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第三章 東勢地區之發展概況 東勢地區之發展概況 東勢地區之發展概況 東勢地區之發展概況

第一節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的演變 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的演變 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的演變 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的演變

台灣早有人居,但在日治之前,並沒有完整而嚴謹的人口統計與普查資料,

僅在地方志書中記載有部分地區之丁口數,但大多不夠詳盡,且當時之轄域也無 法完全與今日之行政區域相互配合,僅能作為參考,而難以從事就某地區從事長 時間的全面性定量分析。但自日治明治 38 年(1905)開始,臺灣總督府實施第一 次全面性戶口調查,登錄有每一街庄的人口數及出生、死亡、遷入遷出人數之統 計資料,所以今東勢區轄域內開始有了長期連續性且定期公布的人口統計資料,

才能準確的從事轄區內人口數量的統計分析,並對人口屬性作剖析,呈現本區人 口現象的特色。然而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因為戰爭因素,人口資料多有遺漏現 象,此時期無法取得確切數據,因此本章僅就可取得數據之年分人口現象加以分 析比較。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 人口成長的歷程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與影響因素

一 一 一

一、、、、日治時期的人口成長日治時期的人口成長日治時期的人口成長日治時期的人口成長

現今本區的轄域面積有 117.4065 平方公里,早期屬於拺東上堡下之街庄聚 落,直至日治時期大正 9 年(1920)始將東勢街附近的村莊合併為一個行政區域 (稱東勢庄),至今行政區域的範圍未曾更改。日治時期隸屬之行政區名稱雖迭有 變動,然基本上其轄域內計有東勢、大茅埔、新伯公、校栗埔、石壁坑、石圍牆 六個街庄(或大字)。依據明治 29 年(1896)9 月之調查,本區轄境內戶數與人口 數計有 2,153 戶,11,380 人(表 4-1-1)。

表 4-1-1 明治 29 年(1896)東勢街庄人口資料 拺東上堡

街庄名 戶數 人數 街庄名 戶數 人數 東勢角街 510 2,110 下辛庄 230 1324 上辛庄 234 1,228 上校栗埔庄 111 608 中窠庄 98 593 石牆圍庄 73 392 石角庄 103 580 大排庄 27 148 頭社 58 293 下校栗埔庄 78 411 二社 35 161 穹蕉下庄 32 192 尾社 70 373 下灣庄 11 67 新伯公庄 78 707 鍋底窩庄 23 85 上城庄 42 243 石壁坑庄 114 540 下城庄 75 472 大茅埔庄 151 853

東勢街轄境街庄 合計 2,153 戶,11,380 人 資料來源:整理自土屋重雄 (1897:252-255)。

清領時期的開墾使東勢在日治初期大部份的土地皆已開發完畢,而由於受到 境內丘陵地形的限制,導致僅有沿岸河階少數平地可供居住,市街的發展是由大 甲溪岸逐漸向內陸平行發展,並呈現出一種狹長型的市街型態。日人於明治 28 年(1895)統治台灣後,為開採台灣豐富的山林資源及獲取樟腦的廣大利益,並 使理蕃事業持續進行,於東勢角設立「辨務署」處理一切山林、樟腦及蕃地事務,

並著手開發八仙山林場,連帶改善了東勢地區的交通,而東勢庄位於大甲溪出入 口的重要位置,亦因八仙山林場的發展,成為台灣著名的林業城市,早期也因伐 木事業,聚集許多林業人材,加上鐵路的完工,遂成為周圍地區之重鎮;同時日 本政府為樹立其統治權力,加上日人對於設郡役所的選址考量,以收管理及控制 地方之功效,因而積極在本區設立行政、通訊、經濟及教育機構,如郡役所、街 役場、郵便局、信用組合、地方法院裁決所、公會堂、東勢尋常高等小學校、東 勢公學校、消費市場等;總體言之,東勢地區在日治時期,由於八仙山林業的開 發及交通改善,樟腦專賣事業的興盛,帶動整體商業的繁榮,加上日本政府積極 建設交通網絡及公共設施,使東勢角(庄、街)成為附近山城地區的中心。

