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結構與都市結構的影響

第四章 竹科、南科周邊地區 非實質空間向度之分析

第一節 人口結構與都市結構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發展看來,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主的區域高科技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已 經在最新的國際分工中,取得了一個特殊的生產位置,技術上有了提升,而與國外的 合作關係也日趨密切,擺脫了舊有空間分工。而資訊產業在組織網絡、勞力特性、資 金取得、技術革新、市場行銷上的特殊性,也使得一個互動密切的工業地域和創新氛 圍在地理空間的鄰近性上變的必需,也因為如此,許多私人企業正透過生產與生活的 結合,跨足勞動力再生產的活動(對於勞動力和資訊處理、知識生產的特殊要求,人 即是公司資產),相對於逐漸弱化的中央政府研究單位,成為區域變遷的重要使用者

(蔡亮, 1999)。

而都市發展中所構出都市的整體空間架構,可藉由社會環境、政治經濟、交通區 位、都市結構空間開發與轉移下,演繹空間的區域特徵,改變居民對都市生活方式與 生存意識。由於影響都市發展的諸多要素在不斷變化,所以都市的型態與空間結構發 展也永不休止的轉變著。於是在高科技地區新的產業活動,改變原有產業行為,而產 業行為也間接地影響人口流向,而改變都市結構。新竹科學園區近二十年來,產業結 構明顯的經歷了再工業化和去工業化的過程,電子資訊產業成為工業化中主要製造業 類別,然而資訊化經濟的來臨也「再」工業化傳統的紡織業等之生產力,並且勞動力 來源也再創新高,又開起了新的領域。再工業化的過程中,市中心地區新的服務業和 購物中心的加入,改變了新竹市傳統的購物行為,帶入新的購物風潮,將新竹市帶向 科技形象潮流,也改變了新竹市之國民所得、家庭結構組成11、人口結構12等。目前南 科變化不大,但可藉由竹科的發展過程中,推敲出未來發展之變向。但皆可證明,高 科技地區的成立皆會改變原有都市型態,以及人口流動的變向,也說明了產業結構的 轉變。

在科技及資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之現在,都市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已和以往大 不相同,除須面對與國內其他都市及區域間的合作競爭等現實問題外,在經濟、社會、

文化活動等日趨國際化之趨勢下,要如何透過國際間的交流活動,吸取國外有關都市 發展與建設的最新技術與經驗,以創造科技園區屬於自己的特色及風格環境,加強科 技園區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及獨特性。

一、竹科週邊地區人口與都市結構發展

科技地區人口增加,使得都市規模發生變化,產生都市空間結構因此而改變,不 同的都市空間結構對於勞力供需亦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其結果均直接或間接影響廠商 生產力。而當其產業發展迅速時,對地區所得相對的提升,且改變人對地區住宅的選

11 園區就業家庭結構組成多為單身或小家庭。

12 園區就業年齡多為 30~50 歲之間。

擇性,而以下將介紹新竹科學園區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中,人對居住地區的選擇性,

間接地引伸出高科技地區產業對都市空間結構的變化。

而園區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分為四個時段,分別為園區設立前(1980 年以前)、園 區成長期(1981-85 年間)、成熟期(1986-93 年間)及穩定期(1994-03 年間)等,

人口成長變遷所依據的統計資料中,得知地區發展在不同時期有成長與衰退的現象,

且園區對於周邊地區人口已呈現出強烈吸引聚集之影響。而在此三時期除具顯著的階 段性變化外,前述提及設籍人口與居住人口間有明顯的差距;因此,本文試圖更進一 步解析人口與都市結構之演進。

(一)園區設置前之群落空間發展

園區設立前新竹地區的發展空間主要沿著台鐵縱貫線與省到台一線,新竹市的發 展明顯地看出形成以市中心區為軸心,藉由四條環狀道路系統向外朝東的往高速公路 方向做輻射狀擴張發展。

(二)園區成長期之群落空間發展

此時期中山高速公路與台一省道為主要聯絡道路,可分為三個成長帶,一為新竹 及頭份交流道周邊一帶;二為在台一省道沿線一帶;三則在園區周邊一帶。但在舊社、

湳雅一帶,荷蘭村的單棟別墅吸引人口急速的進駐,並開不斷的擴展,而在科學園區 周邊由於新竹交流道的關係,聚集相當的人口。

(三)園區成熟期之群落空間發展

1990 年前後,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深感第一條南北高速公路的使用量快速增加,

