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研 究 生:林英輝 指導教授:程紹同.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2013 年 6 月 3 中文摘要 研 究 生:林英輝 指導教授:程紹同 摘要. 本研究旨在暸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情形。 透過自編問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調查,總共發放 533 分問卷,回收得到 415 份有效 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考驗及卡方考驗等方法進 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未擁有智慧型手機佔57.3%,家中有電腦連網的學生佔97.8%,未擁有個人電 腦的比率佔51.1%,學業成績排序中間1/3的學生佔42.4%,網路成癮的學生佔 13.9%。 二、擁有個人電腦的學生,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及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 顯著。 三、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序,在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和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四、有網路成癮的學生,在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 顯著。 五、男生擁有個人電腦對於其BMI和立定跳遠達顯著影響,而女生擁有個人電腦僅對其 BMI達顯著影響。 六、男生網路成癮者占19%、女生占7%,網路成癮男生較為嚴重,對於男生的坐姿體前 彎變項達顯著影響。 七、男生網路休閒時數較高者,可能造成立定跳遠較差和心肺耐力較不好的情形。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高中生網路使用與學生輔導提出各項建議,供未來研 究之參考。 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健康體適能、高中學生 i.

(3) A Study of Internet Use Behavior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mong Students of New Taipei Municipal Panchiao Senior High School. June 20134 英文摘要 Student:Lin, Ying-Huei Advisor: Cheng, Shao-Tu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New Taipei Municipal Panchiao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betwee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situations.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were applied. A total of 533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41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ANOVA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ents having no smart phones accounted for 57.3%, and students having computer networking at home accounted for 97.8%, the rate for not having personal computers accounted for 51.1%, academic performance ranking the middle 1/3 accounted for 42.4%, internet addiction students accounted for 13.9%. 2. Students had personal computers, the number of days a week online, internet leisure hours on weekdays and holidays, reached significant impact. 3.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ranking, in the weekdays and holidays internet leisure hours reached significant impact. 4. Students ha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number of days in a week online, internet leisure hours on weekdays and holidays reached significant impact. 5. Boys had the personal computers for their BMI and standing long jump reach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while girls had PCs only reach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BMI. 6. Boys had internet addicts accounted for 19%, while girls accounted for 7%; boys were more serious internet addiction, for the boys sit and reached up a significant impact. 7. Boys with higher internet leisure hours may cause the poor standing long jump performance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students and further study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Keywords: online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high school students ii.

(4) 謝. 誌. 5 謝誌 經過四年的學習,在職碩士班的生涯終於劃下句點。還沒有開始我的碩班生活前,看 著身邊的親朋好友或同事攻讀研究所,總只看到他人成功達陣的喜悅,以為念研究所不 難,然而,當自己親身經歷時,才深刻體認身兼數職的分身乏術,尤其在論文撰寫的過 程中,我初嘗為人父喜悅的同時,卻也面臨時時需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三方的拉據,沈 重的壓力與疲憊的身心讓我的論文撰寫進度如同蝸牛般的速度前進,如今終於順利完成 學業,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謝,感謝在這煎熬的過程中不斷給予支持的老師、同學、同事、 朋友與家人。 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程紹同博士,在研究方向和架構上給予諸多的指導與 協助,而老師在學術研究專業領域的堅持與做事態度,也讓我受益良多,更是我在未來 處事工作待人的圭臬。也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楊忠祥教授和錢紀明教授在研究計畫與論 文審定時詳細的審閱,並給予精闢的見解與啟發,深切表達由衷的謝意。 除了師長的教誨,也非常感謝板橋高中同事們在研究過程中的協助,更要謝謝研究 所同學淑美、芳德、勝文的幫忙,在學習殿堂遇到難解的事情時相互扶持、相互鼓勵,謝 謝你們。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家人,感謝含辛茹苦栽培我與支持我的爸媽、感謝不時鼓 勵與協助我的妹妹和妹婿們,更要謝謝一直陪伴我無悔付出的太太,以及在撰寫論文期 間成為家中新成員的女兒,每每聽到女兒可愛的呼喊都是我振筆疾書的動力。在兒子即 將出生的前夕,挑燈細數一路上的推手和助力,千言萬語似無法盡傳我滿滿的謝意,於 是期許自己劃下在職碩班句點的此刻起,用蓄積四年的知識力量接續邁向另一階段的未 來,勠力盡一個教師的義務、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回報身邊所有曾幫助過我的人。. 英輝 謹致 2013. 6. iii.

(5) 目. 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之探討 ................................................................ 7.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 16. 第三節. 網路使用和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 24.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26 iv.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3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37. 第一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背景資料描述 .................................................. 37. 第二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 ...................................... 40. 第三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 .................................. 43. 第四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與差異 .. ...................................................................................................................... 49. 第五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與差 異.................................................................................................................. 58. 第六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現況分 析與差異...................................................................................................... 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74. 第一節. 結論 .............................................................................................................. 74. 第二節. 建議 .............................................................................................................. 76. v.

(7) 參考文獻 ............................................................................................................................... 78 一、中文部份 .................................................................................................................. 78 二、英文部份 .................................................................................................................. 82. 附錄一.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問卷 .................. 84. 附錄二. 網路成癮量表同意書 .............................................................................................. 89. vi.

(8) 表. 次. 表 2-1-1 資訊教育政策一覽表 .............................................................................................. 9 表 2-1-2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 12 表 2-1-3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 12 表 2-1-4. 12 歲以上網路使用者網路使用行為一覽表 ....................................................... 13. 表 2-2-1 健康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 18 表 2-2-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 18 表 2-2-3. 94 學年度高中職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 ....................... 24. 表 2-3-1 網路成癮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 25 表 3-3-1 各年級抽樣人數統計表 ........................................................................................ 31 表 3-4-1 問卷研究工具學者專家組合表 ............................................................................ 34 表 4-1-1 正式問卷發放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況……………………………………. 37 表 4-1-2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分析表……………………………… 39 表 4-2-1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體適能變項分析表 ………………………………...42 表 4-3-1 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 ......................................................................................... 45 表 4-3-2 網路使用活動現況分析 ......................................................................................... 48 表 4-4-1 不同性別學生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分析 ............................................................ 49 表 4-4-2 不同年級學生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分析 ............................................................ 50 表 4-4-3 有無智慧型手機對於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51 表 4-4-4 家中有無電腦連網對於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52 表 4-4-5 家中有無個人電腦對於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53 表 4-4-6 學業成績排序對於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54 表 4-4-7 網路成癮對於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56 表 4-5-1 性別變項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58 vii.

(9) 表 4-5-2 不同就讀年級變項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59 表 4-5-3 有無智慧型手機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59 表 4-5-4 家中有無電腦連網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60 表 4-5-5 是否擁有個人電腦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61 表 4-5-6 學業成績排序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62 表 4-5-7 網路成癮現況對於網路使用行為卡方檢定 ........................................................ 62 表 4-6-1 不同每週上網天數與健康體適能差異……………………………………… …64 表 4-6-2 平時網路課業時數對於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 .................................................... 67 表 4-6-3 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對於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 .................................................... 69 表 4-6-4 假日網路課業時數對於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 .................................................... 71 表 4-6-5 假日網路休閒時數對於健康體適能現況差異 .................................................... 72. viii.

