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二、 英文部分

Agelidou, E., Balafoutas, G., & Flogaitis, E. (2000). A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a water modul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23-243.

Aiken, L. R. (2003).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Al-Shayaa, M. S. (2004). Educ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ucson, Arizona: Towards an

educational model for Saudi Arab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Iowa.

Amend, J.R., & Arnold, A. (1983). A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31(5), 362–368.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70). 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

commentary for teacher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Beiswenger, W., Ronald, A., Sturges C., Elaine L. & Jones R. (1991). Water education in Wyoming: assessing educators'knowledge of water topics and their use in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1), 24-29 Bilgin, I. (2006). The effects of hands-on activities incorporating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on eight grade students’science process skills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9), 27-37.

Bouchillon, W. H. (2003). Water, water, everywhere yet do I dare to drink? An example of excellence in integr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echniques, Association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78(6), 22.

Brelet, R. C. (2000). Helping children in the humid topics: Wat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44865)

Brody, M. J. (1993).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water and water resourc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61230)

Brody, M. J. (1995). Development of 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water education for educators, scientists, and resource manager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tion,

26(4), 18-29.

Crcker, L., & Algina, J. (1986). In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modern test the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Finley, F. N. (1983). Science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 47-50.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012, March 31).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o.org/docrep/004/y6000e/y6000e00.htm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30-132.

Lewis, J. (1993). Classroom and field experiments for Florida’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29810)

Mcjunkin, M. A. (1991). Elementary children's concepts of the water cyc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Oklahoma.

Meric, B. T. (2004). Su Kaynakları Yönetimi ve Türkiy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urkey, 28(1), 27-38.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ry. New York: McGraw-Hill.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ry. New York: McGraw-Hill.

Osborne, R. J., & Cosgrove, M. M. (198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hanges of state of wat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9), 825-838.

Posner, G. J. (1989). Making sense of diversity: The Current state of curriculum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4(4), 340-361.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Protec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upply of freshwater resources: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genda 21, 18, 1-90.

World Water Council (2011, August 13). Water Security in the 21th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watercouncil.org/index.php?id=32&L=0%22%20target

World Water Forum (2012, March 31). World Water Forum Addresses Water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isd.ca/ymb/worldwater4/mar17.html.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August 13). No Water No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jsummit/html/basic_info/parallel_events.html.

附錄

3c.認識當流水之流速與流量不同時,對地表所產生的影響不同。

4b.能瞭解溶液是由溶質與溶劑所組成,以及濃度的意義與日常生活的應用,並藉由實

2a.知道生物的生存需要水、空氣、土壤、陽光、養分等。

生存的環境

3a.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生 存。

族群、群集和生態系

4c.瞭解自然界中水循環、氮循環、碳循環。

次主題 512 資源的保育與利用 資源有限

3a.認識各種自然資源(例如土、岩石、石油、煤、淡水、空氣、陽光、各種動植物)、

其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

海洋資源

4d.認識海洋中的資源。

次主題 513 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能源的種類

3a.知道煤、天然氣、石油、核能、水力與太陽能為重要能源。

3b.知道我國各種發電能源依賴進口的情況(例如火力發電、核能發電),並蒐集有關我 國各式發電廠、近年發電量及各種發電方式佔我國發電量的排序(火力、核能、水力) 的資料。

4a.體會可利用的能有多種形式(水力、風能、木材、核能……),並能區分非再生性的 能源(例如化石燃料與核能)與再生性的能源(例如水力與太陽能)。以及認識瓦斯、煤 礦與汽油的性質,並透過小組活動討論油價調整對民生的影響。

能源的應用

4b.蒐集有關各種發電(火力、核能、水力、太陽能、汽油)的優點、缺點及其用途的資 料,以瞭解其對社會、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附錄二:各版本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單元一覽表

