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提出結論。

第二章 博物館與佛陀紀念館

許多來到佛陀紀念館的參訪者,可以清楚知道佛館是以佛教為主題的一個場所。依據

「2015 年行政院國情簡介」表示,台灣的「宗教信仰」在教育、文化上,發揮了龐大的社會 教化與力量。9但是也有許多人並不知道,佛館不只是一個宗教場所,它更確切的定位是博物 館,因此它所呈現的方式與傳統寺院有明顯的不同。本章就將博物館一詞的緣起、定義與營 運功能,賦予的社會任務,以及所扮演的社會關係做釐清。當參訪者來到博物館,一般在休 閒當中獲得學習,因此本章也探討博物館的休閒功能與社會教育。最後探討佛館與創辦人星 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結合與展現。

第一節 博物館的社教與休閒功能

本節對博物館和休閒的相關名詞、概念、功能作定義,並且探討與當代社會人心的需求 與關注。

一、 博物館的定義與功能

(一) 名詞定義與功能

1. 字根原意

博物館(Museum)一辭來自兩個字根,一是希臘神話中,分別掌管文藝、

詩歌、繪畫、音樂、舞蹈、哲學、愛情…等九位繆思女神(Muse)的名稱,她

9 〈宗教信仰在台灣〉,《行政院中華民國國情介紹》,2016 年 3 月 24 日: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86F65C3242E46A1&sms=29D1A6CC2883568E&s=2A8C941275 46D3AC(取得日期:2016.7.5)

們的職責是統籌天上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歐美,博物館被視為「知識的殿 堂、繆思的女兒」,具有保存人類珍貴遺產與傳遞知識的神聖使命。另一字根是 來自娛樂(amusement),通常與休閒、放鬆等相關,顯示當觀眾進入博物館 後,是在休閒娛樂當中獲得美感的認知。10

2. 國際博物館協會

博物館目前最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定義為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mational Committee of Museums,簡稱 ICOM):「博物館,乃一非營利之永久性機構,在 其服務的社會,為大眾開放,促進社會發展,並以研究、教育及娛樂為目的,

致力於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11」 3. 台灣「博物館法」

台灣在 2015 年 7 月 1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博物館法」公布全文,於總說 明中開宗明義:「博物館為具有高度精神價值之文化機構,世界各國不僅重視其 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傳統功能,更將博物館視為文化指標及城市標誌。全 球化浪潮下,博物館不單是個人終身學習的寶庫,博物館日益彰顯的文化觀光與 創意加值的角色功能,也成為民眾觀光朝聖或休閒娛樂的熱點。」第三條定義:

「本法所稱博物館,指從事蒐藏、保存、維護、研究人類活動、自然環境之物質 及非物質證據,以展示、教育推廣或其他方式經常性開放供大眾利用之常設機構。」

12在總則第一條闡明定法目的:「為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健全博物館功能,提高 其專業性、公共性、多元性、教育功能與國際競爭力,以提升民眾人文歷史、自 然科學、藝術文化等涵養,並表徵國家文化內涵,特制定本法。」

綜合以上定義,可以歸結出博物館具有研究、典藏、展示、保存的傳統功能,而 參觀者可以從中獲得人類物質及非物質文化所傳遞出來的知識。這些典藏品可以呈 現出博物館對於人類而言,具有高度凝聚社會意識的精神價值。而博物館本自具有的

10 林香琴:〈博物館與休閒風─波士頓當代美術館〉,《博物館研究─臺灣博物季刊》,第 120 期(台北:國立臺 灣博物館,2013 年),頁 94-99。

11 黃光男:〈人文生活場域─類博物館〉,《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2 年 12 月初版,第七章第 195 頁。

12 〈博物館法總說明〉,《中華民國文化部》網站,2015 年 7 月 1 日:

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606/b5af4f72-a708-465a-ba0d-bb9097543231.pdf(取得日期:2016.7.3)。

社會任務,就是「服務社會、發展社會」(ICOM 宗旨)。學者黃光男在《博物館行銷 策略》中提到:

無論如何作為非營利事業的博物館,是社會服務最高層次的標的,同時它的服 務性應具備了宗教性、教育性、社會性與歷史、文化性的內涵,在非營利中的 公益本質才是他的生命動能。13

以它非營利、永續性向大眾開放的特質,能夠顯發博物館的大眾性格,它不是只 為某特些特定對象開放,在服務社會上,不分貧富貴賤、國籍種族、年齡性別、宗教 信仰……等,都是博物館所包容及服務的對象,而這樣的性格和人間佛教的平等、人 本的真理是相應的。因此,博物館能夠肯定人性善美的價值,這點在保存人類物質及 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也能看到。除此之外,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和文化痕跡,以及凝 聚的社會意識,也能夠為人類的生存產生信心與力量,重新詮釋出一個國家、族群的 文化、認同、自我尊重與生活方式,建構了當代社會的文化意象,以及各項人類經驗 的傳承。