(10)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28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 29. ix.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緒論共分六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研究範圍;第五節研究限制;第六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電腦的發明形成,讓科技迅速的發展,人類的社會也興起重大的改變,短短的二十 年間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人類文明產生新的文化,網際網路是 21 世紀最具威力與 成長空間的活科技(柯志鴻,2004)。施百俊(2009)提出電腦和網路的出現,改變人 類對於時空與距離的定義,透過線上連線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變媒體形態,不再 僅限於報紙、新聞媒體,網路成為更即時便捷的傳媒新寵;改變商店型態,虛擬商店、 網路商店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網路逐漸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近年來,網路的發展更進而從工具性的角色進化到人類生活的主角,不僅因其嶄新 的人際互動管道,儼然成為現代社會專屬的社交方式;也因為普及的網路使用習慣致使 網路金融服務順勢而起,在失業率攀升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網路拍賣平臺等產業在 逆勢中成長茁壯,其商機所帶來的宅經濟成為不容小覷的新興市場(吳佩玲、吳素華、 陳均輔、楊展岳,2009)。 根據聯合國最新公佈的訊息,目前全球網路的使用人口已經達到 20.8 億,相較 2000 年,網路人口在十年內成長 5 倍之多;這份數據中也顯示目前全世界每 3 人就有 1 人使 用網路,可見網際網路的使用在現代社會的普遍性(Fu, 2011) 。而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統計資料,截至 2011 年 3 月 4 日止,臺灣地區上網人口約有 1,695 萬,較 2010 年增加 約 73 萬人;以 12 歲以上人口推估,上網人口高達 75.69%,較 2010 年增加了 3.13%(臺 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綜上所述,可知不論是臺灣或全球,網際網路的生活型態已.

(12) 2. 成為休閒生活的重心。 然由於網路和每個人生活的緊密結合,衍生許多令人關注的議題,近年來如網路成 癮與網路沉迷等各類相關研究探討可以發現,網路的便捷,亦造成新型的隱憂(高銘 源,2008;吳佩玲等,2009) 。施香如(2001)也提出青少年網路重度使用致使在課業、 人際關係、親子關係上適應不良,為逃避現實環境將生活重心轉移至虛擬的網路世界。 因此,亟須正視網路為社會所帶來的便捷之同時,所伴生的負面影響─影響正常生活作 息,使青少年迷失其中,與現實生活脫節(柯志鴻,2004)。 經參考 2009 年教育部「國民中小、高中(職)及大專校院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 養現況調查計畫」調查結果發現,學生開始接觸網路的時間,多為自國小 3、4 年級開 始,而後隨者年紀的增長,學生使用的時間也愈益加長(教育部,2009)。由上述統計 資料發現,學生隨著年紀的增加,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也隨之增長,高中學生平日每週 使用網路 22 小時,寒暑假增為 42 小時,寒暑假使用時數較平日使用時數為 1.5 到接近 2 倍,其中又以高中學生約有 18.90%的學生有網路沉迷傾向;而 32.3%為網路成癮傾向 之高危險群,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是網路沉迷者,三分之ㄧ的學生成為網路成癮,數量 驚人值得重視(施學琦,2009)。另有針對高雄地區國高中階段青少年網路沉迷之調查 研究指出,有 19.4%的青少年被診斷為網路沉迷患者(柯志鴻、顏如佑、顏正芳、陳正 宗、顏嘉男、陳淑惠,2005),隨著網路普及上網人口不斷成長的趨勢,青少年沉迷網 路高危險群人口也會不斷上升,令人憂心。因此,進一步調查高中生網路使用現況為何? 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同時,網際網路的普及,致使休閒活動轉型,根據 Forrester Research 在 2007 年 2 月觀察消費者網路使用行為後發現,18-26 歲的年輕族群每週花在電腦、上網的時間為 16 小時,看電視 11 小時,上網遠已經超越看電視,成為年輕人休閒活動的主流(引自 張旨華,2007)。學生將有線電視、網路生活當作主要休閒行為的模式,形成過多靜態 (sedentary)生活方式──亟少從事身體活動,且經常長時間久坐的生活形態(李水 碧,2004) 。因電腦生活遠比戶外生活來得有趣,靜態生活方式造成日常活動量下降,運 動不足造成肥胖產生,年輕人開始受到肥胖的困惱,肥胖不再是中高年人的專利,青少.

(13) 3. 年的健康狀態令人憂心(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8)。由此看來,探究青少 年肥胖的原因似乎與網際網路盛行、休閒活動轉型有關。 林正常(1997)指出體適能為身體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的 共同運作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 付緊急狀況。然而在網路盛行的社會型態中,現代人明顯缺乏體適能的活動概念,由於 休閒類型屬靜態休閒,體適能明顯較差(陳玉鳳,2004)。 根據聯合報記者陳智華(2009)報導,吳明城說明 96 學年度全國國小 4 年級到高 中 200 多萬學生體適能,4 項都通過門檻的學生約有 60 萬人,通過率為 65%;深入探 究卻發現,高中生相較之下體適能表現最差:國小通過比率為 66%,國中提高到近 67%,高中則近 63%之通過率,高中生體適能較差的原因可能為升學壓力大,上網、念 書等靜態活動多,動態活動少,表現才會最差。因此研究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現況為 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近來與網路普及有關之議題在國內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獻大多偏重於心理諮商與成 癮方面的研究,對於影響身體方面之研究報告相對較少,然而,網路問題所帶來的影 響,無法僅以分析心理層面概以論之。教育家洛克主張之「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 理論,再再突顯出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因網路使用過度造成坐式生活 形態增加,進而因活動量不足造成身體健康受影響值得重視(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 員會,2008) 。陳玉鳳(2004)亦指出休閒類型為休憩、社交及知識等靜態休閒活動者,體 適能明顯較差,而網路休閒活動為靜態休閒活動,網路沉迷高危險群學生以此推論體適 能可能相對較差。選擇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板橋高中為新北市歷史悠 久的國立高級中學,目前全校班級數已達六十一班,辦學績效為新北市之指標學校、升 學率第一,網路使用行為是否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體適能值得研究。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 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雖然國內已有探討網路沉迷與體適能的相關研究,但主要集中於對於國中生的影響 (高銘源,2008) ,本研究嘗試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並希望透過本研究所獲得結果,探 討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找出其與健康體適能之間的相關性,掌握網路使用對於全體.

(14) 4. 青少年體適能影響的全貌,期以協助高中學生在網路使用和身體健康間取得平衡,讓資 訊時代的學子能夠安全上網和維持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擁有快樂健康的學習環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問題背景之論述,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一、 瞭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 二、 瞭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現況。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四、 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主要課題如下: 一、瞭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背景資料描述為何? 二、瞭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體適能現況分析為何? 三、瞭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為何? 四、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與差異為何? 五、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與差異為 何? 六、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與差 異為何?.

(15)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區分為主題範圍、對象範圍和時間範圍,茲分述如下: 一、主題範圍 本研究以探討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健康體適能之間關係為主題範 圍。 二、 對象範圍 本研究主要針對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 16-18 歲高中生現 籍之在學學生,學生總人數為 2,454 人,不包括輟學、失學、在家教育學生。 三、 時間範圍 本研究期間,為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6 月。.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比較之健康體適能成績常模為教育部體育司(2008)公告之 94 年度學生體 適能檢測常模,因受限於智慧財產權無法取得最新之健康體適成績常模。 二、研究對象以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為施測樣本,研究範圍有地域限制,因此本 研究結果如要推測其他不同行政區學校或其他縣市學校宜謹慎。.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為更清晰界定本研究所使用之相關名詞,本節針對網路成癮與健康體適能等二個名 詞之概念性定義加以說明。 一、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和網路沉迷兩詞常被並用,是指重度網路使用的當事人在網路使用.

