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之探討

本節分為一、臺灣網際網路簡介;二、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探討;三、網路成癮 判斷方式三部分。

一、臺灣網際網路簡介

網際網路的英文名稱為internet,從英文字的本身來看,可以將之拆成 inter+net inter-是介系詞,有「在...之間」或是「一起,相互」之意;而 net 就是網或網狀物,用在電 腦術語中,則應指 network(網路)。所以整個字合起來--internet,即是指兩個以上的網 路相互連接而成為網際之間的網路。internet 可以是普通名詞,也可以是專有名詞。前 面所述的情形即指普通名詞;而專有名詞係指以傳輸控制通訊協定/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簡稱 TCP/IP)為連線的網路,因此利 用TCP/IP 的 IP 與實際網路的介面,internet 的實際連線由於其提供的一致性服務,使用 者看到的只有一個網路。而這類的網路再彼此相連接稱之(引自黃鴻珠,1991)。

吳筱政(2003)說明網路系統發明於 1969 年,美國國防部的先導研究計畫處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建立第一個主要的電腦網路,也就是 ARPANNET,專攻學術研究之用。當時正值美俄冷戰時間,為了避免戰爭期間網路系統 被癱瘓,ARPANNET 被設計成一個無須經過中央控制的分散系統(Randal, 1997)。

ARPANNET 是一個資源分享系統,只要連上該網的電腦使用者,都可以共享網路上的

資料(吳筱玫,200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7)指出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服務在網路傳輸上它提供資 料塊(datagram)傳遞服務,另外它也提供資料流傳輸服務,在應用程式方面網際網路 提供三項基本服務: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檔案傳輸(file transfer)及遠地登錄

(remote login)。電子郵件服務提供使用者從一部主機直接送信到網際網路上的另一部 主機,其中不需經過其它電子郵件轉接站 (mail gateway)。因此只要使用者將信送出 即可保證信件已到達收信人所在的主機。檔案傳輸服務提供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送、收 大量資料,並保證不會出錯。遠地登錄提供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與另一部主機建立一交 談期間(session)。

總結網際網路的特性。網際網路提供給使用者下列四個與眾不同的功能:

(一) 提供各種不同網路連線的解決方法。

(二) 連上網際網路即可與其廣大社群(community)連通。

(三) 點對點的連線,即使互相連線的兩點不在同一實際的網路上。

(四) 一致性的服務。

臺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以下簡稱 TANet)係由各主要國立大學 及教育部,於民國 79 年 7 月起,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全國性教學研究用之電腦網路。它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援全國各級學校及研究機構間之教學研究活動,以相互分享資源並 提供合作機會。TANet 具有骨幹(back bone)和區域(regional)的網路架構與研究相 關資訊應用之基臺(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7)。

TANet 網路架構分為三個階層:

(一) 國家骨幹網路

由教育部及區域網路中心負責,包括國內骨幹及國際電路,連接各區域網路中 心,及國外網際網路,並與國內其他網路互相連接,如國內 ISP、政府網路及各網 路交換中心等等。

(二) 地區性網路

透過區域網路中心與國家網路骨幹相連接,並視需要建立地區性之骨幹線路,透

過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來連接縣市教育網路,基本上每個縣市建立一縣市教育網路中 心來對該縣市提供教育與研究之相關資訊網路。此由區域網路中心及縣市教育網路 中心負責。

(三) 校園網路

單一之研究單位、學校單位等、學校校園之區域網路,由各單位視規模之大小、

需求應用情況使用網路之經驗及經費之多寡,建立具有骨幹之校園網路或簡易之網 路,再逐步擴充之,由學校電算中心或類似之單位負責。

配合網路基礎建設,教育部從86 年開始有計畫推動資訊教育政策如表 2-1-1

表2-1-1

資訊教育政策一覽表

日期 計畫名稱

民國86 年 07 月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民國90 年 06 月 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民國91 年 01 月 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世代人才培育 民國93 年 10 月 教育部施政主軸

民國97 年至 100 年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

資料來源:“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11。

綜上所述,透過資訊基礎設備的建置與資訊教育的推廣,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 教材、教法、教學媒體多元化,資訊教育不斷向下扎根,從小培養學生使用電腦和網路 的能力,普及全民教育。

二、 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探討

資策會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 〔FIND〕於 2010 年開始進行「臺灣

家庭寬頻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臺灣家戶連網普及率為 82.8%,推估有近 653 萬家戶 有連網,在基礎設備部分,臺灣有88.0%家戶擁有電腦(推估家戶數為 6,941 千戶),家 戶沒有電腦的比例則為11.7%。而擁有電腦的家戶中,以擁有「一臺」(28.9%)、「二臺」

(28.5%)電腦的家戶比例居多,其次為「五臺以上」(17.9%)整體而言,臺灣家戶平 均擁有電腦數量為約2.3 臺(資策會,2011)。電腦和網路生活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分不開 了。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1 年 1 月的《臺灣寬頻網路使用報 告》,調查12 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後發現網路使用者以搜尋資訊(49.18%)、瀏覽資訊、

