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修正因素與認知知覺因素之關係 1 . 修正因素與健康責任之統計分析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修正因素與認知知覺因素之關係

二、 修正因素與認知知覺因素之關係 1 . 修正因素與健康責任之統計分析

以修正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健康責任」進行 t 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 4-30),可發現「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在此項上有顯 著差異。由平均值與薛費氏事後比較可知,女生較能將健康責任的歸屬視 為自己應負的責任;三年級學生較一年級學生能夠將健康責任的歸屬視為 自己應負的責任;第三級中社經地位的研究對象分別較第四級低社經地位 與第五級最低社經地位者能將健康責任的歸屬視為自己應負的責任。

雖然本人吸菸狀況未達顯著,但我們可以和表 4-24 相比較後發現,吸 菸率較低的高社經地位者和女生較有健康責任,也就是沒有不良健康習慣

(吸菸)者,可能比較有健康責任。但在年級變項上則不同,吸菸率高的 三年級學生較重視健康責任;或許是三年級學生較年長成熟,不論有無吸 菸,都能認清自己須負起健康責任。

以修正因素中的等距變項與「健康責任」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之統 計分析,結果詳見表 4-31。為求資料的完整性,因此將「開始吸菸的年齡」

及「過去拒菸次數」的原始資料視為等距變項進行分析。由表 4-31 可知,

拒菸社會支持(p<.001)、暴露二手菸環境(p<.01)及菸的來源(p<.01)

這三個變項與「健康責任」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拒菸社會支持得分越高 者、暴露二手菸環境的可能性越高者、生活環境中越多菸的來源,其健康 責任的歸屬越能視為自己應負的責任。

如此看來,外在環境較不好、有較多二手菸危害、生活中取菸較便利,

並不會使研究對象將健康的責任歸咎到外在環境或周遭親友上,反而對健 康更具有責任感與警覺性。但是否採取健康行為較積極,也就是採取拒絕 吸菸行為的可能性如何,容後再作探討。

表 4-30 修正因素與「健康責任」之 t 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過去拒 菸經驗

504 338

1.24 1.25

.69 .67

-.124 註:*p<.05; **p<.01; ***p<.001

表 4-31 修正因素與認知知覺因素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健康 責任

健康的 重要性

拒菸自 我效能

吸菸 罹病性

吸菸 嚴重性

拒菸 利益性

拒菸 障礙性

知覺健 康狀況

菸害 知識

拒菸社 會支持

- . 1 2 1 ** * - . 0 3 0 . 1 5 1* * * . 0 9 0 * * . 2 0 9* * * . 1 5 5* * * - . 1 2 6* * * - . 0 3 5 - . 0 6 2 *

暴露二手 菸環境

- . 1 1 1 * * . 0 0 1 - . 0 0 5 . 1 5 6* * * . 1 7 1* * * . 0 1 4 . 0 6 0 * - . 0 6 5 - . 0 1 8

菸的來

- . 1 0 6 * * . 0 2 9 - . 1 4 8 * * * . 0 5 7 . 0 0 3 - . 0 8 5 * . 1 3 2 * * * . 0 4 2 . 0 4 5

同住者 吸菸

. 0 2 4 - . 0 3 2 - . 1 4 8 * * * - . 0 2 3 - . 0 8 9 * - . 1 6 1 * * * . 1 3 1 * * * . 0 3 0 - . 0 6 8 *

開始吸 菸年齡#

. 0 5 7 . 0 5 8 - . 2 4 5 * * * - . 1 0 1 - . 1 3 9 * - . 2 5 9 * * * . 2 8 6 * * * - . 0 2 3 - . 1 2 1 * * *

過去拒 菸次數#

. 0 3 2 . 0 8 7 * - . 1 5 4 * * - . 1 0 2 - . 0 4 0 - . 0 2 9 - . 0 3 7 . 0 2 3 - . 0 6 1