(16) 6. 上出現上癮問題與負面影響,在用語上,臺灣較多數研究人員採用「網路成癮」 的用語,其次是「網路沉迷」(王智弘,2009)。本研究使用陳淑惠教授所編製之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作為網路成癮的判斷工具。 二、健康體適能 林正常(1997)指出體適能為身體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心臟、血管、肺臟與 肌肉的共同運作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勞,且尚 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體適能良好的人,體能佳,工作起來有效率較不易疲 勞。健康體適能包含五大要素:為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 本研究以健康體適能為變項,以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1 分鐘屈膝仰臥起 坐、立定跳遠與女生 800 和男生 1,600 公尺跑走為五個研究構面。立定跳遠部分 屬於競技體能,但因為配合教育部學校體適能檢測項目,仍視為健康體適能的檢 測項目之一。.

(17)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有五節,主要探討高中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分別為: 第一節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探討;第二節健康體適能之探討;第三節網路使用和健 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第四節本章總結等四個部份加以討論。. 第一節 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之探討. 本節分為一、臺灣網際網路簡介;二、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探討;三、網路成癮 判斷方式三部分。 一、臺灣網際網路簡介 網際網路的英文名稱為 internet,從英文字的本身來看,可以將之拆成 inter+net inter是介系詞,有「在...之間」或是「一起,相互」之意;而 net 就是網或網狀物,用在電 腦術語中,則應指 network(網路)。所以整個字合起來--internet,即是指兩個以上的網 路相互連接而成為網際之間的網路。internet 可以是普通名詞,也可以是專有名詞。前 面所述的情形即指普通名詞;而專有名詞係指以傳輸控制通訊協定/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簡稱 TCP/IP)為連線的網路,因此利 用 TCP/IP 的 IP 與實際網路的介面,internet 的實際連線由於其提供的一致性服務,使用 者看到的只有一個網路。而這類的網路再彼此相連接稱之(引自黃鴻珠,1991)。 吳筱政(2003)說明網路系統發明於 1969 年,美國國防部的先導研究計畫處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建立第一個主要的電腦網路,也就是 ARPANNET,專攻學術研究之用。當時正值美俄冷戰時間,為了避免戰爭期間網路系統 被癱瘓,ARPANNET 被設計成一個無須經過中央控制的分散系統(Randal, 1997)。 ARPANNET 是一個資源分享系統,只要連上該網的電腦使用者,都可以共享網路上的.

(18) 8. 資料(吳筱玫,200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7)指出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服務在網路傳輸上它提供資 料塊(datagram)傳遞服務,另外它也提供資料流傳輸服務,在應用程式方面網際網路 提供三項基本服務: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檔案傳輸(file transfer)及遠地登錄 (remote login)。電子郵件服務提供使用者從一部主機直接送信到網際網路上的另一部 主機,其中不需經過其它電子郵件轉接站 (mail gateway)。因此只要使用者將信送出 即可保證信件已到達收信人所在的主機。檔案傳輸服務提供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送、收 大量資料,並保證不會出錯。遠地登錄提供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與另一部主機建立一交 談期間(session)。 總結網際網路的特性。網際網路提供給使用者下列四個與眾不同的功能: (一) 提供各種不同網路連線的解決方法。 (二) 連上網際網路即可與其廣大社群(community)連通。 (三) 點對點的連線,即使互相連線的兩點不在同一實際的網路上。 (四) 一致性的服務。 臺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以下簡稱 TANet)係由各主要國立大學 及教育部,於民國 79 年 7 月起,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全國性教學研究用之電腦網路。它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援全國各級學校及研究機構間之教學研究活動,以相互分享資源並 提供合作機會。TANet 具有骨幹(back bone)和區域(regional)的網路架構與研究相 關資訊應用之基臺(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7)。 TANet 網路架構分為三個階層: (一) 國家骨幹網路 由教育部及區域網路中心負責,包括國內骨幹及國際電路,連接各區域網路中 心,及國外網際網路,並與國內其他網路互相連接,如國內 ISP、政府網路及各網 路交換中心等等。 (二) 地區性網路 透過區域網路中心與國家網路骨幹相連接,並視需要建立地區性之骨幹線路,透.

(19) 9. 過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來連接縣市教育網路,基本上每個縣市建立一縣市教育網路中 心來對該縣市提供教育與研究之相關資訊網路。此由區域網路中心及縣市教育網路 中心負責。 (三) 校園網路 單一之研究單位、學校單位等、學校校園之區域網路,由各單位視規模之大小、 需求應用情況使用網路之經驗及經費之多寡,建立具有骨幹之校園網路或簡易之網 路,再逐步擴充之,由學校電算中心或類似之單位負責。 配合網路基礎建設,教育部從 86 年開始有計畫推動資訊教育政策如表 2-1-1. 表 2-1-1 資訊教育政策一覽表 日期. 計畫名稱. 民國 86 年 07 月.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民國 90 年 06 月. 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民國 91 年 01 月. 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世代人才培育. 民國 93 年 10 月. 教育部施政主軸. 民國 97 年至 100 年.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 資料來源:“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11。. 綜上所述,透過資訊基礎設備的建置與資訊教育的推廣,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 教材、教法、教學媒體多元化,資訊教育不斷向下扎根,從小培養學生使用電腦和網路 的能力,普及全民教育。. 二、 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探討 資策會 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 〔FIND〕於 2010 年開始進行「臺灣.

(20) 10. 家庭寬頻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臺灣家戶連網普及率為 82.8%,推估有近 653 萬家戶 有連網,在基礎設備部分,臺灣有 88.0%家戶擁有電腦(推估家戶數為 6,941 千戶) ,家 戶沒有電腦的比例則為 11.7%。而擁有電腦的家戶中,以擁有「一臺」 (28.9%) 、 「二臺」 (28.5%)電腦的家戶比例居多,其次為「五臺以上」(17.9%)整體而言,臺灣家戶平 均擁有電腦數量為約 2.3 臺(資策會,2011) 。電腦和網路生活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分不開 了。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1 年 1 月的《臺灣寬頻網路使用報 告》 ,調查 12 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後發現網路使用者以搜尋資訊(49.18%) 、瀏覽資訊、 網頁(32.28%)看新聞氣象(26.89%)、網路遊戲(24.94%)、收發電子郵件(22.4%) 等常使用之功能(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根據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2003、2004、2005 年的調查,最常進行的前三項網路活動 依舊是「使用搜尋引擎」、「通信」、「瀏覽新聞」。除此之外,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傳 遞快速的電子郵件漸取代傳統的書信往返,網路也創造出 BBS 電子佈告欄、網路聊天 室這樣的「聊天交友」空間,甚至當今最紅的 Blogger,Facebook 等,不但可以透過網 誌分享心情,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與他人互動交流,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也在青少年間 掀起一股聊天交友熱(趙元芝,2008)。 根據大紀元報記者陳蓉(2008)報導,金車基金會調查青少年網路休閒情況,上網 目的依序是玩電腦遊戲、線上聊天、下載影音、查詢資料及個人部落格,有 20.6%的青 少年平時每天使用電腦 4 小時以上,假日則高達 47.24%青少年使用電腦 4 小時以上; 平時平均使用電腦時間為 2.54 小時,週末也有 4.6 小時,證明電腦已成為青少年放學後 主要的活動。 董氏基金會在 2006 年 4 到 5 月進行,共抽取 58 所大學及獨立學院進行施測,有效 問卷 6543 份,受訪者中男生佔 47.6%,女生佔 52.4%。此份調查顯示上網的主要目的 分別為與舊朋友互動溝通訊息、娛樂休閒及無聊打發時間。其中最常使用網路溝通功能 MSN/ICQ 最多(76%)其次為 E-Mail(34.5%) ,第三是 BBS(31%) ;近年興起的 Blogger (26.8%)使用居第四位;若使用非溝通功能則以搜尋引擎最多,其次為下載,第三為.

