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前的章節中討論了偏誤類型以及漢字特性以及數種教學法,如果 將學習者的認知學習納入討論,由「人」這個學習主體作為討論重心,

以其角度作為出發點分析學習的成果,探討的角度將更完整。本小節融 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運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研究漢字從「加工─儲 存─輸出」的學習歷程。

偏誤分析的角度是以學生的錯誤為出發點,由錯誤的呈現分析已生 成的結果,並非從學習者的心理層面探討成因。若能夠從心理因素的層 面探討便能收內外兼具之效。

一、 漢字習得與認知學習的結合

認知(cognition)是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 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樣的也涉及到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

人類在身處環境中如何接收到環境的刺激?如何對刺激反應?如何 儲存知識?心理學家提出了學習是「刺激─反應」的連結歷程,而學習 是重複的行動,經由強化之後、形成習慣而學到的。

張金蘭(2013)提出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所做的漢字研究中,發現 心理的認知系統對於漢字的形、音、義三者間的交互作用是相當複雜的。

若漢字教學能夠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基礎,適切地在各個學習階段提供學 習者能夠互動的教學導引,對學習者將更有助益。因此我們可以從認知 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漢字偏誤的成因。

葉德明(1990)透過實驗了解學習者的認知歷程,從認知的角度進 行漢字的研究。馮麗萍(2007)從認知規律角度整理出心理學派對於漢 字教學的研究成果,並提出建議。漢字的學習,從心理層面包含「認字」、

「識字」與「解碼」三個層面。「識字」是識別出已知的字;「認字」是

透過已知的字推論認明其他生字;「解碼」是區辨出字的部件組成,藉以

察覺該字為生字、別字、或非字。因此教師可以善用漢字的特性,讓學 生熟悉漢字組字規則,以結構掌握字形、以部件連結字音字義。

曾志朗(1991)提出漢字的辨識過程是字形、字音、字義分布在記 憶系統中,在綜合比對後產生推測,最後完成識字過程。因此,筆者認 為初步的漢字教學原則需避免零散的筆畫教學,應該切入漢字體系,並 導引「字族」的概念,待日後對於漢字具備較深刻的印象後,再強調細 部的筆畫。

延續曾志朗的說法,柯華葳(1999)指出識字為將字讀出,並找出 其意義。漢字的閱讀歷程分為「認字」和「理解」兩部分,辨認字為取

得「字意」,在「字形」上具備組字知識、部件知識;在「字音」方面具

備拼音知識,和形音配對的能力;在「字義」上則要有字彙知識。對於 習慣書寫拼音文字的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其母語為拼音文字,字音與 字形間的聯繫相當緊密,拼讀與識記相對容易,但是學習漢字時卻不知 如何與讀音連結;而且漢字由筆畫、部件組合成整字,且兼具字形、字 音及字義,因此閱讀時主要透過視覺接收(張金蘭,2013)。

初學漢字者最大的困難點是無法見字識音,再加上記憶字形具有難 度,因此要培養西方學生識字的能力,需要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漢字 書寫應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以學習者為主體,並考量其先備知識,

規劃設計出符合其學習心象的教學內容。

融合學習者認知心理的記憶策略可由直觀圖像將字形連結字義,由 部件讓識字者建立初步的理解,從整體的字形擷取某部分再複製或衍生

其他相關字族,藉此培養累積識字量,亦即培養「字感」。透過已知的基

本字與其他生字加以對比分析,進而連結新字、新詞。漢字教學法就是 透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習者對於漢字的熟悉感,也就是所謂的「字感」。「字 感」是識字歷程的骨架,培養「字感」對於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具重 要意義。

王碧霞、李寧、種國勝、徐葉菁

(1994)

指出非漢字文化圈學習 者的困難點在於,由聽覺感知轉變為視覺感知過程中,大腦內漢字處理 機制尚未形成,亦即尚未培養足夠字感。另外,圖式理論則是認知心理 學的重要概念。圖式理論的相關研究大多探討二語習得歷程中其背景知 識對語言理解的影響。

提到「字感」,便要提到「內隱學習」與「圖式理論」的概念。「內 隱學習」一詞最早由 Arthur Reber 於 1965 年提出,指的是無意識獲得環 境中複雜的認知過程。因此,培養「字感」應重視「內隱學習」的作用。

李維(1998)認為刺激在頭腦中不是以某種原始形式直接呈現出來,

而是轉化成神經能,由神經能對之進行一系列的分析(編碼、歸類、貯 存等),從而形成有關的內容與組織(亦即圖式)。簡言之,「圖式」是腦 中的背景知識或先備知識,是認知學習的基礎。圖式理論解釋了背景知 識在語言學習中的角色。因此,我們要研究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偏誤的 內涵,應該要針對其認知的歷程加以分析,找出形成腦中「圖式」的成 因。教學者應該要融入認知心理的教學策略於教學過程中。

白劍波(2007)指出,深入了解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者中存在的問 題,根據漢字的認知規律,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幫助他們提高漢字學習 能力成了當務之急。學習者習得漢字所產生的問題可歸因出以下幾點:

(一)學習方式偏重記憶與機械式重複書寫,造成大腦疲勞

反復抄寫僅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長期看來學生日後仍會對於 漢字感到生疏,因而產生挫敗感。因此重複書寫必須適度適量。

