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版本教科書水的概念單元中過程技能類型及出現次數之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各版本教科書水的概念單元中過程技能類型及出現次數之分析. 82

現次數進行分析,研究者根據表 3-3 各版本水的概念相關單元之呈現分析表,分析各版 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水的概念單元之過程技能及出現次數,分析結果說明如 下:

一、 H 版之過程技能類型與出現次數分析

研究者將 H 版教科書水的概念單元之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分析結果製成表 4-3 H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統計表,並且將過程技能之出現次數製成圖 4-5「H 版過程 技能圓形圖」,由表 4-3 可知,H 版有 7 個水的概念之單元,7 個單元皆有「觀察」、「傳 達」、「推理」和「下操作型定義」,而皆沒有「形成假設」和「控制變因」。「應用時空 關係」有 3 個單元出現,「應用數字」有 6 個單元出現,「測量」有 5 個單元出現,「分 類」有 3 個單元出現,「預測」只有 1 個單元出現,「解釋資料」有 2 個單元出現,而「實 驗」也有 2 個單元出現。

由於本節之過程技能「出現次數」是以「單元」為分析單位,此單元只要出現一次 該過程技能,就在統計表中圈選,因此不論該過程技能出現次數只有一次或是出現許多 次,皆不影響圈選結果。H 版各單元之過程技能分析結果舉例如下:

表 4-3 H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統計表

項目 版本 H 版 H 版 H 版 H 版 H 版 H 版 H 版

冊次 1 2 4 5 6 7 8

單元編號 4 2 3 4 4 1 3

次數 統計

A1.觀察 7

A2.應用時空關係 3

A3.應用數字 6

A4.測量 5

A5.分類 3

A6.傳達 7

A7.預測 1

基本 過程技能

A8.推理 7

B1.解釋資料 2

B2.形成假設 0

B3.控制變因 0

B4.下操作型定義 7

統整 過程技能

B5.實驗 2

由表 4-3 可知比例最高者為「觀察」、「傳達」、「推理」和「下操作型定義」,上述 四者所出現次數皆為 7 次;比例最低者為「形成假設」和「控制變因」,次數皆為 0 次,

而「預測」的出現次數為 1 次,比例次低。研究者依據表 4-3 H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 次數統計表,製成圖 4-5「H 版過程技能圓形圖」。

圖 4-5 H 版過程技能圓形圖

(一) 第一冊(三上)第四單元

1. 觀察:到校園或社區的水域看一看,水中有哪些物質?

2. 應用數字:在 50 毫升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幾匙的鹽?

3. 測量:用量筒量 50 毫升的水倒入杯子中。

4. 分類:哪些物質會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會溶解在水中?

5. 傳達:分組討論,如何可以測量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量。

6. 推理:鹽跑到哪裡去了?怎麼才能知道呢?

7. 下操作型定義:把鹽放入水中攪拌後,鹽就會慢慢不見了;但是水會變得 鹹鹹的,這種情形就是鹽在水中溶解了。

(二) 第二冊(三下)第二單元

1. 觀察:冰塊摸起來硬硬的、冰冰的。

2. 應用時空關係:把溼抹布晾在洗手臺上,一段時間之後,溼抹布逐漸乾了。

3. 應用數字:各組準備兩杯 300 毫升的熱水和冷水。

4. 測量:看一看,水結成冰時,溫度是幾度呢?

5. 傳達:說一說,三種形態的水在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

6. 推理:水會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想一想,水蒸氣也會變成水嗎?

7. 下操作型定義: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小水滴,這種由氣體變成液體 的過程稱為「凝結」。

(三) 第四冊(四下)第三單元

1. 觀察:將水倒入瓶中,觀察水位高度變化的情形。

2. 應用時空關係:將報紙或衛生紙的一端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後,會有什麼 現象?

3. 應用數字:準備兩片透明壓克力片。

4. 測量:放在桌上的寶特瓶,不論怎麼擺放,水面到桌面的高度都一樣嗎?

