我縱深、淺山守備地區,甚至深入我政、經中心。

我地面防衛作戰指導為「灘岸決勝」,河口在地形上有別於灘岸一 線,河道為一條深入我守備區的管道,換言之,易為我防禦的缺口,

守備要領應著重於防制共軍快反部隊以快速載具突入【4】。

台灣西部北自淡水河南迄高屏溪,主要河川計有 20 條,這些橫跨 西部平原,將台灣西部地區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塊,而台鐵與台 1、3、

17、19 線、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等,都得依靠橋樑跨越 河川,連接這些道路,由於中央山脈是南北走向,台灣西岸的河流均 是東向西流,因此跨越河流的橋樑,不論大小,其重要性是無可取代 的,因此說橋樑是台灣的關節穴道,並不為過。

(25)

2.2 氣象對作戰影響之研究

綜觀古今中外戰爭歷史中,「人」雖是戰勝的主要因素,然氣象之 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之因素,黃榮欣少校所發表論文中提到,「皇帝蚩尤 逐鹿之戰」、「三國赤壁之戰」及「近代的諾曼第、仁川成功的登陸」

等,莫不因對氣象的掌握確實,而使戰事事半功倍【5】。台灣位於東 亞大陸外圍,受海洋氣候之影響甚劇,然我氣象與作戰配合之能力仍 嫌不足,如何有效運用氣象情報,進而在台澎防衛作戰中用以改變敵 我形勢,創造勝利契機,實為我裝甲部隊努力之方向。

在 21 世紀各種高科技快速發展之下,「呼風喚雨」已不再是神話,

利用高科技作戰,減少人員損傷,將是西方先進國家作戰之最高指導 原則。由 1991 年波斯灣戰爭與 1998 年科索沃兩次戰爭中,大概可以 看出未來戰爭的型態,可以說是資訊戰、平行戰與軍事組織戰的組合 戰爭,其無論在速度、效率及範圍上,均較傳統戰爭高出許多倍。

氣象為重要的軍事資料之一,作戰計畫作為或指導戰術實施階 段,均需考量氣象因素,正因氣象與敵情及地形並列為作戰決策訂定 的三要素,亦為戰鬥情報要素之一,如此才可確保任務之達成。

早在 2500 年前,中國兵學大師孫武就明白指出「戰爭準備」和「情 勢判斷」時「氣象」的重要性,在其孫子兵法中明白敘述:「兵者,

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教之

(26)

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天者,

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亦、廣狹、死生也」【6】。『天』

在孫子兵法中不如「地」著墨之多,「地」是固定的,但其變幻無窮 常因『天』而來,同樣的地形、地物,因氣象的變化常使戰爭打出不 同的結果。

尤其在現代戰爭中,必須特別注意的就是氣候的適應與時間的爭 取,故孫子曰:「知己知彼,勝乃不;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氣候正 是採取軍事行動,達成軍事作戰目標,所必須充分瞭解、掌握的有效 情報。

2.3 我軍行動方案研究

綜合上列 2 篇文獻所示,對於戰術行動直前,須掌握各情資及狀 況,以利做行動方案之制定,因此各種行動方案訂定前均應依其應具 備之條件一一分類列舉。國防大學陸軍學部教官賴焜燦上校,於其所 發表論文中提到,隨著軍事事務革新推動,國軍近年來的教育訓練不 斷精進求新,戰術教育有顯著提升與落實,然有關作戰參謀的我軍行 動方案列舉作為,仍有若干亟待改善的空間。

指揮官的決心下達係ㄧ種軍事決策的過程,其目的在求得最佳方 案用以提供指揮官下達命令並執行暨完成任務【7】。所以任務是決心

(27)

的基礎,而決心又勢必植根於狀況判斷中參二研判的敵可能行動與參 三的我軍行動方案列舉兩者上【8】。

綜觀上述所示,在目前各文獻中並無針對「渡河點選定」、「河川 對於作戰影響」等方面相關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僅能依此 3 篇文獻做 為基礎,藉此分析濁水溪流域中適合作為渡河位置之選定條件,再以 提供軍事作戰中指揮官下達決心之兵要參考條件。故我軍行動方案的 列舉實為指參判斷作為中非常重要且值得研究的課題。

(28)

第三章 濁水溪流域概述

3.1 地形

濁水溪流域居於台灣山系西坡的中央部分,流域面積 3,155.21 平 方公里,為全島第二大河。若涵蓋下游沖積扇、灌溉渠道及沿海平原 的流域面積則有 3,941 平方公里,為全島之最。主要支流有陳有蘭溪、

清水溪等,流域包含南投縣水里鄉等 3 鄉鎮、彰化縣二水鄉等 3 鄉鎮 及雲林縣林內鄉等 5 鄉鎮。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的鞍部,

主流長 186.60 公里,為全島最長的河川;上游為山地與丘陵地形,全 域主流河床平均坡降為 1/190【9】(如圖 3-1)。

圖 3-1 濁水溪流域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29)

3.2 氣候與水文 3.2.1 氣溫

濁水溪域具有較長且完整氣溫紀錄之 5 個主要監測站,除櫻社於 民國 70 年停測,其餘各站仍續監測中。如表 3-2-1 各測站均觀測每日 平均氣溫及最高、最低氣溫,各站歷年各月平均氣溫如表 3-1。

表 3-1 濁水溪流域主要氣象站平均溫度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單位:攝氏度(℃)

由表 3-1中顯示,6 至 9 月為高溫期,12 月至翌年 2 月為低溫期。

各月平均氣溫以 7 月為最高,1 月最低【10】。

名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平 均

中 15.7 16.5 18.9 22.8 25.7 27.2 28.4 28.0 27.0 24.6 21.2 17.3 22.8 1961-1990

阿 里 山 5.3 6.4 8.6 11.0 12.6 13.8 14.2 13.9 13.3 11.6 9.5 0.6 10.61961-1990

山 -1.6 -1.2 0.6 3.2 5.4 6.8 7.6 7.4 7.0 6.0 3.9 0.5 3.8 1961-1990

日 月 潭 13.9 14.8 16.7 19.3 21.2 22.2 23.1 22.7 22.2 20.8 18.3 15.2 19.21961-1990

(30)

