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可看出,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踏板速度部分,呈現加 快的現象,尤其是在經過訓練後,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

在文檔中 IR:Item 987654321/4185 (頁 38-5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由表 3 中可看出,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踏板速度部分,呈現加 快的現象,尤其是在經過訓練後,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

時,第四次測驗所測得的平均踏板速度可達 8.21±0.26m/s。

在踏板位置部分,運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動作 及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時並無多大改變,但是在實施訓練後 的第二週所測得的數據卻較訓練前改變較大。

在踏板時間部分,各測驗的參數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因為短時間 內要在短距離內有顯著的改變並不容易。

在起跳速度部分,第一次測驗與第四次測驗有顯著的改變,運動 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其起跳速度有加快的現象,第四次 測驗時的起跳速度為 8.23±0.28m/s,這表示運動員已能強調起跳的動 作來獲取踏板速度。

在起跳離馬距離部分,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其 起跳離馬距離有縮短的現象,第四次測試時的平均距離為 4.14±0.28 m。由此可看出運動員的起跳距離縮短是為了減少騰空時的飛行時 間,以獲得較快的入板速度及增加踏板的準確性。

表 3:前後測跳馬踏板速度運動學參數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一)訓練前後助跑踏板速度之改變

圖 9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及個 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助跑踏板速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直條圖。

研究結果中發現,運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時,在訓練前 後四次測驗間的踏板速度有顯著差異(F(3,21)=4.383,p<.05,?2 =.385,

Power=.80),經過杜凱法事後考驗第三次測驗踏板速度 7.71±0.48m/s 與訓練前的第一次測驗踏板速度 7.06±0.37m/s 有顯著差異。另外,研 究結果中亦發現,經過訓練後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的 第四次測驗踏板速度為 8.21±0.26m/s 顯著大於第一次測驗的踏板速 度 7.05±0.44m/s(F(3,21)=18.518,p<.05,?2=.726,Power=1.00)。

由圖 9 中可看出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的踏板速 度,明顯在經過訓練後比訓練前明顯加快的現象,尤其是第四次測驗 時平均踏板速度達 8.21±0.26m/s,這表示運動員在踏板時的速度,已 能獲得較快的入板速度,相對也影響第二飛程所需的水平速度,而若 有較快的踏板速度,也才有機會在動作難度上有所突破。

圖 9: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動作及個 0.59±0.09m 並無顯著差異(F(3,21)=2.049,p>.05,?2=.226,Power=.45), 但是實驗處理效果的 ?2=.226 是屬於高處理效果。另外,研究結果中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Velocity (m/s)

HS HV

?

?

亦發現,訓練前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的第一次測驗 0.62±0.07m 與第四次測驗 0.55±0.09m 亦無顯著差異(F(3,21)=2.932,

p>.05,?2=.295,Power=.61),但是實驗處理效果的 ?2=.295 是屬於高 處理效果。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0 0.4 0.5 0.6 0.7

Position (m)

HS HV

圖 10: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動作及 個人最高起評分( HV)動作踏板位置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直條 圖。

由圖 10 中可看出運動員在實施訓練後的第二週所測得的參數比 訓練前更接近踏板的前端,這樣的踏板位置是踏板中彈性較佳的區 域,對於離板後的速度影響頗大,所以運動員在經過訓練後已較能利

用踏板的彈性來獲得第二飛程所需的速度。

(三)訓練前後助跑踏板時間之改變

圖 11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動作及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的踏板時間平均數與標準差曲線 圖。研究結果中發現,運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時,在訓 練前第一次測驗所測得的運動學參數,經過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後發現訓練前後四次測驗間有顯著差異(F(3,21)=5.915,p<.05,

?2=.458, Power=.91),經過杜凱法事後考驗第一次測驗踏板時間 3.60±0.43s 與訓練前的第三次測驗踏板時間 4.08±0.31s 有顯著差異。

