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內容以四個面相討論偏誤現象以及其它有關漢字學習領域之 理論背景。

第一節:偏誤分析相關研究,內容包含偏誤分析之研究背景與理論 基礎,以及研究目的與作用,隨後引導出相關研究方法,最後輔以認知 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偏誤現象。第一節從偏誤分析的理論探討,是本研究 之重心所在,依循過去學者所傳承之研究成果,作為本研究之架構基礎。

第二節:探討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在漢字學習上所產生的偏誤,並 整合歸納前人研究。

第三節:結合識字教學法相關研究輔助漢字學習策略,除了指出學 習者容易發生的問題點以外,並於本小節補充漢字相關教學理論。

第四節:從認知心理學與學習風格的角度淺談偏誤成因,並輔以學 習的理論淺談漢字偏誤的成因。

第一節 偏誤分析相關研究

一、 偏誤分析的研究背景

70 年代,研究人員發現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所犯的錯並非 完全源自第一語言的干擾,於是開始研究學習者所產生的偏誤現象。偏 誤分析最早由 Corder 於 1967 年所提倡。他將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分為失 誤(mistake)及偏誤(error)兩種,而偏誤分析則是針對上述的「失誤」及「偏 誤」進行有系統的分析研究。

陳菊詠(2011)指出偏誤分析的第一步驟就是區分「偏誤」和「錯 誤」。James (2001)使用兩個標準來界定語言學習中的偏誤和錯誤:學習

者的意圖(intentionality)與學習者能否自我糾正(self-corrigible)。根據 James 的理論,要認定偏誤和錯誤,必須給學習者一個自我糾正的機會,

視學習者能否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而自我糾正。這就意味著至少需要 觀察到學習者在不同時間的兩次表現才能進行偏誤分析。

行為主義學派學者提倡使用「語言對比分析」,根據其母語的語法系

統,預測並分析其產生語誤的原因,或是在語誤的習慣養成之前,及早 導正避免其養成習慣。行為學派著重的不是語誤的產生過程,而是錯誤 結果的導正手段及方法,任何錯誤均能經由教學方法而導正;換言之,

學習者若無法改掉錯誤,代表教學無效。也因此行為學派欠缺探求學習

者心理層面之因素,有視野過於狹隘之虞。隨後 60 年代興起的認知心理

學派學派否定行為主義學派的看法,認知學派的出現彌補了行為學派不 足之處。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由於個人經驗於知識或行為方面產生較為 持久的改變;然而行為主義學派所提倡的學習訓練,有時往往僅獲得短 期的記憶,難以內化為長久的知識或技能。隨後,新式的教學法接踵而 至,採取了各學派的優勢加以修正、改良,因應當代教育思潮所需。

二、 偏誤分析的理論基礎

偏誤分析的理論基礎源自於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中介語理論」。「中 介語」本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過渡性語言,它既與 學習者的母語(第一語言)不同,也異於第二語言(目標語)。學習者在兩者 之間的轉換過程中出現錯誤的情形。

研究人員試圖將此錯誤類型語現象系統化、理論化。Corder(1974) 將偏誤分析的程序列舉如下:

1.收集語料。

2.指出語料中所呈現的錯誤。

3.分類錯誤類型。

4.描述說明語料錯誤內容。

5.評估錯誤並作為教學依據。

依據 Selinker(1972)對於中介語研究,認為偏誤現象為語言的過渡階 段,形式與成因如下:

(一)語際負遷移

此類的偏誤來自學習者第一語言(母語)的干擾。非漢字文化圈 的學習者,因為無法將漢語和其第一語言相互對比參照,尤其是漢字

的書寫更脫離一般習得漢字的模式與系統 (例如日語中的漢字與華

語中的漢字相似,可輔助參照)。在缺乏此種輔助心像的概念之下,

自然容易寫出各式各樣的別字。而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書寫漢字時,

容易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其根深蒂固的心像容易使其書寫漢字時與 第一語言的文字混用,且必須十分費心方能導正成正確寫法。