(21) 11. 學術研究資料庫(趙元芝,2008)。 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和一般大眾是有所不同,韓佩凌(1999)發現在臺北市、臺北 縣(現為新北市) 、桃園縣六所公私立高中職的一至三年級學生,發現網路使用動機,搜 尋資訊(20.6%) 、立即得知新消息(18.9%) 、打發時間(16.4%) 、結交新朋友(10.9%) 、 替代傳統聯絡方式(9.9%)。 李逢堅(2001)為瞭解中學生使用網路聊天室與學習的關係,針對臺北市中學生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中學生使用網路交友動機主要為:想交新朋友、排遣寂寞感、打發時 間、好奇等。並指出中學生在網路上最常從事的活動為聊天交友。 張仁獻(2003)在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之調查研究發現國 中生最常進行的活動為玩線上遊戲(24.8%) 、資料查尋(18.6%) 、下載軟體(14.1%) 、 使用 E-mail(13.8%)、聊天交友(13.4%)。 教育部調查「國小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得知中小學學生使用 網路的時間多在晚間六點至十點,使用的地點多為家裡,在寒暑期間使用網路的時間多 於平時,以高中學生為例, 平時上課期間每週上網約 22 小時,寒暑假期間每週上網高 達 42 時,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是玩網路遊戲、看網路上影片、使用即時通訊和找休閒 娛樂資料,學生所從事的網路活動和成人明顯有所區別,並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國小四年 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需要找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仔細再確認 ) ,佔 20.40 %;國中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3.70%;高中(職)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32.30%。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約 2 成左右的學童為網路成癮高危險 群,也就是說每 5 個小學學生,就有 1 個可能會發展成網路成癮(教育部,2010)。如 表 2-1-2 與 2-1-3 呈現。 綜合上述所知,電腦和網路生活已成為青少年重要的休閒活動,使用網路的動機,以 消遣娛樂動機為主,玩網路遊戲、看網路上影音、使用即時通訊是青少年的最愛,和一 般社會大眾將網路使用以工具性動機為主,搜尋資訊、瀏覽網頁為主的動機有所區別, 青少年因過度使用網路造成成癮的現象值得重視。其它調查或研究結果一併以表 2-1-4 整理後呈現。.

(22) 12. 表 2-1-2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上網目的. 國小. 國中. 高中. 網路遊戲. 24.5%. 18.5%. 13%. 看網路上影片. 12%. 12%. 17%. 用即時通訊. 10%. 15%. 12%. 找休閒娛樂資料. 8%. 9%. 10%. 資料來源:整理自“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教育部,2010。. 表 2-1-3 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 年段. 國小. 國中. 高中. 平日每週使用時間(時). 16. 20. 22. 寒暑假每週使用時間(時). 24. 35. 42. 寒暑假/平日(倍數). 1.5%. 1.75%. 1.91%. 網路沉迷傾向%. 12.10%. 14.5%. 18.9%. 網路成癮傾向%. 20.4%. 23.7%. 32.3%. 資料來源:整理自“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與分析”。教育部,2010。.

(23) 13. 表 2-1-4 12 歲以上網路使用者網路使用行為一覽表 研究者 (單位). 研究 (時間). 第一順位. 上網目的(或活動) 第二順位 第三順位 第四順位. 第五順位. 韓佩凌. 1999. 搜尋資訊 (20.6%). 立即得知新消 息 (18.9%). 打發時間 (16.4%). 結交新朋友 (10.9%). 替代傳統聯絡 方式(9.9%). 交通部 統計處. 2001. 瀏覽資訊 (81.3%). 收發 E-mail (40.9%). 聊天交友、線上 遊戲(28.1%). 線上資料庫、軟 體(24.1%). 因工作需要 (13.1%). 楊正誠. 2002. 收發 E-mail (30.7%). 查找資料 (30.5%). 使用 BBS (21.8%). 玩網路遊戲 (7.7%). 聊天/ICQ/MSN (56%). 交通部 統計處. 2003. 瀏覽資訊 (79.7%). 收發 E-mail (36.9%). 線上互動 (27.8%). 因工作需要 (16.3%). 因課業需要、遠 距教學(11%). 張仁獻. 2003. 玩線上遊戲 (24.8%). 資料查尋 (18.6%). 下載軟體 (14.1%). 使用 E-mail (13.8%). 聊天交友 (13.4%). 蕃薯藤. 2003. 搜尋資料 (27%). 收發 E-mail (20%). 瀏覽新聞 (18%). 線上購物 (6%). 聊天、交友 (5%). TWNIC. 2004. 瀏覽網頁資訊 (61.80%). 電子郵件 (58.75%). 玩網路遊戲 (20.83%). 網路交友 MSN (13.48%). 搜尋資訊 (10.40%). 蕃薯藤. 2004. 收發 E-mail (30%). 搜尋資料 (23%). 閱讀資訊 (13%). 線上購物 (6%). 蕃薯藤. 2005. 收發 E-mail (22.5%). 搜尋資料 (20.0%). 瀏覽新聞、雜誌 (18.2%). 線上購物 (7.5%). 董氏基金會. 2006. MSN/ICQ (76%). E-mail (34.5%). BBS (31%). 部落格 (26.8%). TWNIC. 2008. 搜尋資料 (57.48%). 瀏覽資訊、網頁 (46.76%). 收發電子郵件 (26.96%). 網路遊戲 (20.80%). 聊天交友 (17.41%). 金車基金會. 2008. 電腦遊戲. 線上聊天. 下載影音. 查詢資料. 個人部落格. TWNIC. 2009. 搜尋資訊 (59.9%). 瀏覽資訊、網頁 (48.45%). 收發電子郵件 (33.21%). 網路遊戲 (21.92%). 聊天交友 (16.9%). TWNIC. 2010. 搜尋資訊 (52.7%). 看新聞氣象 (31.39%). 瀏覽資訊、網頁 (28.09%). 網路遊戲 (25.16%). 收發電子郵件 (22.79%). TWNIC. 2011. 搜尋資訊 (49.18%). 瀏覽資訊、網頁 (32.28%). 看新聞氣象 (26.89%). 網路遊戲 (24.94%). 收發電子郵件 (22.4%). 聊天、交友 (5.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三、 網路成癮判斷方式 網路成癮一詞最早由國外學者 Goldberg (1996)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DSM-IV)的撰寫方式,帶.

