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低成就學童的補救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低成就學童的補救教學

在英文意義上有Underachievement(低成就)和 Low achievement(低成就)兩種 類型,其中Underachievement 早期被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指智力和成就測驗分數 的差距。而現今較多人認同:低成就是指能力和預期表現之間的差異(Franzis , Heinz , & Miriam, 2006; Rimm, 1997);另一,Low achievement 泛指學業上的表現 顯著低弱,而不考慮其潛在的能力水準(盧富美,1976;引自游惠美,1997),此 資料來源:(Reynolds et al., 1993;引用自洪儷瑜,1995;洪儷瑜,2000)

Gorard 和 Smith(2004)認為低成就學童沒有共同的特質,亦即每位低成就者 的特質不一,也說明低成就群體中充滿異質性。但歸納綜合學者們的研究(何英 奇,2001;杜正治,2001;林儒,2002;洪儷瑜,2000;游惠美,1997;劉安倫,

2004;Kit-ling Lau & David, 2001;Rimm, 1997;Williams,& Riccomini, 2006)和有

愛無礙網站(http://www.dale.nhcue.edu.tw/se/low/other-index.htm)中所蒐集到的資 料發現:低成就學童仍有其可歸類的共同特質,概略分為學習特質、行為特質和 心理特質等三類,以下就這些常見的特徵分別說明。

(一)學習特質方面,低成就學童的特徵為 1 學業成績低落,基礎學力貧乏。

2 學習動機不足,對於學業興趣缺缺。

3 成就動機不足,容易放棄。

4 學習習慣不佳,沒有作答技巧。

5 注意力失常,如:注意力短暫,讀書時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或是 注意力過度,過分專注於某些小細節,而忽略注意重要的部分。

6 編織藉口逃避學習或怠惰,對於學習沒有責任感。

(二)行為特質方面,低成就學童的特徵為 1 外向性的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

2 內向性的行為問題,如:退縮。

3 常會違抗指令、自我防衛機轉及裝腔作勢的反社會行為。

4 退縮反應,造成人際關係不佳。

5 缺乏溝通及表達能力。

6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7 家庭支持度較低。

(三)心理特質方面,低成就學童的特徵為 1 自信心不足。

2 自我概念普遍低落,常畫地自限。

3 情緒困擾。

綜合上述,從低成就學童的共通特徵中,可看出諸多環節都是長期積累的桎 梏,並且環環相扣,累積時間越久則情況越加惡化。若想在這樣的環節設立停損 點,以期傷害降至最低,根本之道仍須回到學習。學習時,除了教師須準備好教 材外,參與補救的低成就學童本身也要做好學習的準備,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

唯有對症下藥,及早發現並長期治療,方得見效。因此進行補救教學時,務必針 對低成就學童的部分特質加以矯正,並從中型塑出補救教學方案的有效教學策

略。

二、有效的補救教學原則 

本文回顧了相關的實證研究、報告及文獻,有效補救教學的原則如下:

(一)學童的學習有高成功率 

低成就學童能打破在學習上不斷受挫、失敗的惡性循環便是邁向成功之契機

(Heacox, 1991)。研究發現:回歸學習本質,讓低成就學童體驗成功、享受成功 是學童學業表現進步的重要前提,較高且適度的成功經驗與學童的學業表現呈現 正相關(Ellis, Worthington, & Larkin, 1994),讓學童在成功經驗中,延續學習動機,

而維持成功的樞紐便是「教材選擇」和「鷹架教學」。

在教材選擇上:教師需先考慮教材難度之適配性,教材難度約在90%-95%的 區間內,能讓學童發揮潛能(王瓊珠,2003;McCormick, 1995,引自陳淑麗,2004),

學習活動需要激發學童想要挑戰的動機,而非難以達成,所以教學目標的設定要 在學童的能力和學習目標間;教材內容需涵蓋有意義的內容,包含學童的學習風 格與文化性(Mastropieri & Scruggs, 2004),教師也要提供機會讓學童發揮,若苦 無成功經驗,學童可能會排斥學習。

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調重要且結構化的訊息,從學習者的先備經驗出發,和 新知識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增加了理解和應用新的信息,學童將學習更多,所以 老師精心建構簡單的技能(如:事實),進而到更複雜的知識(如:抽象概念)。 因為從比較容易的技巧到困難的技巧是重要的發展,所以需先將教材和教學活動 進行學習階層分析(圖2-1),由易而難,從基礎技巧到複雜概念,以減少挫敗感 來增加信心。

圖2-1 學習階層分析

資料來源: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中市:台灣 省政府教育廳。頁111。

終點工作 A 

工作 B  工作 C 

工作 D  工作 E  工作 F  工作 G  工作 H  工 

作  分  析 

學  習 

順  序 

除了教學內容之外,教學者的教學方式也是兒童成功關鍵因素,將直接影響 到學童成就。除此之外,有效能的教師會在教學時間內,把大量的時間讓學童學 習,教師經由建立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傳達課程的內容,以及加強學童在課堂上的 參與度(Mastropieri & Scruggs, 2004),並給予適切的指導,會讓學童積極投入學 習任務並產生學習責任。