(二) 語內負遷移

此類的偏誤產生原因為學習者對於目標語熟悉度或掌控度不足 而發生的偏誤,因而做出錯誤的推斷所致,例如過度類化某一種規則 所導致的偏誤。通常此類型偏誤的學習者具備一定程度的語法知識。

(三) 語用負遷移

此類的負遷移為學習者自行創立了某些貌似達意但乏人使用的字句 或語法。例如臺灣地區所使用的「電風扇」一詞被誤用為「電子扇」。

教師在教學現場,若發現學習者出現偏誤現象,對於偏誤的成因具 備學理基礎後便能明白偏誤現象背後的成因,並尋求教學策略改善。

三、 偏誤分析研究之目的與作用

對於學習者而言,偏誤是語言習得歷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是學習 者語言能力發展的一種標誌,學習者在不斷嘗試錯誤中愈趨進步。對於 教學者而言,研究偏誤的現象有助於歸納統整學習者可能容易出現的錯

誤,且對於尚未發生的錯誤加以預測,或是在偏誤發生之前預防發生;

對於已發生的偏誤,能夠降低出現頻率,甚至是導正該類型的錯誤,使 其不再發生。

陳菊詠(2011)指出,只有那些有規律且可預測的語言習得問題才 具有研究價值,分析學習者語言習得問題的第一步就是看問題出現為規 律情形還是偶然發生,以及評估問題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研究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偏誤現象能夠使我們了解目前學生容易產生 的錯誤類型,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學者採取適當的語言教學策略,作為有 利的教學參考依據與指引,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者發生錯誤的頻率,更可 提高學習成效,使學習者能更快掌握目標語的學習。

四、 偏誤分析之相關研究

魯健驥(1999)在《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一書中提到,所謂偏誤 就是發現外語學習者發生錯誤的規律的過程,包含偏誤的成因與不同的 學習階段會出現何種的偏誤類型等等。偏誤分析的意義在於能前溯學習 者學習的模式,並且推論歸納學習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偏誤。

偏誤分析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能夠「預防」錯誤發生的可能性、「降

低」錯誤發生次數、「增進」教學的策略,及「彌補」教學的盲點與不足。

孟柱億(2002)認為偏誤現象過去被認為是學習者應盡可能避免的 情況,偏誤現象僅具有消極意義。但是現在人們普遍接受學習偏誤的積 極作用,認為學習偏誤對於外語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偏誤現 象反映了學習的情況,所以偏誤分析為教學提供頗具實用價值的反饋。

馬贇(2009)指出,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

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其來源,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

從而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語規律。

陸躍傳(2010)也提到,對於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外國留學 生而言,在學習漢語「聽、說、讀、寫」四項言語技能中,最困難掌握 也是表現最差的是「寫」的部份,在學習寫作時普遍感到難度較大,因 為「書寫」是留學生漢語學習四個環節中的一個輸出性的環節,是語言 學習到語言運用的實踐過程。

漢字是表意文字,同音、近形字多,非漢字文化圈之華語學習者寫 錯字亦屬常態。錯別字中屬「形錯字」最多,而「形錯字」則以「筆畫

錯」最多,「筆畫錯」又可分類為「增加筆畫」與「減少筆畫」二類最多,

特別是「減少筆畫」最多。出現錯別字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形相似」或

「意相近」所致。

董華容、鄭培華(2011)認為「偏誤」只有學習過第二語言的人才 會發生,是有系統性的、多發的及有規律性的;而「錯誤」是不成系統 的、偶發性且無規律性,是在情緒緊張、思維混亂等特殊情況下偶然產 生的口誤或筆誤。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身為華語教師應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方能及 早察覺學習者出現漢字偏誤的時機點,並能針對學習者呈現的漢字偏誤 類型,分析其背後成因、輔助相關的教學法,協助其正確習得漢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