3.2.2 雨量

如上述之各雨量站均觀測每日降雨量,其歷年平均雨量及其降雨 特性如表 3-2,就年雨量言,各雨量戰雨量差異頗大,從沖積扇平原(西 螺站)至高山區(阿里山站),可見濁水溪流域降雨量從空間上言是分 佈不均的;每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東北季節,7 月至 10 月間常受颱風侵 襲【11】。由表中之以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為少雨季,5 月至 9 月為豐 雨季,降雨量佔全年之 70%至 85%。

表 3-2 濁水溪流域各雨量站雨量統計

單位:公釐(mm)

資料來源:第 5 屆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濁水溪流域水資源利用統合管理」

2000 年 10 月

(31)

3.2.3 蒸發量

各氣象戰均觀測每日蒸發量,其歷年各月平均蒸發量如表 3-3,由 表中所示,各站之月蒸發量以 7 月最高,2 月最低。

表 3-3 濁水溪流域主要氣象站平均蒸發量

標 高

(m)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社 1019 67.7 69.9 89.5 112.4 103.6 112.0 157.9 140.0 134.9 122.8 91.4 72.6 1247.7 1965-1981

雲 420 60.7 53.7 78.8 81.9 84.2 99.8 118.5 101.0 101.7 95.0 60.7 58.1 934.1 1977-1982

日月潭 1015 67.9 64.3 78.1 79.9 83.5 79.6 94.6 86.5 78.4 78.8 66.5 63.7 921.5 1961-1982

阿里山 2406 79.9 74.3 96.8 105.4 101.5 98.1 106.1 91.0 87.8 89.1 82.1 77.7 1089.9 1961-1982

山 3850 132.1 111.6 117.7 126.1 107.9 103.0 133.9 120.6 122.9 136.6 134.7 139.6 1486.7 1961-1982

單位:公釐(mm)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3.2.4 逕流量

表 3-4為告流量站月平均流量統計表。濁水溪流量變化概以每年 11 月至翌年 3 月為枯水期,4 月起流量漸昇,6 月至 9 月為豐水期,10 月起漸漸減少以迄冬季枯水期,其豐、枯季流量差異懸殊。

以濁水溪集集流量站 1941 年至 1993 年之實測流量(表 3-4)觀察,

歷年平均日逕流量約 134.52cms 或 1162.3 萬噸,年平均逕流量約為 42.42 億平方公尺。歷年平均各月流量變化以 6 月份佔年平均值 17.20

%最高,1 月份 2.97%最低,其中 6-9 月間逕流量佔年逕流量之 60.03

(32)

%,10-5 月總逕流量佔年逕流量之 39.97%,顯見各月流量分佈極不 均勻。

表 3-4 濁水溪各流量站月平均流量統計

站 名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平 均 統 計 時 間

武 界 10.59 17.09 25.19 33.89 43.98 81.86 48.72 58.18 48.54 29.17 15.25 12.37 35.47 1960-1985 1990-1998 苗 圃 25.69 24.14 27.64 30.25 65.04 190.04 123.08 186.55 154.81 102.00 45.04 29.40 82.23 1953-1979

玉 峰 橋 20.15 22.98 23.30 30.20 72.81 94.77 126.02 411.44 81.69 56.17 29.92 23.52 81.94 1994-1998

集 集 45.50 49.59 64.75 94.73 134.51 280.51 205.34 250.73 242.46 128.07 76.14 55.70 134.52 1941-1993

桶 頭 1.987 2.54 3.45 6.09 16.83 47.58 37.24 61.70 34.63 8.82 3.50 2.25 18.96 1955-1998

水 里 橋 7.48 15.77 23.04 27.14 36.10 38.56 40.20 45.27 27.45 17.43 11.98 6.97 24.70 1994-1998 彰 雲

大 橋 28.82 42.53 52.37 116.04 150.82 313.36 228.69 362.84 266.01 105.44 20.25 10.95 146.86 1985-1998 自 強

大 橋 9.66 15.67 26.12 99.82 120.06 260.15 172.05 321.19 221.53 53.84 21.66 18.12 114.75 1986-1998

單位:秒立方公尺(m3/s)

資料來源:第 5 屆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濁水溪流域水資源利用統合管理」

2000 年 10 月

(33)

第四章 渡河位置選定原則

台灣地形受河川南北分割影響,台 1、台 3、台 17、台 19、台 21 號等主要道路及高速公路皆為南北縱向(表 4-1)。目前各作戰區在實 施反擊或兵力轉用,其反擊與機動路線規劃均以上述主要道路且都須 通過河川上的橋樑;然作戰前,敵可能先期破壞橋樑,癱瘓本島交通 系統,造成各作戰區進入戰術位置的機動路線受阻,使部隊無法展開,

造成部隊蝟集而形成敵人攻擊目標【12】。

戰時受河川阻隔、道路、橋樑破壞等影響,將影響機動打擊部隊 運動時效與兵力轉用都受到限制,而導致對敵無法有效實施反擊。

因此以總體而言,河川對部隊運動構成一定之障礙。橫向河川愈 多,進攻時障礙多,收擾部隊組織強渡的次數就愈多;防禦時則獲得 多道天然屏障。寬度愈大,強渡的難度或防禦的穩定性就愈大。戰場 水域面積越大,越野機動的難度越大,甚至必須使用特殊裝備和採用 特殊方法。河川分佈過密的地區,攻擊作戰時,迫使指揮官把研究地 形的重點放在克服水障,選擇渡口和編組搶渡、潛渡突擊部隊上;防 禦作戰時,指揮官思考重點是,利用河川防禦和控制渡場,殲敵於水 面岸上。

(34)

