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亨德密特《低音管奏鳴曲》演奏與詮釋

第二節 第二樂章

第二句的兩個模進筆者使用一樣的詮釋,在第一個 e1收尾後肚子馬上用力,演奏 第二個 e1,並做漸強帶至#f,小心這裡的大跳音程,音準和音色都必須跟前面一 致【譜例二】;第三次模進的漸強,筆者建議將之延後至第 9 小節的第二拍再開始,

用一拍半的時間做快速的漸強,在最後半拍與第 10 小節的大跳音程做一點速度的 延展(rubato),也請鋼琴在第九小節將左手的旋律強調漸強奏出,跟低音管一起將 最大音量與張力放在第十小節【譜例三】。

【譜例二】慢板,mm.5-mm.6

【譜例三】慢板,mm.8-mm.10

回到主題句後,第 15 小節的節奏動機( )連續兩次模進,筆者會改為較直 接、強烈的吹法,把每個音都強調,尤其在最後一個八分音符故意加上持音的效 果,對比前半部寧靜、祥和的情緒【譜例四】;第 17 小節突然將節奏動機的音值

後面進行曲的發展,筆者建議將最後的長音 D 改為 fp 再開始漸強的吹法,增加 戲劇性【譜例六】,鋼琴最後一拍的三連音,筆者視為進行曲的預備拍,所以筆者 會請鋼琴在第二拍和第三拍中間空一點點時間,第三拍直接進入進行曲的速度。

【譜例四】慢板,mm.15

【譜例五】慢板,mm.16-mm.19

【譜例六】慢板,mm.20-mm.22

「進行曲」(Marsch)

承接鋼琴的三連音而來,因此第一個音強而有力的演奏是無庸置疑的,但是 亨德密特在這裡很有趣的再度使用省略的手法,也就是第一個音可以當鋼琴三連 音的句尾,也可以作為新樂句的句首,所以第一小節的 fp 務必要做的非常清楚、

誇張,因為這樣的反差會造成強烈的戲劇張力,之後樂句的發展會顯得更具有說

服力。第二和第三小節 這樣的運音方式,筆者會以弱起漸強的方式演奏

16 分音符,將重音放在四分音符上;而 的節奏也以較斷、較乾的演奏法,有 別於前面收尾式的附點節奏;整個樂句以一個主題來看,筆者會將第一個小目標 放在第二小節的be1上,以舌頭做一點點重音,隨即回到小聲的(p)音量【譜例七】。 接下來的休止符雖然換氣,但是不打斷樂句,吸氣後肚子維持前面的力度並控制 氣的用量,在第五小節用氣強調大聲的圓滑奏高音,然後馬上回到跳音、斷的附 點音符;這裡請鋼琴也使用乾一點的觸鍵,重音只要效果出現即可,不要留有太 長的尾音,使鋼琴跟低音管的風格一致【譜例八】。第六、第七小節為整個樂句的 重心,筆者建議在吹奏這裡的重音時可以使用硬一點的發音(attack),以達到重音 的效果卻不會使拍子慢下來;在句尾時亦不要漸弱太多,否則接給鋼琴時會因為 音量差距太多而顯得突兀且失去張力。第 9 到 16 小節以鋼琴為主軸重覆一次主題 A,低音管在中間間歇搭配歌唱性的旋律,演奏時低音管需配合鋼琴的速度及音 量,以達到平衡和一致性。

【譜例七】進行曲,mm.1-mm.2

【譜例八】進行曲,mm.3-mm.4

主題 B 再次以低音管為主體,鋼琴則是以對位、卡農的方式的與低音管相呼 應,這裡要注意的是:鋼琴與低音管有很多節奏的重疊與重複,因此在演奏上速 度的穩定感與節奏的準確性特別的重要,不管是在吹(彈)斷奏或是圓滑奏時,都 必須將節奏感融入在音樂當中。第 17 和第 19 小節為模進的兩個句子,特別是第 19 小節的還原 e 為前一句的be 升高半音而來,所以筆者會將第 19 小節的 e 音用 一點點重音稍微強調,以分辨小二度與大二度的色彩差異【譜例九】;鋼琴在第 17 小節和第 19 小節也有同樣的情況,請鋼琴和低音管同樣強調音程的色彩變化。

第 20 小節開始進入主題 B 最主要的句子,筆者會用強調後半拍的方式將張力推 至第 21 小節的#f1【譜例十】,之後突然改變運音方式,從節奏感強烈的斷奏變成 充滿旋律性的圓滑奏;第 28 小節突然以一個附點節奏和長音漸強又回到主題 A,

筆者建議這裡不要吸氣,而是持續漸強將最強的力度帶至主題 A,筆者會將第 30 小節的第一個bb 用重音演奏,強烈表達主題 A 的再現【譜例十一】,之後進入 Trio。

【譜例九】進行曲,mm.17-mm.19

【譜例十】進行曲,mm.20-mm.22

【譜例十一】進行曲,mm.28-mm.31

中段(Trio)的主題 C 比較前面主題 A、B 為一個較抒情、歌唱的旋律,筆者建 議用慢一點(meno mosso)的速度和溫柔(dolce)的語法演奏,但是仍然以兩大拍的

