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繪畫表現之相關研究

參、皮爾托的資優發展金字塔( The Piirto’s pyramid of talent development)

第三節 兒童繪畫表現之相關研究

早在 1961 年 Mcfee 就曾經對兒童繪畫之內在與外在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兒童在 繪畫表現過程中的思考模式進行探究,並描繪出兒童繪畫表現之歷程(如下圖 2-3-1),

一共將整個歷程分為四個部份。一、全面性的準備度(Over-all readiness and preparpation of the child)是指兒童對視覺事物回應的準備程度,這種選擇的基礎是基於個人的生活 經驗、文化環境,以及學習發展;二、心理與文化環境(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 envi-ronment)是指兒童對心理環境、文化環境的察覺,可能是害怕不安或喜悅的感覺,會 促進或抑制兒童對藝術活動的回應與表現;三、訊息處理(Information handling)是指 兒童對於視覺訊息的掌握、組織程度,這關係到個人的智慧或認知;四、描繪創造與 組織象徵(Delineation: crtating and organizing symbols)是指兒童對於周圍環境經由訊息 的掌握、組織而模仿或創造符號(引自陳麗如,1996)。深入剖析 Mcfee 的論點中,第 一部分關係到兒童所處的文化、環境及學習發展;第二部分則關係到外在或成人的支 持影響;第三部份與兒童的智力有關;最後第四部份關係著兒童對於視覺訊息的再現 能力。由此看來,兒童的繪畫表現行為著實是一段複雜的歷程,影響其表現的因素也 相當複雜。影響兒童繪畫表現的因素有許多,為了探究這些因素,有些實驗假設是基 於天賦論的觀點,有些則來自於環境論,不論研究的基礎論點為何,從過去的實證研 究中已經可以歸納出幾點影響兒童繪畫表現的因素,以下分別就個體因素、繪畫發展 階段、環境、文化與視覺文化等四個面項來探討相關文獻:

  圖 2-3-1 兒童繪畫表現歷程 Mcfee, 1961 引自陳麗如,1996

壹、個體因素 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與兒童繪畫表現關係的論證,其實是植基於認知心理學派的觀點。認 知心理學派 Goodnow 和 Goodenough 兩位學者認為兒童畫是表現兒童所知道的,兒 童畫的表現依附於認知發展的階段,它反映了兒童的發展(Clarke, 1979)。我國學者 劉豐榮(1991)則解釋 Goodenough 和 Harris 的理論在於認為兒童畫為兒童觀念成熟 水準的結果。Harris(1963)認為兒童是畫他們所知道的東西,是一種認知的過程,

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也未能掌握客體,因此無法準確將客體對象的大小形 狀描繪出來;但當兒童學習成熟時,其藝術表現愈詳盡而精確。認知過程與智力因 素關係密切,於是這個實證理論的假設則認為智力、知覺與兒童繪畫表現有關係,

於是學者 Goodenough 和 Harris 兩位研發出一套人物畫智力測驗,稱為谷賀畫人測驗

(Goodenough Harris Drawing Test),認定兒童繪畫中對細節的分化程度與他們知覺上 的成熟度有關(王逸棻, 1995)。在 1967 年學者 Dunn 所做的研究中發現,谷賀畫人 測驗與斯比量表(Standford-Binet Scale)的相關係數是 0.78,而與魏氏智力測驗的相 關是 0.64(引自王逸棻, 1995);此外 Buros(1967)同樣也對谷賀畫人測驗與斯比量 表的得分做一個探究,得到兩者相關係數則在 0.36~0.65 之間。Burkhart(1964)的 研究發現,兒童在十歲以前的美術能力與智力的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引自王逸 棻, 1995)。Lewis 和 Livson(1967)在研究小學兒童對畫面空間處理的發展,發現兒 童空間處理能力與心理年齡有高度相關(引自王逸棻, 1995)。學者 Golomb 研究兩 歲至五歲的兒童畫,則發現兒童在人物畫得清晰度與空間表現的得分與智商的高低 有正相關(Golomb, 1976)。

二、性別因素

性別因素與兒童繪畫關係的探討,主要在於兒童時期的男生與女生無論是認知 發展與身體外貌的發展速度與方向有所差異。Hier 和 Crowly(1982)試圖以男女腦 部結構的差異來解釋認知的差異,發現男性掌管空間知覺的右半球較發達,女生則 是負責語言閱讀能力的左半球較發達。若認知發展因性別不同有所差異,是否性別

研究也指岀男生和女生在繪畫表現特徵上沒有顯著的差異;隔年更發現小學階段的 男女生在畫面空間的表現上也無顯著差異(Lewis,引自黃壬來, 1983)。黃壬來

(1983)針對美術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比較研究上發現,在幻想畫 創作能力部份,三、四年級普通班女生表現要優於男生。張耿彬(2006)對於從幼 兒繪畫內容探討環境因素與幼兒繪畫關係時發現,男幼兒與女幼兒的繪畫主題因性 別有所差異,男幼兒多呈現交通工具、恐龍、怪獸等強壯厲害的事物;女幼兒的繪 畫主題多出現人物、小動物、可愛事物等。

貳、繪畫發展階段

目前國外已有多位學者提出多個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已被廣泛運用 在研究兒童繪畫的相關文章,因此以下簡略的介紹理論內容:

一、Lowenfeld 的繪畫發展階段理論

Lowenfeld 將兒童美術視為一種心智發展的反映,當他們的智力與認知有所改變 時,兒童美術表現亦隨之改變。由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徵有所差異,因而繪畫 特徵也有所不同(王德育譯,1986)。因此,Lowenfeld 將繪畫心理發展依年齡層分 為六個時期:(1)塗鴉期(3~4 歲);(2)前圖示期(4~7 歲);(3)圖示期(7~9 歲);(4)寫實萌芽期(9~11 歲);(5)擬似寫實期(11~13 歲);(6)決定期(13