(註 1)#:「開始吸菸的年齡」的人數為 321,「過去拒菸次數」的人數為 338,其餘項 目人數為 842

(註 2)*p<.05; **p<.01; ***p<.001

2 . 修正因素與健康的重要性之統計分析

以修正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健康的重要性」進行 t 檢定或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4-32),可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在此項上有顯著差異。由薛 費氏事後比較可知第四級低社經地位的研究對象較第三級中社經地位者更 能將健康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或許是因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追求 生活品質與其他物質的慾望較多,影響了重視健康的程度。

而本人吸菸狀況於健康的重要性沒有顯著差異,這和沈育娟(1995)

的研究結果不同,其發現本人吸菸狀況有顯著差異,吸菸者抱持之健康價 值比不吸菸者低。但由本研究結果中,我們仍可以看出,從未吸菸者與戒 菸者這兩者的平均值最低,也就是最能將健康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尤 其是戒菸者,在曾受過菸癮的折磨與痛下決心戒除後,或許體會更深,也 就對健康的自主權更重視。而本研究中曾經嘗試吸過一、二次菸的研究對 象,不論是在「健康責任」或「健康重要性」的得分平均值都較高,是僅 次於「我幾乎每天吸菸」者的,也就是其較不重視健康、較視健康為他人 應為其負起的責任;這些國中生是最有可能因為好奇(見表 4-6)與不負責 任而嘗試不良生活習慣,應加強這些嘗試吸菸者的健康教育與輔導,其成

效也應是最好的。

本人 吸菸狀況

我幾乎每天吸菸 我現在偶爾吸 菸,但不是每天 吸菸

我以前經常吸 菸,現已戒除 我曾經吸過 一、二次,之後 再也沒吸過 我從未吸菸

30 49

38 204

521

2.30 1.80

1.71 1.82

1.71

1.53 1.24

1.16 1.23

1.17

1.50

過去拒菸 經驗

504 338

1.70 1.85

1.16 1.26

-1.75 註:*p<.05; **p<.01; ***p<.001

3 . 修正因素與拒菸自我效能之統計分析

以修正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拒菸自我效能」進行 t 檢定或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4-33),可發現性別、年級、菸害生理反應、班上同學吸菸狀 況、父母親吸菸狀況、本人吸菸狀況與過去拒菸經驗在此項上有顯著差異。

由平均值可知,女生的拒菸自我效能高於男生;菸害生理反應會身體不適 的研究對象比沒有身體不適者的拒菸自我效能好;由薛費氏事後檢定可 知,一年級與二年級學生的拒菸自我效能分別高於三年級;「班上同學沒有 人吸菸」的研究對象其拒菸自我效能高於「班上有 3、4 位同學吸菸者」與

「班上有 7 位以上同學吸菸者」,「班上有 3、4 位同學吸菸」的研究對象其 拒菸自我效能高於「班上有 7 位以上同學吸菸者」,「班上有 1、2 位同學吸 菸」的研究對象其拒菸自我效能高於「班上有 7 位以上同學吸菸者」;「父 親以前有吸菸,現在沒有」與「父親完全沒有吸過菸」的研究對象其拒菸 自我效能分別高於「父親目前有吸菸者」;「母親完全沒有吸過菸」的研究 對象其拒菸自我效能高於「母親目前有吸菸者」;本人吸菸狀況中「我從未 吸菸」者的拒菸自我效能都大於其他四者,「曾經吸過 1、2 次菸」者與「以 前經常吸菸,現在已戒除」者的拒菸自我效能都分別大於「我幾乎每天吸 菸」與「我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這二者;過去沒有拒菸經驗的研究對 象其拒菸自我效能高於過去有拒菸經驗者。這和黃淑貞(1998)的研究結 果相似,其指出吸菸者對拒絕同伴們邀請吸菸的自信心較低。

以修正因素中的等距變項與「拒菸自我效能」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 之統計分析,由表 4-31 可知,拒菸社會支持(p<.001)這個變項與「拒菸 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而菸的來源(p<.001)、同住者吸菸(p<.001)、

開始吸菸的年齡(p<.001)與過去拒菸次數(p<.01)這四個變項與「拒菸

自我效能」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研究對象的拒菸社會支持越高、生活環 境中可取得菸的來源地點數越少、同住家人有吸菸的比率越低、開始吸菸 的年齡越小與過去拒菸次數越少,其拒絕吸菸的自信心也就越高。

