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少年團,現稱為童軍,原文為 Boy Scout,由英國陸軍中將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857-1941)於 1907 年創立,是主張非軍事化,培養青少年品格與自 信的組織。1童軍是透過遊戲與戶外活動方式,希望培養青少年成為國家的理想 公民。目前有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有童軍活動。2

在中華民國童軍的歷史中,臺灣童軍運動始自於張忠仁先生於臺南師範學院 擔任校長時,成立童子軍實驗團。3然而,筆者在 2014 年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實習時,於博物館修復的日治時期影片《實寫全臺灣》中,4看見影片裡的少年,

頭戴闊邊帽、穿著襯衫、短褲、長襪進行營地建設、小隊集合與雙旗通訊訓練,

他們所穿著的制服,所從事的訓練和活動,與現在的童軍相當類似,使筆者對於 日治時期臺灣是否有童軍運動產生了疑問。

圖 1-1 團員搭設帳篷。

資料來源:《實寫全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圖 1-2 雙旗訓練與小隊旗

資料來源:《實寫全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1 貝登堡著,謝又華譯,《童子軍運動的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 年,頁 22。

2貝登堡原著,謝又華譯著,《童子軍訓練原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在臺二版,頁 1。The Story of Scouting, World Scouting,網址:https://www.scout.org/scout-history(檢索日期:2018.06.21)。

3 郭廷銘,《談早年臺灣童軍運動的發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2015.07 月,頁 12。

4 《實寫全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編號:2005.001.0170,影片規格:35mm,呎數:920,聲 音:密。(圖 1-1-圖 1-2 為影片片段)。

2

2016 年,筆者前往日本和歌山縣與當地的童軍團交流,發現目前中華民國 童軍歌曲中,有部分的歌曲其實是自日文歌而來。其中營火開始時必須歌唱的儀 典歌曲,也是救國團等公民訓練組織舉辦營火會時吟唱的主要歌曲《晚會歌》,

即是自堀内敬三於戰後初期作詞的日文歌曲《遠き山に日は落ちて》翻譯而來。

5中、日文歌詞如下:

朋友們 大家看 大陽已下山 遼闊的 天空中 星光多燦爛 今日事 不拖延 已經都做完 明日事 準備好 心中沒掛念 微風涼 月光淡 夜色真好看 大家來 圍成圈 歡樂在今晚

《晚會歌》 方純青作詞 Deorak 作曲6

遠き山に 日は落ちて 星は空を 散りばめぬ

今日の業(わざ)を なし終えて 心軽く やすらえば

風は涼し この夕べ

いざや 楽し まどいせん

《遠き山に日は落ちて》堀内敬三作詞 Deorak 作曲

日文歌詞中譯:

在遠方的山,已經日落。

星星散佈在天空。

今天的工作已經結束,

心中感到輕鬆安心。

涼爽的夕陽晚風,

快來歡樂的圍成圈。

《在遠方的山,已經日落》堀内敬三作詞 Deorak 作曲 令筆者疑惑的是,在戰後初期政府積極消除日本統治記憶的背景下,這首源 自日本的歌曲竟在童軍活動裡作為儀典歌曲被傳唱,究竟作詞人具有什麼樣的背

5 劉元孝,《怎樣舉辦戶外育樂活動》,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編,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1963.02,頁 75。

6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最新童軍歌集》,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1976,頁 105。

3

4

個人的口述,後來他去擔任記者,戰後到臺北市教育局與靜修女中任教,15直到 1954 年開始擔任臺北市童軍會幹事,又開始參與戰後的童軍事務。16

由於少年團與童子軍皆是源自於英國的「Boy Scout」,使過去方純青參與少 年團的經歷,成為他在協助戰後中國童子軍在臺推動時,不管在童軍服務員訓練、

童軍歌曲翻譯與中日童軍交流上,都是重要的經驗。17

也因此,他與部分受過日本教育或是戰前曾受過少年團訓練的臺籍童軍領袖 們,參考許多日本童軍經驗,運用在戰後臺灣童軍運動的訓練當中。因此在臺灣 現行的童軍活動當中,有部分的儀典、活動與歌曲受到日本童軍文化的影響。

由於方純青的經歷,使筆者對於「少年團」一詞更加感到興趣。在字典《廣 辭苑》內對於〈少年団〉有這樣描述:

「【少年団】少年の集団組織。通例は、イギリスで創始され各国に 普及したボーイスカウト、少年の精神的‧身体的訓練を目的とする 団体。」18

中譯:【少年團】少年的集團組織。一般來說,是指 英國創始並普及 各國的 Boy Scout,是以少年的精神與身體訓練為目的的團體。

因此,少年團與童軍都是指源自於英國的「Boy Scout」,也間接證明日本時 代臺灣曾有童軍運動的存在。而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當時在這片土地上的少 年團是如何發展的? 相對於日本母國的少年團活動,又具備什麼樣的特色?這 是本研究主要的問題意識。

筆者所欲探究的,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由英國「Boy Scout」訓練方法演變而 成的少年團,是如何在臺灣推行與活動?面對殖民統治的需要,少年團在訓練與 活動上與日本母國的差異有什麼樣的差異? 在面對不同時期國內外政治社會環 境的挑戰時,少年團的活動與訓練又有什麼改變。因此,本研究具體擬定的問題 有三:

(一) 臺灣總督府引進與修正少年團(Boy Scout)訓練方法背景、動機與目的為何?

