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起源於十八世紀中葉的北歐國家瑞典,當時瑞典國內的宗教派系對於「錫 安歌集」的內容有所爭議,因此產生了對基督教教義的爭執,而由當時瑞典的牧師開始 對於錫安歌集的內容分析,這是內容分析法的濫觴(王石番,1996)。

二、 內容分析的定義

內容分析的定義在不同時期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詮釋:Cartwright 在 1953 年提出的 定義為:「內容分析」與「編碼」可以交換使用,指以客觀的、系統的,以及量的方式,

描述任何符號的行為(王文科,2010)。而 Berelson 在 1954 年下的定義為:內容分析 為客觀、系統及定量的敘述明顯傳播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歐用生,1996)。李秉德(1992)

認為內容分析法就是對於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敘述的一種

研究方法。李宏鎰(2001)認為內容分析法是指以客觀的、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 行質與量的分析,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 情形。歐用生(1996)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說法,認為內容分析法可以說是:透過量化的 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 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

三、 內容分析的步驟

內容分析的步驟在研究者所探討的文獻中說法大同小異,研究者整理各學者的說 法,做為本研究決定內容分析步驟的參考。林重新(2001)認為內容分析的程序如下:

確定研究目的、決定資料蒐集方法、決定分析的對象、考驗信度與效度、蒐集與分析資 料、撰寫報告。歐用生(1996)認為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是:擬定研究目的、訂定研 究單位和類目、決定研究對象、考驗信度效度、蒐集與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李宏 鎰(2001)認為內容分析的步驟如下:確定研究目標、決定資料搜集的方法、安排分析 程序、撰寫研究報告。李秉德(1992)認為內容分析的步驟是:內容抽樣、類目與分析 單元的決定、評判紀錄、信度分析、統計描述。王文科(2010)認為內容分析的步驟如 下:確定目標、決定搜集資料的方法、安排分析程序。王石番(1996)認為內容分析的 研究步驟是:形成研究問題、界定母群體、抽取樣本、界定分析單位、建構類目、建立 量化系統、建立信度、內容編碼、分析資料、解釋與推論。

四、 內容分析的類型

內容分析的類型依據邱均平、鄒菲(2004)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解讀式內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解讀式內容分析法乃是通過精讀、理解並且闡釋文本內容來傳達意圖,此法強調真 實、客觀、全面地反映文本內容的本意,具有一定的深度,比較適合用在以描述事實為 目的的個案研究。

(二)實驗式內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實驗式內容分析主要是指定量內容分析和定性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此法應具備 以下幾個要點:對問題有必要的認識基礎和理論推導;客觀的選擇樣本並進行覆核;在 整理資料過程中發展一個可靠而有效的分類體系;定量的分析實驗數據並且做出正確的 理解。

(三)電腦輔助內容分析法(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

電腦科技的進步促進了內容分析法的發展。無論是在定性內容分析法或是在定量內 容分析法都只存在術語名稱上的差別,在實際上,電腦技術將各種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有 效地結合起來,使內容分析法迅速的推廣在學術界。王石番(1996)也認為軟體設備的 日新月異促使電腦逐漸成為處理文字資料的好幫手,計算文字的電腦程式加入內容分析 的行列,電腦程式不但能提高內容分析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分析的準確性。

五、 內容分析的信度與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測量工具是否能夠穩定測量到應測量事項的程度,也可 以說是穩定性或一致性。葉重新(2010)認為信度是指相同的受試者在不同的時間,以 相同的測量工具或複本,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如果兩次測量結果有很高的一致性,就表 示測量分數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可靠性以及可預測性。而內容分析法中的信度分析是指 測度研究者內容分析之類目及分析單元,是否能夠將內容歸入相同的類目中,並且使所 得的結果一致,一致性越高,內容分析的信度也越高(歐用生,1996)。李秉德(1992)

認為內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兩個以上參與內容分析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 性,一致性越高,內容分析的可信度也越高。王石番(1996)認為內容分析的信度是單 位分派給類目時,編碼員間達到一致性的程度,如果編碼員對所有單位的同意度完全一 致,表示信度高。

內容分析法的信度檢核,其作法有二:(一)把在時間內的兩點或更多點的相似文 獻,作比較以查核其信度,謂之工具信度(instrument reliability);(二)把兩個以 上研究者在相同時間點上的研究作比較,以查核其信度,謂之分析者信度(analyst

reliability)(李宏鎰,2001;王文科,2010)。Krippendorff(1980)認為內容分析的 信度設計有三種類型:穩定性(stability)、可複製性(reproducibility)和準確性

