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之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范燕秋.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之研究. 研究生:李新元 2019 年 7 月. 撰.

(2) 致謝辭 這份研究論文的完成,不僅是靠自身一人的努力,還有許多人事物的幫 助,才能完成。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范燕秋教授,不僅細心逐字的察看我的論文初 稿,指出論文的不足之處以及寫作上的盲點。也在歷史學的素養與觀點上提供 對話與思考的方向,讓我不僅以童軍參與者的角度去看日治時期的少年團發 展,而更能站在臺灣史的角度,看見臺灣、日本與世界時局的交互關係。感謝 老師三年來的包容,願意收容我這位常常固執己見的學生,耐心指導、帶領, 並且尊重支持我的任何決定,回首來時路,真的對老師充滿感恩之心,也對自 己過去的魯鈍感到抱歉,實在感謝這三年來范老師的接納與幫助。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許佩賢老師與陳文松老師提出的詳細建議與改正,讓我 發現到少年團研究的視野與研究對話的空間比我想像得更加廣大,感謝許佩賢 老師在必修課與教育史課程的指導,讓我在藉由課堂的報告,逐步整理出日治 時期臺灣少年團的資料,並且提供《少年団の歴史》一書,為我打下本研究論 文的史料研究基礎,真的非常感謝許老師在課堂上的指導。感謝陳文松老師從 青年團與社會教化政策的觀點,提出與少年團研究對話的可能性,雖然本論文 並無太多的篇幅描述少年團與青年團的關係,但也因為之前講座時陳文松老師 的建議介紹,在 2018 年初前往日本時,有機會前往日本青年館查詢到青少年團 的資料,對於史料的蒐集有相當大的幫助,實在是非常感謝陳老師的幫助。 特別感謝張隆志老師給我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有擔任研究助理的機 會,除了有機會參與研究工作以外,更使我可以在良好的環境進行碩士論文的 撰寫與通過博士班考試,特別感謝張隆志老師願意給我在中研院有參與研究與 學習的機會。 特別感謝我的臺史所同學坂本貴、姚惠耀協助我日文校稿與翻譯,除了使 我的日文翻譯部分能夠順利過關,也感謝你們陪伴了我許多吃飯聊天的時光。 感謝謝仕淵老師、近藤正己老師、吳密察老師、陳翠蓮老師、鄭麗玲老 師、蔡錦堂老師與鄭睦群老師在不同的時刻,願意對於我的研究主題進行討論 與對話,提點我在少年團研究上的盲點與後續研究的可能性,也感謝張素玢老 師、陳佳宏老師、陳志豪老師在所上的關心與照顧,萬分感謝。 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委王富民主委提供我許多日 本童軍的資料,使我能夠及早開始少年團的研究,不用跑到日本去找,並為我 的研究聯絡各樣書籍給我參考。倘若沒有這些資料,這份研究論文難以完成, 很感謝王富民主委的關心與幫助。另外,感謝日本童軍總會願意協助影印有關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之資料,使我可以帶回臺灣詳讀,感謝這過程中幫助我的 童軍伙伴的參與與牽線。也特別感謝謝承翰夥伴與謝鼎薰團長提供中華健士會 相關資料,使戰後的童軍研究與戰前少年團運動有了對話的可能性。.