全或有疏漏時,改用較接近的年別之人口資料替代,並以大正 9 年(1920 年)做 為分期點,將日治時期分為明治 38 年(1905)~大正 9 年(1920)的日治前期,大正 10 年(1921)~昭和 18 年(1943)的日治後期,分為兩個觀察期,探討本區人口成 長之變化。

(一)明治 38 年(1905)至大正 9 年(1920)

本區在此時段人口成長指數在 100~123.92 之間,人口數量成長 3387 人,平 均每年增加 225 人,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14.44‰,而同時期臺灣年平均人口成 長率為 12.42‰(見表 4-1-2),本區年平均增加率相對於全臺灣較快。在日治時期 全臺灣的人口是接近封閉性的,各地的人口變化其主要原因應為自然增加及臺灣 內部遷移的社會增加所導致的結果。

此段時間人口的變化除了明治 41 年(1908)為負數外,其餘皆為正數,大正 5 年(1916)與大正 7 年(1918)人口成長率分別降為 8.27 和 9.18,主因應為當年 流行疾病「西班牙流感」的盛行,蔓延全台,導致全台數千人死亡,也造成本區 近 30‰的死亡率。整體而言在本時期本區的人口變動不大,呈現緩慢成長的趨勢。

表 4-1-2 日治時期東勢區人口總數、人口成長指數、人口成長率

東勢 臺灣

年代 人口數 人 口 成 長指數

人 口 成 長率‰

人口數 人 口 成 長指數

人 口 成 長率‰

明治 38 年(1905) 14,159 100.00 - 3,123,302 100 - 明治 39 年(1906) 14,218 100.42 4.17 3,156,706 101.07 10.70 明治 40 年(1907) 14,244 100.60 1.83 3,186,373 102.02 9.40 明治 41 年(1908) 14,236 100.54 -0.56 3,213,996 102.90 8.67 明治 42 年(1909) 14,484 102.30 17.42 3,249,793 104.05 11.14 明治 43 年(1910) 14,731 104.04 17.05 3,299,493 105.64 15.29 明治 44 年(1911) 15,137 106.91 27.56 3,369,270 107.88 21.15 大正元年(1912) 15,353 108.43 14.27 3,435,170 109.99 19.56 大正 2 年(1913) 15,748 111.22 25.73 3,502,173 112.13 19.51 大正 3 年(1914) 15,937 112.56 12.00 3,554,353 113.80 14.90

