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實驗方法

2.6 元件參數電性分析

2.6.1 I

D

-V

G

特性曲線

量測設定首先將元件的基極端(Body)跟源極端(Sourse)同時接地(VB=VS=0)及設定 為Common,閘極端(Gate)設定為 Sweep(p 型從-1.5V 到 2.5V)掃描指定範圍的電壓,

汲極端(Drain)給定常數值(p 型元件為-0.05V),即代表取出當元件操作在線性區時,

以閘極電壓為橫軸(X 軸)變數,對應縱軸(Y 軸)之電流值,以 10 為底取對數後所構成 之 圖 形 , 而 透 過 ID-VG 之 間 的 關 係 曲 線 , 可 進 一 步 得 到 臨 界 電 壓(Threshold Voltage,Vth)、轉移電導(Transconductance,GM)及次臨界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S.)。

2.6.2 I

D

-V

D

特性曲線

量測設定首先將元件的基極端(Body)跟源極端(Source)同時接地(VB=VS=0)及設 定為 Common,閘極端(Gate)設定為常數(n 型元件設為 VG=Vth+1V,p 型元件設為 VG=Vth-1V),汲極端(Drain)設定為 Sweep(n 型元件設為從 0V 到+1.8V,p 型元件設為 從0V 到-1.8V)掃描指定範圍的電壓,以汲極電壓(VD)為橫軸(X 軸)變數,相對應縱軸 (Y 軸)之汲極電流值(ID)所構成之圖形。

10

汲極電流的產生來自三種工作模式:

(一) VGS≤ Vth,閘極與源極之間無通道產生,且汲極電壓高於源極,此時閘 極汲極間更無通道,故汲-源間不導電,稱為截止區(Cut-Off Region)。

(二) VGS≥ Vth,是當閘極電壓超過臨界電壓(VGS>Vth),會產生電子反轉層,

當外加汲極偏壓後,反轉層內汲極端與源極端之間電荷流動,與閘極間產生通道,

形成汲極電流

(I

D

)

,可分為兩種情形:

(1) VGD≥ Vth, 閘 極 汲 極 間 產 生 通 道 , 稱 為 歐 姆 區 、 三 極 體 區(Ohmic Region;Triode Region),遵守的電流方程式如下:

𝐼𝐷𝑆 = K × [2(𝑉𝐺𝑆− 𝑉𝑡) × 𝑉𝐷𝑆− 𝑉𝐷𝑆2 ] (式 2.6.1) 其中K =1

2× 𝜇𝑛× 𝐶𝑂𝑋× (𝑊

𝐿)

𝑁 =1

2𝑘 ́ ×𝑊

𝐿

𝜇𝑛:電子遷移率;𝐶𝑂𝑋:單位面積電容;W:通道寬;L:通道長

(2) VGD≤ Vth,閘極汲極間並無通道產生,稱為飽和區、夾止區(Saturation Region;Pinch-Off Region),遵守的電流方程式如下:

𝐼𝐷𝑆 = 𝐾 × (𝑉𝐺𝑆 − 𝑉𝑡)2 (式 2.6.2) 其中𝑉𝐺𝑆− 𝑉𝑡 又稱為𝑉𝑂𝑉 (Overdrive Voltage)

11

2.6.3 臨界電壓(V

th

)

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Vth)是元件的重要的參數。對元件的微縮工程而言,

低功率、低電壓的設計相當為重要。臨界電壓的原理相當複雜,除了與氧化層的特 性有關外,金屬層的特性也有影響。Vth公式如下𝑉𝑡ℎ = ∅𝑚𝑠𝑄𝑜𝑥

𝐶𝑜𝑥𝑄𝑠𝑐

𝐶𝑜𝑥+ 2𝜑𝐵,因為 Vth與∅𝑚𝑠(金屬閘極語矽基底間的功函數差)有關,經由選擇適當的閘極材料來調整 功函數差是一種控制 Vth的方法。而本篇論文所採用的方法為 GM,MAX外插法。由元 件的 ID-VG轉換曲線中,電流對電壓微分後得元件之轉導對電壓(GM-VG)曲線,由轉 導之最大值對應到轉換曲線上相對應點取切線並交於橫軸,最後再減去(−1

2𝑉𝐷),即 可得到線性區之臨界電壓,這也是目前最廣泛看到取臨界電壓的方法之一。

12

2.6.4 轉移電導(G

M

)

轉移電導(Transconductance,GM)乃是 FET 作為放大器重要的參數,其代表輸出 電流(IDS)變化與輸入電壓控制(VGS)的比值,當 GM值越大,即代表微小電壓變化就能 導致很大的輸出電流變化,GM的公式如下:

𝐺𝑀 = 𝜕𝐼𝐷𝑆

𝜕𝑉𝐺𝑆 (式 2.6.3)

2.6.5 次臨界擺幅(S.S.)

評估一個電晶體的開關特性,次臨界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S.)是一個很重 要的指標,其定義為電流上升十倍所對應之閘極電壓增加值,公式為:

S. S. = [∆𝑙𝑜𝑔𝐼𝐷𝑆

∆𝑉𝐺𝑆 ]−1 (式 2.6.4) 其中VGS為閘極電壓;IDS為汲極電流

我們利用量測得到的 ID-VG圖,萃取出電流上升 10 倍所對應之電壓差值,利用 上述公式得知。由公式可知道ID-VG圖斜率的倒數即代表次臨界擺幅(S.S.),當斜率越 大,意即次臨界擺幅越小,代表只需要變動較少的閘極電壓便可控制元件,電晶體 的開關控制特性越優異。反之當斜率越小,即次臨界擺幅越大,即則代表元件無法 快速且明確的關閉,代表其開關特性較差。另外在探討漏電流問題時,次臨界擺幅 也能派上用場。

13

2.6.6 飽和電流(I

D,sat

)

ID的電性量測結果,以n型為例,採用閘極電壓(Vth+1V)所量測出汲極飽和電流 (Drain Saturation Current,ID,sat)來作討論。當通道長度越長時,汲極的電壓造成通 道內汲極-源極電場效應越小,使得驅動電流減少,此特性符合傳統MOSFET之飽和 區電流公式(6)所示:

ID(sat) =1

2μCoxW

L (VGS− Vth)2 (式 2.6.5)

在固定鰭長度下,當鰭寬度越大時,驅動電流越大。鰭寬度增加時,其通道的 體積亦會增加,內部通道能提供傳輸的載子也隨之增加,使元件的驅動電流也會越 高。

2.6.7 遲滯(Hysteresis)

磁滯現象是變量對說明變量的影響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此過程中通常會有 時間滯後,也就是說,變量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影響解釋變量。而本論文主要探 討的是鐵電極化導致的遲滯效應,大多數材料的極化與施加電場成線性比例,並且 非線性效應不明顯,這種極化稱為介電極化,一些稱為順電材料的材料具有更明顯 的線性極化效應。因此,與極化曲線的斜率相對應的介電常數是所施加電場的函數,

除非線性效應外,鐵電材料中還存在自發極化。鐵電材料之間的區別在於,在施加 電場的作用下,其自發極化可以反轉,從而產生遲滯曲線。

14

第三章 不同鰭寬度之基本電性分析與可靠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