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年父母的親子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關注家有青少年階段的中年父母其親子衝突對親子關係滿 意的影響,並探究中年夫妻的正向婚姻互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即夫妻支 持對中年親子關係滿意之影響機制。以下先針對中年父母的親子關係加以 分析,及中年夫妻的婚姻關係,最後聚焦討論中年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之 間的關聯。

第一節、 中年父母的親子關係

本節將探討中年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先以家庭發展的角度探 討中年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個體發展現況及中年父母親子關係的相關研 究,接著討論親子衝突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再討論此階段的中年父母親子關 係滿意。

壹、 中年父母的親子關係

一、 父母與青少年子女

家庭和個人一樣具有發展歷程,家庭被認為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有 幾個必經的過程和階段,Duvall 於 1950 年代提出了個有系統具階段性的家 庭發展週期,認為家庭會依序從兩人走入婚姻、家有新生兒、孩子離家,最 後進入空巢期。發展階段也可由三個不同層次方面分析:個人心理、家人互 動、社會體制(林如萍,2001)。家庭發展中的轉化期並非是長久的改變,

多是短暫、快速且戲劇性地改變,它對於家庭發展任務的重要性,是可以在 轉化過程中發現之後可能的發展任務,然而並非所有的轉化都是由發展歷程

8

中引導出來的,可能是單一或是多個複雜因素導致而成的。轉化期遇到的困 境與改變也會隨著家庭的差異性而有不同的因應,有些家庭會順利度過,有 些則可能面臨許多困難(White, 1995)。

正位於家庭生命週期「家有青少年」階段的中年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他 們在此階段的家庭發展任務有哪些呢?此階段其發展任務主要有二,一是隨 著青少年的成熟、獨立,父母和子女需調整親子關係,在「自由」和「責任」

中取得平衡;二為中年父母在為人父母後期,建立自己的興趣及規劃老年生 涯(林如萍,2001)。自發展任務中可知家有青少年階段的親子關係和中年 父母的個體發展都正面臨改變,值得被關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不 同,這在西方社會發展出的理論用於華人社會是否有所不同?這個階段的親 子關係到底呈現何種樣貌?

在西方社會文化裡,個體的獨立自主是重要的價值觀,但對中國人的文 化來說,個體被視為社會關係的一個部分,個人行為和關係中的其他人是密 不可分的,因此每個人之間都維持一定的相依關係(林惠雅,2007),這部 分更是展現在青少年子女和中年父母的家庭互動情形上。根據內政部 2009 年的青少年狀況調查中發現,臺灣 15 到 24 歲青少年、青年主要的居住型態,

以與父母同住者最多,佔 58.58%,其中位於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和父母同住 的比例更高達 87.51%,顯示在臺灣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和家庭中的互動和對 家人、父母的依賴還是非常緊密。另外,內政部在 2003 年針對青少年身心 狀況調查報告中,父母在管教態度上,與 1999 年的調查相比,少年的父母 親管教態度,以「會和我(少年)討論後再做決定」為最多約佔五成左右;

但親子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則以「課業升學問題」佔最多,甚至母親與子女 對課業的意見不一致還比 1999 年的調查上升近 10%。顯示,儘管父母的管 教態度已逐漸民主、尊重子女意見,但在臺灣的家庭中,可能隨著教育體制

9

的變動與升學壓力的影響,父母對於孩子的投入尤其是在課業參與和未來的 升學與出路其實有著更多的投入、不鬆手。林惠雅(2007)也發現子女於青 少年階段,中年父母還是有很多限制,尤其在國、高中階段,除了學校之外,

家庭生活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圈,因此父母對課業重視、生活玩樂、朋友交 往、金錢使用等管制還是非常明顯。雖然親子間意見不一致不一定會導致衝 突,但的確呈現了此階段親子關係間存在矛盾與認知差異。

由上述說明可知,臺灣社會的中年父母對於子女成長的認知,並不如同 西方的父母,一旦子女開始進入青春期或成年後,就會開始學習放手讓子女 對自己的選擇學習全權負責與決定。在臺灣社會中,於此階段的中年父母對 於子女還是有很多陪伴,甚至管制,即便是子女成年或離家就讀大學,對於 中年父母而言,那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暫時離開,而非真正的離家。華人文化 以父子軸為家庭的主要關係,表示不僅看重倫理、輩份,更看重其親子之間 的關係,尤其家有青少年子女和中年父母更是需要被討論,但目前在探討親 子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卻還是少見以中年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為主要關注對象。