(3) 感謝師大公領系王錦雀老師、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張文鑫副總幹事、羅浮暨 青年委員會連建華主委、李素珍校長從現行童軍活動與公民教育的角度提供與 少年團研究對話的可能。提供的建議與鼓勵成為我的動力,感到萬分感謝。 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大專中心張主憫牧師、徐春芳紀念教會邱靜瑜 牧師、和平教會蔡維倫牧師、楊博文牧師、周元元牧師與陳光勝牧師與彩鳳師 母,還有王道一長老三年來的陪伴與引導,特別感謝台北濟南教會黃春生牧師 與柯啟安幹事自碩三以來在論文撰寫、博士班考試與最終階段口試的協助與牧 養,感謝八角塔男聲合唱團、師大長青團契、和平教會十字路小組、和平教會 提摩太敬拜團、徐春芳紀念教會、改革宗永新教會、濟南教會青年牧區和臺語 查經班以及 Fridays For Future, PCT 在信仰上的造就與幫助。 感謝第十四次全國羅浮大會所有工作團隊的成員、薛凱文與在小角落遇見 的好夥伴們,沒有這些童軍夥伴的鼓勵,或許我不會下定決心來臺北念書,更 謝謝你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幫助與陪伴。還有師大臺史歷史聯足的大家,懷 念那個守門與一起運動的日子,謝謝你們陪伴我走過這段旅途。 說了那麼多謝謝,最重要的是感謝父母與家人親戚一直以來的照顧,感謝 他們成為我經濟的支柱,並在精神上支持著我走向研究的道路,並提醒著我該 做的事情,真的很謝謝父母的辛勞、尊重和陪伴。 感謝上帝將我領到臺北,讓我經驗到從未想過的夢幻之旅,在畢業後,即 將回到自己的故鄉─臺南,繼續成大歷史博士班的學業,感謝上帝一直以來的 保守帶領,也感謝這三年在臺北的日子來師長親朋好友主內兄弟姊妹夥伴們的 照顧,若有前文沒感謝到的,在此一併致上最深的謝意,謝謝你們豐富了的生 命,願上帝賜福保守你,並賜福你平安,也願主保守自己未來的腳程,成為世 人的幫助。. 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哥林多後書 9:15). 2019 年 7 月 14 日誌於臺北濟南教會.

(4) 摘要 1907 年,英國陸軍中將英國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8571941)進行了第一次的童軍(Boy Scout)露營,童軍是一個以養成良好 公民的訓練方式,在戰前的日本則將童軍翻譯為「少年團」。本研究 藉由日治時期少年團的相關研究與相關文獻,勾勒出日治時期臺灣少 年團的發展,呈現少年團運動對殖民地青少年教育之影響,並探討臺 灣少年團在戰前日本少年團運動中之特色。 本研究將臺灣的少年團發展依照時序分為:「從軍事教育開始的 少年義勇團」、「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少 年團」等階段,分別就各階段的組織與活動進行介紹與討論,進而探 討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的歷史發展與各時期之活動特色,分析臺灣少 年團與戰前日本少年團發展,甚至是世界少年團運動之相關性。 本研究發現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具有「強調國際連動與日本帝國 軍事動員需要之訓練方針」、「政府引入支持的社會教化團體」、「因 應臺灣時局環境調整與族群共同參與為目標的訓練活動」等特性。其 中在少年團日本聯盟組織來臺後,日本人、臺灣人與原住民可以共同 參與活動,並登錄於同一組織,且日本人需修習臺灣當地語言與文化, 這是日本本土少年團發展最大不同之處,在戰前世界殖民地少年團發 展上也是相當特殊之案例。而戰時體制下的少年團與青少年團,除了 進行青少年組織動員的工作外,總督府也藉由少年團的組織與訓練, 呈現臺灣在「興亞」與「拓南」的角色。而戰前少年團與戰後童子軍 運動之延續與關聯,值得之後更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字: 童軍、社會教育、Boy Scout、少年團、身體訓練、殖民地教育.

(5) Abstract On 1907,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22 February 1857 – 8 January 1941) hosted Boy Scout camping for the first time. Boy Scout is a training aims at developing robust citizenship. Before World War II, Japan called Boy Scout as Syonendan(少年團). This research organized Taiwanese Boy Scout in Japanese colonial time’s history through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It shows how Boy Scout influenced colonial teenager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which role did Taiwan Boy Scout move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This research chronically divided as “Boy Scout began from military education”, “Boy Scout of Japan in Taiwan” and “Taiwan Syonendan(少年團) under wartime system”. This research introduced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features stage by stage, showing Taiwan Boy Scout in Japanese colonial tim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it with development of Syonendan(少年團), even with Boy Scout movement in the whole world.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Taiwan Boy Scout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mphasizing the training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linkage and the military mobilization need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government-introduced social education groups”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adjustments and ethnic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After Boy Scout came to Taiwan, people from Japan and those who born in Taiwan can co-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and named on the same organization. So Japanese had to learn local languages and culture in Taiwan, which is the most different part from Boy Scout of Japan and colonial Boy Scout in the whole world. Governor's Mansion also used Taiwan Boy Scout in “Revitalizing Asia” and “Developing South-eastern Asia”, The continuing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y Scout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worth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 Boy Scout, Social education, Syonendan( 少 年 團 ), Body Training, Colonial education..