(24) 14. 著開玩笑性質的提出了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IAD] diagnostic criteria.)(王智弘,2009)。 網路成癮和網路沉迷兩詞常被並用,是指重度網路使用的當事人在網路使用上出現 上癮問題與負面影響,以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網路成癮和網路沉迷兩 詞,2011 年 12 月 16 日查詢結果,發現以「網路成癮」出現的學位論文有 139 篇,「網 路沉迷」出現的學位論文有 28 篇,在用語上,臺灣較多數研究人員採用「網路成癮」 的用語,其次是「網路沉迷」;就語意上來看沉迷者較輕,成癮者較重,以網路成癮稱 之較缺乏生理上的證據,以網路沉迷稱之較接近實際狀況,兩者指的其實都是同一種症 狀,也就是網路過度使用(王智弘,2009)。 網路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核心症狀與負面影響包括:(一)強迫性:不能克制上網 的衝動; (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 (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 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四)在相關問題上也出現了狀況:比如在人際問 題、健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上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而造成人際孤立、身體受損、失學 與失業等問題(王智弘,2009)。 對於學生網路成癮的判斷方式,施映竹、王智弘、徐右任(2009)指出就文獻探討 所得,有不少學者提出網路成癮的相關診斷準則與量表,Brenner (1997)亦是參照 DSM-IV 的診斷標準提出了包含 32 題是非題的「網路相關成癮行為量表」(Internet 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 IRABI);Young (1998) 則就其實務觀察並參考 DSM-IV 病態性賭博的定義提出了包含八題是非題的網路成癮診斷問句的網路成癮診斷 問卷 (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DQ),其中若有五題以上答是,即屬 網路成癮者;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 (2000) 同樣參照 DSM-IV 的診斷標準提 出了包含 13 題是非題的病態性網路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量表,其中 若有四題以上答是,即屬病態性網路使用者;Greenfield 提出了包含十二題是非題的網 路濫用測驗 (Internet Abuse Test),其中若有六題以上答是,即可能有網路濫用問題,以 在其國內進行網路成癮的研究,而臺灣的柯志鴻及其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柯志 鴻,2005;Ko, Yen, Chen, Chen, & Yen, 2005)亦都根據其臨床經驗而發展出不同的網路.

(25) 15. 成癮診斷標準。 施映竹等(2009)指出臺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最為廣泛用以篩選網路成癮的診斷工 具是陳淑惠及其臺灣大學研究團隊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之前的名稱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陳淑惠,1998a,1998b,1999;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該量表是綜合 DSM-IV 對各種成 癮症的診斷標準,透過對臨床個案的觀察,以及對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所得,共 得 26 題網路成癮的行為描述,為李克特式的四點量表,有兩個分量表: (一)為「網路 成癮核心症狀」分量表,包括「強迫性上網」 (5 題) 、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5 題) 、 「網 路成癮耐受性」(4 題)等三個因素,(二)為「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量表,包括「人 際與健康問題」(7 題)、「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兩個因素;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 數 Cronbach’s α 為 .93,量表的計分方式採四分法,程度為「極不符合」表示 1 分、 「不 符合」表示 2 分、「符合」表示 3 分、「非常符合」表示 4 分,最低得分為 26 分,最高 得分為 104 分。 根據柯志鴻等(2005)對「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的研究指出,57/58 分為最佳之篩 檢切分點,具有 85.6%敏感度,可作為兩階段診斷研究方式之適當篩檢工具;同時 63/64 分為最佳診斷切分點,可以正確診斷 87.6%之個案,可作為單階段調查之適當診斷工具。 透過「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檢測後,得分為 58 分以上符合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得分為 64 分以上可判斷為網路成癮疑似個案。 綜上所述,網路成癮者因過度使用網路,形成過多坐式生活型態,久坐的生活造成 身體機能下降,本研究使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做為檢測高中學生網路成癮的變項,檢 測後,分為二組將得分 64 分以下的學生視為一般學生為低分組,64 分以上視為網路成 癮高危險群學生為高分組。.

(26) 16.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本節分為一、健康體適能的意義;二、健康體適能的構成要素;三、健康體適能檢 測;四、健康體適能現況等四部份,分述如下。. 一、健康體適能的意義 許樹淵(2009)指出「physical fitness」為英文名詞,我國翻譯為體能、身體能力、 身體適應、身體適應性或體適能。對體適能一詞之譯名,是先由江良規教授著作之《體 育學原理新論》確定。Fitness 一字原意為指適應的性能。 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學會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AAHPERD﹞, 1980)重新將體適能定義為:「個人運作的能力」。體適能良 好的人,具備下列條件(引自許樹淵,2009): (一) 配合遺傳的適應器官健康及應用先帶醫學知識的能力。 (二) 有足夠的協調性、體適能和活力以應付突發事件及日常生活。 (三) 團體意識和適應團體生活能力。 (四) 充分的知識和了解,以決定面臨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辦法。 (五) 參加全面的日常活動所應有的態度、價值觀和技巧。 (六) 有利於民主社會的精神和道德特質。 教育部(2011)說明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 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 從心的感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 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 的重要性。 卓俊辰(2005)指出體適能是身體的適應能力:我們的身體有許多器官和組織,如.

(27) 17. 心臟、血管系統、肌肉、關節等,如果任由它機能逐漸衰退,身體就會喪失活動所需的 適應能力,甚至引發疾病。 體適能可以分類為健康體能與競技體能,許樹淵(2009)指出 AAHPERD(1980) 分為兩大類及其組成的因素: (一) 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為基本的體適能要素,直接來自 於神經系統、感覺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循環的功能表 現型態因素。 1.. 肌力與肌耐力. 2.. 柔韌性. 3.. 心肺耐力. 4.. 身體組成. (二) 運動體適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為基本體適能要素引伸組合而成的 間接要素。 1.. 速度. 2.. 反應時間. 3.. 瞬發力. 4.. 平衡(穩定). 5.. 敏捷性. 6.. 協調性. 健康體適能與運動(競技)體適能之比較,引自許樹淵(2009)與謝錦城(1998) 所作之比較圖,如表 2-2-1 與表 2-2-2 呈現。 綜上所述,透過健康體適能檢測與常模對照後,可知道一個人身體狀況好不好,體 適能成績越佳,代表身體越健康,生活品質也相對提高,全體國人應好好維持良好的健 康體適能,讓生活更美滿。ㄧ般人所追求的為健康體適能和運動員所追求的競技體適能 明顯不同,本研究對象為一般學生,選擇健康體適能為研究變項。.

