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法國音樂發展概述、伊達.戈特柯弗斯基生平及音樂風格、《長號

第二節 伊達.戈特柯弗斯基生平

第一、家庭成長背景

伊達.羅斯.以斯帖.戈特柯弗斯基(Ida Rose Esther Gotkovsky)1933 年 8 月 26 日出生於法國北方海峽沿岸加來海峽省(Pas-de-Calais)的加萊(Calais),她的父親賈 克.戈特柯弗斯基(Jacques Gotkovsky, 1900-1978) 出生於奧德薩(Odessa)6,約在

1917 年的革命時期7隨著家人移民到法國,是一位自學而成的小提琴演奏家,曾在許多 樂團8任職小提琴手,1960 年代還曾短暫地擔任羅文古特弦樂四重奏(Loewenguth

Quartet)9的第二小提琴手;她的母親克莉絲汀.戈特柯弗斯基-埃利亞森(Christine Gotkovsky-Eliasen, 1909-1988)則是位法挪混血的鋼琴家,經常和他父親一起演出,1927 年他們在濱海塞納省(Seine-Maritime)的迪耶普(Dieppe)結婚。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法國東北邊(與比利時、盧森堡交界處)為西線的主要戰場,戈特柯弗斯基與家人曾短 暫地居住到上維埃納省(Haute-Vienne),1941 年他們舉家遷回伊夫林省(Yvelines)的 埃薩勒魯瓦(Les Essarts-le-Roi)。

根據內爾.戈特柯弗斯基(Nell Gotkovsky, b. 1939)10回憶兒時的訪談,她提到:「我

8 賈克.戈特柯弗斯基曾在帕德路管弦樂團(Orchestre Pasdeloup)、拉穆赫管弦樂團(Orchestre Lamoureux)等擔任小提琴手。

9 成立於 1929 年,由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阿弗雷德.羅文古特(Alfred Loewenguth, 1911-1983)創立,

活躍於 1930-1970 年代,並於羅文古特逝世後解散。

10 內爾.戈特柯弗斯基為戈特柯弗斯基的妹妹,現今也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除此之外,她還有

9 長達 14 年的學習間,她向梅湘和喬治.于戈(Georges Hugon, 1904-1980)學習鋼琴、

和聲學及作品分析;向諾埃爾.加隆(Noël Gallon, 1891-1966)學習對位及賦格;向拿 地阿.布朗傑(Nadia Boulanger, 1887-1979)和托尼.歐班(Tony Aubin, 1907-1981)學 習作曲;向愛麗絲.伯希和(Alice Pelliot, 1877-1971)學習視唱及聽力訓練。與賈克.

卡斯特雷德(Jacques Castérède, 1926-2014, 1944 年進入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就讀)為同一

時期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的學生。

身為一位作曲家,戈特柯弗斯基婉拒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擔任院長一職,然而,她

其他三位兄弟,分別為:亞力克斯.戈特柯弗斯(Alexis Gotkovsky, b. 1935)專攻農藝學但也學習過大提 琴、伊瓦爾.戈特柯弗斯(Ivar Gotkovsky, b. 1948)是位鋼琴家也擅長作畫、布魯諾.戈特柯弗斯(Bruno Goykovsky, 生卒年不詳)是位化學家也同時是位業餘的音樂家。

11 Dorothy Stowe, “Virtuoso violinist comes to Y. to start a simpler life”, Deseret News(October 21, 1990), https://www.deseretnews.com/article/128256/VIRTUOSO-VIOLINIST-COMES-TO-Y-TO-START-A-SIMPLE R-LIFE.html.