(二)學習內容未依照心理認知活動規律安排

漢字習得的安排應該由簡至繁,若一開始即接觸艱深的字體,

便容易讓學習者感到困難。

(三)受到第一語言的負遷移影響

如名詞釋義中之正(負)遷移內容所提,學習者容易受到母語 的影響而造成偏誤情形。

(四)學習漢字的動機不夠強烈

學習者的動機僅止於交際溝通能力,心中認定漢字書寫並非必 要,因此在於書寫的部份並沒有強烈動機驅使,便容易產生偏誤。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觀察偏誤所產生的現象。當學習者必須實際書 寫出漢字時,比如作業練習或是漢字測驗時,卻不容易回想起某些部首

(劍),此現象可解讀為不熟或是忘記,這便是在記憶提取的過程中,知

識不夠深化於記憶中所致。此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習者的偏誤中選擇學 習者經常犯的偏誤進行強化性講解(鄭麗玉,2006)。熟能生巧,就是最 好的說明,當學習者發生錯誤情況時,教學者應適時引導,避免將錯誤 的部分增強內化,而成為難以修正的積習,而這也是本次研究欲探究的 核心目標。

二、結合學習策略與學習風格探討漢字學習

學習策略是一種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時用以處理所接收的新訊息的 選擇、獲得、建構、統整等編碼歷程的行為與思考方式。(Weinstein &

Mayer,1986)這與先前所提到關於漢字的認知歷程所探討的角度不謀而 合。Schmitt(1997)定義字彙學習策略為學習者用來獲得、檢索、儲存與 使用字彙的策略方式。

Derry(1989)提到,學習策略是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所採取的計畫,包

含關鍵字的記憶、組織文章等。之前的段落曾提到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 者面對陌生的漢字,僅視之為平面上筆畫的堆砌,也可說漢字就像是一 幅圖畫一般,漢字學習呈現十分倚重視覺感官接收。

Oxford(1990)的語言學習策略架構中提到兩大學習策略,分別為「直 接策略」、「間接策略」。「直接策略」指的是與學習有直接相關的策略,

例如教學法、學習法等等;而「間接策略」指的是學習者對於學習方面

自身的調控,例如情緒的掌控、自我激勵等等。「直接策略」可再細分成

「記憶、認知、補償」三個部分;而「間接策略」也可再細分成「後設 認知、情感、社交」三個部分。說明如下:

(一)記憶策略:學習者利用意象連結或群組分類的方式,

將字彙本身與既存的知識做連結,益於快速學習、檢索 與記憶的策略。

1. 創造心智連結:透過教學法讓學生明白構字規則,利於學習 者理解。

2. 運用影音教學:善用多媒體融入教學之中,透過感官多重學 習 (視、 聽、 說、讀、寫、思)。

3. 動作輔助:動作、表情、戲劇演出、反復書寫增強記憶。

(二)認知策略:學習者有意識地計畫、監控及評價自我學 習歷程與成果的策略。

1. 建立學習者「刺激─反應」的連結歷程。

2. 能分析與推理,不以強記方式獲得知識,且能舉一反三。

3. 建立對於知識或記憶「提取、輸出」的歷程。

4. 透過加強練習深化知識。

(三)補償策略:學習者運用已存的概念知識推測的策略。

1. 聰明的猜測,不盲目瞎猜。

2. 克服說與寫的限制。

3. 從上下文猜測。

(四)後設認知策略:學習者用來監控、調整、自我管理、計 畫與設定目標等的策略。

1. 整合學習與安排與計畫學習。

2. 做筆記。

3. 評估學習成果。

(五)情感策略: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成效,避免負面情緒的 干擾或缺乏學習動機所採取的學習策略。

1. 降低焦慮。

2. 自我激勵。

3. 了解自我情緒。

(六)社交策略:學習者設法透過旁人獲得學習成效的策略。

1. 提出問題。

2. 詢問他人或與他人合作。

3. 同理心。

由上述說明我們發現種種學習策略能夠影響學習結果,其實學習風 格也與學習策略息息相關。我們除了針對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提供適切的 建議之外,亦可透過其學習風格了解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的學習模式。

學習風格的概念最早是由 Herbert Thelen 於 1954 年提出。當時適逢 認知心理學派崛起,因此學習風格的概念便因勢興起。對於學習策略之 定義,以下整理出提出定義之中外學者如下:

1. Reid(1987):學習風格為學習者採取接收、處理與儲存新知與訊息的 方式。

2. Sternberg(1997):學習風格是個體運用自身能力時所偏好的方式。風 格不是能力,就如同興趣嗜好一般沒有好壞高下之分。

3. 張春興(1997):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 歷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帶有認知、情意、技能三種特質的學

習偏好。

4. 林妙玲(2008):風格不是能力,沒有固定好壞標準,而是使用能力 的偏好方式。

5. Felder&Silverman(1988):學習風格為個人獲取、留存與提取訊息時 的方法與特色。

Felder&Silverman 於 1988 年提出了(Felder-Silverman Learning Styles Model),將學習風格分為四個面項,以下針對與漢字學習較為相 關之三個項目進行討論。

1. 視覺型與口語型:視覺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偏好透過圖片圖表等 方式,口語型偏好透過口語互動或說明的方式學習。

1. 視覺型與口語型:視覺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偏好透過圖片圖表等 方式,口語型偏好透過口語互動或說明的方式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