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隔多年後,Åkesson (2007) 對先前學者的研究再進行檢視,加入了一項當時 開始流行的社群功能,並獲得廣大的迴響,因此個人價值又多了社交 (Socialization) 這一個構念。雖然當時這些學者的研究主題定調在行動商務,但這些價值主張實際 上強調的重點在「行動化」,而非「商務」,而行動化特性是同樣適用於行動化企 業的,因此,這些個人價值也同樣適用於行動化企業。後來,在業界、學界把社群 性、適地性、行動性加總起來,創造了 SoLoMo 這個新名辭,認為社群、適地、行 動三大個人價值是行動商務的未來,用 SoLoMo 來稱呼在行動化高度發展之後的商 務世界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Heinemann & Gaiser, 2015; Huber, 2015)。同時,加入了 社交這個構念後,也等於正式宣告讓行動化企業邁入到企業 2.0 的時代。關於企業 2.0的介紹,將於本章第九節討論。

第二節 使用者對行動化企業的接受與抗拒

有學者以台灣的南山人壽公司為例,探討行動化企業的導入專案所需面臨的挑 戰,將專案挑戰的來源分成三個面向:企業面、員工面、系統面 (Luarn et al., 2003)。

其中,企業面要考慮的是企業的整體性策略,員工面要思考的問題包括員工的接受 與抗拒,系統面要考量的是供應商的支援能力…等。Luarn et al. (2003) 並主張企業 在導入系統過程中應多讓使用者參與,讓使用者從系統設計就開始參與導入工作,

並要在過程中持續進行教育訓練,以讓使用者熟悉、了解系統。由此可知,一個行 動化企業的導入專案的成功或失敗,使用者的接受與否,是關鍵的要素之一。而論 及使用者對於一項新科技的接受與否,在資訊管理領域中最著名的理論架構便是 Davis (1989) 的科技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在科技接受模 型中,認為感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of-use) 和感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是影響使用者對新科技態度 (Attitude) 的兩大因素。雖然 Davis (1989) 在發展科技 接受模型時,是以 ERP 等企業內部系統為研究標的,但後續有許多學者採用這個模 型,在許多不同場域中做不同的實證研究。Kim, Chan, & Gupta (2007) 以科技接受 模型,加上成本-效益比後,提出以價值為基礎的接受模型 (Value-based adoption model),加入感知費用 (Perceived fee) 為成本構念、樂趣 (Enjoyment) 為效益構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以驗證行動上網 (Mobile Internet) 的使用者接受度;結果證明費用成本對使用者 的科技接受度有明顯的影響。此外,Chong, Zhang, Lai, & Nie (2012) 繼續擴充了以 價值為基礎的接受模型,加入感知風險 (Perceived Risk) 為成本,並加上娛樂性 (Entertainment)、無所不在 (Ubiquity)、網路外部性 (Network externality) (指當一項 服務使用者愈多,消費者使用它的效益就愈大) 為效益構念,同樣用以驗證行動上 網的使用者接受度。結果顯示消費者對行動上網效益有感,會影響使用者的價值感 知 (Perceived value) 與使用意圖 (Intention);但對感知風險的成本較無感,感知風 險對消費者的行動上網使用意圖影響不顯著。以上會影響消費者採用一項科技的研 究,雖然都偏重在消費者領域,而非企業應用領域,但如前節圖 2- 3 所述,行動化 企業要同時考量個人私領域、專業領域、企業領域三個價值來源,才能確保使用者 對行動化企業的接納。

Schierholz et al. ( 2007) 以行動化客戶關係管理 (m-CRM) 為行動化企業的研 究對象,也認為行動化企業的導入必須同時兼顧使用者與企業兩方面的效益。其中,