表 4-1、主要河川道路及重要橋樑一覽表

主 要 公 路

區 域

縱 向橫 向

主 要

河 川重 要 橋 樑

台 北 要 城

國 1 道

台 1、3、5、15 號道

台 2 號道

103、105、106、108 號道 八里-新店快速道路

基隆河 淡水河

關渡 重陽 台北 忠孝 中興 華江 光復等大橋

中 壢 要 城

國 1 道

台 1、3、5、15 號道

台 4 號道 112、114 號道 觀音-大溪快速道路 八德-中正機場聯絡道

地 區 內 河 流 河 幅 狹 窄

無重要橋樑

台 中 要 城

國 1 道

台 1、3、13、17 號道

台 10 號道 12、136 號道 彰濱-台中快速道路

大安溪 大甲溪 大肚溪

大安溪橋 義里大橋 蘭勢橋 大甲溪橋 后豐大橋 中沙大橋 大度橋 烏溪橋 高速公路橋

八 卦 山 要 城

國 1、3 道

台 1、3、17、19 號道

台 14 號道

134、138、142、144、148、150、

152 號道

漢寶-草屯快速道路 西螺溪 西濱 自強 西螺 溪洲 彰雲 名竹 中沙等大橋

嘉 義 要 城

國 1 道

台 1、3、13、17 號道

162、164、166、168、170、172、

176 號道

東石-嘉義、台西-古坑快速道 路

朴子溪 八掌溪

朴子溪 蒜頭通合 嘉南大橋 高速公路橋

岡 南 要 城

國 1 道

台 1、3、17、21 號道

台 20 號道

176、182、184 號道

北內-玉井、台南-關廟快速道

路 曾文溪

麻善大橋 高速公路橋 西港大橋 國姓橋 曾文溪橋 北勢洲橋 高 雄

要 城

國 1 道

台 1、17、21 號道

國 10 號

186、188 號道 高屏溪 高屏 萬大 雙園等大橋 潮 屏

要 城

台 1、3、5、15 號道 國 10 號 台 22 號道 187 甲、118 號道

林邊溪

林邊橋 新餉潭 丹林大橋

資料來源:陸軍工兵學刊 128 期 民 95 年 3 月 1 日

(35)

4.1 影響渡河因子

水系影響作戰行動的主要因素包含:河幅、水深、流速、底質等 特性【13】。

河幅:窄的河流,一般水深不大,便於徒涉或利用架橋方式;較 寬的河流,一般水較深,徒涉或架橋都困難;大的河川可能成為劃分 戰役階段的天然地線。本島主要河川之水量因受季節變遷影響差異甚 大,漲水期水位昇高、水流急促、河幅較旱季增加數倍以上,對部隊 運動形成障礙,使渡河漕渡或架橋作業時間增長並影響其安全;而枯 水期則經常保持數條寬窄不一之流水線,造成部隊機動及徒涉困難,

亦使渡河作業能量倍增。

水深:對江河、運河和渠道,通常把河床斷面上的最大水深,作 為一定河斷的水深值。水深的大小影響徒涉、漕渡和渡河裝備的選用。

若流速不大,水深 1.5 公尺以下的河流可以徒涉。河流的水深變化有 一定分佈規律:直伸河斷,深水區位於河床中部;彎曲河斷,深水區 靠近凹形陡岸,如圖 4-1。掌握此規律有利於實地尋找渡河路線,繞過 深水區。

(36)

圖 4-1 河道深水區分佈圖

資料來源:軍事地形學 中國山東省黃河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流速:對河川通常以主河道某處的流速,作為相應河斷流速。流 速大小對徒涉和漕渡都有影響。各兵種、車輛在不同流速條件下允許 的最大徒涉、漕渡水深如表 4-2。在本島旱季時各主要河川之流速和 緩,均不致對部隊機動造成影響,但於雨季中河水遽增、流速湍急,

尤其山洪爆發時根本無法實施各項渡河作業,部隊運動及戰力轉用完 全遭受阻滯。

(37)

表 4-2 各兵種、車輛允許最大徒涉、漕渡深度 渡河場最大水深(公尺)

兵種與戰鬥車輛 流速在

1 公尺/秒以下

流速在 1〜2 公尺/秒以下

流速在 2〜3 公尺/秒以下 步兵 1.00〜1.50 0.80 0.60

騎兵 1.25 1.00 0.80

載重 1.5〜2.5 噸汽車 0.60 0.50 0.40 載重 3.0〜3.5 噸汽車 0.80 0.70 0.60

載重 5 噸汽車 0.90 0.80 0.70

履帶式牽引火砲 1.00 0.90 0.80

輕型坦克和自走炮 1.30 1.20 1.10

中型坦克和自走炮 1.40 1.30 1.20

重型坦克和自走炮 1.50 1.40 1.30

中型坦克最大漕渡深度 2.50〜5.00 2.40 2.30 資料來源:軍事地形學 中國山東省黃河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底質:其軟硬程度,影響人員和車輛的涉渡與架橋模式,關係到 渡口位置選擇和工程構築的難易。當無法調查河川底質時,可依表 4-2 所列的流速與底質間的對應關係,作出判定。本島主要河川之河底性 質概分泥沙、砂石、礫石河床底性質等三類,同一條河川之上、中、

下游河底性質亦均有差異。概言之本島河川各適宜渡河區段,大多為 砂石河床,部份為泥沙土質,由於土壤承載能量變異,尤其河床砂石 濫採情形嚴重,使部隊實施徒涉或渡河作業時,易造成不少須克服之 困擾問題。本島河川河底性質一般多為砂石,近海處部份為泥沙,少

(38)

數河流甚因而氾濫,部隊機動甚受限制。其一般特性如:流域短小、

河床較陡峻、洪水量大、河流含砂質多等。

表 4-3 流速與底質關係

平均流速(公尺/秒) 可能的河底性質

0.1〜0.2 淤泥

0.2〜0.4 細沙

0.4〜0.6 粗沙

0.6〜1.2 礫石

1.2〜1.4 卵石

1.4〜4.0 大卵石、巨石

資料來源:軍事地形學 中國山東省黃河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4.2 渡河攻擊於防衛作戰中之意義

台灣本島渡河攻擊於防衛作戰攻守雙方而言,其戰略價值可分為:

1.就其通路言:

於我實施防衛作戰時可造成地區之間隙,並將地區劃分為各個大 小不同之區塊,使部隊必須依賴各河流現有之橋樑方能達到運輸

、連絡與兵力轉用之目的,形成兵力上分離而支援不易,雨季時 河床無法通行,而乾季河床乾凅時可作為我步兵部隊運動之道路

(39)

,惟須局部空優之掩護,河床性質不利任何車輛運動,但是河床 卻對空騎部隊形成良好隱蔽、掩蔽之空間,有利其空中機動、空 中突擊或對敵予以側擊。對於登陸初期之敵亦可造成兵力之分散

,並因登陸海灘之限制,可形成敵兵力於某一地區蝟集,寬廣之 河口及平坦之河床可提供敵登陸之接近路線,尤其對新發展之登 陸裝具而言,可深入內陸地區達到突擊之目的;必須施予鹿砦、

航道攔網、地雷、火巷或河床兵力及火網配置等設施方能減低其 運用成效。

2.就其依托言:

防衛作戰時河流雖將作戰區劃分為不同之區塊,亦因河流之限制

,不論於防衛作戰時之防禦階段或爾後因反擊之攻擊作為,可為 我各作戰區反擊時之依托或支撐,有利反擊之實施及兵力轉用前 之屏障;然對登陸時亦可運用河流作為側翼之屏障或支撐,有利 於登陸後向河流兩側席捲形成包圍殲滅,或控領對河流橋樑之有 利地形,造成我兵力分離,以使其主攻擊有利。

3.就障礙言:

於登陸初期除可分斷敵軍外,對敵未能形成障礙,因台灣河流 均源自中央山脈而東西分流;除東部秀姑巒溪與登陸方向垂直 外,餘均與登陸方向平行,然於敵登陸後作戰方向可能依中央

(40)

山脈之阻隔而改為南北向,甚或因而改變作戰線,此時之河流 因與攻者垂直而對我有利,就東部濱海公路花蓮至台東來說,

將通過大小不等近 300 座 5 公尺以上之橋樑;西部地區更不計 期數,若以火力及地形加以結合運用,可有效遲滯敵軍行動,

消耗其戰力,分斷敵軍兵力,侷限敵之發展,以為而後反擊或 逆襲之支撐。

因此渡河攻擊為超越河川障礙,對依河川地形部署防禦之敵實施 攻擊;通常攻擊部隊先以一部迅速渡過河川,建立橋頭堡,以掩護主 力渡河,繼續完成其攻擊任務。

出敵不意為渡河成功之必要條件,故須祕匿我之企圖,周密準備,

把握實施,迅速果敢實施之;此外渡河攻擊作戰應力求充分準備,尤 須掌握敵情、瞭解河川特性、地形、縝密計畫、適切編組、周密協調、

激勵士氣、充足支援、運用欺敵措施,期能發揮完整戰力。

4.3 渡河位置選定原則

周密之準備為攻擊成功之要件,因此在選擇渡河位置時,須就戰 術與技術兩方面考慮及研判。惟戰術與技術要求,常易發生衝突,指 揮官須權衡因素,就達成任務之全般著眼,適宜取捨,以獲致最佳抉 擇。

(41)

4.3.1 渡河位置與渡河地區之選定

渡河位置與渡河地區之選定如圖 4-2。

(1)渡河位置:

係指渡河正面內能以架設橋樑、漕渡門橋及突擊渡河(攻擊 舟、兩棲車量、氣墊船),或徒涉之位置。

(2)渡河地區:

乃沿河川線之部分地區,包含一個或數個渡河位置,渡河裝 備、疏散與掩蔽所需空間及鞏固上述各種位置之地形。

圖 4-2 旅渡河正面、渡河地區及渡河位置圖

資料來源:河川戰教範(草案) 陸軍總司令部 90 年 12 月 24 日

(42)

4.3.2 徒涉位置條件

渡河作戰所需渡河位置種類與數量,依參與渡河作戰之部隊、河 川障礙程度、所望渡河速度、敵軍部屬能力、兵力運用計畫、可供利 用之渡河裝備等而不同【14】。通常所需位置數量如下:

(1)突擊渡河位置:每一突擊步兵營至少一處。

(2)輕漕渡場:每一突擊步兵營至少一處。

(3)重漕渡場:每一突擊旅至少分配 1〜2 處。

(4)浮橋:每旅至少 1〜2 座,通常分佈於旅渡河正面內。

選擇徒設位置所望之條件【15】:

(1)兩岸有道路以便進出。

(2)至河川有掩蔽與隱蔽之接近路線。

(3)接進路線上須無妨礙戰車安裝涉水裝置後運動之障礙物。

(4)水深與河床狀況適於徒涉:戰車徒涉(深水與淺水徒涉)及 車輛徒涉等所適應之水深均不同,須視需求選定;人員徒涉

:水深則應不超過 90 公分。

(5)流速約 1.5 公尺/秒以下為宜。

除此之外亦須考量兩岸坡度緩和,河底堅實、河川是否向我彎曲

(如圖 4-3),便於攻者,集中火力阻止敵軍。

(43)

圖 4-3 河道向我彎曲示意圖

(44)

第五章 渡河地區分析

濁水溪地區東以中央山脈為界,西為擴大之沖積扇平原而臨海峽,北 鄰烏溪流域,南接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山脈與地形帶皆略呈南北走向,

可明顯分為山地區、丘陵區、河谷區、台地區及平原區等五區,茲分 區敘述如下:

(一)山地區

濁水溪上游即龍神橋以上為山地區,山高谷深,地形崎嶇險峻,

起伏甚大。本區地質上屬於黏板岩、板岩、千枚岩,故通稱中 央黏板岩山地,地勢多屬山嶺,地表多為石礫,甚易沖刷崩山,

致使沿岸無硬岩處常被沖刷改道形成蜿蜒曲折之流(圖 5-1)。

本區依地形構造區分包括有中央山脈區、埔里板岩山地及玉山 山塊。

(45)

(二)丘陵區

濁水溪出龍神橋後,河谷豁然開敞,除加裡、阿里二山脈仍保 持相當雄偉山勢外,兩岸地形已漸趨緩和,成為丘陵區,屬西 部衝上斷層山地區。本區若細分則包括集集山脈、阿里山脈、

南投丘陵、竹山丘陵及斗六丘陵等五個小地形區,其中前二區 為低連山地,後三區為山麓丘陵區。

(三)河谷區

河谷區橫切丘陵區中央,包括濁水溪中游河谷平原及清水溪沖 積平原。前者指濁水溪之鼻子頭隘口至水里東南四公里之龍神 橋水口之間的寬大沖積平原(圖 5-2),後者則係位於清水溪 桶頭下游之沖積平原。

圖 5-2 濁水溪河谷區寬大沖積平原

(46)

(四)台地區

濁水溪沖積扇平原之東側分水嶺,地勢較高,為典型之台地區,

屬台灣西部右山麓聯合沖積扇的一部份,本台地區可細分成八 卦台地、觸口台地及坪頂埔台地,三者原為一連續之台地面(圖 5-3),因受斷層影響及大肚、濁水兩溪所截切而分離。

圖 5-3、濁水溪台地地形

(五)平原區

濁水溪出鼻子頭隘口,即進入下游,以至於海,全區地勢低平,

地形屬於沖積扇三角洲平原,沿海則為海埔新生地。平原區除 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外,尚包括隆起海岸平原。沖積扇因為是礫 石層所構成,加以上游有廣大之集水面積,故成為豐富的地下

