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優的心理學理論

從過去到現在、從柏拉圖到葛敦納、從男性社會到女性社會,在人類社會中,天 才的能力與如何誕生始終是一個疑問。自 1920 年代推孟(Terman)首先提出資優的特 徵是擁有高智商的觀點,這同時也是第一次運用科學實證的方式來對資優的特徵下一 個註解。在此之前,對於資優的定義多半屬於哲學思想上的討論;在 Terman 之後,相 繼有吉爾福德(Guilford)的智力建構理論、泰勒(Taylor)的多元才能圖騰柱、馬蘭

(Marland)提出資優的六個領域和阮儒理(Renzulli)指岀資優的三環理論等,還有許 多關於資優的科學實證理論陸續的發表,在這些發表的理論中對於資優解讀仍然包含 著先天與後天的兩大思想。Feldman 在 1991 年假設了一個資優的新典範,他認為時代 已經改變,甚至認為沒有一個資優理論是絕對的,問題在於理論受到大多數變革性的 影響(Piirto, 1999)。而 Feldman 所提到的資優定義新典範又與舊典範有何差別呢?根 據 Piirto(1999)書中整理的表格中可以看到,資優的舊典範不外乎是:高智商、以特 徵為基礎、少數的精英主義(subgroup elitism)、先天中就有(innate)、測驗驅動、獨 斷地說你是或你不是天才、學校面向、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c);然後資優的新典 範則認為:多種形式的天賦、特質基礎( qualities based)、個別的卓越、基於前後關係

(based on context)、成就驅動、協商確定、領域面向、多元。從這個新典範的形成,

可以看出對於資優的界定由獨裁的轉向協作、由固定的轉向連續可變的、由特徵論

(外在)轉為特質論(內在),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外在的環境因素對於成就資優的可能 性。自 1980 年代之後,心理學對於資優領域的研究逐漸加入新典範所提到的因素,因 而 陸 續 有 心 理 學 家 提 出 資 優 新 典 範 相 關 的 科 學 實 證 理 論 , 以 下 分 別 就 坦 蘭 鮑 姆

(Tannenbaum)、蓋聶(Gagne)和佩卓(Piirto)所提的理論加以說明:

壹、坦蘭鮑姆的理論(

Tannenbum’s Theory)

Tannenbum(1983)稱天賦是一種心理現象,並且定義天賦含有五個因素,這五個 因素分別為:(一)一般能力;(二)特別能力;(三)非智力先決條件因素;(四)環 境因素;(五)機會因素(引自 Piirto, 1999)。這五個因素分屬在星狀的五端,而且每 一端都有動態與靜態兩種維度(下頁圖 2-2-1)。在一般能力中所指的是一般智力;特 別能力是指一個特殊領域的性向;非智力因素則包含多元學習、對所選擇領域的奉獻、

強烈的自我概念、願意犧牲及心理健康;而環境因素包括父母、課堂、同好、文化、

社 會 階 級 ; 機 會 因 素 則 有 偶 然 的 、 一 般 的 探 索 、 遠 見 卓 識 和 個 性 化 的 行 動

(Tannenbaum, 1983)。由 Tannenbum 的資優理論中可以發現資優兒童的誕生並非由單 一個面向來組成,在這裡 Tannenbum 舉出五個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對於資優兒童的心 理現象也會有所影響。除此之外,機會因素也攸關資優兒童的形成,某些偶然的接觸 有時可以激發出個體潛在的能力,進而在該特定領域有卓越的表現。因此,Tannenbum 的理論喚起家庭、學校或社區應多給予兒童更多的文化刺激與探索活動,並從中建構 自我概念。

圖 2-2-1 資優的五因子論 引自 Tannenbaum, 1983

一般能力 

特殊潛能  機會 

環境支持 

非智力  先決條件 

貳、蓋聶的天賦和才能模式理論(Gagne’s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加拿大的心理學家 Francoys Gagne 於 1985 年發表一套才能模式理論(圖 2-2-2), 並宣稱才能是「能力和內省及環境催化劑之間相互作用的發展產品」(Gagne, 1990)。

Gagne 列出了五種人類可以擁有的才能領域:學術的、科技的、藝術的、交際的、運 手段(Piirto,1999),這裡所謂的民主化則是相對於 Feldman 提及的「舊典範」獨

 

天 賦(giftedness)


(潛能領域) 

裁而言。而這三種手段分別是:

一、重新審視學術人才的定義,把智商高於兩個標準差的標準移動到高於一個標準 差。智商標準由 130 降至到 115。

二、承認其他創造性質的才能類別。例如:創造力是成就任何藝術的能力、科技和 機械才能是修理機器的能力。

三、認同像機械、法律和學術這類一般專業領域以外的領域需要天才。例如:廚藝 園藝、流行音樂、教學、銷售員、社會工作等。

根據 Gagne 的天賦和才能模式理論可以發現到他認為個體出生皆俱有某一些潛在的能 力特質,也相信透過學習、訓練和實施,每一個孩子是可以在某一個天才的領域中達 到成就,但重點在於這個發展過程的內在催化與環境催化的刺激因素。曾經有人提出 是否性向的實現依賴環境、人際和動機催化劑的疑問?Gagne 對此回應提到:「正當所 有的人可能會達到一個領域的能力,所有的人就都不是資優。」,這一說法源於 Gagne

(1996)在名為《Gifted and Talented international》期刊第 11 期發表的文章中提道:

資優是在具有專門知識的領域中選拔出來一個很小的比例概念,資優成為專門 知識、精益求精和突出表現的代名詞:資優是多數競爭下的少數。

資優若是對專門領域中的傑出表現少數的一種稱呼,也因此一但所有人都有機會達到 專業領域的成就時,也就代表著「資優」這一個詞語的消失。學者 Piirto(1999)認為 Gagne 的資優發展模式對於資優發展的最新思想上有明顯的影響。

Gagne 在 2009 年對天賦與才能模式理論(DMGT)提出了修正。基本上,DGMT 仍然維持三個基本結構元件(天賦、才能、發展)以及兩個扮演催化劑來完成結構的 附加元件(內省、環境);並首度將「機會」也定位為第三個催化劑,且在位置上做了 一些調整。首先在人類擁有的才能(T)領域中增加到九項領域,其中有六項是與職業 相關的基本類型,包含工業(TT)、科學與技術(TI)、藝術(TA)、社會服務(TP)、

管理行銷(TM)和經營規劃(TB),另外有三項與世界運作系統有關,有學術科目

(TC)、遊戲(TG)和運動(TS)。至於天賦(G)的部份則分為心理與身理兩大類型,

共有六項自然能力。在心理部份有智力(GI)、創造力(GC)、社交能力(GS)和感性

(GP);身理方面則是關於運動的肌肉能力(GM)和反射(GR)。值得注意的是發展

接受到一些有特定內容的活動課程及金錢、時間投資。其次,內省(I)基本上與未修 境、內省、發展過程的背後。Gagne(2009)引用了著名的動機心理學家 John William Atkinson 的一段話:「所有人類的成就可以歸因於兩個關鍵「擲骰子」:意外的出生和 背景」。這也說明有些時候,遺傳影響我們的自然能力(天賦)、氣質,且個體自身也

天 賦(giftedness)


(潛能領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