(28) 18. 表 2-2-1 健康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參數. 健康體適能. 競技體能. 目標. 健康. 勝利、獎勵. 對象. 全民. 運動選手. 屬性. 一般性. 特殊性. 要求. 適度. 超強度. 時間. 終身. 短暫. 效果. 容易達到. 困難達到. 資料來源:引自“卓越體適能”。許樹淵,2009,117。. 表 2-2-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項目. 健康體適能. 競技體適能. 對象. 學生、大眾. 運動員. 目的. 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 提升體適能與比賽得獎. 要素. 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 肌耐力、柔軟度. 除健康體適能外,亦強調: 速度、協調性、敏捷. 訓練量. 1. 訓練的值與量較低。 2. 偏重低強度的有氧訓練。. 1. 訓練的值與量較高。 2. 有氧、無氧與高強度的 交互訓練。. 感受. 1. 感覺愉快、自在舒暢、無壓 力。 2. 肌肉不會酸痛、呼吸不會困 難、無乳酸堆積。. 1. 呼吸常感覺困難、急促。 2. 會乳酸酸堆積、肌肉常會酸 痛。. 資料來源:引自“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謝錦城,1998,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29) 19. 二、 健康體適能的構成要素 構成健康體適能的要素,經許多專家學者的歸納包括四種要素:心肺耐力(心肺適 能)、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與身體組成(卓俊辰,2005;方進隆,1993; 黃奕清,1997;許樹淵,2009)。 (一) 心肺耐力 卓俊辰(2005)說明心肺適能是指身體整體氧氣供輸系統。許樹淵(2009)指 出心肺耐力是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整合表現,也就是有氧運動的能力。教育 部(2011)說明心肺適能,也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 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 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提升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 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 間更久,更有效率。以健康的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 疾病,因此心肺適能可說是健康體能的重要因素,也是體適能運動的重點。 (二) 肌力與肌耐力 卓俊辰(2005)說明肌力表示肌肉一次收縮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則是 肌肉承受某種適當負荷時,反覆收縮次數或持續運動的時間長短。許樹淵(2009) 指出肌力是由來自骨骼肌收縮而產生的變數及變數的時間性、持續性。肌力是運動 的基礎,因為所有運動都是在抗阻力的條件下完成肌肉活動。教育部(2011)說明 提升肌肉適能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對促進健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 效率有很大的幫助,當肌力和肌耐力衰退時,肌肉本身往往無法勝任日常活動及緊 張的工作負荷,容易產生肌肉疲勞及疼痛的現象。 (三) 柔軟度 卓俊辰(2005)說明柔軟性指的是關節的可動範圍。許樹淵(2009)指出柔軟 度是指單一關節或一連續關節的活動範圍,或指在關節活動角度內,伸展肌肉和肌 腱的能力。 (四) 身體組成.

(30) 20. 卓俊辰(2005)說明身體組成可分為兩個主要部分:脂肪組織和淨體重。淨體 重包括了肌肉、骨骼、內臟及其他結締組織等,即脂肪組織以外之重量。許樹淵(2009) 指出身體組成是指體內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是以身體質量指數(以下簡 稱 BMI)作為指標,判斷體內脂肪數佔體重的比例。 綜上所述,追求良好的體適能,必須重視心肺耐力的培養、增加肌力與肌耐力、增 進身體的柔軟度、控制體重。. 三、 健康體適能檢測 隨著文明進步、科技發達,促使電器化及機械化普遍,機械取代人力,影響所及為 身體活動機會與能量消耗大幅銳減,生活模式由動態轉向坐式靜態形式,進而嚴重影響 世人健康狀況。先進國家對於如何促進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威脅、提高生活品質與 減少國家財政負擔,成為國際社會所觀注的重要課題,例如:2000 年,美國將「健康國 民」方案成為預防疾病的全國性目標,並積極推動「2010 年身體活動的推廣與體適能的 促進」;歐盟部長理事會訂定 2004 年為「歐洲運動教育年」;2000 年日本提出國家健康 促進計畫 Health Japan 21;香港文化服務部 2001 年提出「學校體育推廣計畫」與新加坡 1992 年推行國家健康生活型態計畫,可見重視運動與健康體適能已然為世界潮流及時代 趨勢。然而,現代青少年處於高度科技文明衝擊、學習成長環境遽變及溝通網路化下,所 衍生的低體能、體重過重、低活動的生活型態,無疑地已成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一大隱 憂(方進隆、黃泰瑜,2011;方進隆,2007;教育部,2008)。 方進隆與黃泰瑜(2011)指出體適能與健康是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之基本條件,規 律的身體活動是增進體能的首要途徑。然而我國教育環境偏重升學,學生於學校體育課 時間相較比起國外較少,體適能觀念更是不足,學生參與規律的運動時間不夠,導致學 生體能與健康狀況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從健康體適能的測驗中,受測者可以因而更瞭解 自己的體能狀況,進而成為個人追求進步的動機,改善個人的技術和能力,體適能的測 驗可用來評定健康成就的水平,進而測知體能的改善狀況(江界山、吳慧君,1997)。 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於民國 83 年著手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策,民國 84 年公布「中.

(31) 21. 小學健康體適能調查報告書」;民國 85 年辦理「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希望能透過 國民體能常模的建立,提升國民對體能活動的參與(教育部體育司,1996);更於民國 88 年特別研訂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將建立學生體適能護照計畫列為 重要執行要項之一,而於民國 89 年起全面辦理實施中小學生體適能護照,希望透過體 適能護照為介入方法,讓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習慣。再於民國 93 年起繼續推動「中小學 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 ,至民國 96 年開始則全面推動「快活計畫(快樂運動、活出健康) 政策推動為提升與改善學生體適能可謂不遺餘力(教育部,2008)。 許晉榮(2007)指出國民體適能好壞,對於國民身心健康、家庭的幸福快樂與國家 社會的活力影響至為深遠,教育部乃於民國 83 年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策」 ,並將之列 為國家體育中程發展計畫重點之一。良好的體適能測驗,必須具備信度、效度及客觀 性,尤其是效度更是執行體適能測驗中最重要的一環。體適能的測驗項目非常多,如何 找出客觀準確又簡單易行的體適能測驗項目,來評估個人的體適能現況,確實有其必要 性。我國國民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在編製過程中,也不斷的聘請專家學者多方面加以研 商討論,參閱相關國外文獻,最後由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與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方進隆(1995)整合各方意見,審慎製定了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其內容包括:1. 身體質量指數;2.坐姿體前彎;3.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4.立定跳遠;5.女生 800 公尺或 男生 1,600 公尺跑走(6 至 29 歲國民,小學 3 至 6 年級以 800 公尺跑走為測驗方式) 。 綜上所述,面對活習慣改變,生活模式由動態轉向坐式靜態形式,嚴重影響世人健 康狀況,如何促進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威脅、提高生活品質與減少健保支出,如何 增進全體青少年健康體適能,值得關心。本研究以健康體適能為變項,以身體質量指數、 坐姿體前彎、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與女生 800 公尺和男生 1,600 公尺跑走為 五個研究構面。立定跳遠部分屬於競技體能,但因為配合教育部學校體適能檢測項目,仍 視為健康體適能的檢測項目之一。. 四、 健康體適能現況 依據教育部體育司(2008)94 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

