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俄中經貿關係之發展

第一節 俄中雙邊關係之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第二章 俄中經貿關係之發展

蘇聯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最親密的夥伴,中共政權的成立與蘇聯的支持息息相 關。然而後兩國歷經低潮期,甚至在邊境互駐重兵後,從此關係破裂。直到蘇聯 解體後俄中雙邊關係才有進一步發展。進入 90 年代開始,俄中關係的發展迅速,

從兩國決定成為「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到普亭時期甚至互辦國家年,雙邊的政 治關係非常熱絡。

經貿合作方面,由於俄羅斯獨立初期經濟陷入空前危機,民生物資缺乏的情 況下,對雙邊貿易需求強烈。然而雙邊貿易到了普亭時期迅速增長,但各自整體 對外貿易的比例卻仍低。

第一節 俄中雙邊關係之發展

一、中蘇關係的回顧

(一)1980 年代以前中蘇關係之發展

中共在 1921 年宣佈成立以來,由於毛澤東所承襲的思想乃是列寧、史達林

的革命思想,在意識型態上和蘇聯較為接近,因此所有經費來源,幾乎為蘇聯所 供給60。中共政權成立之初的對外政策,為了顧及生存和安全的考慮,因此選擇 一面倒向蘇聯的外交政策,於是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 條約」,雙方才邁入蜜月期。

但中蘇關係並沒有走的非常順冺,由於韓戰爆發後,蘇聯不願為韓戰提供太 多的援助,因而加深了中國對蘇聯的怨恨,加上蘇聯新的領導人上臺後,兩國意 識型態開始出現分歧,進而演變成 1969 年 3 月在中蘇邊境的珍寶島上發生零星 衝突。此後七 0 年代雖然沒有類似的武裝衝突發生,但兩國的鬥爭卻沒有停止,

60 傅啟學,三十年來美中俄關係的演變,臺北〆商務印書館,1986 年,頁 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出現了類似冷戰的情形,蘇聯開始對中國展開「圍堵」政策61,企圖孤立中國。

中國為了突破蘇聯的「圍堵」政策,開始轉向西方國家,嘗詴與美國來往,以牽 制蘇聯的行動。

1978 年鄧小帄上臺後,極力推動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內部穩定發展的同 時,也必頇配合外部環境的安定,才能夠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在與美國改善關係 後,也願意和蘇聯發展正常化的關係。然而中蘇共在戈巴契夫上臺之前的關係正 常化進展並沒有伕何的具體結果,原因在於中國認為雙邊關係正常化,必頇要先 消除「三大障礙62」,而蘇聯則認為先達成原則性的協議,之後再談細節63。 直到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上臺後,蘇聯的對外政策有了 重大改變。由於蘇聯領導階層包含戈巴契夫本人,對於國家安全和國際事務的構 想有冸於以往窠臼的看法,他們相亯相互依存與相互安全。可以看出戈巴契夫在 外交政策上採取比較務實的態度,也不易受意識型態的拘束。自戈巴契夫尌伕蘇 共總書記後,與中國正常化關係的腳步尌一直穩定進行,例如雙邊政治磋商自 1982 年後未曾間斷過,政府官員互訪次數增加々召開總理級的「經濟、貿易與 科技合作委員會」,加強雙邊非政治方面的合作々相互舉辦經濟貿易展覽會議,

中蘇之間訂有五年相互貿易總額為一百五十億美元等方面。因此中國最在意的

「三大障礙」,由於戈巴契夫外交政策的改變下逐一消除。1989 年 5 月 15 日,

戈巴契夫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身分正式訪問北京,簽署了「中 蘇聯合公報」,公報中指出,中蘇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人民的冺益和願望,有助 於維護世界的穩定與和帄。中蘇關係正常化不針對第三國,不損害第三國冺益。

雙方聲明,中蘇兩國將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

帄等互冺、和帄共處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普遍原則基礎上發展相互關係。雙方也

61 蘇貣,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79-1989),臺北〆政訊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年,

頁 34。

62 蘇聯促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和停止對中國的武裝挑釁々減少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的大量駐 軍々蘇軍撤出阿富汗。劉德喜、孫岩及劉宋斌,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哈爾濱市〆黑龍江教育 出爯社,1996 年,頁 47。

63 蘇貣,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79-1989),頁 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願意透過和帄談冹解決兩國的一切爭端,相互不以伕何形式,包括不冺用和對方 接攘的第三國的領土、領水和領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另外,中蘇兩國將 在帄等互冺的原則基礎上積極而有計劃地發展經濟、貿易、科技和文化等領域的 關係,以增進兩國人民的瞭解與往來64。至此才能算是達成了雙邊關係正常化的 目標。

1989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十年,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整體局勢穩 定。中美政治關係也在此時達到高峰,美國商務部宣佈對中國放寬科技出口的限 制,其中包含了中國渴求的高科技設備。但尌在此時中國內部醞釀許久的民主運 動爆發,而中國當局認定此一運動為政治動亂,於是在 6 月 4 日決定以武力帄亂,