(6) 目錄 頁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少年團運動引進臺灣─從軍事教育開始的少年義勇團 第一節 第二節. 少年義勇團在臺灣的創立與發展 少年義勇團的訓練與活動. 第三章 世界少年團運動中的殖民地健兒─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 第一節. 第四章. 日本本土少年團的整合與加入國際少年團事務局. 12 12 22 30 30. 第二節 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的發展 第三節 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的訓練與活動. 37 48. 鍊成皇國少年─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少年團. 58. 第一節 第二節. 58 69. 內臺融和與皇民化─臺灣聯合少年團的成立與發展 促進南方共榮─臺灣青少年團下的少年團. 第五章 結論. 80. 附件一. 88. 〈少年團指導者實修所開設要項〉. 附件二 臺灣少年團、日本少年團與世界少年團運動發展比較年表. 91. 參考書目. 98.

(7) 表目錄 表 2-1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的少年義勇團 表 3-1 1932(昭和 7)年少年團日本聯盟臺灣加盟團列表 表 3-2 《臺中州統計書》中少年團體數與人數(1932-1941). 頁 頁 頁. 19 42 46. 表 4-1《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與少年團聯盟本部資料中,臺灣地區 加盟團人數與團數(1932-1940) 表 4-2 《臺北州統計書》中少年團數與人數(1939-1941) 表 4-3 《臺北市統計書》中少年團數與人數(1931-1941) 表 4-4 日治時期臺灣歷次全島野營. 頁 頁 頁 頁. 64 65 66 67. 表 4-5 臺南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的衛生救護課程. 頁. 69. 表 4-6《澎湖廳統計概要》中少年團數與人數(1932-1942). 頁. 73. 圖目錄 圖 1-1 1934(昭和 9)年團員搭設帳篷 圖 1-2 1934(昭和 9)年雙旗訓練與小隊旗. 頁 1 頁 1. 圖 2-1 1917(大正 6)年臺北少年義勇團的野外演習 圖 2-2 屏東少年義勇團奉迎 1923(大正 12)年 圖 2-3 1916(大正 5)年少年義勇團運動會. 頁 24 頁 25 頁 28.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3-5. 日治時期臺灣博物館館藏的童子軍帽(右)與童子軍皮帶(左) 頁 40 1925(大正 14)年樺山小學校結團式 頁 41 1934(昭和 9)奉迎的少年團員 頁 51 1933(昭和 8)年全島少年團指導者講習會(臺灣教育會主催) 頁 53 1931(昭和 6)年《世界一週スカウトの旅》(左)與 1938(昭和 13)年 《少年團世界大會に派遣されて其の日記の中から》(右)封面 頁 55. 圖 4-1《ヒトラ─ユ─ゲントの印象》1938(昭和 13)年. 頁 60. 圖 4-2 小林總督在全島少年團合同野營視閱少年團 1938(昭和 13)年頁 圖 4-3 臺灣青少年團團章(左:女子章 右:男子章)1944(昭和 19)年 頁 圖 4-4 臺灣青少年團結團式─南方共榮圈青少年行進 1942(昭和 17)年 頁 圖 4-5 〈臺灣青少年大會の壯觀〉1942(昭和 17)年 頁 圖 4-6 臺灣青少年團事務局組織圖 1944(昭和 19)年 頁 圖 4-7 嘉義郡國民學校少年團員的武道訓練 1942(昭和 17)年 頁 圖 4-8 擬戰訓練用地圖 1941(昭和 16)年 頁 圖 4-9 空襲下の救護法封面 1943(昭和 18)年 頁. 63 70 71 71 73 76 77 78.

(8) 圖 4-10 爆彈炸裂自保方法 1943(昭和 18)年. 頁 78. 圖 5-1 《訂正「Scout」的譯名》封面(戰後) 圖 5-2 健士通訊季刊 1996(民國 85)年. 頁 85 頁 86.

