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在人間佛教相關研究論文上,參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專家學者的文獻。國內的學位 研究論文,目前與佛陀紀念館有關的,以研究宗教觀光吸引力、旅遊者參與動機、滿意度、

忠誠度、重遊意願為多,在遊客的基本資料分析上結果相當;另有以佛塔建築、劇場經營管 理、非營利組織之研究方向。

一、 人間佛教相關論文

1.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收錄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舉辦之「人間佛 教座談會」,邀請海峽兩岸知名佛教學者、精英人士,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的議題,

客觀發表的真知灼見,系統且全面地結合人間佛教的歷史經驗,理性、科學地分 析環境和趨勢,以及規劃未來走向,為人間佛教累積高端的思想和智慧能量。筆 者依本研究之需求參考以下學者之發表:

(1) 尤惠貞,〈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論傳承與實踐推廣的建議〉

(2) 王雪梅,〈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3) 釋永本,〈試析星雲大師弘化的特質〉

(4) 杜保瑞,〈文字如山的佛光山人間佛教〉

(5) 林清玄,〈人天眼目〉

(6) 涂豔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修正〉

(7) 張文良,〈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8) 陳堅,〈星雲大師與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大傳統〉

(9) 陳永革,〈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佛教之我見〉

(10)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11) 黃國清,〈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12) 楊玉輝,〈人間佛教—中國佛教當代發展的方向〉

(13) 翟本瑞,〈人間佛教改變了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14) 劉立夫,〈星雲大師的講經說法藝術〉

(15) 劉成有,〈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

(16) 廣興法師,〈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17) 賴永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貢獻與理論特質〉

(18) 韓國茹,〈方便之道─佛光山對大陸寺廟功能拓展的啟示〉

2. 樓宇烈,〈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此篇專論刊載於 2009 年人間佛教學術研

討會《「人間佛教及參與人間佛教的模式與發展」論文集》,人們應正視人文精 神,提升自我醒覺。將「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實踐,與「入世、出世」精 神,以及宗教的「世俗化、神聖性」的實質意義釐清。

樓宇烈教授是著名國學大師,長期從事於中國哲學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 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發表了多部有關傳統哲學和佛學方面的論著。

3. 學愚,〈佛法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建立〉,此篇專論刊載於《佛學研究論文集:

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人間佛教的佛法詮釋學就是以緣起法為指導、對治當前 人生社會之苦並為出發點,建立以人為本、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由人成佛的 現代佛教。佛法在當今社會人生中的新化現,那麼它強調的就是契機性。歷史上 各種佛教都是佛法在當時當地的化現,並各有其特徵,那麼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 之間存有共同性,即契理,但又有時代的創新,即契機。

學愚教授主要從事原始佛教、中國佛教及人間佛教思想和歷史方面的研究。自 2004 年起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2005 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創 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任該中心主任。2006 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傑出研究獎。

2008 年任該校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負責主編《人間佛教研究叢書》和《人間 佛教研究期刊》。

二、 相關學位論文

1. 黃耀德,《宗教旅遊者動機、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以佛陀紀念館為例》

研究結果顯示來訪者大多非虔誠的宗教朝聖者。經由旅遊動機與滿意度的驗證,

建議佛館善加利用文宣,以現代傳媒及語言引起青壯年來訪動機,多引發心靈信 仰動機及宗教利益與人文知識動機,並改善交通、導覽、文化與設施便利性以增 進滿意度,藉此提升旅遊者忠誠。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研究對象可向國際及銀髮 族發展,以及從景觀、財務、餐飲、旅宿等,與休閒管理之方向進行探討。

2. 蔡佩璇,《宗教觀光涉入、旅遊動機、體驗及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佛陀紀念館為

例》

研究結果與建議中,「旅遊動機」以享受宗教莊嚴氣氛及人際社交為主,並且不全 然是為了表達信仰而來。因此除了教化功能外,建議加強予各對象的體驗措施,

以助遊客實際獲得啟發;「宗教涉入」的部份,對遊客來說,參與宗教活動之吸引 力為正面看法,期許民眾打破宗教藩籬,領略佛法生活化,實踐三好運動,肯 定、提升自己。「體驗」研究顯示,佛館之建築外觀以及體會佛教積極走入社會並 發揮淨化人心的用心,帶給遊客們印象深刻且愉快的美好經驗,卻較難引起受訪 遊客產生信仰的動機及參與相關的宗教活動。因此建議遊客多加體驗佛法的美好 並落實於生活中。建議佛館針對各種性質之遊客,提出各種參觀路線規劃以供選 擇,觸動廣大群眾。「忠誠度」方面,建議佛館突顯與鄰近景點之特色,增加重遊 意願。以及設法讓大眾清楚認知興建佛館的宗旨及理念,以顛覆"商業化"的刻 版印象,提升認同。從研究調查得知,遊客對於佛館引入商業行為抱持正反兩極 的看法,如:認為具便利性,或「為何不將興建經費用來救濟失業的人?」。後續 研究建議,可發展國際對象、財務方面之經營管理策略、以及佛館與道場的不同 之處。