則持續地以講師的身份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內任教,教授和聲、對位、賦格以及作曲,

直到 1998 年退休為止。

1957 年戈特柯弗斯基與馬克.提姆.冉.吉洛(Marc Tim Jean Guillou, 生卒年不詳)

結婚,並在 1965 年產下一子─埃提安納.吉洛-戈特柯弗斯基(Etienne Guillou-Gotkovsky,

b. 1965),121970 年至今,一家人遷移到伊夫林省的勒佩賴(Le Perray-en-Yvelines)附 近的鄉村定居。

第三、獲獎及成就

婚後除了教學外,戈特柯弗斯基也開始了她的音樂家創作生涯,她的作品十分多產,

總共八十多首,舉凡室內樂、交響曲、管樂曲、器樂曲、聲樂曲,甚是歌劇與神劇,她 皆有涉略,在學期間便曾以作品《為管弦樂的詼諧曲》(Scherzo pour Orchestre, 1956)

獲得帕德盧公投首獎(Premier Prix du Référendum PASDELOUP),之後也陸續獲得了許 多大獎,例如:1957 年利利布朗傑大獎(Prix Lili Boulanger)、1958 年布魯門索大獎(Prix

Blumenthal)、1959 年迪沃恩萊班國際大獎(Prix International de Divonne-Les-Bains)、1966 年巴黎音樂劇大獎(Grand Prix Musical de la Ville de Paris)、1991 年音樂作家、作曲家 暨出版社協會大獎(Prix de la SACEM)13等。

如此傑出的表現,很快地便使戈特柯弗斯基的名聲傳遍了法國,她受到了許多的委 託創作,除了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競賽的曲目,如 1970 年為低音管的《協奏變奏曲》、1978

12 埃提安納.吉洛-戈特柯弗斯基現今為礦物學家。

13 SACEM 全名為 Société des Auteurs et Compositeurs et Editeurs de Musique.

11

年《長號協奏曲》及 1984 年《法國號協奏曲》等,還有一些管樂團的作品,如 1978 年 受到南奧勒岡大學的教授 M.麥克.麥基(M. Max McKee, 生卒年不詳)委託,為南 奧勒岡大學的管樂團創作《火的詩歌》(Poeme du Feu),並先後於全國大學樂隊指揮協 會之西北地區會議(Northwest CBDNA conference)14與法國土倫市立劇院(Théâtre

Municipal de Toulon)進行首演;以及 1989 年為荷蘭科爾克拉德(Kerkrade)每四年舉 辦一次的世界音樂比賽(Wereld Muziek Concours, W. M. C.),創作指定曲《華麗交響曲》

(Brillante Symphonie)。自《火之詩歌》後,戈特柯弗斯基在管樂團作品的創作上,有 逐漸遞增的趨勢,1998 年法國音樂同盟(Confédération Musicale de France, C. M. F.)的 期刊中她曾說明,因為對管樂器的好奇心與興趣,並渴望發掘出新的聲響…有必要繼續 豐富其曲目,而除了管樂團之外,作品的多產也反應在其他管樂器上,尤其是薩氏管,

她一共替薩氏管創作了五首獨奏曲、三首重奏曲,對於管樂器來說,較少有作曲家,會 在同一種樂器上進行相對大量的創作。

戈特柯弗斯基也被要求參加並主持許多國際評審團,以法國文化大使的身份,代表 國家到世界各國舉行演出,1984 年曾代表法國到莫斯科參與「世界音樂節」(Festival

Mondial de Musique),足跡跨越了歐洲、美國、蘇聯等各地。

而她也是許多音樂組織中的一員,如音樂作家、作曲家暨出版社協會(S. A. C. E.

M.)、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Société des Auteurs et Compositeurs Dramatiques, S. A. C.

D.)、法國音樂同盟、世界管樂團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Symphonic Bands and

14 CBDNA 全名為 College Band Directors National Association.

Ensembles, W. A. S. B. E.)及巴黎國家音樂學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

戈特柯弗斯基的活躍與表現,使她獲得了極大的成就,進而受到各方面的表揚與肯 定,1963 年她曾榮獲巴黎市勳章(Médaille de la Ville de PARIS);1985 年獲得由國際女 性管樂指揮協會(The Women Band Directors National Association)所頒發的「金玫瑰獎」

(Golden Rose);15更在 2008 年,受到「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Lettres)的提名。

如此豐富的作品產量,以及不計其次的獲獎,都再次地證明戈特柯弗斯基在音樂上 卓越的成就,還有她人生道路上鍥而不捨地自我實現。

15 1996 年更名 Women Band Directors International,簡稱 WBDI,金玫瑰獎是專門授予那些在器樂作 品中,擁有高度國際名聲的女性,拿地阿.布朗傑也曾在 1974 年獲得此獎項。

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