(9)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少年團,現稱為童軍,原文為 Boy Scout,由英國陸軍中將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857-1941)於 1907 年創立,是主張非軍事化,培養青少年品格與自 信的組織。1童軍是透過遊戲與戶外活動方式,希望培養青少年成為國家的理想 公民。目前有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有童軍活動。2 在中華民國童軍的歷史中,臺灣童軍運動始自於張忠仁先生於臺南師範學院 擔任校長時,成立童子軍實驗團。3然而,筆者在 2014 年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實習時,於博物館修復的日治時期影片《實寫全臺灣》中,4看見影片裡的少年, 頭戴闊邊帽、穿著襯衫、短褲、長襪進行營地建設、小隊集合與雙旗通訊訓練, 他們所穿著的制服,所從事的訓練和活動,與現在的童軍相當類似,使筆者對於 日治時期臺灣是否有童軍運動產生了疑問。. 圖 1-1 團員搭設帳篷。 資料來源:《實寫全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圖 1-2 雙旗訓練與小隊旗 資料來源:《實寫全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1. 貝登堡著,謝又華譯, 《童子軍運動的要義》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 年,頁 22。 貝登堡原著,謝又華譯著,《童子軍訓練原理》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在臺二版,頁 1。The Story of Scouting, World Scouting,網址:https://www.scout.org/scout-history(檢索日期:2018.06.21)。 3 郭廷銘, 《談早年臺灣童軍運動的發展》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2015.07 月,頁 12。 4 《實寫全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編號:2005.001.0170,影片規格:35mm,呎數:920,聲 音:密。(圖 1-1-圖 1-2 為影片片段)。 2. 1.

(10) 2016 年,筆者前往日本和歌山縣與當地的童軍團交流,發現目前中華民國 童軍歌曲中,有部分的歌曲其實是自日文歌而來。其中營火開始時必須歌唱的儀 典歌曲,也是救國團等公民訓練組織舉辦營火會時吟唱的主要歌曲《晚會歌》, 即是自堀内敬三於戰後初期作詞的日文歌曲《遠き山に日は落ちて》翻譯而來。 5 中、日文歌詞如下: 朋友們 遼闊的 今日事 明日事 微風涼. 大家看 天空中 不拖延 準備好 月光淡. 大陽已下山 星光多燦爛 已經都做完 心中沒掛念 夜色真好看. 大家來 圍成圈 歡樂在今晚 《晚會歌》 方純青作詞. Deorak 作曲6. 遠き山に 日は落ちて 星は空を 散りばめぬ 今日の業(わざ)を なし終えて 心軽く やすらえば 風は涼し この夕べ いざや 楽し まどいせん 《遠き山に日は落ちて》堀内敬三作詞 Deorak 作曲. 日文歌詞中譯: 在遠方的山,已經日落。 星星散佈在天空。 今天的工作已經結束, 心中感到輕鬆安心。 涼爽的夕陽晚風, 快來歡樂的圍成圈。 《在遠方的山,已經日落》堀内敬三作詞 Deorak 作曲 令筆者疑惑的是,在戰後初期政府積極消除日本統治記憶的背景下,這首源 自日本的歌曲竟在童軍活動裡作為儀典歌曲被傳唱,究竟作詞人具有什麼樣的背 5. 劉元孝,《怎樣舉辦戶外育樂活動》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編,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1963.02,頁 75。 6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 《最新童軍歌集》 ,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1976,頁 105。 2.