大正 4 年(1915) 16,321 115.27 24.09 3,569,842 114.30 4.36 大正 5 年(1916) 16,456 116.22 8.27 3,596,109 115.14 7.36 大正 6 年(1917) 16,879 119.21 25.70 3,646,529 116.75 14.02 大正 7 年(1918) 17,034 120.31 9.18 3,669,687 117.49 6.35 大正 8 年(1919) 17,211 121.56 10.39 3,714,899 118.94 12.32 大正 9 年(1920) 17,546 123.92 19.46 3,757,838 120.32 11.56 大正 10 年(1921) 18,142 128.13 33.97 3,835,811 122.81 20.75 大正 11 年(1922) 18,484 130.55 18.85 3,904,692 125.02 17.96 大正 12 年(1923) 18,963 133.93 25.91 3,976,098 127.30 18.29 大正 13 年(1924) 19,488 137.64 27.69 4,041,702 129.40 16.50 大正 14 年(1925) 19,825 140.02 17.29 4,147,462 132.79 26.17 昭和元年(1926) 20,231 142.88 20.48 4,241,759 135.81 22.74 昭和 2 年(1927) 20,681 146.06 22.24 4,337,000 138.86 22.45 昭和 3 年(1928) 20,873 147.42 9.28 4,438,084 142.10 23.31 昭和 4 年(1929) 21,105 149.06 11.11 4,548,750 145.64 24.94 昭和 5 年(1930) 21,319 150.57 10.14 4,679,066 149.81 28.65 昭和 6 年(1931) 21,694 153.22 17.59 4,803,976 153.81 26.70 昭和 7 年(1932) 22,277 157.33 26.87 4,929,962 157.84 26.23 昭和 8 年(1933) 21,985 155.27 -13.11 5,060,507 162.02 26.48 昭和 9 年(1934) 22,124 156.25 6.32 5,194,980 166.33 26.57 昭和 10 年(1935) 22,525 159.09 18.13 5,315,642 170.19 23.23 昭和 11 年(1936) 22,947 162.07 18.73 5,451,863 174.55 25.63 昭和 12 年(1937) 23,586 166.58 27.85 5,609,042 179.59 28.83 昭和 13 年(1938) 23,981 169.37 16.75 5,746,959 184.00 24.59 昭和 14 年(1939) 25,075 177.10 45.62 5,895,864 188.77 25.91 昭和 15 年(1940) 24,648 174.08 -17.03 6,077,478 194.59 30.80 昭和 16 年(1941) 26,474 186.98 74.08 6,249,468 200.09 28.30 昭和 17 年(1942) 27,429 193.72 36.07 6,427,932 205.81 28.56 昭和 18 年(1943) 27,875 196.87 16.26 6,585,841 210.86 24.57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台灣總督府出版之《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台灣常住人口統計》、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印(1994),《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灣歷年全省人口資 料計算而得。

(二)大正 10 年(1921)至昭和 18 年(1943)

本時期的人口成長指數介於 128.13~196.87 之間(表 4-1-2),人口數量增加 了 9,733 人,平均每年增加 423 人,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21.41 ‰,而同時期的

臺灣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24.7‰,本地區在此時期的人口成長比全臺灣稍慢。

大正 9 年(1920)行政區劃改變,到了大正 10 年(1921)時人口統計資料只有 東勢庄而沒有各大字的人口統計資料,此時也因東勢庄成為東勢郡的郡役所所在 地,因而人口逐漸增加,而隨著東勢庄的市街發展越來越快,因此昭和 7 年(1932) 東勢庄升格為東勢街,昭和 10 年(1935)東勢大橋完工,此後東勢對外交通改 善,使地方的發展更加迅速。

1940 年代開始,受戰爭影響因此在取得人口數據上較為困難,昭和 18 年 (1943)本區人口為 27,875 人,到了民國 35 年(1946)為 27,998 人,雖有成長但 僅達 4.41‰,比較前段時間成長極微,探究其原因,應與當時戰敗後,日僑的遣 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表 4-1-3 日治時期東勢區人口增減表

人口數 較前一 成長率

年代 戶數 男 女 總數

成長

指數 年增加 ( ‰ ) 明治 38 年(1905) - 6,787 7,372 14,159 100 0 0.00 明治 39 年(1906) - 6,839 7,379 14,218 100 59 4.17 明治 40 年(1907) - 6,844 7,400 14,244 101 26 1.83 明治 41 年(1908) - 6,909 7,327 14,236 101 -8 -0.56 明治 42 年(1909) - 7,086 7,398 14,484 102 248 17.42 明治 43 年(1910) - 7,194 7,537 14,731 104 247 17.05 明治 44 年(1911) - 7,460 7,677 15,137 107 406 27.56 大正元年(1912) - 7,580 7,773 15,353 108 216 14.27 大正 2 年(1913) - 7,824 7,924 15,748 111 395 25.73 大正 3 年(1914) - 7,902 8,035 15,937 113 189 12.00 大正 4 年(1915) - 8,097 8,224 16,321 115 384 24.09 大正 5 年(1916) - 8,131 8,325 16,456 116 135 8.27 大正 6 年(1917) - 8,344 8,535 16,879 119 423 25.70 大正 7 年(1918) - 8,414 8,620 17,034 120 155 9.18 大正 8 年(1919) - 8,529 8,682 17,211 122 177 10.39 大正 9 年(1920) - 8,794 8,752 17,546 124 335 19.46 大正 10 年(1921) - 9,136 9,006 18,142 128 596 33.97