讓我們測量看看。

5. 傳達:不小心把飲料打翻,用抹布擦拭後,說說看,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6. 推理:細縫的大小和水在物體間的移動有何關係?

7. 下操作型定義:把水倒進水管或連通的容器裡,當水靜止時,兩相連容器 水面高度相同,這樣的特性就是「連通管原理」。

(四) 第五冊(五上)第四單元

1. 觀察:糖水蒸發後,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2. 應用數字:準備一杯小蘇打水、一杯醋和三支試管。

3. 測量:在小量杯中倒入 10 毫升的冷水,再放進裝有相同冷水的塑膠杯,

並測量水溫。

4. 分類:依據石蕊試紙的顏色變化,將溶液做分類。

5. 傳達:討論:糖水蒸發後,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6. 預測:用冷水和溫水溶解糖,結果有什麼不同?

7. 推理:發光二極體的亮度和加入鹽的多寡有什麼關係?

8. 下操作型定義:把水溶液分別滴在紅色和藍色石蕊試紙上,能使藍色石蕊 試紙變紅色的水溶液是酸性水溶液。

(五) 第六冊(五下)第四單元

1. 觀察:用澆花器從土堆上方澆水,觀察土堆兩側的變化。

2. 應用數字:使用一個澆花器與兩個澆花器澆水,觀察當澆水量不同時,土 堆的變化情形相同嗎?

3. 傳達:觀察下圖的花崗岩,說一說,你看見了什麼?

4. 推理:想想看,這和風化、侵蝕、搬運或沉積有什麼關係呢?

5. 解釋資料:下面圖表是中央氣象局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的地震 報告,說說看,這份地震報告包含了哪些項目?

6. 下操作型定義:岩石受到外力的影響,由堅硬變得鬆散、碎裂,這就是風 化作用。

7. 實驗:讓我們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流水如何影響地表?

(六) 第七冊(六上)第一單元

1. 觀察:觀察燒杯口和鐵盤之間,出現哪些現象?

2. 應用時空關係:經過一段時間後,觀察鐵盤下方的變化。

3. 應用數字:將鐵盤放到燒杯口上方約 15 公分高的位置。

4. 測量:讀取溫度計刻度時,要保持平視。

5. 傳達:說說看,在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呢?

6. 推理:糖放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會變得潮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7. 解釋資料:說一說,從下列兩張衛星雲圖你看到哪些訊息?

8. 下操作型定義:空氣對物體表面所造成的壓力,稱為氣壓。

9. 實驗:水蒸氣是如何變成雲和霧的呢?讓我們來動手試試看。

(七) 第八冊(六下)第三單元

1. 觀察:找找看,棲息在動員中的北極兔和棲息在沙漠的野兔,牠們有什麼 不同?

2. 分類:哪些自然資源可以永續利用?哪些自然資源會用盡呢?

3. 傳達:說一說,溼地的環境和生物具有哪些特徵呢?

4. 推理:人類活動會造成哪些環境改變?環境改變又會如何影響生物的生活 呢?

5. 下操作型定義:一個地區原本沒有分布的生物種類,因為人類有意或是無 意的引入,這種生物就稱為外來種。

綜合 H 版各年級水的概念單元分析所得到的資料,「觀察」、「傳達」、「推理」和「下 操作型定義」在所分析的 7 個單元中,7 個單元全部皆有出現,而「形成假設」和「控 制變因」則完全沒有出現。「解釋資料」和「實驗」只出現在高年級的內容之中。

二、 U 版之過程技能類型與出現次數分析

研究者將 U 版教科書水的概念單元之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分析結果製成表 4-4 U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統計表,並且將過程成技能出現次數製成圖 4-6「U 版過程 技能圓形圖」,由表 4-4 可知,U 版有 8 個水的概念之單元,8 個單元皆有「觀察」、「傳 達」和「推理」,而沒有「形成假設」。「應用時空關係」有 4 個單元出現,「應用數字」

有 6 個單元出現,「測量」有 4 個單元出現,「分類」有 2 個單元出現,「預測」有 3 個

單元出現,「解釋資料」有 2 個單元出現,「控制變因」只有 1 個單元出現,「下操作型 定義」有 3 個單元出現,而「實驗」也有 3 個單元出現。U 版各單元之過程技能分析結 果舉例如下:

(一) 第一冊(三上)第一單元

1. 觀察:利用燒杯、酒精燈等器材將水加熱,觀察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有什 麼現象發生?

