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探討

一、休閒參與的定義

謝清秀(2003)將休閒參與定義為自由時間下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之頻率與項目。

陳思倫(2005)認為休閒活動乃係指在工作之時間之外的閒暇,自由自在的選擇自己 喜歡的活動,以達到消愁解悶,恢復、調劑身心。

Kelly(1996)認為「休閒」應包括三個意涵:

A. 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種自由或放鬆的態度。

B. 是一種活動,有別於工作,可以自由選擇的,非義務性的。

C. 以時間的觀點來看的的話,休閒是工作、家庭、個人俗物以外的時間。

Kraus(1990)對休閒活動的定義如下:

A. 休閒應被視為活動,不同於停頓或完全休息。

B. 休閒所包含廣泛的活動,可能是個體或是團體的方式,可持續或經常參與。

C. 活動的參與或選擇是自由意志,不是被強迫亦或是被強制。

D. 休閒活動是內在的動機所觸發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個人的滿意感,非外在目標或回 饋。

周虎(2008)研究中依休閒活動受參與活動時間的多寡、方式而有不同的功能,綜合 學者論述,休閒活動功能摘述如下:

(一)個人層面:

A. 促進健康發展、減少身心障礙的症狀產生;

B. 促進心理上的滿足,適時發洩情緒、消除疲勞與釋放壓力;

C. 增進社交能力、增廣見聞,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D. 增加智慧成長和處理問題能力。

(二)家庭層面:

共同參與休閒活動可促進彼此瞭解,也提升婚姻調適,促進家庭融洽及親子和諧 關係。

(三)社會層面:

正當的休閒活動可以改善社會風氣,提升生活素質。休閒活動的社會功能有:

A. 建立溫馨和諧家庭之功能;

B. 彌補學校教育不足之功能;

C. 預防青少年犯罪之功能;

D. 提升社會福利之功能;

E. 增進服務效能,帶動消費性產業及服務業成長。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休閒參與乃指個體在工作時間與必要時間以外,可以自由自 在選擇或自由支配時間,並在悠閒喜悅之情形下,從事自己喜愛的休閒活動的類型與 頻率。整體來說,休閒活動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與工作是相對的;休閒活動是自由選 擇的活動,不受強制;從事休閒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體驗愉悅的感受。

二、休閒參與的理論

Godbey(1994)依據 Nash(1953)的休閒參與層級模式提出休閒理論,將休閒參與價值 分出層級「零以下」是接近危害社會的參與,「零」是危害自身的參與,「1」是旁觀的參 與,「2」是情緒的參與,「3」是積極的參與,「4」為創作的參與,詳如圖 2.3-1 所示。

4 無限 創作的參與 發明家

3 積極的參與 模仿典範、角色扮演

2 情緒的參與 個人進行欣賞

1 旁觀的參與 解愁到無聊消磨時間

0 傷害自己 過度

0 以下 行為違反社會準則 違法犯罪

資料來源:引自Godbey, G. C.(1994)圖 2.3. 1休閒參與層級理論 Nash(1953) 根據張瀞如(2009)論述的文獻中指出:

(一)危害自身的參與及危害社會的參與(0 和 0 以下)

參與此危害性的休閒活動,最常見現象是吸毒、飆車、看黃色書刊與黃色錄影帶等。

絕大多數是出現在暴力、缺乏關愛和諧家庭,而造成休閒行為偏差的現象。

(二)旁觀的參與(1)

此類參與活動較消極性,毫無意義與價值,例如看電視、聽廣播,以消遣無聊時間 為目的。並非依個人需要或興趣,卻跟隨多數人參與休閒活動。

(三)情緒的參與(2)

泛指參與某些休閒活動時,引起留下些有意義經驗,觸發內心的共鳴。

(四)積極的參與(3)

參與能帶來愉悅心情活動,有助於主動積極熱忱參與態度與活力,並從參與過程 中獲得實足體驗與滿足感。

(五)創作的參與(4)

不斷從自我學習中,得到靈感的發明家、文學藝術創作家,科學家。

三、休閒參與的類型

休閒參與活動種類很多,根據許智傑(2009)原住民藝能班青少年休閒參與、休閒阻 礙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朱健華(2009)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自我效能之 關係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學者在休閒領域中,對休閒活動實證研究時,為研究及統計 上方便,常將同具有共同屬性的活動加以歸類與整理,將休閒活動的分類採用三種方 法:(一)主觀分類法(subjective categorization)、(二)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三)是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尺度評定法,可藉電腦的運用整合,將資料歸納為有意義的分析 休閒參與的類型,因研究對象的不同,在分類上會有所不同,茲詳述於如下。

(一)主觀分類法

研究者依個人主觀的看法及判斷,對休閒活動加以分類及命名。分類時依研究者所 需活動類型來分類,較能符合研究主題,因分類受個人主觀判斷,故分類較不客觀。各 研究對休閒活動的主觀分類,考量原則性為主,其歸納結果。詳如表 2.3.1

表2.3. 1休閒參與類型之主觀分類法彙整表

年代 研究者 休閒參與類型

2001 鄭順璁 大眾媒體活動、運動活動、社交活動、文化活動、

戶外活動、個人嗜好活動

2002 張文禎 遊憩類、體育類、知識類、技藝類、逸樂類、社交類 2007 陳美吟 體能型、藝文型、即興型、媒體型

2008 李評貴 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戶外遊憩型、

知識文化型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因素分析法

用以統計方法對休閒活動進行分類最主要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將休閒活動類型 分配到不同的因素而命名。此方法為研究者最普遍使用,在休閒類型分類上是較具客觀 但缺點依舊無法將各休閒類型的特徵整合,因此造成各類型間關係的不明確,其歸納 結果。詳如表 2.3.2

