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臺融和與皇民化─臺灣聯合少年團的成立與發展

第四章 鍊成皇國少年─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少年團

第一節 內臺融和與皇民化─臺灣聯合少年團的成立與發展

一、 軍部的掌權與活動方針的轉向

1929 年 4 月 4 日少年團日本聯盟首任總長後藤新平逝世以後,210軍部的力 量就逐漸進入少年團。同年 9 月 10 日,少年團日本聯盟開始參加教化總動員積 善演習,參與警備、救護、道路清潔等等工作。2111931 年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 爆發,少年團員去協助後方支援的工作。212到了 1932 年,具有軍部背景的大阪 聯盟師團長寺內壽一等人,以軍人、警察和鐵道員皆使用五指禮,三指禮無法表 達少年團精神為理由,呼籲少年團不應使用世界少年團運動使用的三指禮,而要 改用五指敬禮。213但三指禮其實是全世界少年團共同使用之符號,因此聯盟總部 發出聲明,宣布全國少年團皆需使用三指禮敬禮的命令,除強調三指敬禮不僅代

210 ボイースカウト日本連盟,《ボイースカウト運動史》,頁 538。

211 ボイースカウト日本連盟,《ボイースカウト運動史》,頁 149-150。

212 五十野和男編著,《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頁 153。

213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東京:萌文社,

1996,頁 207-208。

59

60

少年團團員為「南國健兒」。223北原政吉在文章最後對於希特勒青年團與日本少 年團有進行比較,他對於希特勒少年團的印象是清潔、端正、有軍人的樣貌、體 格強健並有責任感,且有國家統一的組織。224反觀日本的少年團在體型、身體表 現皆遜色於希特勒少年團,且日本的組織也沒有整齊統一,孰強孰弱其實高下立 判,認為日本少年團在這次活動中暴露的自身的缺點,應該警戒自身的錯誤。225 從北原政吉的描述可以看見,當時日本少年團的指導員們開始接受了納粹德國形 塑的青少年形象,並以希特勒青年團作為典範去參考、學習,逐漸脫離「Boy Scout」運動的理念,走向納粹與軍國主義的青少年訓練方法。

圖 4-1《ヒトラ―ユ―ゲントの印象》(希特勒青年團的印象)

資料來源:北原政吉,〈ヒトラーユーゲント(希特勒青年團)の印象(歡迎野營に參加して)〉,

《臺灣時報》1938 年 10 月刊,臺灣總督府,1938。

1938 年,三島通陽等 12 位健兒前往義大利與墨索里尼的義大利青年刀斧手 (GIL)進行交流,之後前往英國訪問極偉園訓練,這也是日本少年團與英國 Boy Scout 在戰前最後的交流。226

223北原政吉,〈ヒトラーユーゲント(希特勒青年團)の印象(歡迎野營に參加して)〉,《臺灣時報》1938 年 10 月刊,臺灣總督府,1938,頁 53。

224 北原政吉,〈ヒトラーユーゲントの印象(歡迎野營に參加して)〉,《臺灣時報》1938 年 10 月刊,臺灣 總督府,1938,頁 62。ヒトラーユーゲント:Hitler Jugend (H.J)(德文),希特勒青年團,於 1926 年 成立,為納粹黨組織下的青年團體。

225北原政吉,〈ヒトラーユーゲント(希特勒青年團)の印象(歡迎野營に參加して)〉,《臺灣時報》1938 年 10 月刊,臺灣總督府,1938,頁 63。

226五十野和男編著,《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頁 193。

61

1940 年 9 月,德日義三國結成同盟,全面性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文部省 決議將「大日本青年團」、「大日本少年團聯盟」、「帝國少年團協會」、「大 日本聯合女子青年團」四個組織合併為「大日本青少年團」,以落實國民性格的 養成,即時應對國家的敵人與集團徹底的實踐與鍛鍊,227成為完全的統制機關。

因此,在 1941 年 1 月 16 日,世界少年團運動創始人羅伯特‧貝登堡逝世後 8 天,

大日本青少年團正式結成,228大日本少年團正式「消失」,成為國家戰時體制下 的軍事動員組織的一部分。

在這樣時代背景下,臺灣的少年團運動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但從所收集到 史料來看,臺灣似乎並沒有「帝國少年團協會」加盟團的活動,僅有從少年團日 本聯盟改組的大日本少年團聯盟的加盟團,以及到戰爭後期臺灣青少年團底下關 於少年團的活動。

二、 南進開拓者的養成─臺灣聯合少年團的成立

自 1936 年少年團日本聯盟改組為大日本少年團後,臺灣的少年團逐漸強調 少年團活動在軍事訓練上的意義。細野浩三在《朝日新聞》以〈南方發展への若 き開拓者養成〉(養成往南方發展的青年開拓者)一文當中,229提到少年團的少年 斥候(ボーイスカウト,Boy Scout)訓練,有助於孩子在團隊生活、自然生活的發 展,也是學校教育的輔助。並強調少年團為國際通用的訓練方法,有助於南方開 拓與內臺融合,並簡述當時臺灣以學校為主推動少年團的模式。

1937 年北支事件(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進入全面戰爭(中國稱為八年抗戰),

臺灣的少年團也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活動也開始增多。此外,為了配合國家的 需要,也需要派遣代表去戰地慰問,以及協助各地方的演習。1937 年 12 月,高 雄壽少年團團員的吉田盛次,跟著皇軍慰問團前往上海的日本占領區,進行慰問 與服務。230 在他的報告當中,提到當時日本在中國戰場占領區的管制,並描述 屍體就在路邊的景況,佔領區的中國人還要接受身體檢查。231這些所見所聞,除 了讓人看見當時日本青少年眼光下的中日戰爭,也看見當時在臺日人對於中日戰 爭的想法。

