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本節分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交往時間、曾經交往人數的愛情關係 適應程度三分量表的差異情形。

一一

一一、、、、不同性別之愛情關係適應之差異不同性別之愛情關係適應之差異不同性別之愛情關係適應之差異不同性別之愛情關係適應之差異

本研究欲瞭解各種性別差異,故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男女之間的滿 意成長、衝突矛盾、自主共生是否有差別,結果如表4-3-1所示。從表中 可看出,男女在滿意/成長分數上並無差異;衝突/矛盾分數則是男性高 於女性(p<.001);自主共生程度也是男性高於女性(p<.01)。研究假設2-1

「男女在滿意成長程度有差異」不獲得支持,「男女在衝突矛盾程度有差 異」不獲得支持,「男女在自主共生程度有差異」獲得支持。以下分別討 論三分量表的差異:

一、滿意/成長:戀愛中大學生的滿意/成長無顯著差異。滿意/成長量 表表示受測者對整體關係的滿意度,此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對於他們的整 體關係滿意是沒有差別的。這和余沛玲(2004)、林素妃(2003)的研究 發現類似,不同的性別的整體親密關係滿意度沒有差異。然而這和王慶福

(1995)的研究發現女生的滿意度高於男生有出入。這可能是研究時間不 同,有世代的差異,2000年以後的研究發現男女的關係滿意度都是沒有差 異的。

二、衝突/矛盾:衝突/矛盾則是男生高於女生(p<.001),這個研究結 果和林素菲(2003)的研究發現一致。Pleck認為因為男性在性別刻版化

(sex typing)的過程裡,人際關係是社交的、競爭性的、低親密感的

(引自柯淑敏,2007)。對於關係的處理和親密經驗就比較陌生。進入戀 愛關係裡,雖然男性會對伴侶有比同性朋友更多的情感揭露,但是日常生 活中的親密經驗太少,以致於他們難以面對感情中複雜的感覺,難以啟齒 表達自己的矛盾。於是他們的矛盾感累積的比女性多一點。關係中的矛盾 感也和衝突解決有關,矛盾感若不解決,常會發展出衝突和爭執,若衝突 因應能力佳,可降低矛盾感,若衝突因應不佳,則矛盾感難以消失,在江 彥陵(2006)的研究也指出女性較傾向尋求支持的解決策略,而男性則是 傾向於使用情緒壓抑或逃避的因應策略,同時發現尋求支持會降低矛盾 感,而情緒壓抑會助長矛盾感。可見男性慣用的情緒壓抑的衝突因應方 式,會提高感情中的矛盾。男性在成長過程被教導封閉情感,拒絕表達自 己的害怕。如此才能傾向男性化(masculinity)的一端,保有尊嚴與面子。

這些對於情感的防衛和恐懼,在男性與伴侶的關係裡,經常揮之不去

(Kindlon & Thompson,2000),如此一來導致男性在衝突矛盾感高 於女性。

三、 自主\共生方面:男性亦高於女性(p<.01),這可能也和性別刻版化 的過程有關,男性自幼被教導學習獨立自主,不隨便依賴他人,而且被期

待要展現出比較高的工作和學業成就,把親密關係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即

**p<0.1, ***p<.001

作、服兵役、出國進修。在這個階段轉換時,會讓大學生會對伴侶產生更 多的期待,重新思考交往對象是否夠符合自己的需要。而此時大學生也即 將邁入社會,兩性交往的社會期待會滲入關係裡,例如可能要考慮對方是 否可能成為結婚對象、雙方父母的意見、對方的經濟能力等;跟大學時代 的青少年戀愛主要考量對方外表和雙方的熱情,比較起來,大四學生會對 伴侶有更多期待,自然更可能覺得對伴侶不夠滿意。

以Rusbult的投資模式(Cramer,1998)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在即將 畢業時,對愛情的期待不單單是「在一起快樂」就好,而開始附加上「結 婚」的期待,考慮到婚姻後,眾多條件或期待就進入關係,如對方是否有 正當工作、父母是否喜歡自己的伴侶、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和彼此的生涯規 劃…等等。大學生此時對於關係的結果期望提高,意即「比較基準」也提 高了,於是對關係的滿意度就下降。另外,有婚姻的考量後,開始會想像 未來工作後可能遇到更符合期待的對象,即「替代比較基準」提高,大四 畢業又面臨各地找工作、當兵、國內或國外進修的不確定性,情侶未來的 時空接近性可能被破壞,讓情侶開始思考是否可能繼續在一起。總之在大 四時,對伴侶期待變高、考慮到將來可能有更適合的關係、不久以後親密 關係的時空接近性會被打破,對關係的滿意度很可能下降,甚至可預測彼 此的承諾難以維持,關係穩定度也受到挑戰。

表4-3-2 不同年級的愛情關係適應滿意程度之ANOVA摘要表

年級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滿意成長 1 145 44.20 7.60 3.82* 4<1,2 2 202 44.08 6.44

3 215 43.46 6.93 4 211 42.12 6.44

衝突矛盾 1 145 14.48 5.44 .88 2 202 14.41 4.80

3 215 13.74 5.03

4 211 14.11 4.99 自主共生 1 145 22.38 3.23 1.59

2 202 22.31 3.01 3 215 21.80 2.93 4 211 21.96 3.06

*p<.05 「1」=一年級;「2」=二年級;「3」=三年級;「4」=四 年級

三 三 三

三、、、、不同交往時間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不同交往時間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不同交往時間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不同交往時間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

本研究將交往時間分為「未滿1年」、「1年以上未滿2年」、「2年以上未 滿3年」和「3年以上」四種。不同交往時間的愛情關係適應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如下表4-3-3所示,結果發現,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並沒有隨著 交往時間有差異,唯有衝突矛盾這部份,交往3年以上者會低於交往兩年 以上未滿三年的大學生。