二、 中年父母親子關係之研究現況

相較於西方社會以夫妻軸為家庭核心與基石,在華人文化中,則以父子

軸為家庭議題中主要關注焦點,隨著性別平等價值觀改變,儘管當今社會已 不如以往,謹守父子上對下的親子關係,但華人家庭中,親子關係仍然是關 注重點。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當中,認為對於子女的投資是未來老年生活的保 障,傳統諺語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句話也顯示出了中國家庭對於孩 子的重視,即便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許多父母儘管已不再認為老後要隨 子居住,但相較於西方社會的父母親而言,華人父母和孩子的緊密程度仍然 是非常高的,親子關係也是家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檢視國內、外 文獻中,親子關係相關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關注父母的教養方式、親職行

10

為對子代發展的影響,從子代的外在行為表現、學業成就、心理發展及心理 福祉等,皆為家庭領域研究者們主要感興趣的研究議題。早期親子關係的相 關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子代的幼兒時期與兒童期,就發展的角度,幼兒時期和 兒童期是學習社會化和心理發展重要的階段,因此也是許多學者所關注的。

張思嘉(2006)針對家庭相關主題的研究整理其台灣心理學者所有興趣的議 題,發現親子關係研究中主要集中於親子關係與教化,關於親子關係的研究 議題又主要多在探討親代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外在行為、學業成就、自我概 念發展等影響。但之中卻少見聚焦於「關係」的研究,隨著子代的發展,在 中年期家庭的親子關係依然多關注於父母的教養方式及親職行為與青少年 的外在發展,在親子「關係」層次的討論則是缺少探究的研究議題。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人口結構的改變,中老年人口福祉相關議題開始受到 關注,但提到代間關係,大家也主要針對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與其成年子女 為研究對象,依然獨漏了中年階段的世代,因此研究者好奇中年父母和青少 年子女的親子關係目前呈現的樣貌為何。目前的文獻顯示討論家有青少年階 段的親子關係議題中,有探討親子衝突後青少年的因應策略和歷程(林昭 溶、林惠雅,1999),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吳齊殷,2000;

Bradford et al., 2008;Hair et al., 2009a),父母教養行為對青少年及 親子關係的影響(周玉慧、吳齊殷,2001),父母間衝突對青少年的影響

(Feinberg, Kan, & Hetherington, 2007),親子關係對子代未來親密關係 的影響(黃宗堅,2010;黃宗堅、周玉慧,2009)等議題。以上親子關係研 究大多是以子女的角度討論親子關係,特別關注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表現的 關連。儘管有少數以親子配對的資料展現,但仍關注於子代。然而,在親子 關係中不僅只有子代需要被關注,父母親所知覺之親子關係也等同重要,但 目前卻甚少探討親代,尤其鎖定中年父母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好壞與其個人福

11

祉的相關研究。

根據中年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發展現況而言,可知隨著臺灣的社會變 遷,教育體制的改變,父母認為子女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的認知和時間 都與以往大不同。過往農業社會教育不普及,當家中資源不足時往往僅能供 應家中少數子女受教育,其他子女則提早出社會,開始成為一位成人;但現 代社會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青少年在高中畢業後,大 多數選擇繼續升學,因此父母親對於青少年蛻變成一個成人或被看待為一位 成人的時間更為拉長及延後。加上臺灣家庭中,這階段的中年父母對於青少 年子女還是有很多陪伴、不放手與管教等。

過去關於親子關係的研究多放在父母的角色行為,對青少年子女的教養 與管教,國中、高中階段時對於學業的要求,以及行動(如與朋友外出、門 禁等)和生活層面上的限制對於子女個體的影響,但大部分的親子研究卻很 少關注中年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關係」層面,國內的研究也僅有少數幾篇 研究關注於親子關係內涵。國內以中年父母角度探究親子關係的研究中,周 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利用親子對偶資料將家有青少年家庭的親子 關係利用潛在全象分析進行分類,之後分析親子關係對中年父母生活感受的 影響。

研究結果指出,母子與父子的親子關係各可分為四類型。整體而言,雖 然對親子關係知覺一致的「親愛型」在母子或父子關係中都是比例最高的約 佔三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親子關係知覺不一致的四種類型也都分別佔整

研究結果指出,母子與父子的親子關係各可分為四類型。整體而言,雖 然對親子關係知覺一致的「親愛型」在母子或父子關係中都是比例最高的約 佔三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親子關係知覺不一致的四種類型也都分別佔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