(11) 景,除了可以去瞭解日本的童軍歌曲,並且翻譯成中文還不被發現? 因此筆者 試圖尋找《晚會歌》的作詞者(或翻譯者)方純青的經歷。 方純青(1920-2012),又名方火爐,曾任中國童子軍總會副總幹事、童軍活動 中心總幹事、童軍供應中心總幹事等職務,推動各項童軍業務與服務員訓練,是 第一位在中國童子軍總會擔任高級專職童軍幹部的臺灣人。 方純青在戰後童軍最重要的建樹,是建立日本童軍(ボイースカウト日本連 盟)與中國童子軍的親密關係,他在 1956 年曾帶童子軍參與日本童軍第 4 次全國 大露營,在會後與劉元孝、朱其榮、劉明智參加日本童子軍中央實修所研習。71961 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派方純青與劉元孝前往日本,協助日本第 6 期木章訓練,這是 中國童子軍第一次協助外國辦理木章訓練,8他們也在同年得到日本童軍總會頒 發的かっこう(杜鵑)章。9在 1971 年率領將近 400 人的中國童子軍代表團搭乘軍 艦前往日本參與第 13 次的世界大露營(World Scout Jamboree),當中的各項事務 藉由方純青負責,這些經驗奠定至今中華民國童軍與日本童軍交流的基礎。10 方純青之所以可以負責對日交流的工作,跟他曾受過日本教育以及參與過 戰前日本的少年團活動有很大的關係。方純青出生在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的竹 南,對於《少年俱樂部》介紹的童軍活動很有興趣,但家鄉新竹州的竹南小學 校的少年團,他卻不能參加,成為他心中的遺憾。111933 年,14 歲的方純青前 往日本青山學院附屬中學(今青山學院大學附屬中學)就讀,並參加當地的救世 軍少年團(昭和六年(1931 年)成立,少年團日本聯盟第 1000 團)。12方純青於訪談 中表示,那是他在日本讀書時最期待也最快樂的時光,在澀谷小隊認識的死黨 都成了後來交往幾十年的好友。13在讀完初中部五年,中學部兩年後,便回到臺 灣,1940 年在高雄州公館公學校擔任教員心得,14但只有一年的紀錄。依照他. 7. 〈臺北市童軍大事紀〉 ,臺北市童軍會網站,民國 46-50,網址: http://history.tpscout.org/events.php?y=046 (檢索日期:2017.09.24)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東京: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1973,頁 296。 8 劉元孝口述,郭廷銘採訪, 〈訪中華民國第一位木章持有人─劉元孝 談早年臺灣童子軍運動〉 , 《童軍運 動的臺灣足跡》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2.04,頁 15。 9 かっこう章為戰後日本童軍總會的功勞章,是表揚對日本全國或地方的童軍運動有多年功勞的人。資料 來源: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資料編,表彰‧榮譽。 10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3。 11 方純青當時所看的《少年俱樂部》 ,應為大日本雄辯会(今講談社)在 1914 年創刊的月刊,主要是給小 學校後半階段至中學校前半階段的少年所看的刊物,內容包含小説、詩、漫畫、時事、文章投稿等等。戰 後更名為少年クラブ,1962 年結束,共 611 期。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 〈一日童軍、 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2。在戰前日本,童軍團被稱為少年團,後面內文會有說 明。 12 青山學院是由衛理公會創辦的私立學院,位於東京市外澀谷町。而救世軍為衛理公會的基督教青少年團 體,且代表者的職業為中學教員,應為青山學院附屬中學教員,綜上描述與方純青的描述一致,故筆者推 斷為該團。資料來源:少年団日本聯盟,《少年団日本聯盟加盟団名簿. 昭和 7 年版》 ,少年団日本聯盟, 1932,頁 20。 13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2。 14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昭和十五年》 ,臺灣總督府,頁 621。. 3.

(12) 個人的口述,後來他去擔任記者,戰後到臺北市教育局與靜修女中任教,15直到 1954 年開始擔任臺北市童軍會幹事,又開始參與戰後的童軍事務。16 由於少年團與童子軍皆是源自於英國的「Boy Scout」,使過去方純青參與少 年團的經歷,成為他在協助戰後中國童子軍在臺推動時,不管在童軍服務員訓練、 童軍歌曲翻譯與中日童軍交流上,都是重要的經驗。17 也因此,他與部分受過日本教育或是戰前曾受過少年團訓練的臺籍童軍領袖 們,參考許多日本童軍經驗,運用在戰後臺灣童軍運動的訓練當中。因此在臺灣 現行的童軍活動當中,有部分的儀典、活動與歌曲受到日本童軍文化的影響。 由於方純青的經歷,使筆者對於「少年團」一詞更加感到興趣。在字典《廣 辭苑》內對於〈少年団〉有這樣描述: 「【少年団】少年の集団組織。通例は、イギリスで創始され各国に 普及したボーイスカウト、少年の精神的‧身体的訓練を目的とする 団体。」 18 中譯:【少年團】少年的集團組織。一般來說,是指 英國創始並普及 各國的 Boy Scout,是以少年的精神與身體訓練為目的的團體。 因此,少年團與童軍都是指源自於英國的「Boy Scout」,也間接證明日本時 代臺灣曾有童軍運動的存在。而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當時在這片土地上的少 年團是如何發展的? 相對於日本母國的少年團活動,又具備什麼樣的特色?這 是本研究主要的問題意識。 筆者所欲探究的,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由英國「Boy Scout」訓練方法演變而 成的少年團,是如何在臺灣推行與活動?面對殖民統治的需要,少年團在訓練與 活動上與日本母國的差異有什麼樣的差異? 在面對不同時期國內外政治社會環 境的挑戰時,少年團的活動與訓練又有什麼改變。因此,本研究具體擬定的問題 有三: (一) 臺灣總督府引進與修正少年團(Boy Scout)訓練方法背景、動機與目的為何? (二)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運動的組織發展為何? (三)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相對於日本母國的活動與訓練特色為何?. 15.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2。 16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頁 22-23。 〈臺北市童軍大事紀〉 ,臺北市童軍會網站,民國 41-45、46-50,網址: http://history.tpscout.org/events.php?y=041 http://history.tpscout.org/events.php?y=046 (檢 索日期:2017.09.24) 17 方純青口述,王富民採訪,李珊紀錄整理,〈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方老〉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 , 頁 22-23。 18 新村出編,《廣辭苑第五版》 ,岩波書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頁 1326。. 4.