日後恐有負擔過重不敷使用之疑慮,除了於日後開始拓寬部分路面狹窄的路段外,更 開始著手進行第二條高速公路北部路段的路線規劃。於民國 1993 年中和至新竹段開 放通車,此時期群聚空間漸漸往青草湖、雙溪及縣122 竹東二重、三重地區擴張。在 青草湖、雙溪大多大型開發社區,如羅馬儷園社區、比佛利山莊、晨曦山莊、湖濱特 區等。

(四)園區穩定期之群落空間發展

這時期主要的交通建設,新竹-竹南段於 1996 年開放通車、西濱快速道路新竹香 山至苗栗白沙屯 1995 年開放通車、東西向南寮竹東快速道路於 2002 開放通車,而 2004 年一月北部第二高速公路寶山、茄苳交流道、中山高速公路竹北、園區交流道 以及東南山區外環道路闢建陸續完工,其交通條件、公共設施水準提升,在人口空間 發展趨勢目前溪洲大橋緊鄰新竹市的湳雅、金華、光華地區及斗崙地區道路兩旁大樓 林立住宅大廈陸續興建,成為都會新興發展區;而新竹市香山、寶山鄉雙溪地區也由 於交流道的設立成為住宅開發成長最為迅速之區域。

圖4-1-1 新竹地區歷年群落空間發展交通路網分析圖

新竹地區受到區域內地形以湖口台地、新竹平原及丘陵地帶為主的影響,新竹地 區主要的發展以現今的新竹市北區、新豐、湖口等位於台地、平原的市鎮,為較早發 展之區域,而周圍的寶山、峨眉、尖石、五峰等城鎮則因受山地地形限制,導致整體 的發展相對緩慢。因此,主要人口分佈於新竹市的東區、北區、香山區,以及新竹縣 竹北、竹東、湖口、新豐,佔新竹地區總面積僅有20.18%,然而佔總人口比率達 82.74

%(新竹縣、市統計要覽, 2004)。

在 1990 年之前,新竹地區的人口成長並沒有太大的變遷,大多維持在每年 1%

左右,並且低於台灣地區和北部區域。就新竹都會區之中心都市新竹市而言,人口成 長率介於0.62~1.77%之間(表 4-1-1),新竹市於1982 年脫離新竹縣升格為省轄市,

當時人口約 28.8 萬人,歷經十餘年之發展歷程,新竹科學園區蓬勃發展創造數萬就 業機會,並吸引外來就業人口進住,新竹市增加了4.9 萬多人。在此時期竹北、竹東、

竹南和頭份人口聚集主要鄉鎮,與次級城市湖口和新豐在人口規模排序上差異不大。

然而,直到 1990 年以後開始發生轉變,新竹市周邊地區之竹北、湖口、新豐、

寶山與香山人口平均成長率約達 2.5%,其中新竹市人口成長最迅速的地區是香山 區,尤其1990-04 這十五年間,人口成長率都在 2.25%左右,發展相當快速。而新竹 縣則是以竹北市人口成長最為快速,人口成長率一直維持在 3.55%以上,這是由於 1982 年新竹市升格後,新竹縣治所在地移至竹北,使竹北市成為行政中心所致,良 好而便利的居住環境,吸引新竹科學園區及湖口工業區等新移民移入的關係。

總體而言,新竹市的成長1990 年前較為快速,一般也都維持在 1.4%以上。然而 到了 1990 年以後,新竹市的人口總成長率雖維持正值的成長率,由歷年資料顯示人 口成長速度已趨緩(表3-1-2),尤其到了 1990-94 年時成長率僅只有 1.16%。探究其 人口成長趨緩原因受到母都市(東區、北區)趨於飽和之影響人口減緩,人口居住有 逐漸由新竹市往新竹縣擴散的趨勢。

表4-1-1 新竹都會區各鄉鎮人口成長率(1975-04) 單位%

1975-79 1980-84 1985-89 1990-94 1995-99 2000-04 1975-04 新竹市 1.42 1.48 1.43 1.16 1.37 1.34 1.37