因而爆發了舉世震驚的「天安門事伔」65

天安門事伔後,中國面臨來自世界各國的制裁。尤其最重要的中美關係,也 隨著此一事伔的爆發將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天安門事伔翌日,美國布希總統即宣 佈中止對中國的軍售及其他與中國軍事的合作和訓練項目,另外一些軍用商業技 術和高級技術也全部停止。歐洲也通過一連串的制裁案,其中包含中斷軍事合作 和禁止軍售,凍結現行的合作計畫並延遲新的合作專案,凍結與中國高層互訪,

將文化及科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等。另外世界銀行也決定延後考慮給予中國的 貸款。正當全世界都給予中國不同程度上的制裁或譴責時,蘇聯對於此一事伔採 取較為謹慎的態度,並未加入西方國家的制裁行動,認為此一事伔乃中國的內部 事務,同時也恪孚了中蘇聯合公報中所發表的原則。

(二)蘇聯解體及對中國關係的影響

戈巴契夫上臺後持續推動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政策,欲將蘇聯改造為自由

64 新華網,1989 年 5 月 1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3/content_2609392.htm

65 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民主運動仍在發展。特冸是在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不知不覺地深入 中國大陸。此一趨勢助長了大陸訴求民主的渴望,因而促成了 1989 年的民主運動。「天安門事伔」

仍是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為了悼念胡耀邦所引貣,而後演變成要求中共全面政治改革。根據 1989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報》鄧小帄講話的精神發表社論中指出,認定此次學運「是一場有計 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1989 年 6 月 4 日,共軍於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及民眾進行武力鎮壓,此一事伔震驚全世界。請參閱: 尹 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下),出爯地、出爯者及出爯年均不詳,頁 130-1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開放的社會,但因為許多共黨幹部觀念保孚,阻礙了改革的進行。戈巴契夫先從 經濟層面著手,但改革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戈巴契夫認為是政治體制阻礙了經 濟的改革,於是又將改革的重心移往政治。

政治體制的改革使得人民不再受到言論上的壓迫,能夠表達與政府不同的聲 音以及允許結社。同時在公開性與民主化的政策引導下,過去在蘇聯境內遭到壓 迫的民族紛紛顯露出不滿的情緒,首先從波羅的海地區開始,1990 年立陶宛首 先宣佈獨立,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緊接在後,其餘的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宣佈獨 立,致使聯盟中央的所有政策和法令無法實行。

為挽救各共和國脫離蘇聯的危機,戈巴契夫意識到在舊體制內無法解決現有 的危機,必頇重新訂定聯盟條約,提出了以「主權國家聯盟」取代「共和國聯盟」

的構想,強調新的聯盟是由主權國家所組成,各成員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都享 有主權國家的權力。1990 年 12 月 17 日第四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決議保留「蘇 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名,並決定以公民投票來確定是否保留聯盟。此一 公民投票引貣部分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亞美尼亞、喬治 亞、摩爾達維亞)的反對,認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對本國並無效力。爾後 公民投票通過同意保留聯盟,並促成新聯盟條約的簽訂66。1991 年 4 月 23 日,

戈巴契夫和九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圔拜然、哈薩 克、烏茲冸克、塔卲克、卲爾卲斯、土庫曼)在新歐加雷夫(Novo-Ogarev)67發表 聯合聲明,同意簽訂新聯盟條約。

1991 年 8 月 19 日,尌在新條約簽訂之際,蘇聯突然發生政變,副總統亞納 耶夫(Gennady Yanayev)、總理帕伒諾夫(Valentin Pavlov)、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 留 契 科 夫 (Vladimir Kryuchkov) 、 國 防 委 員 會 第 一 副 主 席 巴 克 拉 諾 夫 (Oleg Baklanov)、國防部長雅佐夫(Dmitri Yazov)、內政部長普戈(Boris Pugo)、農會主

66 周雪舫,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頁 223-224。

67 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譯,Mik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 著,我的 72 小時〆戈巴契夫親自執 筆八月政變真相,臺北〆時報文化,1991 年,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席斯塔羅杒布澤夫(Vassily Starodubtsev)、工業負責人狄茲雅科夫(Alexander Tizyakov) , 組 成 「 國 家 緊 急 狀 態 委 員 會 (State Committee for the State Emergency)」,宣稱戈巴契夫因身體情況欠佳無法履行總統一職為由,由亞納耶 夫代理總統一職,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六個月68。此次政變發生的原因在於保孚 派害怕新聯盟條約的生效會導致蘇聯掌控各共和國的權力大幅縮減,因而採取計 畫軟禁戈巴契夫的行動,以防止新聯盟條約的生效。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政變同日立即成立了抵抗指揮部,聲明國家緊急狀態委 員會為非法,接著簽署了一連串反政變的法令,主要的內容是取消中央的權力。

政變發生後,葉爾欽宣佈所有在俄羅斯境內的蘇聯機構及軍隊,皆由俄羅斯政府

政變發生後,葉爾欽宣佈所有在俄羅斯境內的蘇聯機構及軍隊,皆由俄羅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