當時,為了統合帝國的資源與力量,總督府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在此背景之下,時任高雄州知事的海軍大將,也是大日本少年團聯盟理事的內海 忠司,232於〈國民精神總動員と青年訓練の緊要性〉(國民精神總動員與青年訓練

227五十野和男編著,《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頁 200。

228五十野和男編著,《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頁 203。

229〈南方發展への若き開拓者養成─本島少年團の特殊使命〉《朝日新聞外地版─臺灣》,1936.09.06,

第 5 版。

230 〈健兒代表出發〉,《臺灣日日新報》,1937.12.24,日版 09。

231戰は勝たねば─上海戰線慰問報告少年團代表感想談(吉田盛次)〉,《朝日新聞外地版─臺灣》 1938.01.18,第 13 版。

232 1940 年,內海忠司擔任合併前最後一任大日本少年團聯盟理事。資料來源:內海忠司 理事談,〈臺灣 の少年團運動─內臺一如の教育なり〉《少年團研究》第 17 卷第 4 號,昭和 15 年(1940)4 月,大日本少

62

的緊要性)一文內主張臺灣應當捨棄內臺區別的政策,進行內臺融和的少年教育 訓練,並提到少年團教育在皇民化運動的重要性:

「殊に臺灣の如き特殊事情下の土地の子弟に對しては、少年團教育 は大きな役割を有してある。その一は內臺融和である。…幼時より內臺 人を間はず同一の生活環境に立たしめ、訓練を受ける事により始めてそ の目的が達せられるのである。少年團には何等の差別もない。總べて健 兒と云ふ精神的綜合團體の一員として、兄弟の愛により結ばれである。

一つの天幕に寝、炊事を共にある。往時の塾に見られる團結心と相互愛、

年齡も人種も總べてを超越して只だ健兒であると云ふ一事により、知友 となり得ると云ふことは既に幾多の事實が之を證明してある。

その二は皇民化即ち國民精神の體得である。內臺融和は即ち皇民化 であるが、…。母國を離れた植民地の少年はその植民地の開拓者であら ればならない。然も兔角內地の様な元氣を失ひ易いのである。

…。少年團は體驗の教育である。個性を伸ばず職業教育である。少 年團の理論はすべて體驗を前提としてある、之れその三である。

今都合三を舉げたが之等は皆相關聯した事で明確な區別つけ難い、

只だ特に必要と思ふ點を舉げたに過ぎない。國民精神總動員が論議され である今日、臺灣の內臺一元は緊急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その中心た るべき青少年を訓練する事こそ、之れが大目的への最善の方法たるを信 する。」233

中譯:尤其是對於如臺灣這樣特殊狀況土地下的子弟,少年團教育有 相當大的作用。其一是內臺融和。…自幼內臺人在同一生活環境長大,並 接受訓練,自開始即可達到目的。少年團內沒有任何歧視。所謂全部健兒,

作為精神綜合團體的一員,締結了兄弟之愛。睡在同一個帳篷、共同炊事。

依據在過去的塾中可見到的團結心與相互愛,超越一切年齡、人種的界線 的只有健兒,得到知心朋友已被既有的許多事實證明。

其二是皇民化即為國民精神的體驗。內臺融和即是皇民化…。離開母 國的殖民地少年必須是殖民地的開拓者。然則容易失去各方面內地般的元 氣。…。

少年團是體驗教育。不發展個性的則是職業教育。少年團的理論皆是 以體驗為前提,這是其三。現在舉出能有相關連事項可以讓這三項事情有 明確的區別是困難的。只要舉出特定必要的思考點。在討論國民精神總動 員的今天,臺灣的內臺一元是緊急且必須做的事情,其中心應是訓練青少 年,相信(少年團)是達成大目的的最好的方法。

年團聯盟,頁 4。

233 〈國民精神總動員と青年訓練の緊要性〉《臺灣自治評論》第 3 卷第 3 期,1938-03-10,頁 38。

63

由此可知,內海忠司主張內臺一元化,認為皇民化即為內臺融和。內海忠司 強調少年團教育讓在臺日人與臺灣人可以從小在同一個生活環境接受訓練,藉由 一同露營、一同炊事,能夠培養超越年齡與種族的友情,認為殖民地的少年是殖 民地的開拓者,體驗教育的經驗可以延伸至職業教育。由於這三者不可偏廢,因 此少年團教育是對殖民地臺灣的青少年,最適合的教育。

因此從內海忠司等官員的角度來看,少年團可以說是培養臺灣人成為跟日本 人一樣的「皇民化」,並且是南進的開拓者,可見當時少年團的訓練,已經開始 跟戰爭的需要結合在一起,並期待藉由少年團的訓練,增進臺灣島上其他族群青 少年對於大日本帝國的認同。但在這個時候的論述,還是有用運用在國際少年團 運動多民族平等的概念在談論臺灣的少年團訓練。

因此從內海忠司等官員的角度來看,少年團可以說是培養臺灣人成為跟日本 人一樣的「皇民化」,並且是南進的開拓者,可見當時少年團的訓練,已經開始 跟戰爭的需要結合在一起,並期待藉由少年團的訓練,增進臺灣島上其他族群青 少年對於大日本帝國的認同。但在這個時候的論述,還是有用運用在國際少年團 運動多民族平等的概念在談論臺灣的少年團訓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