對使用者的效益該文章中列舉了:無所不在 (Ubiquity)、情境感知 (Context sensitivity)、互動性 (Interactivity)、方便性 (Convenience)、熟悉度 (Familiarity)、多 模態(Multimodality)、彈性(Flexibility)、組織效率(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協同合 作 (Collaboration) 、 個 人 生 產 力 與 工 作 有 效 性 (Individual produ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透明度 (Transparency),以及娛樂性 (Entertainment);對組織而言的 效 益 則 包 括 : 價 格 (Price) 、 顧 客 親 密 度 (Customer intimacy) 、 可 存 取 性 (Accessibility)、創新性 (Innovativeness)、產品品質 (Product quality),以及流程效率 (Process efficiency)。同時,Schierholz et al. (2007) 也提出由三個構面所組成的導入 方法。第一個構面是策略,指企業必須定義導入一項企業應用的策略性目標,以便 於聚集焦點與共識。其次是流程面,必須針對預計行動化的作業流程深入分析與了 解,以確保在行動化後可以獲得較佳的流程效率。最後,是系統構面,其中很重要 的就是要考量任務與科技的配適性 (Task-technology fit),確保採用的技術對所要解 決的問題來說,可以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為了明確定義本研究在探索行動化企 業的價值時,所研究的範圍,本研究採用「個人價值」這個名稱於第一階段的研究 中,並將其定義為「使用者個人採用行動化相關資訊科技於工作中,所感受或認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對個人而言具有意義的效益」。透過此定義,有利於將行動化企業為個人與組 織所帶來的價值進行區分。

因對知識工作者而言,工作任務可能是多元的,可能在工作過程中持續於手機、

電腦、平板…等多個裝置之間交替使用,故這個世代的知識工作者也被稱做是多螢 世代 (The n-screen generation)。使用者可能依據要處理的任務特性,選擇順手或方 便解決問題的科技產品來解決他眼前的任務,這便是任務與科技的配適性所討論的 範圍。任務與科技的配適性這個概念是由 Goodhue & Thompson (1995) 於資訊管理 領域發表的重要理論,這個理論證明資訊科技的選用對使用者個人來說,對他 (她) 的工作績效會有明顯的影響。Maity & Dass (2014) 針對行動商務中的顧客滿意度做 研究,發現不同資訊科技所呈現出來的媒體豐富度 (Media richness) 不同,進而導 致顧客滿意度的高低不同,也就是說在行動商務應用中對顧客提供不適切的工具是 會讓顧客不滿意甚至影響顧客忠誠度的。Liang et al. (2007) 以任務與科技的配適性 為基礎,提供了一個由可行性 (Viability) 和配適性 (Fit) 兩個維度所組成的評量架 構,企業在導入行動化企業應用時,可用以來評估一項科技是否適合該企業。因此,

不管是對個人還是企業,當所選用的資訊科技與任務之間不配適時,是很可能導致 使用者拒絕採用的。

關於使用者對行動化企業的抗拒,Scheepers et al. (2006) 針對醫療組織做了調 查,發現當使用者無法認同行動化企業的導入理念時,在心態上可能認為組織只是 為了追求潮流而做行動化。當然,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 2006 年是屬於 PDA 的使用 所主導的行動化年代,要在醫療院所中導入行動化應用意謂著醫護人員在工作的同 時,多攜帶一台 PDA 裝置在身上,因此該文獻所研究的兩個醫療院所在行動化的導 入專案最後都面臨使用者拒絕使用的結果。所以 Scheepers et al. (2006) 最後建議組 織要導入行動化企業等應用時,必須要考量使用者觀點,而不是只從組織觀點來評 估專案的可行性。其後,Yun, Kettinger, & Lee (2012) 從工作與家庭衝突的觀點切 入,研究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是否對工作者帶來負擔與抗拒。研究結果指出智慧型手 機對工作者而言,帶來的是工作上的彈性,以致能提高產出,且對工作與家庭衝突 並無明顯的影響。上述兩個針對行動化企業的研究,第一個是在 PDA 年代,對象是 醫護人員;第二個是在智慧型手機年代,以跨產業上班族為對象的線上調查;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去頗遠,因此需要再深入思考與探索造成其中差異的關鍵,才能確保行動化企業 資訊系統的導入可以獲得成功。

儘管對不同企業而言,因應資訊系統導入專案的目的不同,可能會對所謂的專 案成功有不同的定義與衡量方式。然而,就一般狀況而言,使用者滿意度是大部分 資訊系統導入專案都需要在意的指標。尤其在 DeLone & McLean (2003) 所提出的資 訊系統成功模型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中,更直接以使用者對系統的使 用 (Use) 與使用者滿意度 (User satisfaction) 當做是影響個人與組織的重要中介因 素。根據該模型,提升使用者的使用度與滿意度,須仰賴資訊系統在系統品質 (System quality) 與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 兩個因素上的加強。Hau, Kim, &

Kim (2012) 以行動資料服務為研究場域,證實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對於行動化環境 中的使用者滿意度也是有顯著的影響力與解釋力。而且,資訊系統成功模型實際上 也是一個使用者導向的模型,在導入行動化企業時,唯有使用者使用該資訊系統,

並對覺得滿意,組織才能從中獲得預期的效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