東區 -- -- -- 0.71 1.34 1.51 1.19

北區 -- -- -- 0.52 0.67 1.11 0.77

香山區 -- -- -- 2.53 2.98 1.35 2.29 新竹縣 0.28 0.34 0.31 1.54 1.57 1.50 0.92 竹北市 2.34 1.63 1.61 3.00 3.40 3.73 2.62 竹東鎮 1.41 1.01 0.66 1.44 1.43 1.65 1.27 新埔鎮 -0.31 0.21 0.06 0.51 -0.01 -0.18 0.05 關西鎮 -2.00 -1.78 -1.28 -0.10 -0.46 0.28 -0.89 湖口鄉 1.60 1.69 1.01 2.63 2.21 1.61 1.79 新豐鄉 2.00 1.88 1.29 2.44 2.58 1.41 1.93

表4-1-1 新竹都會區各鄉鎮人口成長率(1975-04) 單位%

1975-79 1980-84 1985-89 1990-94 1995-99 2000-04 1975-04 寶山鄉 -2.85 -3.04 -1.23 2.56 2.49 0.48 -0.27 峨眉鄉 -3.97 -2.68 -1.22 -0.54 -1.01 -0.87 -1.72 尖石鄉 0.03 0.04 0.73 -1.75 -0.60 -0.00 -0.26 五峰鄉 0.01 -0.91 -1.79 1.20 -0.83 -0.83 -0.53 竹南鎮 2.75 1.95 1.04 1.28 1.04 1.03 1.52 頭份鎮 1.99 2.02 1.34 1.44 1.25 0.96 1.50

資料來源: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統計要覽(1975-04)註:1990 年前新竹市之行政區尚未劃分為東區、北區與香山區

新竹市目前有121 里(至 2004 年之統計資料為止),分屬東區、北區、香山區,

其中東區下轄 53 里、北區下轄 44 里、香山區下轄 24 里;而新竹縣之竹北市下轄 26 里、竹東鎮下轄 25 里、寶山鄉下轄 9 村、新豐鄉下轄 13 村、湖口鄉下轄 20 村;

至於苗栗縣之竹南鎮下轄 25 里、頭份鎮下轄 29 里(各鄉鎮市村里行政界線圖詳見 附錄四)。本研究將1980 至 2004 年之人口資料以每五年分為五個時期,將此五個時 期各村里人口資料,作一成長與衰退的統計,來分析各時期人口成長的空間差異(見 圖3-1-4~3-1-8)。然而,由於新竹市於 1982 年改制,脫離新竹縣管轄,並將香山鄉 納入新竹市,因此在第一時期1980-84 年並無新竹市各里人口統計資料。

(一)第一時期:1980-1984 年 此 時 期 中 山 高 速 公 路 於 1978 年完工通車,隨後兩年新竹科學園區 成立時,新竹地區人口以新竹市為發 展核心,依據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

(1999)的《新竹都會區大眾捷運系 統規劃報告》提出,人口主要分佈在 在新竹市北區與東區交界一帶,台鐵 兩側西北到中央路、東南到南大路之 間地區人口最為集中,其聚集狀況以 城隍廟為圓心,在1980 年時形成半 徑約一公里之發展規模。新竹市以外 人 口 成 長 率 最 快 速 的 地 區 包 括 竹 北、竹東、新豐、竹南與頭份。

其人口成長率呈現較高的各村里均分佈在火車站前及市區周邊,並且人口有朝向 市郊擴增之趨勢,像是竹北、竹南火車站地區已呈飽和狀態,竹北漸漸移往六家聚落 所在之十興里、中興里,而竹南鎮則是竹南里由東邊之營盤里與北邊的山佳里移動,

並與頭份鎮之忠孝里、蟠桃里結合成為一新興成長地區。竹東鎮在此時期,沿著科學 園區主要聯絡道路縣122 沿線之頭重、二重及三重均呈現人口成長趨勢,亦是有人口 遷出往外擴散之現象。至於寶山鄉此時期全鄉人口年平均成長率為-3.0%,受到寶山

圖4-1-2 1980-1984年人口分佈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