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灣高雄的「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每年創造出突破 1000 萬的參觀人次,

超越巴黎羅浮宮每年約 800 萬人次1的紀錄,這在一個無論是博物館領域、宗教聖地或旅遊勝 地來說,都是相當引人注目的表現。

根據台灣觀光局調查統計年滿 12 歲以上國民,103 年國人國內旅遊數據顯示:國人旅遊 目的以「觀光、休憩、度假」為主。國人旅遊時主要從事的遊憩活動是「自然賞景」:景觀、

健行、觀賞動植物等;其次是「文化體驗」:觀賞古蹟、節慶活動、藝文展覽、宗教活動、參 觀有特色的建築物等。就細項遊憩活動來看,主要從事的是「品嚐當地特產、特色美食」;其 次是「逛街購物」。2由此可知國人對於休閒旅遊有以上需求,這些與佛館所呈現的環境,以 及提供的服務和功能,是相符合的,諸如建築、園景、藝文、活動、展覽、餐飲…等,皆有 妥善合理的規劃,開館至今也已成為全球矚目的世界級博物館,獲得 ICOM 國際博物館協會 認證最年輕的正式會員殊榮,擁有文化、教育、藝術、信仰的內涵,可說是一部立體的佛法 概論,更獲得「北有故宮,南有佛館」3的美譽。

以參訪者來說,進入一個藝術、文化的博物館場域,一般在參觀、休閒的過程中,能夠 獲得潛移默化的教育。現代人重視休閒,對知性和美感的休閒生活有更多的需求。4休閒生活 可以幫助我們調節精神與心靈的平衡,擴展生活經驗,激發創造力,促進自我實現。

法國社會學家杜馬斯蒂耶認為,休閒有三大不可分的部分或功能:即放鬆、娛樂和個人

1 星雲大師:〈2014 年星雲大師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人間福報》宗教版,2014 年 1 月 1 日。

2〈觀光市場調查摘要—2014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2015 年 8 月 5 日,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取得日期:2016.1.11)

3〈佛館及史博館結盟,共同與世界接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16 年 1 月 25 日,

http://www.fgsbmc.org.tw/news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601093(取得日期:2016.6.29)

4 轉引自:陳宗玄、張瑞琇,〈博物館〉,《休閒遊憩產業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8 年 4 月初版,第十四章 第 370 頁。

發展。放鬆是休閒之始,因為人們需要消除疲勞;娛樂提供了休閒的轉移功能,讓我們 的頭腦暫時脫離自身和所關注的事務上;而個人發展是讓休閒持久的成分,使我們視野 開闊,讓生命更有意義。換言之,休閒是個人解放的活動,讓人從功利的、現實的世界 解脫,和有時間獲得資訊,發展新觀點,讓情緒的深度和廣度加大,並在休閒領域內超 越生存溫飽的侷促,進而發現真正的自我。5

可以了解到,休閒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許多研究休閒的學者認為,

休閒無論在個人行動與經驗的意義,及與社會脈絡間的關係,都反應出休閒存在於社會中,

並且是人類生活經驗的重要元素。6在資訊發達的現代,人們有不斷追求知識,自我提升的需 求,而政府為提升國民素質,在社會教育上也明定了「終身學習法」,鼓勵全民終身學習,博 物館即是所提倡的社會教育機構之一。當我們觀察休閒的品質與內容,以及博物館的營運是 否成功……等等面向,這些不只是象徵了一個積極發展的國家與社會實力的展現,也關係到 大眾生活是否幸福的根基7。因此選擇良好的休閒環境,培養正確的休閒認知與心態,就相對 深具重要性,足以影響一生的價值觀。

以上,在蒐集佛館資料的過程中,觀察到佛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眾,除了有休閒的 功能,還具有教化社會大眾的功能;它的興建及營運是「非營利目的」;星雲大師以及佛光山 僧團,秉持「非佛不作」的原則,將人間佛教的佛法,與佛光山的宗風、思想理念,將弘法 利生、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貫徹在硬體及軟體的精神內涵與服務上。誠如星雲大師說:

佛陀紀念館是歷史的建設,是人心的建設。它是十方的,是大眾的,只要有人需要 它,誰都可以來親近它;它也是文化的,是教育的,無論個人、家庭、學校、機關團

5 轉引自: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休閒的定義〉,《休閒社會學》,台北:華立圖書,2007 年 8 月二版,第 二章第 7 頁。

6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休閒的定義〉,《休閒社會學》,台北:華立圖書,2007 年 8 月二版,第一章第 3 頁。

7 參見黃光男:〈文化、休閒、博物館的關係是如何?〉,《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台北:典藏藝 術家庭,2012 年 12 月初版,第 41 頁。

體,都可以在這裡團聚、聯誼,都可以在這裡圍繞、教學。8

充分發揮人間佛教人本、平等的佛法真義,來館者不受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級、

宗教信仰等的限制,皆可以休閒的心境,輕鬆愉悅進入佛門聖地,由淺入深地與佛教結緣。

博物館與宗教對於社會,皆有服務社會、社會教育的任務。

然而也會看到,一般大眾對於佛館的認識,有部分不盡相同的見解,例如瀏覽全球最大 的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大部分參訪者對佛館的評論雖多為正面,例如:值得重遊、舒 服、方便、令人感動等,但也有部分不明佛館定位者,即使評價分數給予正面,細看評論內 容,卻認為佛館是很商業化、很華麗不像是佛寺、當成觀光景點即可…等評價,與佛館蘊含 的人間佛教深厚教育意涵有別,反而質疑佛館的所作所為都是別有目的,失去宗教的神聖 性。

因此,這兩者之間的出入,激發筆者深入探討:第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教」與

「休閒」理念,以及具體在佛館的實踐。第二,佛館在當代弘法度眾上,透過「社教」與

「休閒」功能,能否作為大眾「終身教育」的場域。第三,佛館如何透過「社教」與「休 閒」功能發揮社會任務,以及對大眾的影響,值得一探究竟。

本文的研究目的,希望探討出佛館主要的「社教」與「休閒」功能,並從中研究星雲大 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佛館硬體及軟體服務的結合,因而達到使人們接受,創造出每年一 千多萬的入館人次。並且在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大眾有終身學習的需求,希望從佛館的

「社教」與「休閒」功能,探討佛館能否做為大眾終身學習的對象和選擇,藉由佛館的休閒 教育,重視休閒生活的益處及層次,休閒心態的轉變,自覺在學習上的提升注意力,進而深 入造訪,促進精神與心靈生活的超越。也希望研究結果,能夠使人們透過佛館的「社教」與

「休閒」功能,更加深入理解佛光山星雲大師的行誼典範及人間佛教的法益內涵。

8 〈認識佛館.星雲大師興建佛陀紀念館的因緣〉,轉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網站:

http://www.fgsbmc.org.tw/intro_origin.html。(取得日期:2015.1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