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國內之相關研究

與本研究相關的研究共有十一篇。依據各篇論文之研究內容,分為「評量現 況的相關研究」與「有關評量方式之相關研究」兩方面陳述如下。

(一)評量現況的相關研究

張達田(1984)在其「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論文中,依據三項研 究目的展開。其三項研究目的分別為:1.探討教學評量的理論與性質;2.調查各 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的狀況;3.歸納結論,提供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決定及國 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工作的參考。使用叢集抽樣法進行抽樣,由全台灣抽十個縣 市,再依縣市中各縣市與學校數之比例抽取一百所學校,並以問卷為研究工具,

對國中校長、行政人員、教師進行教學評量的相關研究,以調查各校實施教學評 量的狀況。得到以下十項結論:1.教師均能體認教學評量工作的重要性,並以德 智體群美五育為範圍,實施評量;2.教師均能重視並鼓勵學生實施自我評量,以 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3.教師大多能把握單 元教學目實施教學,並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大領域教學目標的達成;4.教師 大多能利用各種評量工具,實施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以評量學生的進步情形,

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5.教師大都關心學生的學習成效,遇有多數學生未能精熟 的教材,大多實施補救教學;6.教師較少實施診斷性評量,因而無法充分了解學 生的學習缺失;7.教師仍然相當普遍的使用坊間出版的測驗卷考評學生的學習成 就;8.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量,大量偏重在智育之上;9.多數的教師認為學 習成績不良的最主因是學生努力不夠。

王明源(1998)在「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論文 中,探討教學評量的理論面與實務面,並進而欲了解目前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 之狀況,依據五項研究目的展開。研究目的有五:1.探討教學評量的有關理論;

2.調查各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的狀況,包含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學評量工作的體

認、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教學評量的情形等;3.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科書及評量 試卷的看法;4.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教學評量時的困難與意見;5.將研究 結果歸納咸結論,並據以提出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或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 工作的參考。並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台灣中部地區之縣市五十一所公立國民 小學五百二十四位校長、主任及科任教師、級任教師的意見,以瞭解學校教師們 對於實施教學評量的意見和作法。研究結果發現:1.國民小學教師大多能體認教 學評量在教學歷程中的目的及重要性,惟多數缺乏有關教學評量方面的資訊,;

2.多數國民小學教師能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實施教學,並能兼顧認知、情意、技能 領域目標的達成,惟多數教師實施教學評量仍偏重於智育方面;3.多數國民小學 教師能利用教學評量工具,實施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惟較少實施預備性評量,

且各學科缺少題庫供教師選擇;4.大部分國民小學教師自行命題時,未先訂定雙 向細目表及進行試題分析,缺乏命題技術與方法;5.多數教師在發現學生未達成 教學目標時,會實施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多數教師會鼓勵學生自我比較,以求 進步;6.多數國民小學教師所受教學評量專業訓練不足,對於參加有關教學評量 的進修或研習活動,都有強烈意願;7.對於目前國小成績通知書,部分教師認為 應再求改進;8.國民小學平日使用的教學評量試題,大部分由教師自行命題,但 仍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表示,學校使用坊間出版的測驗卷。

楊銀興(1999)在其論文「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 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一文中,探討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的差異,研究 目的包含以下數項:1.探討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的差異;2.了解國小教師對國民 小學實施新式評量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家長教育觀念影響的看法;3.探討國 內實施新式評量可能遭遇的問題。以問卷為研究工具,使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 為研究方法,得到十二項結論。分別為:1.教學評量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會因當時時代背景、哲學思潮、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歷程的了解,而發展出不同的 評量方式;2.大學就讀期間曾修習教學評量課程或教師在職期間參加過教學評量 課程研習者,對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的認知都比較好;3.國小教師對傳統評量的

認知情形比新式評量好;4.國小教師對傳統評量的認知情形除了雙向細目表以 外,其餘項目認知情形相當良好;5.國小教師對新式評量的認知情形不佳,大約 有四成的人並不了解,非常了解者極少;6.多數的國小教師認為新式評量對教師 教學的行為有積極正面的影響;7.多數的國小教師認為新式評量對學生學習的行 為有積極正面的影響;8.約有半數的國小教師認為新式評量對家長教育子女的觀 念有積極正面的影響;但也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持保留的態度;9.絕大多數的國 小教師認為教學評量是教師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其服務學校應常舉辦教學評量課 程的研習;目前最常使用的評量方式是「大部分是傳統評量,偶而會使用新式評 量」;10.實施新式評量可能遭遇的困難方面,依次為:學生人數太多,不可能 一一有實作的機會;施測費時;教材的份量太多沒有時間讓學生實作;評分主觀;