這其中有四點值得再討論說明:

(1)為何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者其拒菸自我效能卻會越高呢?我們假設曾 有吸菸經驗的研究對象裡,其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者,應多屬嘗試吸 菸的情形下開始吸第一次的菸,所產生之嗆鼻、咳嗽的不舒服感受若 很強烈者,之後不再有吸菸的習慣產生,所以現在拒絕他人遞菸時之 自信心較高。因此研究者進一步探討本人吸菸狀況、菸害生理反應與 開始吸菸年齡之間的關係,以印證上述假設。

a. 本人吸菸狀況與開始吸菸年齡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二者統 計上有顯著關係存在(F=9.407,p<.001),再由薛費氏事後檢定中 發現「每天吸菸」與「偶爾吸菸」者是較「曾經吸過一、二次菸」

者的開始吸菸年齡大。也就是說,國中生目前有吸菸習慣者,大多 數是年紀稍長(最多比率是 12 歲)才開始吸菸的;而越早開始吸 菸者多屬嘗試性吸菸,符合上述假設。

b. 菸害生理反應與開始吸菸年齡進行 t 檢定,發現二者統計上有顯著 關係存在(t 值=3.225,p<.01),經由平均值比較後可發現會身體 不適者較沒有身體不適者的開始吸菸年齡小,所以開始吸菸年齡小 者比較有嗆鼻、咳嗽的不舒服感受,符合上述假設。

(2)同理也可推判,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者,也可能因為體驗過菸害的不 舒服感受,所以其吸菸嚴重性、拒菸利益性與菸害知識程度會較高,

拒菸障礙性會較低(見表 4-31)。但是其吸菸罹病性與知覺健康狀況 則不受影響,可能原因是其自恃淺嚐即止的健康危害不劇烈或影響不 久遠。接下來的內容會再作數據上的驗證。

(3)為何過去拒菸次數越少者其拒菸自我效能卻會越高呢?我們針對過去 有拒絕吸菸經驗的研究對象,研究者進一步探討過去拒菸次數與性別 的 t 檢定,發現二者統計上有顯著關係存在(t 值=-2.419,p<.05),

經由平均值比較後可發現女生的過去拒菸次數較男生少。再由表 4-24 看出過去拒菸次數較少的女生也是較少吸菸的,再加上可能也因週遭 親友遞菸情形較少,其必須面對拒絕時所產生心理掙扎的機會也就較 少、代表「受挫折」的經驗也較少,因此女生現在拒絕他人遞菸時之 自信心也就高;所以值得我們深思,是否過去拒絕吸菸的「成功經驗 之次數」較失敗次數多者,其拒絕吸菸之自信心也較高?值得未來研 究再探討。但我們可以歸納出過去拒菸次數較少與吸菸情形較少的

人,其拒菸自我效能較高。

不知道或母親 已過世

25 46.28 14.86 本人

吸菸狀況

我幾乎每天吸菸 我現在偶爾吸 菸,但不是每天 吸菸

我以前經常吸 菸,現已戒除 我曾經吸過 一、二次,之後 再也沒吸過了 我從未吸菸

30 49

38 204

521

25.53 31.80

40.87 45.71

51.02

11.08 10.24

11.04 10.57

9.31

91.54*** 5>4>1 5>3>1 5>2 4>2 3>2

過去拒菸 經驗

504 338

48.90 44.78

11.38 11.87

5.06***

註:*p<.05; **p<.01; ***p<.001

4 . 修正因素與吸菸罹病性之統計分析

以修正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吸菸罹病性」進行 t 檢定或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表 4-34),可發現菸害生理反應與本人吸菸狀況在此項上有顯著差 異。由平均值可知菸害生理反應會身體不適的研究對象其吸菸罹病性高於 沒有身體不適者。

由薛費氏事後檢定可知,本人吸菸狀況中「我從未吸菸」與「曾經吸 過 1、2 次菸」者的吸菸罹病性分別大於「我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同

由薛費氏事後檢定可知,本人吸菸狀況中「我從未吸菸」與「曾經吸 過 1、2 次菸」者的吸菸罹病性分別大於「我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