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的拒絕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

為瞭解各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間的關係,分別以修正因素與認知知覺 因素為自變項,而以拒絕吸菸行為為依變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式包括 t 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薛費氏事後檢定或 Pearson 積差相關等,並視變項的性質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

7 位以上吸菸 109 21.69 5.54 5>3>1 4>2

以情境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表 4-40),可發現班上同學吸菸狀況與父母親吸菸狀況在此項上有顯著差 異。由薛費氏事後檢定可知,班上同學沒有人吸菸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菸 行為多於班上同學有 7 位以上吸菸者;父親完全沒有吸過菸的研究對象其 拒絕吸菸行為多於父親目前有吸菸者;但母親吸菸狀況在事後檢定時卻看 不出有顯著差異存在,但我們仍可由平均值中看出,母親完全沒有吸過菸 的研究對象其拒菸行為得分最高。

班上同學沒有人吸菸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 素有關,如:吸菸率較低、過去拒絕吸菸經驗較少、拒菸自我效能較高、

拒菸利益性較高、拒菸障礙性較低與菸害知識程度較高。父親完全沒有吸 菸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有關,如:吸菸率較 低、過去拒絕吸菸經驗較少、拒菸利益性較高與拒菸障礙性較低。

以情境因素中的等距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 之統計分析,由表 4-41 可知,暴露二手菸環境(p<.05)與拒絕吸菸行為有 顯著正相關,同住者吸菸率(p<.01)與拒絕吸菸行為有顯著負相關,也就 是暴露二手菸環境的可能性越大、同住者吸菸率越小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 菸的行為也就越多。Martinelli(1996)也發現 18-25 歲青少年之同住者無人 吸菸等顯著影響避免二手菸之行為,「和吸菸者同住」可以成為個人在其他 地方暴露於二手菸之預測指標。林采虹(1999)也指出同住者吸菸狀況對 於拒吸二手菸的行為具有直接影響;在環境中暴露於二手菸的可能性越低 者,越傾向採取拒吸二手菸行為

同住者低吸菸率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有 關,如:拒菸自我效能較高、吸菸嚴重性較高、拒菸利益性較高、拒菸障 礙性較低與菸害知識程度較高。暴露二手菸環境高可能性者之拒絕吸菸行 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有關,如:吸菸罹病性較高、吸菸嚴重 性較高、拒菸障礙性較高,與較能將健康責任的歸屬視為自己應負的責任。

情境因素中幾乎每個變項都與拒絕吸菸行為有顯著差異或相關存在

(除菸的來源),再加上本人吸菸狀況與菸害生理反應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示我們社會真得有必要「全面禁菸」,才能消除環境對拒菸行為的影響。

表 4-41 修正因素與拒絕吸菸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拒菸社會支

暴露二手菸 環境

開始吸菸的 年齡#

過去拒菸次 數#

同住者吸菸 菸的來源

拒絕吸

菸行為 . 1 5 3 * * * . 0 8 1 * - . 3 0 8 * * * - . 0 3 1 - . 1 1 3 * * . 0 0 5

(註 1)#:「開始吸菸的年齡」的人數為 321,「過去拒菸次數」的人數為 338,其餘項 目人數為 842

(註 2)*p<.05; **p<.01; ***p<.001

4.行為因素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之統計分析

以行為因素中的類別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 t 檢定或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4-40),可發現本人吸菸狀況在此項上有顯著差異。由薛費氏 事後檢定可知,本人從未吸菸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菸的行為分別多於「我 以前經常吸菸,現在已戒除」、「我現在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吸菸」與「我 幾乎每天吸菸」者,「我曾經吸過 1、2 次,之後再也沒吸過」的研究對象 其拒絕吸菸的行為分別多於「我現在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吸菸」與「我 幾乎每天吸菸」者,「我以前經常吸菸,現在已戒除」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 菸的行為分別多於「我現在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吸菸」與「我幾乎每天 吸菸」者,「我現在偶爾吸菸,但不是每天吸菸」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菸的 行為多於「我幾乎每天吸菸」者。這和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他們發 現非吸菸者比吸菸者較會採取預防二手菸行為(Kurtz et al. , 1992;

Martinelli,1996;林采虹,1999)。

從未吸菸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有關,如:

班上同學沒有人吸菸較多、父母親完全沒有吸過菸較多、拒菸自我效能較 高、吸菸罹病性較高、吸菸嚴重性較高、拒菸利益性較高、拒菸障礙性較 低、菸害知識程度較高,與以女生較多、一年級學生較多、最高家庭社經 地位的人較多。

以行為因素中的等距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 之統計分析,結果詳見表 4-41。為求資料的完整性,因此將「開始吸菸的 年齡」及「過去拒菸次數」的原始資料視為等距變項進行分析。由表 4-41 可知,開始吸菸的年齡(p<.001)與拒絕吸菸行為有顯著負相關,也就是研 究對象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其拒絕吸菸的行為也就越多,這大概是因為 開始吸菸年齡越小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嘗試性吸菸,未形成習慣性或成癮性 吸菸者,故其拒絕吸菸的行為較易出現。

曾經吸菸的研究對象中,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 極,也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有關,如:拒菸自我效能較高、吸菸嚴重性 較高、拒菸利益性較高、拒菸障礙性較低與菸害知識程度較高。

而且,修正因素的等距變項中,以「開始吸菸的年齡」與拒絕吸菸行 為的相關係數最高。

5.人際影響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之統計分析

以人際影響中的等距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 之統計分析,由表 4-41 可知,拒菸社會支持(p<.001)與拒絕吸菸行為有 顯著正相關,也就是研究對象的拒菸社會支持越高,其拒絕吸菸的行為也 就越多。林采虹(1999)也指出人際影響之變項對於拒吸二手菸的行為具 有直接影響。

拒菸社會支持越高者之拒絕吸菸行為較積極,可能與其一些顯著因素

有關,如:拒菸自我效能較高、吸菸罹病性較高、吸菸嚴重性較高、拒菸 利益性較高、拒菸障礙性較低、菸害知識程度較低,與較能將健康責任的 歸屬視為自己應負的責任者。

二、 認知知覺因素與拒絕吸菸行為之關係

以認知知覺因素中的等距變項與「拒絕吸菸行為」進行 Pearson 積差 相關之統計分析,結果詳見表 4-42;發現拒菸自我效能、吸菸罹病性、吸 菸嚴重性、拒菸利益性、菸害知識均與拒絕吸菸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p<.001),表示在面對他人遞菸時進行各種拒菸行為越有自信、自覺因吸 菸而罹患疾病的可能性越高、自覺因吸菸而罹患疾病的嚴重性越大、自覺 因拒菸可帶來的利益性越大、和菸害知識程度越高的研究對象,其拒絕吸 菸行為越多。這和 Strecher, Devellis, Becker & Rosenstock(1986)回顧 21 篇應用自我效能以檢測健康行為的研究結果(包含吸菸、體重控制、避孕 行為、酗酒及運動等)相似,其發現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的改變與維持之 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另外,健康責任(p<.001)、健康的重要性(p<.05)、拒菸障礙性(p<.001)

均與拒絕吸菸行為呈顯著負相關,表示越能將健康責任歸屬於自己、越能 將健康當成人生重要事、認為會做不到拒菸行為的障礙性越低的研究對 象,其拒絕吸菸行為越多。這分別和 Martinelli(1996)和林采虹(1999)

的研究結果相似,Martinelli 指出 18-25 歲青少年之健康責任顯著影響避免 二手菸之行為,也發現一般自我效能、拒吸二手菸效能等顯著影響避免二 手菸之行為。林采虹指出越重視健康的重要性,且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越 高者,採取拒吸二手菸的行為越高。

認知知覺因素中,對於拒絕吸菸行為的相關係數,以拒菸障礙性最高,

拒菸利益性次高,拒菸自我效能再次之。而「健康知覺狀況」與拒絕吸菸 行為無顯著相關,這或許是因為研究對象整體在知覺自我健康狀況上多屬 中立意見,比較看不出其在各選項間的差異。

表 4 - 4 2 拒菸行為與認知知覺因素之 P e a r s o n 積差相關分析 健康

責任

健康的 重要性

拒菸自 我效能

吸菸 罹病性

吸菸 嚴重性

拒菸 利益性

拒菸 障礙性

知覺健 康狀況

菸害 知識 拒絕吸

菸行為 - . 1 4 9* * * - . 0 6 8 * .385*** .296*** .304*** .413*** - . 4 2 7* * * . 0 3 2 .181***

註:*p<.05; **p<.01; ***p<.0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