~17 歲)。不過這樣發展的改變並非是受到外在介入,而是一種唯心論的自然主義 概念,我國學者林玉山(1990)提到 Lowemfeld 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透過 藝術教育來提供兒童自我表現,反對外力的介入干預。相信兒童繪畫表現是可以透 過自己由自然發展達到成熟階段。

二、Eisner 兒童繪畫發展理論

Eisner 的兒童發展理論的基本論點與 Lowenfeld 的觀點有所不同,艾斯納

(Eisner)主張藝術學習並非成熟的自然結果,需要透過教育而促進並發展創作、

批評、文化三方面的能力(郭禎祥,1988 引自陳美秀,2001)。艾斯納的理論統合 了當代美學與安海姆(Arnheim)的完形心理學、皮亞傑(Piagt)的論點、蘭吉

(Langer)之理論,最後根據杜威(Dewey)實用主義來闡釋藝術活動特質(劉豐榮,

1991)。艾斯納的研究中發現兒童藝術發展階段有規律性和穩定性,而且這些階段與

年齡順序有高度相關性(劉豐榮,1991),並將兒童繪畫發展依年齡分為四個階段:

(1)機能性快感(1~3、4 歲);(2)圖畫記述(3、4~9、10 歲);(3)再現的(9、

10 歲~青春期前);(4)美感表現(青春期前期)。Eisner 在 1967 年研究 1300 位兒 童時發現兒童在空間表現上的得分隨年齡有增高的現象(引自王逸棻,1995),不過 艾斯納還提到兒童約到了十二、三歲其圖畫技術的精密性方面會達到高原期,也就 是說年齡愈高,兒童藝術表現的差異性愈小(劉豐榮,1991)。

三、Gardner 的兒童藝術發展階段

Gardner 的發展理論觀點大致與 Lowenfeld 相似,都是由塗鴉階段走向寫實階 段,不過卻在圖示期與寫實期中增加了潛伏期的觀點,因為 Gardner 在 1982 年在名 為「Zero」計畫的兒童繪畫發展研究中發現學齡前是兒童充滿想像力與表現力的黃 金時期,而這獨創性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尤其是在小學三到五年級階 段(引自陳美秀,2001),該時期兒童傾向於照相式寫實表現,作品壓抑真實情感表 現,出現過度批評的能力,自我要求高,Gardner 將此階段稱之為藝術創作的「潛伏 期」(Davis, 1997)。因此 Gardner 的兒童繪畫發展理論分為四個階段:塗鴉期(1~4 歲)、圖式階段(4~9 歲)、寫實階段(9 歲以後)及潛伏期(8~11 歲)。Davis

(1997)也提到在潛伏期中若能持續發展藝術的興趣,歷經精熟的寫實表現,由於 技巧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企求突破寫實傾向,則能往下一階段邁進,於是稱之為 藝術發展的「U」型曲線理論(圖 2-3-2);倘若無法突破潛伏期的窘境,有些兒童 會在此時放棄繪畫,因而一直停留在此階段,只能以「C」型曲線的發展模式來解 釋兒童的繪畫發展。

參、環境因素

過去心理學家和藝術教育理論者對於兒童繪畫表現都以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

(Gardner, 1982),由於太過強調兒童普遍性的發展,而遭到社會文化理論者的批判

(吳慧亞,2005)。環境的範圍過於廣泛,這裡所稱的環境主要在探討如:社會環境、

家庭背景、社經地位、區域差異等環境因素,而文化的部份留在下段再做探究。環境 對於個體發展的影響在許多領域的研究上都有發現,顯示個體發展與環境之間是一種 互動關係。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 認為心理發展應該是由歷史的觀點而非抽象的觀點 出發,並非與社會環境無關,個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繫是不可分割的(引自張耿彬,

2006)。Mcfee(1961)認為每個兒童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與這世 界互動,並將其所感知到的世界回應在其作品中。在兒童繪畫發展的研究中也有不少 這類型的研究,艾斯納(Eisner)就曾經作文化優越與文化不利兒童藝術空間表現之比 較研究,發現來自優越文化的兒童比來自不利文化的兒童在空間表現方面更為進步

(劉豐榮,1991),劉豐榮(1995)也指岀,幼兒繪畫呈現居住環境與地區生活之特性,

同時也反映家長之藝術概念與價值觀,以及其家庭行為模式與文化刺激(引自陳麗如,

1996)。顯示環境因素對於兒童繪畫表現的影響。無獨有偶,Levensky 在 1970 年比較 印地安與非印地安 6 至 13 歲兒童在 Goodenough 的 Draw-A-Man Test(DAM)測驗中

  圖 2-3-2 U 型曲線繪畫發展理論 引自陳美秀,2001

8.5 歲至 13 歲印地安兒童的平均得分低於白人兒童(引自王逸棻,1995)。學者 Kindler 與 Darras(1997)認為兒童繪畫發展過程不能將文化及社會影響去除化,應該關心創 作的歷程與意圖及環境的影響。Feldman 也在 1980 年的著作中宣稱,過去的發展心理 學太專注於共通性的研究,忽略人類非共通性的部份與環境的影響(引自陳美秀,

8.5 歲至 13 歲印地安兒童的平均得分低於白人兒童(引自王逸棻,1995)。學者 Kindler 與 Darras(1997)認為兒童繪畫發展過程不能將文化及社會影響去除化,應該關心創 作的歷程與意圖及環境的影響。Feldman 也在 1980 年的著作中宣稱,過去的發展心理 學太專注於共通性的研究,忽略人類非共通性的部份與環境的影響(引自陳美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