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的學業成就

本節主要在說明學業成就的意義與其評量方式,探討影響兒童學業成就的相關因 素,並整理兒童語文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壹 壹壹

壹、、、學業成就的意義、學業成就的意義學業成就的意義 學業成就的意義

「學業」係指有關語文、數學、自然、社會、地理、歷史、及科學等學科領域(石 培欣,2000;繆敏志,1990),即是指國民教育中「智育」所包含的學科領域。「學習」

是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歷程;而「成就」

則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的結果,使得個人在某方面所表現 的實際能力(張春興,1998)。亦指經由正式的課程、教學設計之特殊教育經驗所獲致 的知識、理解和技能(繆敏志,1990),是個體經由特殊教學而獲致的某些訊息和精熟的 某些技能(Brown,Campione,& Day, 1981)。

張春興(1996)指出「成就」有三種意涵:第一是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能夠成功 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第二是指在某種領域內(如某一門學問)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如 獲獎)或程度(如得學位)。第三是指在學業成就上得到的分數。因此,學業成就是透過學 習歷程而達到某一水準的知識或技能,或是透過學習的歷程所獲致較為持久的學習結果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亦即學業成就是指學生在學校裡,經由一定的課 程、教材,透過學習後所得的知識和技能,通常是以學校考試成績或由學業測驗上所獲 得的分數代表之(黃富順,1973)。

學業成績、學業成就、學業表現或學業平均成績,有時概念都是一致的(余民寧,

1987)。廣義的學習成就為各種在校期間的學習紀錄資料,而狹義的學習成就為各學科 的學期成績(余民寧,2006),事實上,學習成就涵蓋無形與有形的成果,前者如態度、

能力、知識等,後者如作品展現、學科成績表現等,但其中最易直接觀察的學習成就為 學科成績表現。因此,本研究以學生的學科成績進行研究,又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一 年級僅針對國語與數學實施定期評量,且考慮各班級評分的客觀性,所以本研究所探討 的成績為學校統一施測的國語、數學定期評量成績。

貳貳貳

貳、、、學業成就的評量方式、學業成就的評量方式學業成就的評量方式 學業成就的評量方式

評量學業成就的方式眾多,一般常使用的有下列幾種評量方式:

一、標準化成就測驗

標準化測驗是指學童經由根據項目分析所編製的同樣試卷施測;測驗在評分標準 方面,用統一的標準而具客觀性,受試者所測得分數的高低,不會受到閱卷者主觀因 素的影響;且從施測的結果中建立常模(張春興,2002;黃毅志,2000)。標準化成 就測驗又可以分為一般成就測驗和特殊成就測驗兩種,是一種較為客觀公正的評量測 驗工具,其測驗結果很容易被瞭解。但須耗費相當的人力物力以建立標準化常模,如 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蔡政忠,2005)。

二、教師自編測驗

教師應用評量的基本原理和技術,針對所進行的教學單元、教學目標,自編適合 教學需要的測驗,以評量學生的學業成就。學生的測驗成績,如月考或期末總成績也 可以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校的期末成績,是常被使用於評定學生學業 成就的工具,它除了容易被瞭解之外,也清晰的傳達了學習的成果和學生目前的能力 狀況(陳怡華,2001)。學校的期末成績是最常被使用於評定學生學業成就的工具(吳 毓瑩,1998)。特別是國小,學校採用學年聯合命題的方式來考試,所以定期評量成績 常被拿來作為衡量學業成就的標準。本研究所稱的學業成就是指小一新生進入小學 後,每個學期的定期評量,考試科目為國語科和數學科,上學期2次、下學期3次,共 計5次的評量平均成績。

三、行為觀察

教師可藉著長期的行為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最常用的兩種方法:一為 軼事記錄法,將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表現,無論好與不好都逐一重點記錄下來,以便 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做比較客觀的評量;二為使用表格,根據觀察的結果在適當的項目 上註明出來,再予以分析研判,獲得綜合的評價。需注意記錄時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四、作業考察

廣義的作業包括所有的學習活動,狹義的作業則指筆記、作業簿、實驗報告、作 文或讀書心得報告等,教師可藉以對學生的學習情形做一個客觀的判斷。

目前我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生成績評量已趨向多元化,(教育部,2001)。學

生學業成就的評定,常用測驗分數和教師評定的等第或文字說明,或是兩者兼採用。

在數學方面,Tasi 和 Walberg(1983)、Felson 與 Trudeau(1991)、陳宜君 (1993) 等人的研究均認為男生在數學成就上顯著高於女生。Kinard 和 Reinherz(1986)的研 究則發現,四年級男生的數學分數優於女生,女生的語文分數則高於男生。張春興(1994) 依據國內外文獻指出,小學階段時女生的語文能力比男生好,男生的數理推理和空間 能力比女生好,但整體成績表現女生優於男生,在國小低、中年級,此種狀況更為明 顯,而且台灣與美國都是如此。

