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 4/4/拍,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式,分別由呈式部、發展部、再現 部以及尾奏組成,整個樂章的中心音為 Bb為主。

另外,要了解樂曲的演奏風格與闡述樂曲詮釋之前,必須要先研讀到作曲 家在樂譜上所提供的音樂表情術語與速度指示。以下筆者將就第一樂章依照【表 4-1】與【表 4-2】詳加分析說明如下:

【表 4-1】第一樂章之曲式結構

【表 4-2】第一樂章音樂表情術語與速度分析表

結構 段落 小節數 表情術語 速度(變化)

第一主題 1-12 過門 12 -18 第二主題 18 -34

Heiter bewegt

(愉快地、活潑地) =100

Wieder lebhaft

(生動活潑地) =100

第一主題 65-78

第二主題 79-95

Wieder lebhaft

(生動活潑地) =100 再現部

結束句 96-102 Ein wenig ruhiger

(安靜一點地) 速度轉慢

103-119

Noch ein wenig ruhiger (更安靜地)

速度更慢 尾奏

119-121 Im Hauptzeitmaβ

(回到開頭風格) =100

(一)呈示部

由【表 4-1】分析可知,第一樂章從呈示部開始分成第一主題、過門、第二 主題和小尾奏,共四個部份組成。呈示部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中心音,分別為 Bb與 A。第二主題後的尾奏,鋼琴則以 A 為中心音,而長笛以 Bb為中心音同時

出現,此種作曲手法與複調性(Polytonality)20相似。

1、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從第 1 小節至第 12 小節第一拍。鋼琴一開始的部份並非是主題的 導奏,但卻是這個樂章很重要的一個創作素材。鋼琴低音部份由音階下行開始,

左手的動機主要是 附點節奏節奏,第 1 小節開始導入主題至 第 4 小節,鋼琴會不斷重複低音伴奏的旋律賦格,長笛必須要遵循著這條美麗的 旋律線與節奏進入。第 3 小節第一拍與第二拍為同音 Ab 音,鋼琴需要漸強,推 至第三拍的 Ab 音後再漸弱,到了第五小節接著由長笛吹奏出一樣的主題動機並 加以擴充,見【譜 4-1】。

【譜 4-1】

20 複調性(Polytonality):在音樂結構的各部分中,同時用兩個(有時三個或四個)不 同的調子。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對這種設計作了相當的採用,以便在調性的一般體制內尋求新的效 果。資料來源:康謳(1980)。《大陸音樂辭典》(第十二版)。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頁 133。

從第 6 小節第四拍開始,由原先第三小節鋼琴的重複三次 Ab 的動機改至 長笛重複後便移高完全四度,由 Db 音取代,第 7 小節連續三個同音後的三連音 也和鋼琴的八分音符詮釋手法不同,見【譜 4-2】,樂譜上也有特別標記強弱記 號,將旋律漸強至第 12 小節第一拍,並一直維持 f 的音量。其中第 10 小節第一 拍的 Ab音與第二拍的 B 音為兩個不同的樂句,因此筆者會利用呼吸將樂句明顯 斷開,見【譜 4-3】。

【譜 4-2】鋼琴動機與長笛動機比較 鋼琴動機

v.s.

長笛動機

【譜 4-3】

2、過門: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之間的過度樂段則出現了主題賦格,過門由第 12 小 節第二拍開始,由四個小樂段所組成,鋼琴的右手部份依舊延續短暫第一主題的 旋律素材,接著第 14 小節開始就以節奏 為 主 要 動 機 , 値 得注意的是,亨德密特將鋼琴的重音放置在第四拍的位置,不同於四拍節奏的基 本概念:強、弱、次強、弱。長笛則和鋼琴的聲部互相模仿進行,由第 12 小節 過門開始也以第一主題作為素材,從 13 小節第四拍開始變化,重音和鋼琴一樣 落在第四拍,逐漸引導至第二主題。在此長笛與鋼琴的樂譜上特別標記重音記 號,要特別的強調重音的部份,長笛吹奏時特別注意重音的運舌。