大正 11 年(1922) - 9,349 9,135 18,484 131 342 18.85 大正 12 年(1923) - 9,633 9,330 18,963 134 479 25.91 大正 13 年(1924) - 9,911 9,577 19,488 138 525 27.69 大正 14 年(1925) - 10,045 9,780 19,825 140 337 17.29 昭和元年(1926) - 10,240 9,991 20,231 143 406 20.48 昭和 2 年(1927) - 10,502 10,179 20,681 146 450 22.24 昭和 3 年(1928) - 10,578 10,295 20,873 147 192 9.28 昭和 4 年(1929) - 10,636 10,469 21,105 149 232 11.11 昭和 5 年(1930) - 10,697 10,622 21,319 151 214 10.14 昭和 6 年(1931) - 10,954 10,740 21,694 153 375 17.59 昭和 7 年(1932) 3627 11,311 10,966 22,277 157 583 26.87 昭和 8 年(1933) 3646 11,158 10,827 21,985 155 -292 -13.11 昭和 9 年(1934) 3669 11,248 10,876 22,124 156 139 6.32 昭和 10 年(1935) 3655 11,354 11,171 22,525 159 401 18.13 昭和 11 年(1936) 3762 11,485 11,462 22,947 162 422 18.73 昭和 12 年(1937) 3891 11,864 11,722 23,586 167 639 27.85 昭和 13 年(1938) 3983 12,293 11,688 23,981 169 395 16.75 昭和 14 年(1939) 4001 12,418 12,657 25,075 177 1094 45.62 昭和 15 年(1940) 4130 12,263 12,385 24,648 174 -427 -17.03 昭和 16 年(1941) 4459 13,500 12,974 26,474 187 1826 74.08 昭和 17 年(1942) 4596 13,816 13,613 27,429 194 955 36.07 昭和 18 年(1943) 3627 13,950 13,925 27,875 197 446 16.26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台灣總督府出版之《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台灣常住人口統計》資 料計算而得。

明治 38 年(1905)時本區人口總數為 14,159 人,至昭和 18 年(1943)時 人口總數已達 27,875 人,成長指數為 196(表 4-1-3),人口成長了 0.96 倍。這 段期間除明治 41 年(1908)、昭和 8 年(1933)、昭和 16 年(1940)人口較前一年 減少外,每年人口數都是呈增加狀態,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18.1‰,較同期全台 灣年平均人口成長率 19.28‰略低(表 4-1-2)。若以大正 9 年(1920)為界分為前 後二期,則前期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14.44 ‰,後期則為 21.41 ‰,顯見本區人 口快速增加是以日治後期為主,主要是因傳染疾病和寄生蟲疫情獲得有效控制,

亦與日治後期公共衛生加強、醫療改善,使得死亡率大幅下降有關(陳寬政等,

1986:2)。本區人口成長率以昭和 16 年(1941)最高,達 74.08‰,最低則是昭 和 15 年(1940)為-17.03‰。

二二

二二、、、、戰後的人口成長戰後的人口成長戰後的人口成長戰後的人口成長

民國 34 年 10 月 25 日,台灣光復,次年底本鎮人口總數為 27,998 人,民國 52 年人口數突破 5 萬人,至民國 101 年底達 52,403 人,人口成長指數為 187.17(表 4-1-4),即表示戰後至今人口增加了 0.87 倍,較同期台灣地區人口成長指數 377 低上許多。人口成長率平均每年為 9.98‰,但各年間差異極大,最高為民國 45 年之 60.38‰,但自民國 82 年來卻連續出現近 20 年的負成長,其中以民國 88 年 -18.22‰,為戰後人口減少最多的一年。

表 4-1-4 民國 35 年~民國 101 年東勢區與臺灣地區人口成長指數

東勢區成長指數 臺灣地區成長指數

民國(年)

