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創作手法

第一節 亨德密特中心音調性理論

11 亨德密特認為以自然震動來說,泛音列最符合人耳及生理適應性,但期限制在於太過 純粹而影響創作的自由。摘錄自 Hindemith:Unterweisung im Tonsatz Ι, S.65-72。

(Series 2)及「和弦分類」。因此,音序 1 的新音階,是音與音之間的水平關 係,音序 2 是垂直音程之間的關係,而和弦分類則以音序 2 的價值決定。以下筆 者根據亨德密特的「音序 1」、「音序 2」與「和弦分類」簡述如下:

一、音序 1

音序 1 是亨德密特所自創的音階形式,乃以泛音列現象為基礎,見【圖 3-1】,進而推算出新的 12 個半音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圍繞著中心音的系統,見

【圖 3-2】。亨德密特認為音序 1 不在取消音差或提出新律制,而是嘗試建立一 個普遍有效的音階。12

【圖 3-1】泛音列

【圖 3-2】音序 1

12 Hindemith:Unterweisung im Tonsatz Ι, S.50。

音序 1 由一個中心音所推演出來後,按其與中心音的音程關係依序排列成

【圖 3-3】音序 2

三、和弦分類

亨德密特將和弦建立在音程疊置的概念上,而音程的值也決定了和弦的 值。他將和弦視為數個音程的組合,每個和弦仍有根音,但根音由和弦中清晰性 最高的音程根音來決定,音程的清晰與否則是依據音序 2 原則來判定。和弦的分 類,則以三全音為基準將和弦分成兩類:

(1)包含所有不含三全音之和弦

(2)包含所有含三全音之和弦

二十世紀的和聲理論已經跳脫了所謂調性功能的和聲進行,調性功能不再 是音樂作品組織上的絕對守則,亨德密特將和聲理論所探討的要項,升級為協和 與不協和音程之間的變化及其進行方向。因此,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發現和 弦之間的交互作用與親疏關係,讓音樂有更寬廣的創作視野,也帶領音樂進入全 新的時代。

第二節 古典奏鳴曲曲式與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曲式之差異比較

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則是發展部創作的主要素材,見【表 3-1】。

立在不同的調性上,也可能由呈示部第一、第二主題同時出現,或交替出現,也

(五)古典奏鳴曲-再現部

(七)古典奏鳴曲-尾奏

早期的奏鳴曲式是沒有尾奏的部份,但在浪漫樂派之後,開始有作曲家在 樂曲中加入尾奏的部份,見【表 3-7】。

【表 3-7】古典奏鳴曲第一樂章-尾奏

段落 無明顯段落

調性 主調

(八)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尾奏

亨德密特的《長笛奏鳴曲》特別加入尾奏的部份,是古典的奏鳴曲較少有 的。但在尾奏作曲手法中,亨德密特展現回歸古典形式的手法。素材皆來自呈示 部第一與第二主題,最後回到第一樂章的中心音上,這與傳統的古典奏鳴曲式

(Sonata From)相同,見【表 3-8】。

【表 3-8】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第一樂章-尾奏

段落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小尾奏

主要中心音 A→Bb A→Bb Bb

二、第二樂章:

三、第三樂章 和 A 段相同,但調性轉為關係小調。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後期 所作的奏鳴曲會將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改為詼諧曲(Scherzo),之後的作曲家也

轉調,但基本上還是維持在第一樂章的中心音 Bb上。

第四章 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亨德密特的作品《長笛奏鳴曲》中,三個樂章都以不同的作曲形式寫作而 成。此作品雖然並未清楚標示其調性,但實質上依舊有調性的存在,亨德密特運 用了他自創的「中心音理論」,讓調性打破舊有的模式進行;和聲寫作上繼承了 傳統的三和弦要素,由主和弦出發,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後,最後又回歸到主和 弦;旋律上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採用了複音音樂的對位手法,每個聲部各自 獨立,地位也相等重要,有助於整體性的和諧;最後,亨德密特在此曲的各個樂 章中設計了具代表性的節奏型,並且貫穿整樂章,成為音樂主要的脈動。以下筆 者將依照《長笛奏鳴曲》的三個樂章加以綜合分析與詮釋說明:

第一節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 4/4/拍,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式,分別由呈式部、發展部、再現 部以及尾奏組成,整個樂章的中心音為 Bb為主。

另外,要了解樂曲的演奏風格與闡述樂曲詮釋之前,必須要先研讀到作曲 家在樂譜上所提供的音樂表情術語與速度指示。以下筆者將就第一樂章依照【表 4-1】與【表 4-2】詳加分析說明如下:

【表 4-1】第一樂章之曲式結構

【表 4-2】第一樂章音樂表情術語與速度分析表

結構 段落 小節數 表情術語 速度(變化)

第一主題 1-12 過門 12 -18 第二主題 18 -34

Heiter bewegt

(愉快地、活潑地) =100

Wieder lebhaft

(生動活潑地) =100

第一主題 65-78

第二主題 79-95

Wieder lebhaft

(生動活潑地) =100 再現部

結束句 96-102 Ein wenig ruhiger

(安靜一點地) 速度轉慢

103-119

Noch ein wenig ruhiger (更安靜地)

速度更慢 尾奏

119-121 Im Hauptzeitmaβ

(回到開頭風格) =100

(一)呈示部

由【表 4-1】分析可知,第一樂章從呈示部開始分成第一主題、過門、第二 主題和小尾奏,共四個部份組成。呈示部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中心音,分別為 Bb與 A。第二主題後的尾奏,鋼琴則以 A 為中心音,而長笛以 Bb為中心音同時

出現,此種作曲手法與複調性(Polytonality)20相似。

1、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從第 1 小節至第 12 小節第一拍。鋼琴一開始的部份並非是主題的 導奏,但卻是這個樂章很重要的一個創作素材。鋼琴低音部份由音階下行開始,

左手的動機主要是 附點節奏節奏,第 1 小節開始導入主題至 第 4 小節,鋼琴會不斷重複低音伴奏的旋律賦格,長笛必須要遵循著這條美麗的 旋律線與節奏進入。第 3 小節第一拍與第二拍為同音 Ab 音,鋼琴需要漸強,推 至第三拍的 Ab 音後再漸弱,到了第五小節接著由長笛吹奏出一樣的主題動機並 加以擴充,見【譜 4-1】。

【譜 4-1】

20 複調性(Polytonality):在音樂結構的各部分中,同時用兩個(有時三個或四個)不 同的調子。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對這種設計作了相當的採用,以便在調性的一般體制內尋求新的效 果。資料來源:康謳(1980)。《大陸音樂辭典》(第十二版)。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頁 133。

從第 6 小節第四拍開始,由原先第三小節鋼琴的重複三次 Ab 的動機改至 長笛重複後便移高完全四度,由 Db 音取代,第 7 小節連續三個同音後的三連音 也和鋼琴的八分音符詮釋手法不同,見【譜 4-2】,樂譜上也有特別標記強弱記 號,將旋律漸強至第 12 小節第一拍,並一直維持 f 的音量。其中第 10 小節第一 拍的 Ab音與第二拍的 B 音為兩個不同的樂句,因此筆者會利用呼吸將樂句明顯 斷開,見【譜 4-3】。

【譜 4-2】鋼琴動機與長笛動機比較 鋼琴動機

v.s.