除此之外,長笛在第 13 小節第四拍 Eb音與第 14 小節第四拍 C 音分別為 兩個小樂句,以下行小三度的方式模進,樂譜上沒有特別標示樂句的強弱記號,

筆者將這兩句的結尾都加入漸弱,讓短暫模進的小樂句與其重音都能更明顯的詮 釋出來,見【譜 4-4】。

【譜 4-4】

3、第二主題:

第 18 小節第三拍開始進入呈示部的第二主題至第 34 小節。第二主題則調性 轉換為G 大調,在鋼琴兩組重複的節奏音型伴奏之下,長笛以跨越三個八度的 大跳音程為動機,線性的旋律與規律的節奏交織,展現與第一主題截然不同的風 格 。 鋼 琴 的 節 奏 動 機 改 為 左右兩手的節奏開頭都以 E 音為主開始加以變化。長笛以長線條的弦律線開始,與鋼琴短小的節奏動機作為 對比,唯一相同之處是兩者依舊延續過門中的第四拍重音。另外,第二主題長笛 由兩個相似的大樂句組成,第一個樂句以 E 音開始,而第二樂句則是比第一樂句 低小三度以C 音開始,見【譜 4-5】。

【譜 4-5】

4、小尾奏:

第 35 小節開始進入呈示部的小尾奏,樂譜上特別標示了表情術語 Ein wenig ruhiger,意思為「安靜一點地」,長笛由 p 的音量吹奏,而鋼琴的部份更是以 pp 的長音彈奏,速度也會稍微變慢。其中長笛由三個樂句所組成,都以升 D 音為樂 句開始,前兩個為相同的樂句,接著第三個樂句以前面兩句作為主要素材,由上 行音型帶入發展部,見【譜 4-6】。

【譜 4-6】

(二)發展部

進入發展部前,有四個小節的導奏,作為呈示部與發展部的分界。導奏所使 用的音型與節奏,與前後樂段並無關聯,卻為全曲最後小尾奏的部分,先預留創 作素材的伏筆。

發展部從第 41 小節開始,譜上標明了術語「Wieder lebhaft」,表示為活 潑生動地,也就是要恢復呈示部開頭輕快的氣氛。發展部的調性建立在呈示部第 一主題上,擴充C 大調、Eb大調的音程,接著利用 B 大調、D 大調、G 大調的 分解和弦,作為發展部的變化素材。除了調性變化之外,更利用了一組固定節奏

作為發展部基礎的伴奏模式。

1、導奏:

第 41 小節至 44 小節第一拍為短暫的發展部導奏。長笛相較於前面呈示部 結尾安靜的氛圍,此段需要以 f 的音量吹奏出弦律,而鋼琴在短暫的三個小節內 由一開始 f 的音量急速變化至 ppp,鋼琴在彈奏時需要特別注意此處的力度術 語。發展部的導奏除了展現詭譎的氣氛外,也企圖發展部的能量迅速累積,讓發 展部的音樂進行更加緊湊,見【譜 4-7】。

【譜 4-7】

2、樂段 1:

接著第 44 小節至 60 小節為發展部的樂段 1。一開始鋼琴延續了導奏的 ppp,以極度安靜的氣氛帶入,也利用呈示部過門的節奏素材加以變化,並且此 固定節奏貫穿整個發展部,見【譜 4-8】。

【譜 4-8】鋼琴固定節奏

第 49 小節第三拍後進入長笛的弦律,尤兩個樂句模進組成,以六個小節 為一組。第一句由G 音(等同於 Ab 音)開始;第二句則比第一句移高減三度

(等同大二度),由 Bb 音開始。這兩句皆為呈示部第一主題動機的擴充,發展 部均以此動機做為發展素材,延續呈示部中三連音的音型。三連音音型為此段樂 句需表達力度強弱最明顯之處,節奏上要將二分法與三分法的拍子吹正確,突顯 出樂句的高潮,因此詮釋時需將三連音稍微吹黏一些,顯現出節奏的不同。長笛 第一句樂句與第二句樂句間,鋼琴部份則重覆著與長笛同樣的弦律,但比長笛旋 律低增三度,因此鋼琴也需要注意音量與音色的延續,見【譜 4-9】。