人口數(人) 成長指數 人口數(人) 成長指數 35 27,998 100 6,090,860 100 36 29,570 105.61 6,497,734 106.68 37 30,665 109.53 6,807,601 111.77 38 31,788 113.54 7,396,931 121.44 39 32,915 117.56 7,554,399 124.03 40 34,032 121.55 7,869,247 129.20 41 34,968 124.89 8,128,374 133.45 42 35,756 127.71 8,438,016 138.54 43 36,890 131.76 8,749,151 143.64 44 37,862 135.23 9,077,643 149.04 45 40,148 143.40 9,390,381 154.17 46 40,679 145.29 9,690,250 159.09 47 42,483 151.74 10,039,435 164.83 48 44,274 158.13 10,431,341 171.26 49 46,108 164.68 10,792,202 177.19 50 47,939 171.22 11,149,139 183.05 51 49,577 177.07 11,511,728 189.00 52 50,188 179.26 11,883,523 195.10 53 51,735 184.78 12,256,682 201.23 54 52,824 188.67 12,628,348 207.33

55 54,204 193.60 12,992,763 213.32 56 54,805 195.75 13,296,571 218.30 57 56,470 201.69 13,650,370 224.11 58 58,232 207.99 14,334,862 235.35 59 59,074 210.99 14,675,964 240.95 60 60,210 215.05 14,994,823 246.19 61 60,833 217.28 15,367,774 252.31 62 60,888 217.47 15,642,467 256.82 63 60,991 217.84 15,927,167 261.49 64 60,965 217.75 16,223,089 266.35 65 60,792 217.13 16,579,737 272.21 66 60,456 215.93 16,882,053 277.17 67 60,253 215.20 17,202,491 282.43 68 60,158 214.87 17,543,067 288.02 69 60,012 214.34 17,866,008 293.32 70 60,143 214.81 18,193,955 298.71 71 60,424 215.82 18,515,754 303.99 72 60,396 215.72 18,790,538 308.50 73 61,132 218.34 19,069,194 313.08 74 61,329 219.05 19,313,825 317.10 75 61,256 218.79 19,509,082 320.30 76 61,161 218.45 19,725,010 323.85 77 60,956 217.72 19,954,397 327.61 78 60,882 217.45 20,156,587 330.93 79 61,085 218.18 20,401,305 334.95 80 61,237 218.72 20,605,831 338.31 81 61,500 219.66 20,802,622 341.54 82 61,157 218.43 20,995,416 344.70 83 60,753 216.99 21,177,874 347.70 84 60,612 216.49 21,357,431 350.65 85 60,462 215.95 21,525,433 353.41 86 60,043 214.45 21,742,815 356.97 87 59,647 213.04 21,928,591 360.02 88 58,560 209.16 22,092,387 362.71 89 57,858 206.65 22,276,672 365.74 90 57,410 205.05 22,405,568 367.86 91 57,105 203.96 22,520,776 369.75

92 56,762 202.74 22,604,550 371.12 93 56,230 200.84 22,689,122 372.51 94 55,681 198.87 22,770,383 373.85 95 55,259 197.37 22,876,527 375.59 96 54,790 195.69 22,958,360 376.93 97 54,201 193.59 23,037,031 378.22 98 53,696 191.79 23,119,772 379.58 99 53,259 190.22 23,162,123 380.28 100 52,780 188.51 23,224,912 381.31 101 52,403 187.17 23,315,822 382.80 資料來源:東勢區戶政事務所人口靜態統計月報(民國 35-101 年)、內政部戶政司戶籍

38 31,788 113.54 36.61 449646 101.50 49.55 7.07 74 61,329 219.05 3.25 1,142,189 257.84 19.36 5.37