(47)

水產區,對農業發展幫助頗大。海岸平原大致平坦,標高在 20 公尺以下(圖 5-4)。

圖 5-4 濁水溪下游平原地形

綜合上述各分區,如以流域區段作一分析,所得結果由各章節中 論述。

5.1 上游地區

佐玖間鞍部至濁水溪與陳有蘭溪合流點的地利地峽,為濁水溪上 游。此段大致成閉塞曲流,高峰錯綜、河谷深邃,其間大斷崖及大崩 塌地甚多,地形崎嶇而險峻。濁水溪上游與各支流的會合點,常見明

(48)

尺左右者,北有干卓萬山及卓社大山,南有東巒大山及東郡大山;西 有治茆山及西巒大山等。濁水溪上游河谷的地形特色分述如下:

1.地利至武界之河谷地形地利峽谷至武界的濁水溪流路大致為 曲流地形,其中大部份呈成育掘鑿曲流,河床狹隘,為連續的 峽谷地形,尤以丹大溪合流點至武界之間的「良久峽谷部」為 最,此峽谷部曲流,直線距離 16.3 公里,實際流路長 27 公里,

流路迂迴率達 166%,曲流地形之發達由此可見。地利至武界的 河階地形亦甚發達,左岸有依西羅瓦河階及治茆河階,依西羅 瓦為高位河階,治茆河階為低位河階。右岸有位在布努爾對岸 的低位河階,以及位在伊西羅瓦對面的河階地形,可分上下兩 段,上段為高位河階,下段為低位河階。

2.良久峽谷部之曲流與稜線群之肩狀平坦稜 丹大溪合流點至武 界之間的河谷為標準的掘鑿曲流,最為顯著者為「良久峽谷 部」,向此峽谷部伸出的各個稜線群上,肩狀平坦稜非常發達,

標高在 900-1100 公尺之間,比高 400-600 公尺。

3.武界至霧社的河谷地形 武界至霧社之間的河谷,在地質上主 要為軟質的千枚岩狀板岩,河流向兩側侵蝕,形成寬闊的河 床,但在堅硬的砂岩或板岩分佈的地點,河流被緊扼成隘路,

是最佳的築壩地點,日據時代所築的武界水壩及霧社水壩,壩

(49)

址即在此種隘路地形上。但水壩的建造,讓水壩上方原本開闊 的河谷平原如今成為一個蓄水池。此段河谷間,亦有許多高位 河階及低位河階的分佈,高位河階位在萬大電廠南方、霧社附 近,低位河階有霧社之河谷平原、姐妹源等地。

4.霧社風隙與霧社稜線之角階霧社附近之稜線,被濁水溪與眉溪 緊扼,為狹隘的山稜,至霧社附近高度降低,在地形上屬於一 個風隙或風谷,被稱為「霧社風隙」,為濁水溪與眉溪發生河 川襲奪後產生的景觀。霧社風隙附近的山稜上有平坦的角階地 形,此地平坦的地形,亦是河川襲奪的產物。

5.霧社以上濁水溪上游的河谷地形 霧社以上的上游為連續的峽 谷,沿岸的狹窄河階地形,為聚落人口聚集的地方,盧山、和 平及靜觀等村落即建立於此種狹窄的河階上。春陽附近有環流 丘地形,標高 1240 公尺,比高 440 公尺,係台灣最高的環流 丘景觀【16】。

上游的坡稱為坡降,坡度較陡,流速很急,坡的下降比例常超過 每哩 50 呎,亦即每公里下降 9.3 公尺。坡在上游被侵蝕的很快,兩岸 都很陡,有時幾乎達垂直的角度,河流的搬運能力較強能搬運多量的 砂礫,有時還能搬運相當大且重的岩石,並且不斷的磨蝕河床,同時 也因為流速較快,容易把河道侵蝕成小溝或峽谷。

(50)

當今台澎防衛作戰之際,部隊能否突破障礙,迅速到達戰術位置,

是所關切之議題。

由於上游多屬河谷地形,河道迂迴流路,依據「渡河位置條件」

而言,此地區實有違背選擇條件,其對部隊運動必然形成障礙,因此 不列為選擇之地區。

5.2 中游地區

中游部分河流以流至較低處,坡度也較平緩,大致每公里下降 0.4

〜1.9 公尺(每哩下降 2〜10 呎),流速減慢,漸漸的無法搬運重的東 西,只好堆積在河道上,因此在中游部分的河床上常有礫石堆積的河 床。河流的磨蝕力量也減少許多,兩岸較平緩,河谷漸寬廣【17】。 自地利地峽至二水橋附近為濁水溪中游。水流平坦遼闊,自上往 下河谷漸行開敞,以河階地形及台地為主,在清水溪與濁水溪的合流 處,主要有平頂埔臺地及竹山河階群;坪頂埔臺地在竹山鎮北邊,與 八卦臺地、大肚臺地、觸口山臺地原本相連結,是大甲溪、大肚溪、

濁水溪共同形成的沖積扇,因地殼運動褶皺傾動而形成,所以這些地 質組成為砂礫層。在濁水溪支流東埔蚋溪的兩岸,流經鹿谷鄉形成發 達的河階地形,統稱為鹿谷河階。在鹿谷河階的東方有大水窟臺地,

臺地由砂礫層所形成,臺地面向東北緩傾,東西寬 1 公里,南北長 3

(51)

公里,似屬切割沖積扇是濁水溪中游的主要地形之一。中游北岸屬埔 里板岩山地、集集山脈、南投丘陵及八卦台地等;南岸屬玉山山塊、

鳳凰山山脈及竹山丘陵等。

依上所示,濁水溪至中游地區時其地形以台地為主,其高度不若 上游河谷地區。

5.3 下游地區

下游和中游部分情形相似,只是流速更慢,堆積的淤泥漸漸提高 河床高度,坡降每公里下降不到 20 公分(每哩下降一呎),河水常溢 出河道造成洪患平原。

濁水溪下游為濁水溪三角洲沖積扇,即流動於西部海岸平原之部 份,其自二水東南方的鼻頭隘路為濁水溪沖積扇扇頂,東北緣由二水 至洋仔厝溪河口約 46 公里,順延著八卦台地的崖緣,南緣則順沿舊虎 尾溪,長約 52 公里,而其西北緣由北向南延伸,海岸線長 67.5 公里,

