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法國音樂發展概述、伊達.戈特柯弗斯基生平及音樂風格、《長號

第一節 法國音樂發展概述

第二章 法國音樂發展概述、伊達.戈特柯弗斯基生平及音樂風 格、《長號協奏曲》創作背景與特色

第一節 法國音樂發展概述

法國音樂發展擁有悠久的歷史,中世紀聖母院樂派(Notre-Dame)的複調音樂、遊 唱詩人(Troubadour 與 Trouvére)、香頌(Chanson)等,皆為此時期的代表。十七世紀,

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在宮廷中聘請了許多樂師 舉凡舞會、國王出巡、打 獵,以及戶外餘興活動,如賽馬等,都產生了音樂伴奏。路易十四逝世後 君主統治政 權逐漸動搖,1789 年爆發法國大革命,紛亂的法國不利於音樂的發展,但愛國歌曲、軍 樂及群眾聚會的音樂卻大行其道,這是因為軍樂有共鳴且響亮,容易達到振奮與號召民 心的目的。

十九世紀初,因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本身較為保守,且戰爭時 期無心發展,法國的浪漫藝術上就像颱風眼般,了無創新,直到拿破崙 1821 年逝世後,

才逐漸興起並在 1830、1840 年代達到高峰,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蕭邦(F.

Chopin, 1810-1849)、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皆是此時期活耀在巴黎的音樂家,同 時,歌劇的渲染瀰漫整個歐洲,法國也盛行義大利歌劇與喜歌劇,隨後,因為社會的穩 定,加上中產階級崛起,人們開始注重娛樂,藝術發展轉為取悅並迎合中產,音樂學者 錫雍(Michel Chion, b. 1947)在音樂界稱之為「溫和的浪漫」(romanrisme modéré),其 作曲家偏好創作歌劇,較少創作器樂作品。

然而 1870 年普法戰爭後,戰爭的失利刺激了社會,許多音樂家提出「振興法國藝

術」的想法,在音樂的創作上發揚法國音樂傳統的特質,因此,1871 年國家音樂協會

(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的創立,致力於鼓勵器樂作品與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出,

期望能發展屬於法國自己的器樂作品,主要以聖桑斯(C. Saint-Saëns, 1835-1921)為首,

並圍繞在溫和浪漫的創作風格,反觀同時期的日耳曼,其器樂作品與藝術歌曲早已發揮 得淋漓盡致。

1880 年代前後國家音樂協會分裂為兩派,一派以聖桑斯為首,視為「傳統派」;另 一派由法朗克(C. Franck, 1822-1990)帶領,主張學習日耳曼音樂,強調法國音樂的民 族與國際性,效法華格納的未來音樂概念,這一派的人在 1880 年代後幾乎主宰整個法 國音樂界與國家音樂協會。

然而法朗克一派過度日耳曼化的傾向,喚起樂壇對法國音樂更純粹的嚮往,於是佛 瑞(G. Fauré, 1845-1924 為聖桑斯的學生)在 1909 年創立獨立音樂協會(Société

indépendante de musique),提倡不強調張力、古代調式音樂,來取代日耳曼過度的張力 與厚重的調性音樂。德布西(C. Debussy, 1862-1918)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派別,但卻 能擷取各派別的長處,形成其獨特的特色,如音色色調較為陰鬱且變化細緻微妙。在這 十九世紀的結尾,也正是二十世紀的開端,法國音樂發展到了一個巔峰,音樂史家狄福 克(Norbert Dufourcq, 1904-1990)稱之為「第四黃金時代」,4此時期為浪漫與現代的承 接,傳統與創新彼此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德布西過世後的 1920 年代以簡明清晰、力求復古至巴洛克風格的「新古典主義」

4 前三個黃金時代分別為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十八世紀前半。

7

為主要發展,然而奧利維亞.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與安德烈.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等人在

1936 年創辦青年法國組織(La jeune France)來反對「法國

六人組」 ,隨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面臨解散組織。由於調性的打破,使得創 作的手法不再被侷限,音樂家們也不安於現狀,各自找尋自己的創作方式與媒介,並加 入自身的價值觀如宗教、哲學等,

5

再加上科技的進步,電腦資訊的發達,新的聲響、

新的創作手法派別因運而生,舉凡序列音樂(Serialism) 、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

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機遇音樂(Aleatory) 、頻譜樂派(Spectrum composition)

等等,迄今,不同的寫作手法與個人的創作特質仍持續不斷地在發展,而這些派別並不 只限於法國發展,因此筆者便不加以描述。

5 例如梅湘在1949 年提出他的鋼琴作品《時值與力度的模式》,可以看得出他受到在維也納地區發 展的十二音列之影響,且這首作品對於二十世紀後半的系列音樂深具啟迪之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