鷹架教學是指有系統地進行序列性的提示內容、新的任務與教師協助,在教 學過程中,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童運用自己的長處,並彌補自己的 弱點,學童可以透過「鷹架教學」的過程,自我調整成為獨立的學習者(Dickson, Chard, & Simmons, 1993)。

(二)明確的教學與教導學習策略 

低成就學童難以自行找出規律性的準則,並發現教材中連結關係的學習特徵

(Gaskins, Ehri, Cress, O’Hara, & Donnelley, 1997),所以教師必須作出明確的指示

(Explicit Instruction),才能減少學童的學習痛苦。明確的教學包括課程目的與目 標的明確、教學結構化、教學指示明確,以及有系統的教學(Vellutino & Scalon., 1996)。

相較於專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監控歷程,並使用有效的策略學習,低成 就學童往往缺乏學習的策略(Carnine, Silbert, Kame’enui, & Tarver, 2004),教學童

「如何有效地學習」,勝於「教什麼內容」,教師透過教導學習策略可讓學童成為 獨立學習者(Harris & Pressley, 1991)。而學童必須被教導「如何學習」的策略,

則需以「個人需求取向」為主,以完成學習任務,並能在老師的鷹架協助下,將 策略實踐於不同的場域中。

低成就學童往往有儲存和檢索資訊困難(Briggs, Austin, & Underwood, 1984;

Simpson, Lorsbach, & Whitehouse, 1983,引自 Torgesen, 2000),因而需要教導共同 性(Sameness),讓學童從一個統整的架構模式來學習,不論是學科內或者不同學 科之間,如:可以透過問題-解決-結果(P-S-C)模式,教導學童瞭解文章的 結構。如此一來,教師便可在短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而掌握此一大架構的學 童,也可藉此發展更為複雜的認知結構(kame'enui, 1991),學童的學業成就便可 因而提升。此外,增加學童的學習時間,改變老師呈現訊息的方式,也可以幫助

學童組織、儲存和檢索知識 (Mastropieri & Scruggs, 2004)。

綜合所述,補救教學教師的專業是將低成就學童的特殊需求融入在課程設計 裡,設計環境和引起學習動機促進學童成長,所以需要先釐清低成就學童的學習 特質、行為特質和心理特質,抓住低成就學童的特性後,再找出國內外被證實的 有效教學原則,作為本次補救教學執行的後盾,盼能創造出補救教學的藍海策略,

讓低成就學童往前跨越,突破學習困難。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面向與歷程

專業是發展之基石。真正的專業是要求自己追求卓越,相對的,未來對專業 的需求只有遞增(大前研一,2006/2006),教師要維護專業尊嚴,需展現其教學專 業能力以獲得認同,就得持續學習、成長和精鍊(黃宗顯,2004),談教師專業就 不能忽略最重要的角色-學童。教師要展現專業必須從教學歷程上著眼,繼之表 現在學童的學習成就上,讓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童學習成效一起往上提升。於是 在本節中,將從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取向中,提取出專業成長的意義與面向,並 找出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以及促進職前教師專業成長之途徑,以形成本研究的專 業成長檢視架構。

一、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與面向

(一)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觀點來解釋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有專業知能增長之觀點

(黃昆輝,1989)、個人成長觀點(李俊湖,1992;沈翠蓮,1994)、參與進修活 動之觀點(高強華,1996)、組織學習觀點(余錦漳,2001)。眾家學派詮釋不同,

然而,不可否認,教師專業成長是持續的進程,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是為了提升 教師專業能力,將教學效能發揮極致,才能幫助學童學習,教師專業成長牽動教 師個人、學童、家長、社會等許多層面,更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性。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焦點在教學專業能力 

教師專業成長的範圍甚廣,學者們由不同的觀點來解讀,因此對教師專業成 長的內容便有著不同的詮釋,李俊湖(1992)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包含個人發展、

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沈翠蓮(1994)將教師專業成長分為教學知能、班級經營、

學生輔導、人際溝通四個層面,任東屏(1999)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由專業知識、

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所組成,余錦漳(2001)將教師專業成長分為學科知能、專 業知能、一般知能和專業態度,蕭秀玉(2004)則將教師專業成長分為五個層面:

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導、專業態度和專業發展。從上述的觀點中,可以 發現教師專業成長含括多種構面,而究竟什麼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

饒見維(1996)分析專業成長相關的研究結果,萃取出教師專業內涵,區分 為「教師通用知識、學科知能、教育專業知能、教育專業精神」四大類,其中,「課 程與教學知能」隸屬於教育專業知能中,又可深入細分成各個面向,可見其重要 性。

而教育部「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2006a)的評鑑規準中,

綜合了國內現有版本的指標,計有: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呂錘卿,2000)、發展性 教學輔導系統(張德銳等人,2000)、中小學教師教學觀察指標(張新仁、馮莉雅、

邱上真,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潘慧玲等人,2004),歸納 出「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度」四 大類,在其主要內容中,每項研究的指標都偏重於課程設計與教學,比重皆約有 五成以上,也顯露「課程設計與教學」為教師重要的關鍵能力。

邱上真,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潘慧玲等人,2004),歸納 出「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度」四 大類,在其主要內容中,每項研究的指標都偏重於課程設計與教學,比重皆約有 五成以上,也顯露「課程設計與教學」為教師重要的關鍵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