整個沖積扇成不等邊之三角形,其上主要有五條放射狀的河流,由南 向北分別為東螺溪、西螺溪、新虎尾溪、虎尾溪、舊虎尾溪,今以西 螺溪為主流,扇端至各河口為約三公里的海岸平原面。

據師大地理系前教授張瑞津女士之研究,沖積扇全區皆在 100 公尺 以下,40 公尺以上的不及 10﹪,坡度除八卦崖下局部較陡,幾乎都在

(52)

4 度以下,在平原上偶見 4 度以上區為砂丘分布區。若將濁水溪沖積扇 作縱切剖面觀察,可發現其具有三大特徵:

1.橫剖面成凸形,據典型沖積扇特徵,扇頂部較扇端部凸形更明 顯。

2.濁水溪南岸平原高於北岸平原,扇頂部之此現象較扇端部更為 明顯。

3.濁水溪成高塹河之景觀,河床高於堤防兩側之平原,在南岸約 高出 0.5~1 公尺,而比北岸約高 1~2 公尺。

若自扇頂做放射剖線,則特徵為:

1.各剖線均居成下凹的剖面,具有沖積扇平原典型之特徵。

2.西螺溪之北岸之剖面,其沖積扇平原與海岸平原,新舊海埔地 之分界較南岸清楚。

3.西螺西南岸之剖面,由於有沙丘的分布,使得下凹地的剖面反 呈異常隆起,其現象較北岸平原明顯。

濁水溪沖積扇平原是由後達數百公尺的沖積層所成,以礫、沙、

淤泥及黏土組成,屬於全新世非海相沉積層。根據鑽探結果,第四紀 沖積層約 1000 公尺,台地礫石層 0-100 公尺,基岩更新世頭嵙山層 500 公尺,及第三紀的砂頁岩。而扇端附近以黏土、粉沙、夾沙層為主,

黏土曾亦有超過 50 公尺以上。濁水溪為台灣最優良的地下水蘊藏區,

(53)

主要含水層在地表下 60-80 公尺,100-130 公尺之黏砂層。河岸沙丘於 台灣並不多見,而濁水溪擁有全台最大的河岸沙丘。另一項為河岸沙 丘,主要分布在麥嶼寮溪南岸、西螺溪南岸、新虎尾溪北岸、新舊虎 尾溪之間。

綜觀以上論述,濁水溪其各區斷之地形性質,直接影響渡河位置 選定之要件,排除上游地區自然條件之限制,本研究由中游地區依序 向下游地區,依其河幅、底質、流速、河道是否向我彎曲、坡度、輔 助進出道路等項目作一分析研究。

(54)

第六章 個案分析

就河川特性由灘岸向縱深地區,將跨越河川之台 1、台 3、台 13、

台 19 號道及國 1 號道,依據能掌握制式、非制式資材及打擊部隊需求,

於橋樑上、下游選擇 2〜3 個渡河點,以利戰時調節交通流量,促進部 隊機動能力【18】。

因受河川東西流向分割成斷續之狀態,因而相對敵、我戰略軍事 行動有極其之影響,就其河川戰略價值 以表 6-1供分析參考。

表 6-1 河川戰略價值表

資料來源:陸軍工兵學刊 128 期 民 95 年 3 月 1 日

(55)

依第四章所示,影響渡河作戰特性因子包含河幅、水深、流速、

底質、河道突出部(河道向我彎曲)等,由現地觀察後知,濁水溪上 游地區呈現迂迴流路,河床狹隘,此區流域以河谷地形著稱,因此對 於渡河位置選定而言,此地區位置不甚理想,且部隊如選定此地區渡 河,有以下幾點需詳加考量:

(一) 山區道路路況是否平坦,適宜部隊機動運行。

(二) 如選定上游地區為渡河位置時,本區位置多為落差 600 公尺以 上高度,是否可於短時間到達河床橫度,而不影響後續部隊戰 術作為。

孫子說:「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 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因地形為死物,

對戰爭之影響敵我相當,無分厚薄,蓋軍事作戰之遂行,首在瞭解地 形,善用地形;當然選定戰場故屬重要,但對於戰場的地形利用,才 是作戰取勝的重要關鍵。

因此本區不列入位置選定之範圍,僅以中、下游地區作為戰術考 量區域。(以下均以橋樑做為分析區間)

(56)

6.1 中游地區

6.1.1 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

濁水溪至中游區段時多以台地為主,以各圖分析,濁水溪由集集 大橋經過一轉折後進入名竹大橋(圖 6-1),兩岸河道趨於和緩(圖 6-2、

6-3),河谷漸寬廣,河床多由礫石及粗沙組成(圖 6-4、6-5),河幅東 西寬約為 500-530 公尺,主河道約 200-250 公尺(圖 6-5~6-8);對部 隊運動而言,河幅愈窄、河道平緩,

圖 6-1 濁水溪河道示意圖

(57)

圖 6-2 濁水溪近入中游地區兩岸趨於緩和

(58)

圖 6-3 由河道中得知濁水溪兩岸趨於緩和

(59)

圖 6-4 濁水溪進入中游地區河床性質圖

(60)

圖 6-5 由河道近距離勘驗濁水溪河床性質

(61)

圖 6-6 由河道上拍攝主河道

(62)

圖 6-7 由河道左岸拍攝主河道圖

(63)

圖 6-8 由名竹大橋上拍攝主河道圖

(64)

上岸後(竹山鎮)有「台 3」、「台 3 丙」、「縣 151」、「縣 149」、砂石引 道等輔助通路(圖 6-9〜6-11),是較佳之選擇;另此區仍可見台地地 形,在渡河階段時可利用附近要塞-松柏坑(圖 6-2〜6-14)扼控濁水 溪中游地區,置一營兵力為預備隊,做為輕兵武器防禦之陣地,對攻 擊者而言,可達迅速渡河作戰之目的。

圖 6-9 竹山鎮道路網

(65)

圖 6-10 竹山鎮砂石引道圖

(66)

圖 6-11 竹山鎮堤防外便道

(67)

圖 6-12 松柏坑於渡河時扼控整個渡場

(68)

圖 6-13 松柏坑掌控濁水溪中游地區,具有重要軍事價值

(69)

圖 6-14 由松柏坑鳥瞰渡河位置

(70)