表4-3-3 交往時間(以年為單位)與愛情關係適應之ANOVA摘要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滿意成長 1 358 43.08 6.90 1.90

2 198 43.63 6.70 3 123 42.86 6.86

4 94 44.80 6.81

衝突矛盾 1 358 13.98 4.84 3.51* 4<3 2 198 14.24 5.35

3 123 15.30 5.24

4 94 13.17 4.64 自主共生 1 358 21.94 3.04 .72

2 198 22.12 2.96 3 123 22.20 3.07 4 94 22.09 3.23

*p<.05, 1代表交往時間未滿1年之大學生;2代表交往時間1年以上未滿2 年之大學生;(3)代表交往2年以上未滿3年大學生;(4)代表交往3年以上 大學生;

研究者發現3年以上衝突矛盾感會下降,懷疑交往3年似乎關係適應的 轉捩點,於是以交往3年為切截點,將樣本重新分組為「交往3年以下組」

和「交往3年以上組」,進行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如下表4-3-4,發現滿意

/成長與衝突/矛盾量表上都有顯著差異(p <.05)。交往3年以上大學生的 滿意成長比未滿3年者高,而衝突矛盾較低。研究假設2-3「不同交往時間

之大學的愛情關係適應有差異」獲得支持。

表4-3-4 交往時間(以三年為切截點)與愛情關係適應之t考驗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滿意成長 未滿3年 679 43.20 6.83 -2.13*

3年以上 94 44.80 6.81

衝突矛盾 未滿3年 679 14.29 5.08 2.03*

3年以上 94 13.17 4.64

自主共生 未滿3年 679 22.04 3.02 -1.16 3年以上 94 22.43 3.23

*p <.05

這可能是交往的頭3年處在「磨合期」,雙方都在調整自己的個性和習 慣,正在尋找相處之道,衝突自然比較常發生,矛盾感也比較多。過了這 段磨合期,能夠繼續交往的伴侶可能都已經適應彼此,找到相處的辦法,

也確定對方是自己適合的對象,於是到了3年以上的衝突/矛盾感降低,

而滿意/成長度提高了。大學生交往至第3年,似乎是個關鍵點,若能熬 過這段時間,衝突矛盾感會降低,滿意成長程度也增加了。

四 四 四

四、、、、不同交往人數的愛情關係適應差不同交往人數的愛情關係適應差不同交往人數的愛情關係適應差不同交往人數的愛情關係適應差異異異 異

本研究的分組是依曾交往人數1、2、3、4、5人分為5組,因調查結果 發現交往人數6人以上只佔樣本的4.7%,故將「曾經交往人數6人以上 者」,特別編為一組,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將各組愛情關係適應作平

均數的比較,結果如表4-3-5所示,F值均沒有到達臨界值,顯著性均大 於.05。本研究接受虛無假設,不同交往人數的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

無論是滿意成長、衝突矛盾或是自主共生,都沒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2-4

「不同交往時間之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有差異」未獲得支持,接受虛無 假設。

表4-3-5 不同交往人數與愛情關係適應之ANOVA摘要表

變異來源 平方合 自由度 均方 F值 滿意成長 組間 478.59 6 79.77 1.71 組內 35676.07 766 46.58 總變異 36154.66 772 衝突矛盾 組間 397.34 6 66.22 2.64 組內 19216.72 766 25.09 總變異 19614.06 772 自主共生 組間 63.47 6 10.58 1.14 組內 7110.90 766 9.28 總變異 7174.37 772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戀愛經驗多寡,並不會影響現在的愛情關係適 應程度。這反映了大學生儘管談過好幾次戀愛,但經驗似乎沒有讓自己提 昇對下一段關係的滿意度。可能是大學生正在青年期,處於心理社會期自 我認同的階段,對自身的價值觀、對自己的瞭解、行為模式尚未清楚,因 而不清楚自己該找哪一類的對象。所以儘管找到新伴侶,也未必是適合的 伴侶,故關係適應程度依然沒有提昇。此外,親密關係本身就是一個人對

於自我、他人、世界的觀點與行為模式的展現,此模式受早期經驗影響。

某些理論如客體關係理論、溝通分析理論都認為兒童與照顧者建立的關係 是未來親密關係的基礎,兒童對依附對象可否穩定回應自己的需要會產生 感到安全依附、逃避依附或矛盾依附的人格型態,這些關係型態會在成年 的親密關係中重現(Noller & Feeney, 2006)。溝通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 的親密型態在童年時形成,成為了一生的計畫(生命腳本),有的人可以 放心與人親密,有些人則不然(易之新譯,2006)。成年後尋找親密關係 容易找一個腳本和自己互相搭配的對象,若沒有經過覺察,不容易改變。

總之,個人的親密型態會在關係中展現無遺,並不容易改變。儘管分手後,

若個人未覺察改變親密關係的內在模式,可能會再找到類似適應程度的關 係。大學生處於自我認同的階段,可能還未能看清楚自己的親密模式,以 致於下一次談戀愛適應程度並無明顯提昇。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五大人格 五大人格 五大人格 五大人格特質 特質 特質 特質與愛情關係適應 與愛情關係適應 與愛情關係適應 與愛情關係適應的 的 的 的相關與 相關與 相關與 相關與迴歸 迴歸 迴歸 迴歸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

本研究意圖探討五大人格特質與愛情適應的關聯。故以相關分析來

檢驗兩者間的關聯。五大人格特質和愛情關係適應三量表的Pearson積差

檢驗兩者間的關聯。五大人格特質和愛情關係適應三量表的Pearson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