H 版 U 版 K 版 N 版 三上_1 植物的身體 神奇的水 植物的身體 認識植物 三上_2 奇妙的磁鐵 動物的身體和運動 磁力 力的作用 三上_3 空氣與風 探索天氣 空氣和風 空氣 三上_4 溶解 - 廚房裡的科學 日新月異的交通工具 三下_1 小園丁學種菜 植物的身體與生長 大家來種菜 我們來種菜 三下_2 水的變化 生活中的力 動物大會師 水的溶解作用 三下_3 認識動物 光的探索 奇妙的水 氣象觀測 三下_4 生活與天氣 - 認識天氣 時間 四上_1 月亮 一起賞月 月亮 善變的月姑娘 四上_2 水中生物 水中的生物 水生家族 水中生物 四上_3 能源與運輸工具 鹽到哪裡去了 奇妙的光 由池水看光的折射 四上_4 燈泡亮了 燈泡亮了 運輸工具與能源 電路 DIY 四下_1 有趣的力 能源與食物 時間的測量 美麗的彩虹 四下_2 形形色色的昆蟲 校園的昆蟲 水的移動 昆蟲世界 四下_3 水的奇妙現象 空氣的秘密 昆蟲家族 水的流動 四下_4 光的世界 - 通電的玩具 雲雨霧 五上_1 太陽 觀測太陽 太陽的觀測 太陽與四季 五上_2 各式各樣的生物 天氣變了 植物世界面面觀 植物世界 五上_3 熱 水溶液的性質 空氣與燃燒 戴眼鏡為什麼

可以矯正視力 五上_4 水溶液 動物 力與運動 山河大地 五下_1 星星 觀測星星 美麗的星空 我們來看星星 五下_2 空氣與燃燒 植物 動物世界面面觀 水溶液的性質 五下_3 防鏽與食物保存 熱對物質的影響 熱的傳播與保溫 動物的生活 五下_4 地表的變化 力的世界 聲音與樂器 聲音的探討 六上_1 天氣變化 聲音 天氣的變化 天氣的變化 六上_2 生物的繁殖和行為 地表的組成與改變 大地的奧秘 氧氣和二氧化碳 六上_3 電磁作用 微生物的作用 水溶液 防鏽與防腐 六上_4 聲音與樂器 燃燒和生鏽 電磁作用 奇妙的電磁世界 六下_1 生活中的力 簡單機械 簡單機械 巧妙的施力工具 六下_2 簡單機械 生物的生存環境 物質的變化 熱和我們的生活 六下_3 生物、環境與自然資源 能源利用和空氣污染 生物與環境 永續家園

六下_4 - 愛護自然環境 - -

附錄三:研究分析對象基本資料表

有限公司 (第五冊) 102 年 4 月 11 日

有限公司 (第六冊) 105 年 1 月 21 日 23 N 書局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

六上

(第七冊)

95 年 5 月 13 日~

101 年 5 月 12 日

97 年 6 月修訂版

24 N 書局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

六下

(第八冊)

99 年 1 月 17 日~

105 年 1 月 16 日

99 年 2 月初版

附錄四: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水的概念單元名稱之設計內容及單元目標

H 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與水相關的單元目標與概念一覽表 冊別 單元及單元名稱 相關概念或單元目標

三上 四、溶解 1. 水中加入其他物質,其性質可能會改變。

2. 水能夠溶解物質。

3.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4. 常溫下,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定量的鹽。

5. 攪拌、較細的顆粒、加熱,可使物質的溶解速率加快。

6.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有不同的溶解量。

7. 有些物質溶解於河川中會造成水污染。

三下 二、水的變化 1. 觀察冰與水的不同,並界定固體和液體的定義。

2. 水的形狀會隨容器而改變。

3. 察覺水在一定的溫度下會結成冰,並界定凝固的定義。

4. 察覺冰受熱後會融化成水,並界定融化的定義。

5. 水會蒸發到空氣中,並界定蒸發的定義。

6. 在有風、溫度高、和空氣的接觸面積大、空氣比較乾 燥的地方,在這些情況下水會蒸發得比較快。

7. 水蒸氣遇冷 會凝結成水。

8. 雲、霧的成因和水蒸氣的凝結現象有關。

9. 察覺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水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10. 找出節約用水的方法,培養愛護水資源的情操。