6.1.2 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

濁水溪出了名竹大橋後,至彰雲大橋區段時,河道愈趨寬敞(圖 6-15),河床兩岸由少部分礫石與細沙組成(圖 6-16),主河道分支多

(圖 6-17、6-18),南北岸距離約 600-630 公尺(圖 6-19),對部隊橫 渡形成一定之障礙;上岸後(林內鄉)有「台 3」、「縣 141」、「縣 149」、

農田引道等輔助通路(圖 6-20),可供上岸後做為進出之道路;濁水溪 流經此區後,由於河幅寬廣,河道內分支點多,雖鄰近有松柏坑可做 為部隊輕兵武器防禦之陣地,惟距離過遠恐失掩護之目的,如選定此 區作為渡河點,需考量河幅過寬之問題。

(71)

圖 6-15 由濁水溪右岸觀察河道變化

(72)

圖 6-16 由河道中央觀察河床性質

(73)

圖 6-17 彰雲大橋上觀察主河道變化,呈現分歧現象

(74)

圖 6-18 自河道右岸觀察河道變化

(75)

圖 6-19 林內鄉道路網

資料來源: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

(76)

圖 6-20 林內鄉河道旁農田引道

(77)

6.2 下游地區

6.2.1 彰雲大橋-西螺大橋段

濁水溪進入此區時,河道錯綜複雜,河幅約 800-900 公尺,由於 堆積的淤泥漸漸提高河床高度,故流速更慢(圖 6-21),除濁水溪沖積 扇平原外,尚包括隆起海岸平原。沖積扇因為是礫石層所構成,河道 兩岸多以農田著稱(圖 6-22、6-23)。本區是由厚達數百公尺的沖積 層所成,主以礫、沙、淤泥及黏土組成(圖 6-24),因此雖有廣大平原

(圖 6-23)及交通要道(圖 6-25),如「縣 145」、「雲 24」、「雲 46」, 惟對於部隊渡河時缺乏天然要塞做為輕兵武器防禦之陣地,對攻擊者 而言,產生重要之影響。

(78)

圖 6-21 淤泥提高河床高度示意圖

(79)

圖 6-22 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農田

(80)

圖 6-23 廣大農田成為渡河時之障礙

(81)

圖 6-24 由西螺大橋上觀察河床性質

(82)

圖 6-25 西螺鎮道路網

資料來源: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

(83)

6.2.2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

濁水溪於自強大橋區段時,河幅約更顯寬廣,約 1000-1200 公尺

(圖 6-26),且呈現高塹河之景觀,河床高於堤防兩側之平原(圖 6-27),河道兩岸多為農田、樹叢(圖 6-28、6-29),本區底質由沙、

淤泥及黏土組成(圖 6-30),另輔助道路不若上述區段,對於人員徒涉 而言,若為旱季時,底質對人員尚不構成不便,惟雨季時,淤泥及黏 土將使人員徒涉造成影響。

(84)

圖 6-26 由自強大橋(彰化縣大城鄉方向)觀察整個河道

(85)

圖 6-27 濁水溪河床高於堤防兩側平原示意圖

(86)

圖 6-28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農田

(87)

圖 6-29 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河道兩岸多為樹叢

(88)

圖 6-30 本區段河床性質圖

(89)

6.2.3 自強大橋-西濱大橋段

濁水溪行經於此時,距出海口約 3 公里,此區段上尚有五條放射 狀的河流分割,及全台最大的河岸沙丘(圖 6-31)【19】,河道及平原 性質以黏土、粉沙、夾沙層為主(圖 6-32),由於本區域腹地更為遼闊,

河幅達 1200-1300 公尺,趨近出海口,無任何可供做為輕兵武器防禦 之陣地,亦無良好隱蔽與掩體措施,因此,選擇作為渡河位置時,宜 審慎評估。

(90)

圖 6-31 全台最大沙丘地形圖

(91)

圖 6-32 濁水溪近出海口河床性質圖

(92)

6.3 小結

綜合以上各區段之分析,以表 6-2作為本章小結。

河幅部分:「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因河幅較小,使部隊能夠迅 速完成渡河作業,因此針對此部分較為優選。

底質:一般言,部隊機動時須無任何阻礙,只要河底堅實,無雜 物,均可視為較佳渡河位置,因此排除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其餘各 區段均可視為優選。

流速:大體言,本區域流速大多緩和,河川平直,流速均保持在 1.5 公尺/秒以下,均可視為優選。

輔助通路:依表6-2所示,各區段通路以「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

通路較廣,「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次之對於部隊渡河上岸後,有良 好之進出路並接近道路網較佳。「西螺大橋-自強大橋段」及「自強大 橋-西濱大橋段」較差,輔助通路不足,無充足道路網。

河道突出:「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因鄰近松柏坑,可做為輕兵 武器掩護陣地,對於人員實施渡河時,可扼控整個渡場,因此為最佳 渡河位置;另「名竹大橋-彰雲大橋段」雖可由松柏坑做為輕兵武器掩 護陣地,惟距離松柏坑過遠,雖武力所及,恐失掩護之目的。其餘渡 場因所在位置為平原,無突出部,對於人員渡河時亦遭敵軍所擊,故 不列入選擇範圍。

(93)

表 6-2 較佳渡河位置分析表

位置

項目

集集大橋

︱ 名竹大橋段

名竹大橋

︱ 彰雲大橋段

彰雲大橋

︱ 西螺大橋段

西螺大橋

︱ 自強大橋段

自強大橋

︱ 西濱大橋段

備註

河幅 m 20% 500-530 600-630 800-900 1000-1200 1200-1300 500m 以下 20

500-750m 15 750-1000m10 1000m 上 5

17.5 15 10 5 5 如介於二間,取

其平均值分析

底質 20% 礫石、粗沙 礫石、細沙 礫、沙、淤泥、

黏土 沙、淤泥、黏土黏土、粉沙、

夾沙層 淤泥及細沙 20

粗沙 15 礫石 10 卵石 5

12.5 15 15 20 20 如介於二間,取

其平均值分析

流速(m/s)