網頁(32.28%)看新聞氣象(26.89%)、網路遊戲(24.94%)、收發電子郵件(22.4%)

等常使用之功能(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根據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2003、2004、2005 年的調查,最常進行的前三項網路活動 依舊是「使用搜尋引擎」、「通信」、「瀏覽新聞」。除此之外,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傳 遞快速的電子郵件漸取代傳統的書信往返,網路也創造出 BBS 電子佈告欄、網路聊天 室這樣的「聊天交友」空間,甚至當今最紅的 Blogger,Facebook 等,不但可以透過網 誌分享心情,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與他人互動交流,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也在青少年間 掀起一股聊天交友熱(趙元芝,2008)。

根據大紀元報記者陳蓉(2008)報導,金車基金會調查青少年網路休閒情況,上網 目的依序是玩電腦遊戲、線上聊天、下載影音、查詢資料及個人部落格,有20.6%的青 少年平時每天使用電腦 4 小時以上,假日則高達 47.24%青少年使用電腦 4 小時以上;

平時平均使用電腦時間為2.54 小時,週末也有 4.6 小時,證明電腦已成為青少年放學後 主要的活動。

董氏基金會在2006 年 4 到 5 月進行,共抽取 58 所大學及獨立學院進行施測,有效 問卷 6543 份,受訪者中男生佔 47.6%,女生佔 52.4%。此份調查顯示上網的主要目的 分別為與舊朋友互動溝通訊息、娛樂休閒及無聊打發時間。其中最常使用網路溝通功能 MSN/ICQ 最多(76%)其次為 E-Mail(34.5%),第三是BBS(31%);近年興起的Blogger

(26.8%)使用居第四位;若使用非溝通功能則以搜尋引擎最多,其次為下載,第三為

學術研究資料庫(趙元芝,2008)。

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和一般大眾是有所不同,韓佩凌(1999)發現在臺北市、臺北 縣(現為新北市)、桃園縣六所公私立高中職的一至三年級學生,發現網路使用動機,搜 尋資訊(20.6%)、立即得知新消息(18.9%)、打發時間(16.4%)、結交新朋友(10.9%)、

替代傳統聯絡方式(9.9%)。

李逢堅(2001)為瞭解中學生使用網路聊天室與學習的關係,針對臺北市中學生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中學生使用網路交友動機主要為:想交新朋友、排遣寂寞感、打發時 間、好奇等。並指出中學生在網路上最常從事的活動為聊天交友。

張仁獻(2003)在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之調查研究發現國 中生最常進行的活動為玩線上遊戲(24.8%)、資料查尋(18.6%)、下載軟體(14.1%)、

使用E-mail(13.8%)、聊天交友(13.4%)。

教育部調查「國小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得知中小學學生使用 網路的時間多在晚間六點至十點,使用的地點多為家裡,在寒暑期間使用網路的時間多 於平時,以高中學生為例, 平時上課期間每週上網約 22 小時,寒暑假期間每週上網高 達 42 時,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是玩網路遊戲、看網路上影片、使用即時通訊和找休閒 娛樂資料,學生所從事的網路活動和成人明顯有所區別,並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國小四年 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需要找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仔細再確認 ),佔 20.40 %;國中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3.70%;高中(職)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32.30%。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約 2 成左右的學童為網路成癮高危險 群,也就是說每 5 個小學學生,就有 1 個可能會發展成網路成癮(教育部,2010)。如 表2-1-2 與 2-1-3 呈現。

綜合上述所知,電腦和網路生活已成為青少年重要的休閒活動,使用網路的動機,以 消遣娛樂動機為主,玩網路遊戲、看網路上影音、使用即時通訊是青少年的最愛,和一 般社會大眾將網路使用以工具性動機為主,搜尋資訊、瀏覽網頁為主的動機有所區別,

青少年因過度使用網路造成成癮的現象值得重視。其它調查或研究結果一併以表 2-1-4 整理後呈現。

表2-1-2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上網目的 國小 國中 高中

網路遊戲 24.5% 18.5% 13%

看網路上影片 12% 12% 17%

用即時通訊 10% 15% 12%

找休閒娛樂資料 8% 9% 10%

資料來源:整理自“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教育部,2010。

表2-1-3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年段 國小 國中 高中

平日每週使用時間(時) 16 20 22

寒暑假每週使用時間(時) 24 35 42

寒暑假/平日(倍數) 1.5% 1.75% 1.91%

網路沉迷傾向% 12.10% 14.5% 18.9%

網路成癮傾向% 20.4% 23.7% 32.3%

資料來源:整理自“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教育部,2010。

表2-1-4

網路成癮一詞最早由國外學者 Goldberg (1996)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DSM-IV)的撰寫方式,帶

著開玩笑性質的提出了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IAD] diagnostic

著開玩笑性質的提出了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IAD] diagno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