表2.3. 2休閒參與類型之因素分析法彙整表

年代 研究者 休閒參與類型

2003 劉永淪 大眾媒體與家庭型、戶外運動型、社交與休憩型、嗜好 型及技藝與表演型

2008 柯政利 外遊憩性、體育性、知識性、技藝/嗜好性、娛樂性、社 交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多元尺度評定法所分類結果較簡單,分為二、三類型,主要把休閒活動兩兩相配,

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依據自己的知覺從最相似到最不相似加以評定,然後分出

其相似類型(陳冠惠,2003)。且此法採取兩兩相對,有 N 個休閒活動尌有 N(N+1)/2 種 配對,因此可以分析的休閒活動相當有限,一般來說不會超過十二個活動項目。,因其 問卷比較複雜,也較難填答,所以較少人採用。

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7)針對我國青少年最想參與之休閒運動種類 調查如表2.3.3 顯示。

表2.3. 3青少年最想參與之休閒運動種類(資料來源:行政院體委會)

選項 前三種運動名稱 人數 百分比

球類運動 藍 球【795】羽 球【173】撞球 【109】 1454 66.2%

戶外運動 郊 遊 【75】登 山【56】釣魚 【48】 416 18.9%

舞蹈 熱 門 舞 【31】蹈現代舞【16】有氧舞蹈 【 7】 87 4.0%

健身活動 跑 步 【 9】國 術 【4】健美 【 4】 49 2.2%

技擊運動 跆 拳 道 【19】柔 道【14】空手道 【14】 57 2.6%

空中運動 高空彈跳 【25】滑 翔 翼【19】跳傘 【4】 52 2.4%

水中運動 游 泳 【50】水上摩托車【24】潛 水 【12】 113 5.1%

民俗性運動 風 箏 【10】扯 鈴 【6】毽子、跳繩【2】 24 1.1%

其他 7 0.3%

近年來,休閒風氣盛行,尤其是騎腳踏車「凸全臺灣」至今流行不退。其實,休閒釋 放壓力的方式眾多,只要個人願意參與就是好事。因此,各研究所參與相關活動,應該 是大家所樂見的。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休閒活動的分類,大都依照休閒性質、內容或功能,作分類的 依據,以及研究者在受訪者休閒參與或需求,以主觀分類方式來區別分類。其因素分析 雖較客觀,但不易符合研究主題所要探討的主旨。又因國內有關於進修學院學生所參與 的相關研究文獻極少,故本研究參考並採用有關於林清白(2009)國小學童休閒體驗、休 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中,以休閒參與預試量表可分為「遊憩類」、「體育類」、

「逸樂類」、「技藝類」、「社交類」、及「知識類」等六種休閒參與類型為基礎編擬問卷內容,

張瀞如(2009)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態度與活動類型關係之研究中,休閒活動量表將在 休閒活動類型部分,分為四個構面,分別為「娛樂型」、「藝文型」、「體能型」以及「社交 型」。

周文慶(2009)雲嘉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 休閒參與的構面分「運動健身型活動」、「個人閒逸型活動」、「社交遊憩型活動」、「知識 藝文型活動」等四種。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 教師為例,休閒活動參與之類型,分為「戶外遊憩性」、「體育性」、「知識性」、「技藝/

嗜好性」、「娛樂性」、「社交性」六大類別。

施必成(2010)臺北郵局員工的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中,休閒參與構面以「大 眾媒體」、「文化活動」、「運動活動」、「社交活動」、「戶外活動」及「個人嗜好」六大項目。

本研究綜合上述五篇研究文獻分類,分別將休閒參與構面分為「遊憩類」、「體育類」

「知識類」、「技藝類」、「逸樂類」、「社交類」等六種休閒活動類型。

四、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一)性別與休閒活動

行政院青輔會(1997)的研究指出,男性偏向動態、耗體能性的休閒活動,而女性則 偏向於靜態的休閒活動(許志賢,2002)。

林清崎(2002)研究指出,女性行政人員較男性行政人員常參與逛書店、買書、聽演講 學語文、參加研習、參觀展覽等知識性的活動。

陳艷麗(2003)研究指出,男性教師較常參與的休閒活動是:聊天、和朋友喝酒、喝茶 球類運動、小睡、散步、旅行、逛公園;女性教師則是:聽音樂、廣播、才藝班(插花、烹 飪)、飼養寵物、上館子。

梁恒華(2006)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男生在「運動性」休閒活動的參與上顯著高於 女生;而女生在「藝文性」休閒活動、「社交性」休閒活動、「娛樂性」休閒活動及「整體休 閒活動」的參與上顯著高於男生。

徐範臻(2008)研究指出,不同性別之高年級學童在整體休閒活動類型上有顯著差異。

林清白(2009)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在休閒參與類 型有顯著差異。

施必成(2010)在不同年性別中,就「社交活動」構面和「運動活動」構面,以 t-test 差

施必成(2010)在不同年性別中,就「社交活動」構面和「運動活動」構面,以 t-test 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