20% 約 0.6-1.2 0.2-0.4 0.1-1.2 0.1-0.2 0.1-0.2

由表 4-2 推估 流速,1.5m/s 以下為宜 0.4 以下 20

0.4-0.8 15 0.8-1.0 10 1.0 以上 5

10 20 20 20 20 如介於二間,取 其平均值分析

水深 cm 20% 約 75 約 85 約 90 約 90 約 90 主河道水深 60 以下 20

60-80 15 80-100 10 100 以上 5

15 10 10 10 10

輔助通路 10%

「台 3、3 丙」

「縣 151、149

」砂石引道

「台 3」

「縣 141、149」

農田引道

「縣 145」「雲

24」「雲 46」 台 19 線 台 17 線、台 61 線並用

兩 岸 有 道 路 以 便進出 5 條以上 10

4 條 8 3 條 6 2 條 4 1 條 2

10 8 6 2 2

可供輕兵武器

掩護 10% 松柏坑 松柏坑 無 無 無

至 河 川 有 掩 蔽 與 隱 蔽 之 接 近 路線

2 處以上 10 1 處 5 無 0

5 5 0 0 0

總分 70 68 61 57 57

(9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依據交通部統計全省公路橋樑資料計有 10668 座 ,其戰時橋樑為 最脆弱之一環,考量戰況及百姓妨礙機動之可能,部隊機動能力相對 有限,就本島防衛作戰中,渡河點位置規劃整備,超越河川地障顯著 格外的重要。

1.渡河作戰為本島防衛作戰中,無可避免的戰術行動之一,各作 戰區為達成「灘岸決勝」目標,除依據反登陸作戰指導,積極 策劃整備,謀取剋敵制勝之必要手段外,尤應積極強化渡河作 業能力,以克服地形障礙限制因素,戰時期能確保打擊部隊機 動路線之暢通,創造決戰勝利有利機勢,達成防衛作戰神聖使 命。

2.今於濁水溪流域選擇較佳渡河點時,考慮各項因素後可發現,

「集集大橋-名竹大橋段」為較佳之渡河位置,「名竹大橋-彰雲 大橋段」次之,可做為防衛作戰時,我軍行動方案之列舉,提 供指揮官下達戰術行動決心之依據。

3.我軍行動方案列舉係屬國軍指揮程序中-判斷做為環節的一項 次,對於軍事戰術作為言,其所處之地位、重要性與作用、功 能不言而喻。提出此方案所希望解決之問題,不僅是替指揮官

(95)

在兵力運用問題上尋求可行之方案,更考量到狀況性質、風險 性、不確定性、戰鬥急促性的群體決策。

4.在列舉分析之前,對於狀況之可用時空、任務與指揮官企圖知 明朗度為何?研究者均必須理出,才能分析出最適當之方案,

以及各方案間之差異性,以利後續分析比較。

7.2 建議

本研究現地探勘時間為 2 月份,因此各項表、圖均以現階段所表 示,針對本研究提出 5 項建議:

1.後續研究者可蒐集近 5 年流域資料,並以整年分析觀察,找出 各季適合渡河之位置。

2.本島除濁水溪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對於部隊南北接替作戰具 有ㄧ定之影響,然本島各區河川將島內切割猶如棋盤佈局,影 響部隊機動及兵力轉用甚鉅,是否可針對全島河川,實施渡河 位置評估,建立河川水文資料,適切地提供作戰參考依據,以 縮短軍事作戰指揮官下達作戰決心之時間。

3.在防衛作戰中,預判各作戰區重要交通必遭嚴重破壞,轄區內 可用以搶修重要橋樑、便(引)道開設、交通維護所需之資材,

如工字樑、高壓涵管、蛇籠、骨材、級配等,宜指派任務單位,

(96)

執行調查與記錄,並依戰時支援協定規劃與屯儲,於作戰之前 完成預置,俾利戰時運用。

4.協調各地區河川局於河川整治計畫中,於我主要橋樑上(下)

游處增闢攔沙壩,戰時以作為人員、戰甲車徒涉渡河點。

5.協調各地區河川局依據各作戰區規劃渡河點位置,河川兩岸河 堤另增闢便道,以利人員、戰甲車跨越進出容易。

(97)

參考文獻

1. 高得乾(民 89 年 6 月 16 日),臺澎防衛作戰阻絕之運用,陸軍學術 月刊 418 期

2. 實踐學社(民 52 年 7 月),戰術五十講上冊

3. 張簡準哲(民 91 年 2 月 16 日),防衛作戰海岸(據點)守備作戰之 研究,步兵學術季刊 203 期

4. 陸軍聲(民 93 年 3 月 1 日),台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以淡水 河口為例,國防雜誌第 19 卷第 3 期

5. 黃榮欣(民 89 年 12 月 16 日),氣象對裝甲部隊作戰之影響,裝甲 兵學術季刊 178 期

6. 許競任(民 93 年 5 月),孫子探微,全華科技圖書

7. 賴焜燦(民 93 年 9 月),指參判斷之我軍行動方案列舉研究,憲兵 半年刊。

8. 陸軍總司令部(民 84 年 9 月 15 日),陸軍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範 9. 經濟部水利署,台灣地區 92 年水文年報

10. 溫漢章(民 90 年 6 月),利用合成流量進行水資源系統分析-以濁 水溪流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田巧玲、江明郎(2000 年 5 月),第 5 屆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濁水溪流域水資源利用統合管理」

(98)

12. 余志柏(民 95 年 3 月 1 日),河川對防衛作戰影響之研析,陸軍工 兵學刊 128 期

13. 李根生、馮曉明、劉福余(2002 年 7 月),軍事地形學,中國山東 黃河出版社

14. 姚志豪、吳俊瑩(民 92 年 9 月 1 日),便引道開設具體作法,工兵 學術半年刊 123 期

15. 陸軍總司令部(民 90 年 12 月 24 日),河川教範(草案)

16. 張瑞津(1985),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17. 張瑞津(1983),濁水溪沖積扇河道變遷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第 7 期

18. 吳孟武(民 84 年 8 月),台澎防衛作戰渡河作戰能力之研究,三軍 大學陸院正規班論文

19. 林雪美(1996),台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99)

1111111111111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weather map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a given time as a function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the level curves are called isobars and join locations with the same pressure.

Tei-Wei Kuo, Embedded System and Wireless Networking Lab,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eal-Time

The organizer (Taiwan Design Center、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Center) shall be entitled to dispose or keep such works at it sole

†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 NC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we obtain an inequality with exactly the

 Providing participa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design appropriate tasks and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kills in selecting, extracting, summarising and

Simulation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first an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defect designs, such as single mode laser wavelength shift and laser mode change, are analyzed.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Performance metrics, such as memory access time and communication latency, provide the basis for modeling the machine and thence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