(32) 22. 結果顯示,比較民國 86、92 與 94 年度高中學生體適能測驗結果顯示。 (一) BMI 方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男生 BMI 平均值為 21.9,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布之臺閩地 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男學生 BMI 值有稍高於 86 年度(21.3~21.8) 調查結果,但與 92 年度(21.54)調查結果並沒有明顯差異。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女生 BMI 平均值為 20.6,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布之臺閩地 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對照比對,發現高中職女學生 BMI 值與 86 年度(20.6)及 92 年度(20.54)之調查結果沒有不同。 (二) 坐姿體前彎方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男生坐姿體前彎平均成績為 28.3 公分,與教育部 86 與 92 年度 公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男學生在坐姿體前彎與 86 年 度(29.6~30.8 公分)與 92 度(28.73 公分)之調查果沒有明顯退步之情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女生坐姿體前彎平均成績為 32.9 公分,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 公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女學生之坐姿體前彎成績與 86 年度(31.8~33.6 公分)及 92 年度(33.14 公分)之調查結果並無明顯退步。 (三)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方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男生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平均成績為 40.5 次,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男學生 1 分鐘屈膝仰臥 起坐成績與教育部 86 年度(38.0~38.2 次)之調查結果有明顯進步,惟與 92 年度(40.95 次)調查結果相較卻無明顯差異。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女生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平均成績為 31.8 次,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女學生之 1 分鐘屈膝仰 臥起坐成績比 86 年度(27.6~28.3 次)調查結果有進步,然與 92 年度(31.97 次)研究 結果並無明顯差別。 (四) 立定跳遠方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男生立定跳遠平均成績為 207.1 公分,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

(33) 23. 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男學生立定跳遠成績與 86 年度 (218.1~227.4 公分)及 92 年度(210.87 公分)調查結果相較有明顯退步之傾向。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女生立定跳遠平均成績為 153.3 公分,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 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女學生之立定跳遠成績與 86 年 度(158.0~162.5 公分)及 92 年度(156.23 公分)之調查結果則有退步之傾向。 (五) 800 與 1,600 公尺跑走方面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男生 1,600 公尺跑走平均成績為 527.2 秒,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 度公布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 94 學年度高中職男生 1,600 公尺跑 走成績與 86 年度(484.9~482.9 秒)及 92 年度(505.04 秒)調查結果相較均有明顯退 步情形,值得關切。 民國 94 年度高中職女生 800 公尺跑走平均為 290.1 秒,與教育部 86 及 92 年度公布 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對照,發現高中職女生 800 公尺跑走成績與 86 年度 (277.3~279.1 秒)及 92 年度(283.73 秒)調查結果均有明顯退步情形,有待進一步探 討。 綜上所述,由教育部 94 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一覽表顯 示,比較民國 86、92 與 94 年度體適能測驗結果高中學生在 BMI、坐姿體前彎與 1 分鐘 屈膝仰臥起坐三方面調查結果沒有明顯退步情形,然而在立定跳遠與 800 公尺或 1,600 跑走部分,高中學生男女生成績明顯退步。退步的原因和青少年休閒活動的轉變是否有 關,根據 Forrester Research 在 2007 年 2 月觀察消費者網路使用行為後發現,18-26 歲的 年輕族群每週花在電腦、上網的時間為 16 小時,看電視 11 小時,上網遠已經超越看電 視,成為年輕人休閒活動的主流(引自張旨華,2007)。學生將有線電視、網路生活當 作主要休閒行為的模式,形成過多靜態生活方式,對健康體適能產生何種影響,成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一。.

(34) 24. 表 2-2-3 94 學年度高中職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 項目 年度. BMI. 坐姿 體前彎. 1 分鐘屈膝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800 公尺 1,600 公尺 跑走. 86 年男. 21.4. 30.2. 38.3. 223.4. 482.6. 92 年男. 21.54. 28.73. 40.95. 210.87. 505.4. 94 年男. 21.9. 28.3. 40.5. 207.1. 527.2. 86 年女. 20.6. 32.8. 28. 160.4. 277.2. 92 年女. 20.54. 33.14. 31.97. 156.23. 283.73. 94 年女. 20.6. 32.9. 31.8. 153.3. 290.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三節 網路使用和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高銘源(2008)指出在面對網路普及化之流行趨勢下,青少年沉迷於網路世界,已 成為當今青少年常見之網路後遺症,由於網路上網活動屬於坐式生活方式,間接造成身 體機能衰退。透過研究國中生網路沉迷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探究其原因是否與網 路沉迷程度有直接關聯,並利用 Young(1998)網路沉迷量表與教育部健康體適能等級 對照表為理論依據,以 483 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再藉由變異數分析與卡方檢定探討二 者間之關聯。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網路沉迷程度愈高健康體適能有愈差的趨勢,其中男 生比女生更容易網路沉迷,中、高度網路沉迷程度多偏重於國中二、三年級,上網內容 偏重於線上遊戲。中高沉迷程度以 14 歲為最多數。每週平均上網時間愈多網路沉迷程 度愈高。中高沉迷程度偏重於家裡、網咖上網。每週平均網咖花費中高沉迷程度以 701-1050 元為主要花費金額。網路沉迷程度愈高,娛樂、查詢資訊人數比率愈高;學 習、收發 email、工作需要、購物、其他的人數比率愈低。 黃志宗(2011)探討網路成癮對青少年運動能力表現之影響。以臺北市某國中學生.

(35) 25. 413 位為研究對象受試者依「網路成癮量表」分成「網路成癮族群」與「一般學生」 ;並 檢測基本運動能力(包括柔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反應時間、平衡 感、敏捷性、協調性及速度等)。結果顯示:一、青少年網路成癮族群在肌耐力、瞬發 力、心肺耐力、敏捷性與速度等運動能力表現上,低於一般學生的趨勢(p< .05) 。二、 就性別而言,男性青少年網路成癮族群在瞬發力、心肺耐力、敏捷性及速度等運動能力 表現上,有低於一般學生的表現(p< .05) 。另外,女性網路成癮族群在肌耐力、心肺耐 力與敏捷性等運動能力表現上,有低於一般學生的情形(p< .05) 。結論:網路成癮現象 越明顯的青少年,其運動能力的表現,有較差的趨勢。 綜上所述,學生網路沉迷程度愈高者健康體適能可能愈差,網路成癮者在身體組成、 心肺耐力、爆發力、敏捷性與速度方面,不如一般學生在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的表 現,因網路過度使用造成身體機能下降值得重視。. 表 2-3-1 網路成癮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性別. 成癮量表. 成癮者與一般學生 差別. 體適能項目. 高銘源. 男. Young(1998). BMI 800-1,600 公尺跑走. 身體組成 心肺耐力. 高銘源. 女. Young(1998). BMI 800-1,600 公尺跑走. 身體組成 心肺耐力. 陳淑惠(2003). 立定跳遠 12 分鐘跑走 折返跑 50 公尺衝刺. 爆發力 心肺耐力 敏捷性 速度. 陳淑惠(2003).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2 分鐘跑走 折返跑. 肌耐力 心肺耐力 敏捷性. 黃志宗. 黃志宗. 男. 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6) 26.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之探討與分析,電腦的發明形成,讓科技迅速的發展,人類的社 會也興起重大的改變,資訊社會的來臨,讓網際網路在短短的二十年間讓人類文明產生 新的文化,網路原本僅為高科技人員及企業便於使用的工具,隨著軟硬體科技的普及,大 量生產販售。人人都可以使用網路,再隨著網際網路可提取訊息的方便性及無窮性,吸 引著青少年,改變青少年的休閒文化,學生將網路生活當作主要休閒行為的模式,過度 使用網路造成成癮,使得青少年在身心方面產生不良影響。高中時期是個人生理和心理 發展變化最大的關鍵階段,藉由文獻探討尋找出高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與健康體適能之 間的相關性,綜整本章文獻探討之內容,研究者歸納如下:. 一、綜合國內網路使用現況相關研究報告發現,使用網路的動機,以消遣娛樂動機為 主,玩網路遊戲、看網路上影音、使用即時通訊是青少年的最愛,學生網路成癮 程度隨著年紀增加,成癮程度愈高,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傾向高達 32.3%,值得 重視。 二、教育部 94 學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一覽表顯示,比較 86、92 與 94 年體適能測驗結果高中學生在 BMI、坐姿體前彎與 1 分鐘屈膝仰臥 起坐三方面調查結果沒有明顯退步情形,然而在立定跳遠與 800 公尺或 1,600 公 尺跑走部分,高中學生男女生成績明顯退步,值得關切。 三、學生網路沉迷程度愈高者健康體適能愈差,網路成癮者在身體組成、心肺耐力、 爆發力、敏捷性與速度方面表現較差,可能不如一般學生在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 力的表現,因網路過度使用造成身體機能下降值得重視。.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及分析所呈現之結果,對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 健康體適能進行研究,並瞭解其相關因素之影響情形。.