長笛動機

【譜 4-3】

2、過門: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之間的過度樂段則出現了主題賦格,過門由第 12 小 節第二拍開始,由四個小樂段所組成,鋼琴的右手部份依舊延續短暫第一主題的 旋律素材,接著第 14 小節開始就以節奏 為 主 要 動 機 , 値 得注意的是,亨德密特將鋼琴的重音放置在第四拍的位置,不同於四拍節奏的基 本概念:強、弱、次強、弱。長笛則和鋼琴的聲部互相模仿進行,由第 12 小節 過門開始也以第一主題作為素材,從 13 小節第四拍開始變化,重音和鋼琴一樣 落在第四拍,逐漸引導至第二主題。在此長笛與鋼琴的樂譜上特別標記重音記 號,要特別的強調重音的部份,長笛吹奏時特別注意重音的運舌。

除此之外,長笛在第 13 小節第四拍 Eb音與第 14 小節第四拍 C 音分別為 兩個小樂句,以下行小三度的方式模進,樂譜上沒有特別標示樂句的強弱記號,

筆者將這兩句的結尾都加入漸弱,讓短暫模進的小樂句與其重音都能更明顯的詮 釋出來,見【譜 4-4】。

【譜 4-4】

3、第二主題:

第 18 小節第三拍開始進入呈示部的第二主題至第 34 小節。第二主題則調性 轉換為G 大調,在鋼琴兩組重複的節奏音型伴奏之下,長笛以跨越三個八度的 大跳音程為動機,線性的旋律與規律的節奏交織,展現與第一主題截然不同的風 格 。 鋼 琴 的 節 奏 動 機 改 為 左右兩手的節奏開頭都以 E 音為主開始加以變化。長笛以長線條的弦律線開始,與鋼琴短小的節奏動機作為 對比,唯一相同之處是兩者依舊延續過門中的第四拍重音。另外,第二主題長笛 由兩個相似的大樂句組成,第一個樂句以 E 音開始,而第二樂句則是比第一樂句 低小三度以C 音開始,見【譜 4-5】。

【譜 4-5】

4、小尾奏:

第 35 小節開始進入呈示部的小尾奏,樂譜上特別標示了表情術語 Ein wenig ruhiger,意思為「安靜一點地」,長笛由 p 的音量吹奏,而鋼琴的部份更是以 pp 的長音彈奏,速度也會稍微變慢。其中長笛由三個樂句所組成,都以升 D 音為樂 句開始,前兩個為相同的樂句,接著第三個樂句以前面兩句作為主要素材,由上 行音型帶入發展部,見【譜 4-6】。

【譜 4-6】

(二)發展部

進入發展部前,有四個小節的導奏,作為呈示部與發展部的分界。導奏所使 用的音型與節奏,與前後樂段並無關聯,卻為全曲最後小尾奏的部分,先預留創 作素材的伏筆。

發展部從第 41 小節開始,譜上標明了術語「Wieder lebhaft」,表示為活 潑生動地,也就是要恢復呈示部開頭輕快的氣氛。發展部的調性建立在呈示部第 一主題上,擴充C 大調、Eb大調的音程,接著利用 B 大調、D 大調、G 大調的 分解和弦,作為發展部的變化素材。除了調性變化之外,更利用了一組固定節奏

作為發展部基礎的伴奏模式。

1、導奏:

第 41 小節至 44 小節第一拍為短暫的發展部導奏。長笛相較於前面呈示部 結尾安靜的氛圍,此段需要以 f 的音量吹奏出弦律,而鋼琴在短暫的三個小節內 由一開始 f 的音量急速變化至 ppp,鋼琴在彈奏時需要特別注意此處的力度術 語。發展部的導奏除了展現詭譎的氣氛外,也企圖發展部的能量迅速累積,讓發 展部的音樂進行更加緊湊,見【譜 4-7】。

【譜 4-7】

2、樂段 1:

接著第 44 小節至 60 小節為發展部的樂段 1。一開始鋼琴延續了導奏的 ppp,以極度安靜的氣氛帶入,也利用呈示部過門的節奏素材加以變化,並且此

接著第 44 小節至 60 小節為發展部的樂段 1。一開始鋼琴延續了導奏的 ppp,以極度安靜的氣氛帶入,也利用呈示部過門的節奏素材加以變化,並且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