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東勢地區的人口結構

一一

一一、、、、性別比例性別比例性別比例性別比例

性別比例為男女兩性人口數量的對比,通常以女性人口為 100,與男性人口 之相對比值表示,若男性多於女性,則性別比例在 100 以上;反之若女性多於男 性,則數值小於 100。性別比例常會因年齡或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而有所變動,

例如:新生嬰兒性別比例常在 106 左右,而 80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因女性平均 壽命高於男性,性別比例常在 100 以下;殖民拓墾時期或工礦業發達地區,男性 常多於女性;而在輕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發達地區,通常女性較多。

在日治時期東勢區的性別比例初期在 100 以下,表示女性人口數大於男性人 口數,但都在 92 以上;大正 9 年(1920)後性別比在 100 以上,表示男性人口數 大於女性人口數,最高在 105 左右,整體而言變動不大,顯示本區的發展穩定,

因此男女性別比未有過高的現象出現。

表 4-3-1 日治時期東勢區人口之性別比例統計表

年別(西元) 男性之人口數 女性人口數 性別比(女=100) 明治 38 年(1905) 6,787 7,372 92.06 明治 39 年(1906) 6,839 7,379 92.68 明治 40 年(1907) 6,844 7,400 92.49 明治 41 年(1908) 6,909 7,327 94.30 明治 42 年(1909) 7,086 7,398 95.78 明治 43 年(1910) 7,194 7,537 95.45 明治 44 年(1911) 7,460 7,677 97.17 大正 1 年(1912) 7,580 7,773 97.52 大正 2 年(1913) 7,824 7,924 98.74 大正 3 年(1914) 7,902 8,035 98.34 大正 4 年(1915) 8,097 8,224 98.46 大正 5 年(1916) 8,131 8,325 97.67 大正 6 年(1917) 8,344 8,535 97.76 大正 7 年(1918) 8,414 8,620 97.61 大正 8 年(1919) 8,529 8,682 98.24 大正 9 年(1920) 8,794 8,752 100.48

大正 10 年(1921) 9,136 9,006 101.44 大正 11 年(1922) 9,349 9,135 102.34 大正 12 年(1923) 9,633 9,330 103.25 大正 13 年(1924) 9,911 9,577 103.49 大正 14 年(1925) 10,045 9,780 102.71 昭和 1 年(1926) 10,240 9,991 102.49 昭和 2 年(1927) 10,502 10,179 103.17 昭和 3 年(1928) 10,578 10,295 102.75 昭和 4 年(1929) 10,636 10,469 101.60 昭和 5 年(1930) 10,697 10,622 100.71 昭和 6 年(1931) 10,954 10,740 101.99 昭和 7 年(1932) 11,311 10,966 103.15 昭和 8 年(1933) 11,158 10,827 103.06 昭和 9 年(1934) 11,248 10,876 103.42 昭和 10 年(1935) 11,354 11,171 101.64 昭和 11 年(1936) 11,485 11,462 100.20 昭和 12 年(1937) 11,864 11,722 101.21 昭和 13 年(1938) 12,293 11,688 105.18 昭和 14 年(1939) 12,418 12,657 98.11 昭和 15 年(1940) 12,263 12,385 99.01 昭和 16 年(1941) 13,500 12,974 104.05 昭和 17 年(1942) 13,816 13,613 101.49 昭和 18 年(1943) 13,950 13,925 100.18 資料來源:根據台灣總督府總務局,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 38 年~昭和 18 年自行計算。

戰後除了民國 39、40 年性別比低於 100,其餘皆在 100 以上(見表 4-3-2),

顯示本區大部份時間是男性人口多於女性人口,其中以民國 45 年性別比最高,

達到 114.03,此時性別比例偏高應與中橫公路開始建設,大量的男性工作人員 進入有關,此後數年由於大雪山林業公司的開工,亦招來不少男性工人,性別比 例則大致維持在 110 左右,民國 58 年「在營」及「在監」人口併入戶籍人口計 算時也以男性居多,因此使民國 58 年至民國 71 年均維持在 110 以上,民國 72 年後到 82 年略有下降,但也在 109 以上,之後一直到民國 93 年大致維持在 110 以上,民國 94 年之後逐漸降到 110 以下,至民國 101 年時,性別比為 107.41,

總體來說本區的性別比例上仍是男多於女。

68 31,612 28,546 110.74

二二

結構轉型,加上近年來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少子化現象普遍,使本區的幼年人口 最初因為民國 40 年代戰後嬰兒潮的關係由民國 35 年的 40.11%持續上昇,到了 民國 59 年已經趨緩減少至 39.01%,之後一路下滑至民國 101 年的 13.03%,減少 了 27.08%;壯年人口則是持續上升,由民國 35 年的 56.42%上升至民國 101 年的 71.4%,增加了 14.98%;老年人口則因為現代醫學進步與壽命的延長,由民國 35 年的 3.47%上升至民國 101 年的 15.57%,增加了 12.1%,甚至可說是老年人口比 人數 11694 16451 1013 29158

民國 35

年(1946) 百分比 40.11 56.42 3.47 100

77.24 人數 23046 34026 2002 59074

民國 59

年(1970) 百分比 39.01 57.60 3.39 100

73.61 人數 18375 38667 2970 60012

民國 69

年(1980) 百分比 30.62 64.43 4.95 100

55.20 人數 15496 40538 4497 60531

民國 79

年(1990) 百分比 25.60 66.97 7.43 100

49.32 人數 11417 40009 6431 57857

民國 89

年(2000) 百分比 19.73 69.15 11.12 100

44.61 人數 7623 37681 7955 53259

民國 99

年(2010) 百分比 14.31 70.75 14.94 100

41.34 人數 6829 37417 8157 52403

民國 101

年(2012) 百分比 13.03 71.4 15.57 100

40.05

從昭和 5 年(1930)及戰後五個時期的人口金字塔圖(圖 4-3-1)可發現,昭和 5 年、民國 35 年及民國 59 年時的出生率較高,0~4 歲及 5-9 歲的比例極高,老 年人口比例甚低,形成較為標準的金字塔圖形;民國 69 年後出生率逐漸下滑,

使得幼年人口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民國 89 年以後,人口組成主要是以青壯年為 主;民國 89 年至民國 99 年間,東勢區的人口金字塔呈現一個接近完整的彈頭型,

而扶養比也在此時降至最低點,因此民國 89~99 年這十年之間可說是東勢區在人 口結構上的黃金時期。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8.00

0~4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0~4

10.00 5.00 0.00 5.00 10.00

0~4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8.00

0~4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0~4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8.00

0~4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