在語文方面,陳美娥(1996)及Muller(1998)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尤其 在國語科成績上有顯著之差異,且女生優於男生。林慧玉(2005)以嘉義縣市國小五六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女童除了在社會成就無顯著差異外,國語、數學、自然 或整體學業成就,均為女童優於男童。應用語文解決數學問題時,陳世杰(2005)以彰 化縣國小660名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的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和數學文字題 解題表現較男生為佳。多數研究皆發現性別在學業成就表現上之差異達顯著,且女童 之學業成就優於男童(余啟明,1994;吳裕益,1993;李坤崇,1990;邱霓敏,2001;

陳江水,2003;張錦鶴,2003;張文隆,1997; Landsberger, 1981;Stickney&Fitzpatrick, 1987)。

但是也有學者研究結果持不同的意見,認為學業成就與性別之間無顯著相關(徐 慕蓮,1987;Echols,1992;Entwisle,Alexander&Olson, 1994;Sriampai, 1992)。李佳 佳(2002)以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表示性別與學童在校成績表現間無統計上顯著之 關係存在。謝亞恆(2007)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科學業成就的研究分析中,得到的結 論是男女生在學業成就的表現均無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雖有少部份的研究結果認為學業成就與性別間無相關存 在,但是大致而言,女生的學業成就優於男生,而男生在數學上的表現則優於女生。

雖然,男生、女生之間的差異,在學業成就上有不同的表現,但性別因素是否早在小 學一年級就對學生的學業成就造成差異,則尚無定論,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因此,本 研究將性別因素列為研究變項之一。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包含家庭的型態、手足數目、以及出生序。其中家庭的型態是指家庭的 組成類型,主要包括完整家庭(子女長期與雙親同住者)、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寄親 家庭等。研究發現,單親家庭或父母沒有與子女同住的家庭,由於親子間的互動可能 不及雙親家庭,比起完整家庭的兒童,子女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可能較少,缺少重要認 同楷模,也得到較少的鼓勵、課業上的幫助、監督、學校參與及教育期望,對其學業 成績有不利的影響(王鐘和,1993;巫有鎰,1997;吳天泰,1997;戴源甫,2008;

謬敏志,1990;Astone&Mclanahan, 1991)。多數研究均指出,來自完整家庭的子女在 學業表現上較為有利(周佳韻,2007;黃富順,1974;鄭招興,2006)。因此,家庭結構 的不完整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而且呈現負相關(周新富,2006;Bassani, 2006;Broh, 2002)。

許多研究也顯示,對核心家庭(小家庭)而言,家中的手足數目(即兄弟姊妹數)越多,

其學業成就越差(李鴻章,2006;張善楠、黃毅志,1999;Downey, 1995;Powell & Steelman, 1990;Teachman, 1987)。兄弟姊妹人數越多,對於學業成就會有不利的影響,是因為 在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兄弟姊妹人數越多,則每人所得到父母關 心程度、每人分配到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期待及提供的教育用品等家庭資源相對減少,

進而影響其學業表現(Coleman, 1988a ),此即教育資源稀釋(dilution),會不利於個人 的學業成就。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支持此一觀點(巫有鎰,1999;陳建志,1998;張善楠、

黃毅志,1999;Teachman, 1987)。

子女出生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多半注重於比較身為長子女與否對學業成就上 之差異;在一般情況下,長子女與雙親有較多的交互作用,雙親對其期望較高,子女也 較易發展較高的成就動機(黃富順,1974)。出生序越後面,由於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資源,

家庭的資源被稀釋,所以其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不如長子女或獨生子女(Powell &

Steelman, 1990)。因此,長子女或獨生子女比其他出生序有較佳的學業成就(林枝旺,

2005)。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結構的穩定性與完整性會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家庭 結構越完整、子女人數愈少,愈有能力提供各種對子女學業成績有利的資源,例如家長

社會資本(包括父母的教育期望、教育參與)、財務資本、教育資源等,進而有利於子 女的學業成就與教育的取得;出生序越前面的孩子,可能得到較多的父母關心與幫助(家 庭社會資本),因此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學業成就。但由於家庭結構的變項繁多,本研究 限於時間精力有限,因此,僅將手足數目、以及出生序納入研究,以預測小一兒童之學 業成就。

(二)家庭社經地位

一般認為家庭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的重要指標包括: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職業水準及家庭收入等三類(李敦仁、余民寧,2005)。許多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

父母職業水準及家庭收入等三類(李敦仁、余民寧,2005)。許多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