另外,研究結果中亦發現,經過訓練後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 動作時的第四次測驗踏板時間為 3.95±0.26s 顯著大於訓練前的第一 次 測 驗 的 踏 板 時 間 3.61±0.43s ( F(3,21)=7.652, p<.05 , ?2 =.522 , Power=.97)。

由圖 11 中可看出運動員在實施最高起評分動作時,其訓練前與 訓練後有呈現增加的現象,因為部分運動員將助跑距離加長的原因。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Times (sec)

HS HV

圖 11: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動作 及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HV)踏板時間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直 條圖。*p<.05、

?

p<.05

8.05±0.41m/s 並無顯著差異( F(3,21)=2.74,p>.05,?2=.281,Power=.58)

但是實驗處理效果的 ?2=.281 是屬於高處理效果。另外,研究結果中

?

?

亦發現,訓練前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的第一次測驗起 跳 速 度 為 7.89±0.54m/s 與 訓 練 後 的 第 四 次 測 驗 的 起 跳 速 度 8.23±0.28m/s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F(3,21)=2.874 , p>.05 , ?2 =.291 , Power=.60)。但是實驗處理效果的 ?2=.291 是屬於高處理效果。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6 7 8 9

Velocity (m/s)

HS HV

圖 12: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動 作及個人最高起評分( HV)動作起跳速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直條圖。

由圖 12 中可看出第四次測驗所測得起跳速度比第一次為快,因 為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在接近踏板前的起跳動作感覺較順暢,所以減 速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起跳的速度也因此有加快的現象。

(五)訓練前後助跑起跳離馬距離之改變

圖 13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動作及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起跳離馬距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曲線圖。研究結果中發現,訓練前運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 作時的第一次測驗起跳離馬距離為 4.24±0.26 m 與第四次測驗時的起 跳離馬距離為 4.18±0.26m 並無顯著差異(F(3,21)=1.24,p>.05,?2 =.151,

Power=.28)。另外,研究結果中亦發現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在訓練前 的第一次測驗時的起跳離馬距離為 4.31±0.25m 與訓練後的第四次測 驗起跳離馬距離為 4.14±0.28m 並無顯著差異(F(3,21)=1.105,p>.05,

?2=.136,Power=.26)。但是實驗處理效果的 ?2=.136 是屬於中處理效 果。

由圖 13 中可看出,運動員在經過訓練後,第二次測驗時的起跳 離馬距離已經獲得改善,但是第三、四次測驗時的起跳距離並無多大 變化,所以改善運動員最後起跳的距離,並不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就 能獲得改善。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3.0 3.5 4.0 4.5 5.0

Position (m)

HS HV

圖 13: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 a.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起跳離馬距離;b .個人最高起評分( HV)動作起跳離馬距離 平均數與標準差直線圖。

三 、 訓 練 前 後 踏 板 前 5m 速 度 之 改 變

由表 4 中可看出,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踏板前 5m 速度部分,

並無顯著差異(p>.05),雖然統計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在實施個人最 高 起 評 分 動 作 時 , 第 四 次 測 驗 時 所 測 得 的 踏 板 前 5m 速 度 達 7.93±0.38m/s。

在踏板前 5m 減速部分,運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四 次的測驗並無顯著差異(p>.05),但是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 第一次測驗與第四次測驗達顯著差異(p<.05),由第一次測驗的

-0.71±0.44m/s 進步到第四次測驗的 0.29±0.44 m/s。

在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部分,各運動學的參數並沒有多大的變 化,只有在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其踏板前 5m 平均 速度有往上增加的現象其速度可達 7.93±0.38m/s,由此可知運動員經 過訓練後的踏板前 5m 速度進步幅度雖然不大,但是在個人最高起評 分動作還是需要較高的速度。

表 4:前後測踏板前 5m 速度運動學參數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第一測 第二測 第三測 第四測 HS HV HS HV HS HV HS HV 踏板前 5m 速