(二)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運動的組織發展為何?

(三)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相對於日本母國的活動與訓練特色為何?

15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頁 22。

16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頁 22-23。〈臺北市童軍大事紀〉,臺北市童軍會網站,民國 41-45、46-50,網址:

http://history.tpscout.org/events.php?y=041 http://history.tpscout.org/events.php?y=046 (檢 索日期:2017.09.24)

17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2-23。

18新村出編,《廣辭苑第五版》,岩波書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頁 1326。

5

二、 研究回顧

本研究的時間起迄,自 1915 年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為開始,至 1943 年臺灣 青少年團解散為結束。雖然從少年團日本聯盟的《少年團加盟團名簿》來看,臺 灣第一個少年團為 1925 年成立的樺山少年團,19但是「臺灣日日新報」在 1915 年就報導「少年義勇團」組織少年進行組織訓練,並稱貝登堡是英國少年義勇團 的創始者,且在 1925 年前全臺各地已有多個少年義勇團成立。由於本研究主要 是討論由英國「Boy Scout」訓練方法演變成的少年團,且日本在少年團日本聯盟 成立前就有自發性的少年團活動,因此本研究以 1915 年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為 開始。20另一方面,雖然 1941 年臺灣聯合少年團與臺灣聯合青年團合併為「臺灣 青少年團」,21但因為青少年團的少年部在訓練與技術上延續了少年團的訓練方 法,因此本研究斷限在 1943 年臺灣青少年團解散結束。22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日治時期臺灣的少年團,為了論述的方便以及符合當時的 歷史實況,本研究將以少年團稱呼日治時期臺灣的「Boy Scout」。少年團是當時 由日本引進的青少年組織活動,因此研究回顧有必要分別探討有關戰前日本及臺 灣的少年團研究概況。

(一) 日本方面

關於日本對於戰前少年團的研究,已經有完整研究與多樣議題的討論。在 少年團歷史的部分,日本童軍總會(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聯盟)為紀念「少年團 日本聯盟」成立 50 年,在 1973 年出版《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日本 Boy Scout 運動史),23本書對於日本「Boy Scout」運動起源,到少年團的出現、

發展、分裂、解散,到戰後日本在 GHQ 管理下,重整成立日本童軍總會後的 發展歷程做了概要的介紹,且呈現日本從戰前到 1970 年代以前「Boy Scout」

運動的發展脈絡。在本書當中有提及當時臺灣有舉辦指導員講習與全島大露營 等等活動,可以由本書看見戰前臺灣少年團部分的活動概況。

2018 年,五十野和男將戰前的日本少年團資料整理出版《日本の少年団運 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日本的少年團運動─從資料看黎明 期的 Scouting)一書,24本書除介紹 2018 年以前尚未公開的少年團資料,也整理 了除少年團外,包含:少年會、青年會、子供會、少年軍團…等等戰前受「Boy

19 少年團日本聯盟 編,《少年團日本聯盟加盟團名簿 昭和七年版》,少年團日本聯盟,1932,頁 60。

20 〈英の少年義勇團創設者ベードンバウエル將軍〉《臺灣日日新報》,1915-02-21,日刊第 7 版。

21 〈昭和 16 年訓令第 154 號 臺灣青少年團設置要綱〉《臺灣總督府府報》4380 號,臺灣總督府,

1941.12.30,頁 177-178。

22 〈昭和 18 年訓令 95 號 於昭和 18 年 4 月 24 日起廢止昭和 16 年訓令第 154 號。〉,《臺灣總督府府 報》316 號,臺灣總督府,1943.04.24,頁 132。

23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東京: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1973。

24五十野和男,《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日本スカウト切手‧メモラ ビリアクラブ,2018。

6 会情報研究科紀要》No. 4, 1-13,2003。

28昆野 伸幸,〈二荒芳徳の神道思想と少年団運動 (特集 大正・昭和前期の神道と社会)〉,《明治聖徳記

7

以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為主題的文章,目前所知僅有橋本有紀子的《日本植 民地下の臺湾の少年団》(中譯: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的少年團)。31這是一篇文章 的出版年份不詳的論文,存放於吳三連臺灣史料中心。

橋本從少年團日本聯盟與學校少年團在臺灣的起源與發展,觀察臺灣少年團 運動的發生,並著重在考察皇民化與少年團教育之關係,討論少年團日本聯盟與 戰時體制的青少年團在母國與殖民地之間發展的比較。橋本認為少年團為適合推 動青少年皇民化的訓練團體,不僅補足了學校齊一化教育的缺點,也因為少年團 是小學校與公學校都可以參加之組織,即達到內臺一體,是一個體現忠於皇國的 精神教育目標的團體。

另外,橋本認為臺灣並沒有像日本本土一樣有少年團與學校少年團的衝突,

因為臺灣的少年團是以學校發展為主。最後認為這樣的皇民化教育確保了在戰時

因為臺灣的少年團是以學校發展為主。最後認為這樣的皇民化教育確保了在戰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