(accuracy)等。王石番(1996)認為可複製性是指在不同環境,不同地點,由不同編 碼員複製過程的相似性,可複製性又稱為編碼者間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

凃金堂(2009)認為針對主觀測驗的評分方式,估算不同評分者其評分結果的一致性,

即所謂的評分者信度(sorer reliability),或稱為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張郁雯(1999)認為評分者信度即是在估計不同評分者,對同一表現評 分的一致性程度。由以上文獻我們可以得知:評分者信度(sorer reliability)、評分 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編碼者間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和 分析者信度(analyst reliability)其實在意義上是相同的。

效度(validity)是指測驗能夠測量其所欲測量特質的程度(葉重新,2010),而 Aiken(2003)主張效度是指測驗測量到它所宣稱欲測量的特質的程度。簡茂發(1994)

認為效度即正確性,只測驗或其他測量工具確能測出其所欲測量的特質或功能之程度,

測驗的效度越高,表示測驗的結果越能顯現其所欲測量對象的真正特徵。

內容分析的效度類別有:內在效度、外在效度、資料效度、實用效度、預測效度、

建構效度和內容效度等(王石番,1996)。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於 1966 年出版的《教育與心理測驗及指導手冊之標準》一書,書中提到 效度的類型有: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以及建構效度等三種(吳毓瑩,1999)。

王石番(1996)認為內容效度旨在系統性檢視測驗內容的適宜性,也稱表面效度。

在內容分析時,研究目的如果只是描述性的,具備內容效度就足夠了。根據以上文獻,

本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解讀式內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第六節 科學過程技能 一、 科學過程技能的的定義

科學過程技能是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 AAAS)在小學自然科學課程「科學-活動過程教學」(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簡稱 SAPA)當中所提出。「科學過程技能」一詞在過去曾經有許多 不同的稱呼,包括「科學方法」、「科學思考」、「批判技巧」、「科學過程」和「活動過程 教學」等(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1996;莊毓文,1975;魏明通,2006)。

現在,「科學過程技能」已成為科學教育界常用的名詞(黃婉鈴,2004)。

Finley(1983)認為每一個科學過程技能都是一項特殊的心智技能,是所有的科學家 都會使用的,而且可以用來瞭解科學家所想要知道的任何現象,而這些科學過程技能可 以在所有科學家對於科學探究的行為中表現出來,並且可以被任何的學生所學會。此 外,這些科學過程技能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學科內容當中,而且有助於日常生活的理性思 考。

鍾聖校(1995)認為科學過程技能意指科學的活動面要透過多種動作行為來充實科 學的概念結構,因此科學過程技能常被比喻為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甘漢銧與陳文典

(2005)認為在從事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為了確保所獲得的訊息真確地如現象所顯 示,也為了使歸納或推理所得到的想法不流於偏頗或曲解,必須在觀測或度量的技術上 有要求,並且在演繹推理的思維上有規範,這些執行探究的能力稱之為「科學過程技能」。

Bilgin(2006)認為科學過程技能的定義是:對科學研究的方法與程序之理解。他也 說明科學過程技能有助於有意義的學習,因為學習持續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而每 個人都需要這些能力去發現、解釋與判斷自身所遭遇到情境中的證據,如果科學過程技 能沒有被充分發展,學生們將無法去詮釋他們所接觸到的知識。

綜合以上學者對於科學過程技能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科學過程技能是一種可以用 來解決問題、獲得經驗與知識的心智技能,也是一種可以藉由學習而得到的技能。

二、 科學過程技能的的內涵

「科學-活動過程教學」(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簡稱 SAPA)課程將科 學過程技能分為十三項,基本過程技能有八項,統整過程技能有五項,研究者綜合各家

學者的說法,將十三項科學過程技能分別敘述如下:

(一) 基本過程技能 1. 觀察:

觀察是指:運用身體的五官,意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做觀 察的工作。也可以使用各種儀器來輔助感官,例如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可 以說是最基本的科學過程技能,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好奇心 與探究行為,幾乎都是由於偶然之間的觀察所開始的,有計畫的觀察是進行科學 研究的依據,仔細的觀察是所有的科學研究裡所必需的步驟。無論是小孩子或是

觀察是指:運用身體的五官,意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做觀 察的工作。也可以使用各種儀器來輔助感官,例如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可 以說是最基本的科學過程技能,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好奇心 與探究行為,幾乎都是由於偶然之間的觀察所開始的,有計畫的觀察是進行科學 研究的依據,仔細的觀察是所有的科學研究裡所必需的步驟。無論是小孩子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