(37)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步驟、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 第五節實施程序及第六節資料處理,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因素。依據 本研究目的,並綜合文獻探討之結果,發展出以下研究架構進行分析探究。 如圖 3-1-1 所示,本研究以「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而以「網路使用行為」 、 「健 康體適能」為依變項。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自變項界定如下: 一、 性別:分為男、女兩種 二、 就讀年級:分為高一、高二、高三等三種 三、 有無使用智慧型手機 四、 家中有無電腦連網 五、 是否擁有個人電腦 六、 學業成績排序 七、 網路成癮現況.

(38) 28. 獨立樣 本單因 子變異 數分析. 背景變項 1. 2. 3. 4. 5. 6. 7.. 獨 立 樣 本 t 考驗. 性別 就讀年級 有無使用智慧型手機 家中有無電腦連網 是否擁有個人電腦 學業成績排序 網路成癮現況. 健康體適能成績 1. 2. 3. 4. 5.. BMI 坐姿體前彎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800-1600 公尺跑走. 獨立樣本單 因子變異數 分析. 卡方考驗.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獨立樣本 t 考驗. 網路使用行為 1. 平均每週上網天數 2. 平均每週上網時數 3. 上網地點 4. 接觸網路時間 5. 網路使用活動.

(39) 29.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確立研究主題與架構後,首先蒐集、閱讀、整理、分析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 體適能等相關文獻,經文獻探討後編製問卷,隨後進行問卷預試。將預試結果進行信效 度檢驗,修正成正式問卷,並進行問卷調查。待回收正式問卷再進行統計分析,最後根 據所得結果與相關文獻比較,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圖如下圖 3-2-1 所示。.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40)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對象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以 100 學年度第 1 學期完成註冊之高級中學學 生作為研究對象,以高一、高二、高三之男女學生為抽樣母群體,總計 2,454 人。. 二、 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 100 學年度第 1 學期在學學生 總人數為母群體,故本研究採取叢集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 。依據機率法則推算,首 先將信賴區間訂於 95%,再決定所能容忍的誤差範圍為 5.0%,最後依據估計比率方法 來估計樣本數。公式如下(黃俊英,1992):. N  Z 2    1    n= N  1  e 2  Z 2    1   . N:母群體總數.  :事件出現機率. e:可容忍誤差. =. Z:標準常態值. 2454 × 1.954 2454 − 1 × . 05. 1 1 × × 2 2. + 1.954. 1 1 × × 2 2. =330 經公式計算後,得知樣本數為 330 人,考量無效問卷數,擬抽取樣本 522 人,以採 叢級抽樣法,每年級選擇 4 班,採行便利抽樣(Convenience Sampling)經任課老師同 意後進行施測。將抽取樣本數分成高一、高二、高三共 3 組,每組稱為一層,各年級抽 測人數如表 3-3-1 所示:.

(41) 31. 表 3-3-1 各年級抽樣人數統計表 學校. 新北市國立 板橋高中. 年級. 抽樣人數. 一. 175. 二. 179. 三. 1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工具定名為「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健康體適能之研 究」 ,問卷內容共有四部份,第一部分為「網路使用行為」 ,第二部份為「網路使用狀況」 (網路成癮程度),第三部份為「健康體適能現況」,第四部份為「基本資料」。茲將本 研究工具的編製過程說明如下。. 一、問卷編製過程 問卷設計與編製,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之問卷調查量表,依據研究目的,參考專家 學者之建議,編訂之研究工具。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高銘源,2008;教育部,2010; 陳淑惠,2003;董潔如,2002;韓佩凌,2000),並擬訂初步問卷內容,其內容將分網 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狀況、健康體適能及基本資料四個部份,本問卷透過專家學者之 意見表達,並尋求共識,期望能將結果增進或改善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和健康體適 能。. 二、 研究工具之內容.

(42) 32. 為分析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相關性,研究者擬自 編「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量表,其內容分為四個部 分: 第一部份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依據本研究目的共擬定 5 道題目,內容包括每週上網天 數、每週上網時數、接觸網路時間、上網地點、網路使用活動。 第二部分網路成癮量表,採用陳淑惠教授所編製之網路成癮量表,依據施映竹等 (2009)指出臺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最為廣泛用以篩選網路成癮的診斷工具是陳淑惠及 其臺灣大學研究團隊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之前的名稱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陳淑惠,1998a,1998b,1999;陳淑惠、翁 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該量表是綜合 DSM-IV 對各種成癮症的診斷 標準,透過對臨床個案的觀察,以及對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所得,共得 26 題網 路成癮的行為描述,為李克特式的四點量表,有兩個分量表:(一)為「網路成癮核心 症狀」分量表,包括「強迫性上網」(5 題)、「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網路成癮 耐受性」(4 題)等三個因素,(二)為「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量表,包括「人際與健 康問題」 (7 題)、「時間管理問題」 (5 題)等兩個因素;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 為 .93,量表的計分方式採四分法,程度為「極不符合」表示 1 分、 「不符 合」表示 2 分、「符合」表示 3 分、「非常符合」表示 4 分,最低得分為 26 分,最高得 分為 104 分。 根據柯志鴻等(2005)對「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的研究指出,57/58 分為最佳之篩 檢切分點,具有 85.6% 之敏感度,可作為兩階段診斷研究方式之適當篩檢工具;同時 63/64 為最佳診斷切分點,可以正確診斷 87.6% 之個案,可作為單階段調查之適當診 斷工具。因此,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得分為 58 分以上的當事人為網路成癮高危險 群,而得分為 64 分以上的當事人則可診斷為網路成癮疑似個案。本研究將得分 64 分以 下為一般組,視為一般學生,64 分以上為成癮組,視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學生。 第三部分為健康體適能成績,健康體適能成績是依據教育部體適能檢測項目來訂定 以下五個構面,BMI、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與女生 800 或男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A) South Korea sends the second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America.. (B) Indi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ach course at the Institut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un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per week devoted to that subject, including classwork, laboratory, and the

information on preventive measures, youth online culture, relevant community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e-learning. –Most of Students were asking the tips of healthy use of

Adolescents who conducted doxing had greater odds of disclosing ot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students who had conducted doxing had also experienc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Adolescents who conducted doxing had greater odds of disclosing ot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students who had conducted doxing had also experienc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學院全日制課程適合中學文憑、毅進文憑或相 關學歷同學報讀,課程符合市場需要,更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