3. 王常琳,《二十一世紀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及其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的研究》

探討佛館佛塔的流傳演變,以及現代化、藝文化弘法理念,和近百年來的佛教復 興淵源關係。佛塔信仰源於佛陀涅盤至今興盛不衰。佛塔具收藏功能,塔寺雕刻 成為建築的藝術精華,象徵佛陀精神的指標性,智慧、圓滿、慈悲、平等,成為 不同於其他場域的特色。佛教重新走入社會,透過各種活動、交流,以及現代化 建築和科技,以現代語言、生活化,能被大眾接受,教化人心。建議未來可從佛 館的宗教、建築、藝術、教育、中華文化、交流活動、展演、展覽等,深入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建設理念如何落實於佛館的各種面向上。

4. 許雅鈞,《非營利組織品牌經營策略導入平衡計分卡之研究-以佛光山佛陀紀念 館為例》

本研究認為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在經營上,傳遞與建構服務品牌、公益品牌讓來訪

者與信眾滿意,可導入「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簡稱 BSC)」管理工 具,四大構面:財務構面、顧客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學習與成長構面,加上使 命與願景作探討,以彌補過去單一財務構面衡量之不足。整體建議包括:一、專 業服務人員,強化組織品牌識別;二、提升服務價值,塑造專業服務形象;三、

重視行銷,提升組織品牌形象;四、善用資訊科技,增進創新管理;五、推展公 共關係,爭取更多資源。

5. 李淑芝,《以劇場理論應於佛陀紀念館之經營管理之探討》

佛陀紀念館要再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參訪,除了重視佛陀紀念館的整體環境營造、

提高服務人員的接待能力外,應加深及加厚其教育、宗教互動參與體驗,引發參 訪者對佛教、佛法的思考及認同。經營理念符合體驗經濟裡所強調「將體驗融入 顧客的消費經驗中」的概念;而吸引人潮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因素是不收門票;佛 光山、政府部門、社區居民或臨近觀光據點經營者等這些局外人對佛陀紀念館的 經營管理會帶來影響與幫助,因此互動情境與角色關係掌握也成為佛陀紀念館經 營管理重要的課題。

6. 白少琦,《博物館觀眾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 為例》

文獻探討資料豐富,對各種角度的闡述架構清晰。研究結果顯示參觀北美館已是 一種大眾化的休閒活動,偏向藝文生活型態的參觀者也會起帶頭作用,與朋友家 人相約參觀,使其融入休閒和社交生活。

7. 梁筱梅,《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對於現代博物館的經營環境、營運壓力,有趨勢性之見解,並包含休閒與博物館 之間的特殊關係。本文強調:一、非營利組織博物館的行銷觀念,二、私立博物 館開創文化休閒產業的一貫立場與初衷。近年來,新博物館學的理論,已強調博 物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多元開放的行銷作為經營理念。因此,台灣私立 博物館的經營與管理,實務上更需要依據市場環境的變遷調整營運方向,與公立 博物館的市場訴求、營運風格有所區隔,除了肩負起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之外,在

台灣文化建設中,扮演著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創造者與傳播者的角色,成為當代 人文對話論述的空間,更是一般民眾文化性的消費場所,朝向永續發展的經營之 路。

8. 賴凱慧,《大化無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術」之理念與實踐》

佛光山是人間佛教體現的範例,它強調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 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國際化與未來化,並以大化無形的信念推動文化 藝術事業。藝術是文化實踐的核心,宗教藝術則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文化事業具體 呈現的一環,而美術館的設立即為「佛教藝術化」的實踐。隨著社會環境的變 遷,走在時代脈動尖端,落實「藝術弘揚佛法」的目標,擺脫過往各館各行其 事,改進昔日資源重疊浪費的弊病,將博物館以往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典 型功能發揮,並以「寓教於樂」的作法,再創宗教美術館新局。

9. 歐正中,《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藉此了解國人較常參與哪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藉此了解國人較常參與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