度(m/s)

平均數 7.71 7.76 7.70 7.85 7.80 7.76 7.79 7.93 標準差 0.45 0.47 0.57 0.54 0.40 0.48 0.30 0.38 踏板前 5m

減速(m/s)

平均數 -0.65 -0.71* -0.30 -0.44 -0.09 -0.13 -0.21 0.29*

標準差 0.26 0.44 0.55 0.44 0.58 0.38 0.53 0.44 5m 平均速度

(m/s)

平均數 7.69 7.71* 7.63 7.71 7.64 7.73 7.72 7.93*

標準差 0.28 0.29 0.26 0.26 0.19 0.26 0.30 0.38 HS:前手翻團身前空翻 HV: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

*p<.05

(一)訓練前後助跑踏板前 5m 速度之改變

圖 14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及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踏板前 5m 速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曲 線圖。研究結果中發現,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 動作時,在訓練前第一次測驗踏板前 5m 速度 7.71±0.45m/s 與第四次 測驗踏板前 5m 速度 7.79±0.30m/s 並無顯著差異(F(3,21)=0.144,p>.05,

?2=.02,Power=.07)。且研究結果中亦發現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在訓 練前的第一次測驗踏板前 5m 速度 7.76±0.47m/s 與訓練後的第四次測 驗踏板前 5m 速度 7.93±0.38m/s 並無顯著差異(F(3,21)=0.417,p>.05,

?2=.056,Power=.12)。

圖 14: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 a.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踏板前 5m 速度;b.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踏板前 5m 速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曲線圖。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Velocity (m/s)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Velocity (m/s)

由圖 14 中可看出,踏板前 5m 速度並不會因為訓練後而達到明 顯的改善,因為短時間的訓練對於對於速度的提升本來就不易達到明 顯進步,亦可能因為最大速度沒有在這個位置出現。

(二)訓練前後助跑踏板前 5m 減速之改變

圖 15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

(HS)及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踏板前 5m 減速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曲線圖。研究結果中發現,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在實施前手翻團身 前空翻動作時,訓練前第一次測驗踏板前 5m 減速-0.65±0.26m/s 與第 四次測驗踏板前 5m 減速-0.21±0.53m/s 並無顯著差異(F(3,21)=1.611,

p>.05,?2=.187,Power=.36),但是 ?2=.187 為中處理效果。另外,在 研究結果中發現,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

第一次測驗的踏板減速-0.71±0.44m/s 顯著大於訓練後的第四次測驗 踏板減速 0.29±0.44m/s(F(3,21)=8.414,p<.05,?2 =.546,Power=.98)。

圖 15: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 a.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1.4

Velocity (m/s)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1.4

Velocity (m/s)

板前 5m 平均速 7.72±0.30m/s 並無顯著差異(F(3,21)=0.783,p>.05,

?2=.101,Power=.19),但是 ?2=.101 為中處理效果。另外,研究結果 中亦發現,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第四次 測驗的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為 7.93±0.38m/s 顯著大於訓練後的第一次 測驗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 7.71±0.29m/s(F(3,21)=25.134,p<.05,

?2 =0.782,Power=1.000)。

圖 16: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 a.前手翻團身前空翻(HS)

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b.個人最高起評分(HV)動作踏板前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Velocity (m/s)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0

Velocity (m/s)

四 、 訓 練 前 後 步 幅 與 步 頻 之 改 變

(一)前手翻前空翻(HS)動作助跑過程步幅與步頻之比較分析 圖 17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 助跑過程中步幅、步頻平均數與標準差曲線圖。研究結果中發現,運

(一)前手翻前空翻(HS)動作助跑過程步幅與步頻之比較分析 圖 17 為訓練前後四次測驗(Test)區間的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 助跑過程中步幅、步頻平均數與標準差曲線圖。研究結果中發現,運

在文檔中 IR:Item 987654321/4185 (頁 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