(二) 當代博物館的社會任務

博物館的平等性,使得博物館場所成為文化傳遞、充實心靈的媒介,教育大眾則 成為必然的使命,準備好學習環境,提供學習的資訊,成為完善的教育學習組織。它 所建立的社會價值,是終身學習、生命教育與顯發人性善美的一面。博物館的功效已 由靜態的貯藏或維護,成為「立體的教科書、激發思維和創造才能的場所」,更是文 化層次的指標。14

博物館的能量展已不限定在有形的數量統計,而是質性所表現的內涵,在於觀眾、

藏品、學術、活動與公益的關係,著重在精神價值的準則。所以當代的博物館,已經 從傳統上對「物」的保護、展示功能(以物為主),昇華為「人」的需要(新博物館

13 黃光男:〈公益性文化傳播─博物館的人道精神〉,《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2003 年 5 月再版,第 五章第 133-136 頁。

14 黃光男:〈台灣經驗〉,《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2003 年 5 月再版,第三部分第 114-115 頁。

學),反思博物館的本質,在觀眾與互動的實踐上重視要達到的社會任務。在這些「物」

的搜集與保護,到被人參予的過程當中,運用到諸多的方法、技巧、科技、研究、教 育、展示到美學、藝術學的倡導,就有很多很大的事情要規劃要實踐。15

博物館要維持正常運作,本身需要具有高度專業的團隊與人才,和規劃完善的場 所與制度,但它的設立本身就是以非營利為目的,因此儘管在營運上有成本的考量,

大眾也不能完全以消費者的視角,視為是為求利益的商業化行徑。博物館為融合及服 務大眾「知識」、「生活」、「心靈」上的需求,以及讓文化藝術得以開創、延續生命力 所發展出的文化創意商品、餐廳、建築空間、活動、展演…等,是以人類的精神文明 及基本人性為基礎,開展相關的事業及服務,其動機並不在利益上計量,相對的,人 與社會的關係更為重要。

傳統的博物館功能在走向社會實踐當中,「新博物館學」應運而生,它的人本 觀念,重視人與物、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席捲了全球文化領 域,進一步要求一種更貼近世界現況、社會現實、人與環境之間同體關係的「公共 博物館學」興起。

不同社會文化對公眾議題的理解與詮釋方式。將博物館視為提供包容性公共 空間(inclusive public space)的公領域(public sphere),公共博物館 學的目標是與更廣泛的觀眾、更深刻的社會關懷進行對話,而不同文化脈絡 中的新博物館實踐,便是亟需關心的議題。16

博物館的包容度及平等的特性更加顯發,重視公共服務,積極成為社會可以期待 的場所,鼓舞人們為了啟發、學習、愉悅的目的而進入博物館探索,並支持自然與人 類環境的保護。現今全球最關注的問題就是環境污染與生態浩劫,在所有生態系統中,

不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為了生存而相互依賴,也同樣都倚靠自然環境而活。

對生態系統所做的檢視透露出兩件事:第一,許多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第二,

15 黃光男:〈人文生活場域─類博物館〉,《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2 年 12 月初版,第七章第 197 頁。

16 王嵩山:〈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導論〉,《博物館與文化》,第 2 期(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1 年),頁 1-18。

如果生態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被干擾,整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17這與佛教法界融合、

同體共生的宇宙真理是相同的。

當代社會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我們必須面對比過去社會更複雜的挑戰與問 題,如氣候變遷、自然資源的浩劫與生活環境品質的低落,甚至精神生活的躁鬱。

許多人認為以上種種問題的根源,都導源於人們扭曲的價值觀、與自然的疏離,以 及民眾沒有掌握環境品質的能力所致。為了能夠透過教育,協助不同對象去學習了 解環境,參與環境的改善,環境教育已經很廣泛的在世界各國展開多年,協助市民 具備主動關切環境問題的適當知識與能力,並且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已經是各界 對於解決當代人類環境問題所共同關切和努力的方向。18優質有意義的遊憩體驗中,

友善環境、親身體驗、直接對話的服務產品型態,已經變得非常重要。19

除此之外,台灣「博物館法」已正式上路,博物館的社會任務應扣接法令,如 台灣的博物館之未來發展方向,第十條闡明:「博物館應提升教育及學術功能,增 進與民眾之溝通,以達文化傳承、藝術推廣及終身學習之目的。」為達成目的,其 方式以進行與其設立宗旨或館藏主題相關之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展示內容或 進行典藏,以及辦理教育推廣活動或出版相關出版品。20第十一條則鼓勵館際交流:

「博物館為蒐藏、保存、修復、維護、研究、鑑定、展示、教育推廣、公共服務、

人才培育及行銷管理等業務之需要,促進國內外館際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及整合,

人才培育及行銷管理等業務之需要,促進國內外館際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及整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