(13) 二、. 研究回顧. 本研究的時間起迄,自 1915 年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為開始,至 1943 年臺灣 青少年團解散為結束。雖然從少年團日本聯盟的《少年團加盟團名簿》來看,臺 灣第一個少年團為 1925 年成立的樺山少年團,19但是「臺灣日日新報」在 1915 年就報導「少年義勇團」組織少年進行組織訓練,並稱貝登堡是英國少年義勇團 的創始者,且在 1925 年前全臺各地已有多個少年義勇團成立。由於本研究主要 是討論由英國「Boy Scout」訓練方法演變成的少年團,且日本在少年團日本聯盟 成立前就有自發性的少年團活動,因此本研究以 1915 年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為 開始。20另一方面,雖然 1941 年臺灣聯合少年團與臺灣聯合青年團合併為「臺灣 青少年團」,21但因為青少年團的少年部在訓練與技術上延續了少年團的訓練方 法,因此本研究斷限在 1943 年臺灣青少年團解散結束。22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日治時期臺灣的少年團,為了論述的方便以及符合當時的 歷史實況,本研究將以少年團稱呼日治時期臺灣的「Boy Scout」。少年團是當時 由日本引進的青少年組織活動,因此研究回顧有必要分別探討有關戰前日本及臺 灣的少年團研究概況。. (一)日本方面 關於日本對於戰前少年團的研究,已經有完整研究與多樣議題的討論。在 少年團歷史的部分,日本童軍總會(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聯盟)為紀念「少年團 日本聯盟」成立 50 年,在 1973 年出版《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日本 Boy Scout 運動史),23本書對於日本「Boy Scout」運動起源,到少年團的出現、 發展、分裂、解散,到戰後日本在 GHQ 管理下,重整成立日本童軍總會後的 發展歷程做了概要的介紹,且呈現日本從戰前到 1970 年代以前「Boy Scout」 運動的發展脈絡。在本書當中有提及當時臺灣有舉辦指導員講習與全島大露營 等等活動,可以由本書看見戰前臺灣少年團部分的活動概況。 2018 年,五十野和男將戰前的日本少年團資料整理出版《日本の少年団運 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日本的少年團運動─從資料看黎明 期的 Scouting)一書,24本書除介紹 2018 年以前尚未公開的少年團資料,也整理 了除少年團外,包含:少年會、青年會、子供會、少年軍團…等等戰前受「Boy 19. 少年團日本聯盟 編,《少年團日本聯盟加盟團名簿 昭和七年版》 ,少年團日本聯盟,1932,頁 60。 〈英の少年義勇團創設者ベードンバウエル將軍〉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2-21,日刊第 7 版。 21 〈昭和 16 年訓令第 154 號 臺灣青少年團設置要綱〉 , 《臺灣總督府府報》4380 號,臺灣總督府, 1941.12.30,頁 177-178。 22 〈昭和 18 年訓令 95 號 於昭和 18 年 4 月 24 日起廢止昭和 16 年訓令第 154 號。〉 ,《臺灣總督府府 報》316 號,臺灣總督府,1943.04.24,頁 132。 23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東京: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1973。 24 五十野和男, 《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 ,日本スカウト切手‧メモラ ビリアクラブ,2018。 20. 5.