75 61,256 218.79 -1.19 1,161,025 262.09 16.49 5.28 76 61,161 218.45 -1.55 1,183,490 267.16 19.35 5.17 77 60,956 217.72 -3.34 1,210,475 273.25 22.80 5.04 78 60,882 217.45 -1.24 1,230,869 277.85 16.85 4.95 79 61,085 218.18 3.36 1,258,157 284.01 22.17 4.86 80 61,237 218.72 2.48 1286839 290.49 22.80 4.76 81 61,500 219.66 4.30 1317505 297.41 23.83 4.67 82 61,157 218.43 -5.60 1351251 305.03 25.61 4.53 83 60,753 216.99 -6.59 1379949 311.51 21.24 4.40 84 60,612 216.49 -2.30 1404729 317.10 17.96 4.31 85 60,462 215.95 -2.49 1427378 322.21 16.12 4.24 86 60,043 214.45 -6.95 1447761 326.82 14.28 4.15 87 59,647 213.04 -6.57 1467579 331.29 13.69 4.06 88 58,560 209.16 -18.21 1481406 334.41 9.42 3.95 89 57,858 206.65 -12.00 1494308 337.32 8.71 3.87 90 57,410 205.05 -7.74 1502274 339.12 5.33 3.82 91 57,105 203.96 -5.32 1511789 341.27 6.33 3.78 92 56,762 202.74 -5.98 1520376 343.21 5.68 3.73 93 56,230 200.84 -9.37 1527040 344.71 4.38 3.68 94 55,681 198.87 -9.81 1533442 346.16 4.19 3.63 95 55,259 197.37 -7.54 1543436 348.41 6.52 3.58 96 54,790 195.69 -8.51 1550896 350.10 4.83 3.53 97 54,201 193.59 -10.73 1557944 351.69 4.54 3.48 98 53,696 191.79 -9.30 1562126 352.63 2.68 3.44 99 53,259 190.22 -8.19 2648419 - - 2.01 100 52,780 188.51 -8.99 2664394 - - 1.98 101 52,403 187.17 -7.14 2684893 - - 1.95 附註:民國 99 年以後台中縣市合併,無台中縣人口資料,改用合併之台中市人口資料 替代。

資料來源:根據東勢區戶政事務所人口靜態統計月報(民國 35-101 年)、台中縣統計要 覽(民國 35-99 年),自行計算。

(二)民國 50 年-59 年:

此時期本區人口成長指數由 164.68 提升到 210.99,人口成長相當快速,增 加了 12,966 人,平均每年增加約 1,297 人,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25.13‰,相較 於同時期台中縣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26.49‰,本區成長速度些微落後。民國 58 年

「在營」及「在監」人口併入戶籍人口計算(周國屏,1995),因此該年東勢區與 台中縣均出現了人口成長劇增的現象,若扣除該年的人口成長率加以平均,東勢 區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24.46‰,台中縣則降為 23.30‰,本區成長速度相對於台 中縣其他地區略高。

民國 57 年人口達到 56,470 人,人口成長指數為 201.69,從民國 35 年開始,

22 年來本區人口增加達 1 倍之多。

(三)民國 60-69 年:

此時期人口成長指數由 210.99 提升至 214.34,仍維持成長的狀況,增加了 938 人,平均每年增加約 94 人,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1.6‰,相對於此時期台中 縣年平均成長率 25.76‰,本區人口成長速度遠低於台中縣全區平均成長狀況。

此時期人口成長率除了民國 60、61 年仍有 10‰成長率以上,其他均在 10‰以下,

而民國 64 至民國 69 年皆為負成長,顯示本區的人口成長速度較前兩個時期減緩 許多,甚至已經開始減少。

(四)民國 70 年-79 年:

此時期人口成長指數由 214.34 提升到 218.18,仍維持成長的狀況,增加了 1073 人,平均每年增加 107 人,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 1.79‰,相對於此時期台中 縣年平均成長率 21.9‰,本區人口成長速度低於台中縣全區平均成長狀況。此時 期僅民國 73 年成長率達到 10‰以上,70、71、74、79 年的成長率均在 5‰以下,

其餘各年均為負成長,人口成長極為緩慢。

其餘各年均為負成長,人口成長極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