2. 應用時空關係:加熱一段時間後,燒杯裡的水會變少嗎?

3. 測量:試試看,利用透明水管來測量水平,在教室裡找個東西量量看,它 是水平的嗎?

4. 分類:墨水在哪些材料中會往上爬升?哪些不會?

5. 傳達: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哪些毛細現象呢?

6. 預測:利用水管連通兩個容器,倒入水後,兩邊的水面會一樣高嗎?

7. 推理:水會往上爬和材料中有沒有縫隙有關嗎?

8. 下操作型定義:水沿著縫隙移動的現象,稱為毛細現象。

(二) 第三冊(四上)第三單元

1. 觀察:仔細觀察桌上的鹽是什麼樣子?

2. 應用數字:把鹽加入不同量的水中,如 50c.c.、100c.c.和 150c.c.的水 中,鹽的溶解量會一樣嗎?

3. 測量:怎樣做才能知道鹽溶解的量?1.量出固定的水量。…

4. 傳達:說說看,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5. 預測:攪拌可以讓鹽繼續溶解嗎?

6. 推理:把一小匙鹽加入一杯水中攪拌一會兒,最後還是一杯水,鹽到哪裡 去了呢?

7. 實驗:操作實驗了解溫度和水量會影響水中鹽溶解的量。

表 4-4 U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統計表

項目 版本 U 版 U 版 U 版 U 版 U 版 U 版 U 版 U 版

冊次 1 3 5 5 6 7 8 8

單元編號 1 3 2 3 3 2 3 4

次數

A1.觀察 8

A2.應用時空關係 4

A3.應用數字 6

A4.測量 4

A5.分類 2

A6.傳達 8

A7.預測 3

基本 過程技能

A8.推理 8

B1.解釋資料 2

B2.形成假設 0

B3.控制變因 1

B4.下操作型定義 3

統整 過程技能

B5.實驗 3

由表 4-4 可知比例最高者為「觀察」、「傳達」和「推理」,上述三者所出現次數皆 為 8 次;比例最低者為「形成假設」,次數皆為 0 次,而「控制變因」的出現次數為 1 次,比例次低。研究者依據表 4-4 U 版過程技能種類及出現次數統計表,製成圖 4-6「U 版過程技能圓形圖」。

圖 4-6 U 版過程技能圓形圖

(三) 第五冊(五上)第二單元

1. 觀察:觀察空氣中的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的現象。

2. 應用時空關係:在燒杯中放入約半杯冰塊,再插入溫度計。一段時間後讀 出溫度計上的溫度。

3. 應用數字:每年颱風侵襲臺灣的平均次數大約是三到四次。

4. 測量:在燒杯中放入約半杯冰塊,再插入溫度計。一段時間後讀出溫度計 上的溫度。

5. 傳達:說一說,自然界的水是怎麼循環的?

6. 推理:高雄地區的氣溫、雨量和季節有什麼關係?

7. 解釋資料:根據上面的天氣觀測紀錄表,說說看這五天的天氣有什麼變 化?

8. 下操作型定義:當冷氣團勢力比暖氣團強大時,迫使暖氣團後退,所形成 的鋒面稱為冷鋒。

(四) 第五冊(五上)第三單元

1. 觀察:將紫色高麗菜汁分別滴入鹽水、糖水、醋、汽水、小蘇打水、肥皂

1. 觀察:將紫色高麗菜汁分別滴入鹽水、糖水、醋、汽水、小蘇打水、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