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亨德密特《低音管奏鳴曲》創作背景與樂曲分析

第二節 第一樂章分析

一開始以輕快的(Leicht bewegt)6/8 拍進入 A 段,A 段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樂句,為 何稱為「大致」,因為筆者認為 A 段的第二個樂句,其實是由二個至三個小動機連 續堆疊,進而組成第二個大句子,但是如果要分為兩個小句也不無不可;由於在 詮釋上的考量,筆者將之結合為一個大句。A 段的第一個樂句從第 1-4 小節,有著 承先啟後的作用,為第一樂章最主要的句子,鋼琴雙手以平行八度的方式與低音 管對唱,並且以反向的旋律進行強調音響擴張的效果。在這裡亨德密特巧妙的用 鋼琴的句尾連接低音管第二句的句首,運用省略(Elision)的手法,保持音樂的連續 性【譜例一】;緊接著進入第二句。第二句為一個較長的句子,從第 4-16 小節。改 變節奏型態,用簡短的節奏音型造成句子斷裂,並以模進的方式搭配重音的使用 和音階往上的堆疊達到樂句推進、減緩、放鬆的效果【譜例二】。第 9 小節以及第 11 小節鋼琴兩次變化音的旋律在低音管長音時提供樂句的流動性,並以半音下降 的方式回到以bB 音為主的主題句。A 段的結尾,由鋼琴奏出兼具強調主題與過門 功能的樂句,特別是這裡鋼琴的左手使用上一句的節奏動機,增加流動感,接著 帶入 B 段,為了音樂的連續性再次使用省略手法【譜例三】。

【譜例一】第一樂章,mm.1-mm.4

【譜例二】第一樂章,mm.1-mm.9

【譜例三】第一樂章,mm.5-mm.19

承接 A 段的結尾,B 段從第 19 小節開始發展,可分為四句加上一個小過門,

低音管使用附點音符的節奏,為進入發展的 B 段增加躍動感;鋼琴則持續 的 節奏。第一、二句運用巴洛克發展旋律的手法:模仿的手法,重複兩次相同的句 子,在第二次加上裝飾音讓旋律聽起來生動有變化;在鋼琴的部份,第一句再次 使用音階下行與低音管互動,並在第 22 小節左手重複低音管的旋律片段,第二句 節奏維持不變,但是左手二度、三度、四度的音程變化擴張為完全五度,用完全 五度作音程的跳動。此外亨德密特還改變兩句中的最高音─將bE 音改為還原 E 音,藉以改變句子的明暗對比,製造不同顏色的音響效果【譜例四】。

【譜例四】第一樂章,mm.15-mm.29

第三句,從第 27 小節至第 31 小節,旋律由低音管轉換至鋼琴部份,鋼琴用密集 連續的附點節奏型和下行音階,快速的將樂句帶進小三和絃的音響裡;低音管則 從大聲(forte)的張力隨著下行音階漸弱;進入第四句後,由鋼琴的弱起拍帶進低音 管的片段式樂句,用密接(Stretto)的手法【譜例五】,讓低音管和鋼琴在小三和絃的 和聲效果中,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最後再以一個兩小節半的過門回到 A’段。

【譜例五】第一樂章,mm.30-mm.34

回到 A’段後,第一句再次強調 A 段主題句;但是接下來的第二句相對於 A 段 的第二句,A’段的第二句較長且帶有引導進入 Coda 的功能,作為引導樂曲進入尾 聲的 A’段,不同於 A 段給予兩個重音,而是在第一個高點之後運用下行音程的手 法解除樂句張力【譜例六】。接著,鋼琴重複低音管的旋律後,再度以一個小過門 進入結尾的 Coda。過門的部份,低音管用連續上行的音階和四度音程銜接 Coda;

相反的,鋼琴則是採取與低音管逆行的高音下行音階,跟低音管會合後一起上行 進入 Coda,這樣的旋律走向造成的張力,在進入 Coda 時達到完全的放鬆【譜例 七】。

【譜例六】第一樂章,mm.45-mm.51

【譜例七】第一樂章,mm.50-mm.59

Coda 綜合了 A 段和 A’段的素材,以前後兩個小片段連接中央的主要樂句。第一 個小片段以「先現」的方式出現,低音管將 A 段主題句的前兩個小節先演奏一次,

再帶出完整的主題句;鋼琴則用上行的模進手法將樂句帶入未解決的和聲,特別 的是在第 60 小節的右手模進中,亨德密特將前一句的小六度音程變成大六度音 程,將樂句的色彩從陰暗轉為明亮,接著再次點出第一樂章的主題,最後以一個 大三和絃結束第一樂章。【譜例八】

【譜例八】第一樂章,mm.55-mm.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