【譜 4-9】

3、樂段 2:

發展部的第二主題,從第 61 小節開始至 64 小節,短暫的四個小節中,又 可分為兩個小樂句模進組成,兩個小節為一組,第一句由F 音開始;第二句則比 第一句高小三度,以 A 音開始。創作素材與樂段 1 相似,但有別於樂段 1 的長線 條圓滑旋律,樂段 2 的長度較短,上行旋律改用「Tenuto」記號記譜,因此吹奏 時需保持音值長度,力度上也比第一主題更急劇變化,將能量由第一句的 f 聚集 到第二句 ff 後,為第一樂章的高潮,緊接著就進入再現部,見【譜 4-10】。

【譜 4-10】

(三)再現部

發展部與再現部之間,亨德密特不再使用過門的手法,直接由發展部第二主 題一連串模進的動機音型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由鋼琴模仿呈示部第一主題的弦律,兩個主題的中心音非直接出現,

而是先在不同的中心音上,將與主題相同的弦律呈現一次後,再以真正的中心音 重述一次。第一主題於 65 小節時,以 G 為中心音,到了 68 小節才回到 Bb;第 二主題在 79 小節時,以 B 為中心音,到了 86 小節回到 A。呈示部中的第一第二 主題之間的過門,在再現部則被刪減,使主題的進行更為緊湊。

1、第一主題:

第 65 小節為再現部的第一主題,鋼琴以 左手的節奏發 展。長笛演奏主題時,第一次以 ff 的力度出現,由 D 音開始,並配合鋼琴模進式 的上升音型 E→F→F 的張力相互呼應,;第二次維持 ff 的力度演奏,比第一次 高小三度的 F 音開始,兩次主題旋律在不同的音域轉換間要維持力度,吹奏時要 以強而有力的抖音與清楚的運舌來支撐弦律線條,見【譜 4-11】。

【譜 4-11】

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之間,利用了過門做為銜接,但再現部卻沒有過門手 法,而是以重疊的方式呈現。長笛的主題尚未結束,鋼琴就悄悄地將再現部得第 二主題帶入,因此長笛在演奏時,要注意音色與力度的修飾,以利主題間的風格 轉換。

2、第二主題:

長笛重複兩次第二主題的旋律,第一次的音量為 mp,音域跨越了三個八 度,而鋼琴以更高的音域與跳音演奏,因此讓第二主題的弦律更顯輕巧;第二次 主題出現,集中在長笛飽滿的中低音域,並且長笛的旋律比第一次主題低小二 度。鋼琴的音域也跟著長笛的旋律降低,並由原本的跳音轉換為圓滑線的演奏,

加深了音響效果上的厚實度,與第一次主題的呈現方式截然不同,見【譜 4-12】。

【譜 4-12】

3、結束句

再現部第二主題結束後,插入僅七個小節的短暫樂句,筆者將此段分析為

“結束句”(closing phrase)。此處標明術語為「Ein wenig ruhiger」,為安靜之 意,因此整段呈現安逸寧靜的氣氛,長笛的部份以三個小樂句組成,前兩句相 同,第三句利用前兩句的素材發展,以完全四度與小三度所組成的上行音型帶入 尾奏。長笛吹奏時要注意音量的控制,尤其是第三句的上行樂句,音量有別於上

“結束句”(closing phrase)。此處標明術語為「Ein wenig ruhiger」,為安靜之 意,因此整段呈現安逸寧靜的氣氛,長笛的部份以三個小樂句組成,前兩句相 同,第三句利用前兩句的素材發展,以完全四度與小三度所組成的上行音型帶入 尾奏。長笛吹奏時要注意音量的控制,尤其是第三句的上行樂句,音量有別於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