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討論

在文檔中 IR:Item 987654321/4185 (頁 62-66)

前測 後測

第三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的訓練內容對於體操運動員的助跑改變是一種改變傳統 的訓練方式。而由研究結果中發現,經過助跑訓練的運動員助跑最大 速度上有明顯的改變(p<.05)這包括助跑最大速度的增加、助跑最 大速度出現位置的往後、出現時間的增加、出現位置百分比的增加,

離馬距離的接近。因此,經過訓練後的最大速度的能力,已獲得明顯 的改善,呈現往上增加的情形。雖然不是大幅度的進步,但是運動員

所表現出來的測驗數據卻已呈現出進步的現象,尤其是在第四測的個 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其平均最大速度進步幅度更大,因為運動員是 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的動作,若沒有相當的速度是較難完成動作。

在最大速度出現位置部分,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 其最大速度出現位置均較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的位置為遠,尤 其第四次測驗時的平均位置是在 20.07±1.13m。

在最大速度出現時間部分,運動員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 時 , 其最大速度出現時間有增加的現象,第四測時出現時間為 3.79±0.24s,這表示運動員是採取後半段加速的方式來進行助跑動作。

在最大速度出現位置百分比部分,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在 實 施 個 人 最 高 起 評 分 動 作 時 , 最 大 速 度 出 現 位 置 百 分 比 是 在 94.26±2.98%,雖然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對於此參數而言,不 同測驗的比較達高處理效果(?2 =.303)。其差異不顯著有可能因為參 與實驗的對象過少而得到這樣的結果。可見運動員經過訓練後,已能 將助跑的最大速度推升到踏板時。

在最大速度出現位置離馬位置的部分,透過助跑訓練後大部分的 運動員最初並不能適應動作型態,但是跑步姿勢穩定性提高後,就能 讓最大速度出現位置更靠近跳馬,這亦表示運動員已經能夠克服姿勢 修正後的不適應性及不穩定感。

在踏板速度方面,由研究結果中發現,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實 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時,在踏板速度及踏板時間有顯著的差異

(p<.05),其他方面如踏板位置、踏板前起跳速度、起跳位置離馬距 離等均無顯著差異(p>.05);另外,在實施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

在踏板速度及踏板時間有顯著的差異(p<.05),其他方面如踏板位 置、踏板前起跳速度、起跳位置離馬距離等均無顯著差異(p>.05)。

因此,運動員經過短跑訓練的介入後在踏板速度上獲得明顯的改善。

在踏板前 5m 的速度方面,由研究結果中發現,經過訓練後的運 動員在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動作時,在踏板前 5m 速度、踏板前 5m 減速、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5);在實施 個人最高起評分動作時,除了踏板前 5m 速度無顯著差異(p>.05)外,

在踏板前 5m 減速及踏板前 5m 平均速度卻有顯著差異(p<.05),也 因此對於踏板速度造成相對的影響,由此可知運動員在實施難度不同 的動作時也會造成踏板前 5m 速度的變化。

在步幅與步頻方面,由研究結果中發現,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在 步幅、步頻的改變有顯著差異(p<.05),經過訓練後的運動員步幅都 呈現加大的現象,相對步頻是呈現減少的現象,這與中國體育教練員 崗位培訓教材(1999)中提到決定跑步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步頻與步 幅。步頻與步幅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在發展速度時

隨意超出運動員自身的能力範圍,無限制的提高步頻與步幅中的任何 一個因素,必然會造成另一個因素的下降,也無助於速度的提高,的 說法相呼應。

在動作技術改變上,由研究結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運動員在經 過訓練後,最高起評分的動作難度都往上提升,其中 C、D、H 等三 位運動員已經實施目前國際上最高等級的動作『直體笠松轉體 540°』 起評分 9.9 的動作,而且 D 選手目前已經具有實施『前手翻團身前空 翻兩周轉體 180°』起評分 10 分動作的能力,另外在訓練中訪談運動 員的訓練心得中發現,這樣的助跑訓練課程不只是對跳馬的踏板速度 產生影響而已,也會對其他有關的對作產轉移作用,例如:地板的向 前彈跳動作。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短跑訓練的方式,對體操運動員進行助跑 動作的訓練,明顯對於跳馬訓練的影響是有其正面助益,而這當中主 要是將踏板速度提升,而提升踏板速度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改變助跑 最大速度、踏板前 5m 的減速改善、起跳速度的增加、步幅的修正等 方面,若能改善這幾方面將能讓踏板速度獲得顯著的改善,而且本研 究的訓練課程安排在做操前也有助於運動員的暖身活動。

在文檔中 IR:Item 987654321/4185 (頁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