對新式評量的實施過程不熟悉;對新式評量的評分方法不熟悉;教師不願意改變 傳統評量的方式。此外,家長注重學業成績的觀念;家長可能質疑教師評分的公 正性;學生課堂秩序難以掌握;場地、設施不足;教師心態無法調適;教師工作 份量過重,雜務太多等,這些也都是實施新式評量阻礙的來源;11.大多數的國 小教師願意配合教學評量改革的趨勢,改變他們的評量方式。絕大多數的國小教 師認為有必要辦理新式評量的進修研習,且參加意願非常強烈;辦理方式以「各 校視需要辦理研習,聘請評量專家擔任講座」為最優先;12.開放式意見徵詢結 果,國小教師們認為傳統式評量的缺點宜予改進,但傳統評量也有其長處,可予 保留,不宜廢除。新式評量固然有優點,但也有一些先天上的限制(費時、費力、

評分主觀、無法大量施測),兩者正好可以互補,相輔而相成,可視科目與性質,

決定採用的評量方式。

陳華傑(2000)在「不同評量模式的評量效果」論文中,依兩項研究目的展開。

其研究目的分別為:1.由不同評量模式所具之特殊評量效果來評析其功能 2.了解 科學素養的整體內涵能否藉由不同的評量模式互補的作用而有完整的呈現,並以 現行國中理化教學,分別依教學需要,對學生施以不同模式之評量,包括實作評 量、紙筆評量、媒體評量、心得論述以及成果發表。而其研究結果有下列五項:

1.評量應配合適當的時機,應與教學流程相互配合;2.科學素養是多元的,教學 中應運用多元與多樣的評量方式,使其功效得以互補;3.評量的方式多元與內容 多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鼓勵與敦促之效;4.評量應與教學情境互相配合;5.評 量的內容應由教師親自設計、執行、分析,以便掌握教學實況、診斷學習落失,

使評量更易進行、功效更顯著。

徐秀菊、趙惠玲、蘇郁菁(2003)在「臺灣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現況調查之研 究」一文中,透過回收之 9,366 份國小藝術教師問卷,以及 1,400 份國中藝術教 師問卷,進行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現況之調查分析,以了解現階段國民中小學在 一般藝術教育實施上所遭遇的問題。研究結果分析的內容包括:1.教師專業背景,

2.教師對教育目標的看法,3.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認知,4.課程規劃現況,5.教學實 施現況,6.教學資源現況,7.教師進修現況。研究結果發現,九年一貫課程教育 改革之際,國中、小藝術教學界實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需解決,包括表演藝術 師資極度缺乏、藝術教師未能專才專用、藝術教師對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 域課程認同度尚待加強,以及教學設備資源有待充備等。期望透過此次調查研究 所發現之問題,能使我國藝術教育現況受到教育相關單位及社會大眾的重視,共 思改進之道。

李嘉華(2005)在其論文「台北縣幼兒園教師對於教學評量的實施情況研究」

中,其研究目的有三:1.了解幼兒園教師實施教學評量的狀況;2.對於教學評量 的了解與看法;3.實施教學評量所遭遇的困難為何。以的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 及問卷與訪談為研究工具,對台北縣幼兒園所教師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結果有以 下十項:1.評量的基本目標是要正確的獲取和應用評量結果的資料,並且解釋各 種評量資料,評量要有系統、有規劃、持續地進行,宜採用多元的方式進行;2.

研究對象會多元的使用各種不同的評量方式進行教學評量,其中以「形成性觀察」

最為普遍,是幼兒園教師最能反映其教學的評量方式;次常被用的有「幼兒學習 檔案」、「學習單」及「總結性檢核表」;3.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園教師在使用

最為普遍,是幼兒園教師最能反映其教學的評量方式;次常被用的有「幼兒學習 檔案」、「學習單」及「總結性檢核表」;3.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園教師在使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