韻律演奏;除了速度的轉換,鋼琴的伴奏也是這裡的重點之一:二分法的 和 三連音的節奏讓中段聽起來像是低音管和鋼琴的競奏,亦有單、複拍交錯之感。

以下筆者將 Trio 分為兩大句進行討論,第一句低音管奏出 Trio 的主題,在第 38 和 39 小節筆者傾向於不做漸弱收尾,而是保持音量進入第 39 小節,快速的呼吸 完後銜接前面的音量繼續將樂句拉長,到第 41 小節的 g 做一點收尾【譜例十二】; 鋼琴在第一句扮演伴奏的角色,僅在第 39 小節右手有兩小拍三連音,預示第二句 鋼琴的節奏變化。

【譜例十二】進行曲,mm.38-mm.42

第二句低音管吹奏一模一樣的旋律,筆者在這裡會以鋼琴的旋律和節奏為主,低 音管退為對旋律的角色。鋼琴除了從二分法變成三分法的音型,在運音方式和旋

律走向也有豐富的變化:運用 和 製造重音的變化,使樂句產生鬆

弛和壓縮的張力,更用 的運音方式製造 的切分效果;在旋律方 面,第 45 小節先是上行的三度音程,接著下行二度級進、七度的大跳最後半音下

小節低音管再次奏出主題 B,這裡主題 B 的再現帶有一點變奏的意味:用三次

的節奏動機快速堆疊張力,筆者在演奏時也會以漸強的方式,配合音程的 色彩變化,將目標放在第 64 小節,並在附點節奏上用彈性速度(rubato)強調【譜 例十四】。

【譜例十三】進行曲,mm.43-mm.52

【譜例十四】進行曲,mm.61-mm.65

第 66-88 小節主要為兩個樂句在鋼琴和低音管之間交互出現。第一個樂句從第 66-72 小節,為主題 A 和 Trio 片段的結合,先由鋼琴奏出再交給低音管重複一次,

低音管在演奏這句時,必須模仿鋼琴的語法以達到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鋼琴左

手 新的節奏動機出現,與圓滑奏的歌唱性旋律形成對比,務必請鋼琴將跳 音的運音方式演奏的非常清楚明顯,強調兩者之間的差異。第二個樂句為 Trio 主 題的重現,鋼琴的節奏動機轉移到低音管的身上,相較於主題 A 帶有重量感的跳 音,筆者在這邊會用比較輕盈、音色比較圓潤的跳音以帶出句子的流動感;第 78

小節 的運音方式,筆者會在第一個音加上一點重音,讓它聽起來有切分音的 效果【譜例十五】。第 89 小節再次重複 Trio 的主題,鋼琴和低音管以拼接的方式 完成樂句;這裡一改前面跳躍、流動的線條,而以厚重的和聲及持音(tenuto)的運 音方式將情緒與節奏和緩【譜例十六】,最後鋼琴以漸慢進入田園式的最終樂段。

【譜例十五】進行曲,mm.76-mm.78

【譜例十六】進行曲,mm.89-mm.93

最後田園式的樂段呼應第一樂章,6/8 拍以大二拍的韻律進行,速度標示為 一大拍等於 56( ),筆者建議以稍微走一點,大約一拍 58-59 的速度演奏,增 加流動感;動機則使用和第一樂章一樣的 以及 做為發展。首先以鋼琴帶

出完整的樂句,在第 100 小節的第六拍,筆者會請鋼琴強調右手bb1與左手 的 不和諧音程,以製造張力;第 102-103 小節,左右手的聲部交換,筆者建議左手 的附點節奏因為音域較低,可以稍微出來、清楚一點,而右手的旋律筆者傾向主 動的態度與左手緊密連接,將樂句拉長至第 104 小節做一個小總結,這裡筆者會 請鋼琴在第 104 小節銜接第 105 小節的地方用一點彈性速度(Tempo Rubato)做音 樂性的表達【譜例十七】。

【譜例十七】田園曲,mm.100-mm.105

第 109 小節低音管重複剛才的樂句,在語法以及表情的呈現盡量模仿鋼琴。從第

116 小節開始,低音管和鋼琴不斷用 的節奏互相模仿以堆疊樂句的張力,在 第 121-122 小節達到張力的頂點,因此筆者會在第 121 小節的第六拍和第 122 小 節的正拍以連續兩個持音的方式演奏,強調它們的半音關係【譜例十八】,隨即長 音漸弱;接著以三個漸弱的模進句子將樂曲帶入尾聲,最後結束在bB 的小三和弦。

【譜例十八】田園曲,mm.120-mm.123

結語

白克、貝爾格、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等人的無調性與 12 音列的概念,

創造出屬於亨德密特獨一無二的音樂風格與型態。由於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亨

不管世界音樂的潮流如何改變,亨德密特始終維持他對音樂的初衷,並堅持他的 創作理念。第二,他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和生命力以及努力不懈的創作,造就了如 此驚人數量的作品。

最後,筆者希望藉由這首曲子讓更多的低音管演奏者可以更熟悉亨德密特的 音樂,也更勇於探索當代的新曲目。

參考資料

西文:

David Neumeyer, The Music of Paul Hindemi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Elliott Antokoletz, Twentieth-Century Music.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Eric Salzma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An Introduction, 3rd ed., (Prentice Hall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88)

Furtwängler on Music, translated by Ronald Taylor. ScolarPress

Guy Rickards, Hindemith, Hartmann and Henze. Phaidon Press, London Heinrich Strobel, Paul Hindemith: Zeugnis in Bildern. (Schott’s Söhne, 1961)

Luther Noss, Paul Hindemith in the United Stat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

Martin Cooper, The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The Modern Age 1890-196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Meredith Ellis Littl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Online ed. L.

Macy, from http://www.grovemusic.com

中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