四下 三、水的奇妙現象 1. 水會沿著細縫移動,這樣的現象稱為毛細現象。

2. 找出生活中能產生毛細現象的物體。

3. 找出讓原本沒有細縫的物體,產生毛細現象的方法。

4. 裝水的容器無論如何擺放,水面皆會呈現水平的現象。

5. 察覺底部相通的容器,裝入水後,容器的水面高度會 相同,稱為連通管原理。

6. 運用虹吸現象可以快速、安全、省力的將水族箱中的 髒水換掉。

五上 四、水溶液 1. 水溫會影響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量。

2. 糖溶解在水中後,可以再變回固體的糖。

3. 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可以用石蕊試紙來檢驗。

4. 酸性和鹼性水溶液混和後,酸鹼性質會改變。

5. 不同的水溶液具有不同的導電性。

6. 能導電的水溶液,其濃度會影響導電性。

五下 四、地表的變化 1. 流水的流速及流量不同,對土壤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六上 一、天氣變化 1. 瞭解水存在於地表的哪些地點。

2. 雲、霧、露、霜、雪、雨和冰雹等天氣變化都是由不 同形態的水所形成的。

3. 透過實驗操作,瞭解雲、霧、露、霜的形成。

4. 瞭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環方式,稱為水循環。

5. 瞭解水的三態變化的形式與名稱。

六下 三、生物、環境 與自然資源

1. 瞭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2. 水是一種自然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

3. 水力發電是取得能源的一種方式。

4. 隨手關水、節約用水、使用省水馬桶可以讓環境永續。

U 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與水相關的單元目標與概念一覽表 冊別 單元及單元名稱 相關概念或單元目標

三上 一、神奇的水 1. 水受熱會蒸發到空氣中,成為水蒸氣。

2. 認識水蒸氣是一種看不見的氣體。

3. 水蒸氣變冷會凝結成水。

4. 水遇冷會結成冰。

5. 冰遇熱會變成水。

6. 瞭解水的三態隨著冷熱變化的情形。

7. 水具有流動性。

8. 水沒有固定的形狀。

9. 在不同的容器裡裝水,水平面都是平的。

10. 認識連通管並且利用連通管測量水平。

11. 瞭解毛細現象,知道水會沿著縫隙移動。

12. 知道虹吸現象,並且利用虹吸現象幫魚缸換水。

四上 三、鹽到哪裡去了 1. 有些物質能溶於水,有些物質不溶於水。

2. 瞭解並說出溶解的意義。

3. 察覺鹽溶解在水中,是存在於水中,並沒有消失不見。

4. 室溫下,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質是有限的。

5. 加熱可以增加鹽在水中的溶解量。

6. 不同的水量能溶解物質的量也不一樣。

7. 不同的物質能溶解在水中的量是不同的。

五上 二、天氣變了 1. 知道雲、雨、霧、雪的現象和形成的原因。

2. 能由水的蒸發、凝結等現象及水的存在形態,察覺自

3. 透過觀察和操作,知道氣溫下降時,水蒸氣會凝結成 露或昇華為霜。

4. 能說出溫度高低不同,使水的存在形態改變,是形成 天氣現象的原因。

五上 三、水溶液的性質 1. 透過調查,知道飲料所含的成份,進而認識水溶液。

2. 應用眼睛和鼻子分辨水溶液的特性。

3. 透過操作,知道水溶液烤乾或加入小蘇打粉後的變化 各不相同。

4. 透過實驗,認識酸鹼溶液和紫色高麗菜汁交互作用後 的顏色變化。

5. 透過實驗和討論,瞭解水溶液的酸鹼性和酸鹼溶液的 操作型定義。

6. 經由實驗操作,知道酸、鹼溶液混合後的酸鹼性質。

7. 透過實驗操作,知道使酸性溶液變成鹼性以及使鹼性 溶液變成酸性的方法。

7. 透過實驗操作,知道使酸性溶液變成鹼性以及使鹼性 溶液變成酸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