(14) Scout」運動影響之少年團的史料,可看見「Boy Scout」運動在日本發展初期, 有各樣的翻譯名稱與進行方式,是到 1922 年「少年團日本聯盟」成立才有全 國統一的組織,呈現早期日本少年團運動的多元性。 在學術論著上,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在 1996 年為紀念日本童軍總 會(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聯盟)設立 50 週年所寫學術專書:《少年団の歴史─戦 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少年團的歷史─戰前的 Boy Scout 與學校 少年團),25該書對戰前日本少年團的歷史源流進行整體性的討論。 這本書介紹了戰前日本少年團的發展,書中提到,少年團是在英日同盟體 系下所引入的青少年教育方法,在一戰後國際主義的風潮下,加入國際童軍組織, 由後藤新平擔任「少年團日本聯盟」首任總長,其後發展出「健兒教育」方法與 「三大制度」等訓練方法。到了 1920 年代後期,由於經濟大恐慌下導致軍部權 力的擴張,少年團內部支持軍部的力量也跟著抬頭,也進而影響到少年團的教育 方針。二二六事件軍部取得了少年團組織的主控權,訓練方法也從原本參考英國 的「Boy Scout」運動,變成參考希特勒少年團,逐步成為國家訓練青少年從事軍 事活動的團體。 戰爭爆發後,少年團成為總力戰體制下的一部份。因受到武士子弟培育法 的影響,日本發展出不同於歐美 Boy Scout 訓練的特色。但在二戰戰敗的緣故, 日本被迫放棄戰前部分少年團的訓練方法,在受到 GHQ 的監督下重新成立日本 童軍總會,1951 年回歸世界童軍運動。 該書完整概述戰前日本本土少年團的興衰以及與世界童軍的關係,對於理 解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運動的發展堤供了背景知識與歷史脈絡。 進入到 21 世紀後,陸續又有圓入智仁、26阪下朝一、27昆野伸幸、28孫佳茹 等研究者,29持續進行少年團的研究。圓入智仁從少年團運動與日本海軍的關係, 探討日本海洋少年團運動對於社會教育的影響。阪下朝一從少年團日本聯盟的組 織與活動,探討少年團日本聯盟在日本少年團運動當中的角色。 昆野伸幸則從 二荒芳德的國家神道思想來探討二戰前少年團所建構的國家意識與認同。孫佳茹 則對於滿州國童子團與中國童子軍和少年團日本聯盟之關係,以及介紹其組織與 課程之內容等等進行介紹。30日本對於少年團的議題有相當多樣的課題與討論, 其中較著重在於軍部與社會教育的關係,還有國際交流等等的課題。. 25. 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 《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東京:萌文社, 1996。 26 圓入智仁, 《海洋少年団の組織と活動 戦前の社会教育実践史》。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2011。 27 阪下 朝一, 〈「少年団」と「少年団日本連盟」-組織と活動の研究-〉 ,收於《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 会情報研究科紀要》No. 4, 1-13,2003。 28 昆野 伸幸, 〈二荒芳徳の神道思想と少年団運動 (特集 大正・昭和前期の神道と社会)〉, 《明治聖徳記 念学会紀要》(51), 374-383,2014。 29 孫佳茹, 〈中華民国時期における日中ボーイスカウトの国際交流に関する─考察上海南洋大学童子軍 の日本訪問に焦点をあてて〉 , 《早稻田教育評論》第 28 卷第 1 號,2014,頁 135-146。 30 孫佳茹, 〈満洲国」における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の展開(1932-1937 年) ─「満洲国童子団」に焦点 を当てて〉 , 《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 18 号,頁 33-41,2010 年。. 6.

(15) 以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為主題的文章,目前所知僅有橋本有紀子的《日本植 民地下の臺湾の少年団》(中譯: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的少年團)。31這是一篇文章 的出版年份不詳的論文,存放於吳三連臺灣史料中心。 橋本從少年團日本聯盟與學校少年團在臺灣的起源與發展,觀察臺灣少年團 運動的發生,並著重在考察皇民化與少年團教育之關係,討論少年團日本聯盟與 戰時體制的青少年團在母國與殖民地之間發展的比較。橋本認為少年團為適合推 動青少年皇民化的訓練團體,不僅補足了學校齊一化教育的缺點,也因為少年團 是小學校與公學校都可以參加之組織,即達到內臺一體,是一個體現忠於皇國的 精神教育目標的團體。 另外,橋本認為臺灣並沒有像日本本土一樣有少年團與學校少年團的衝突, 因為臺灣的少年團是以學校發展為主。最後認為這樣的皇民化教育確保了在戰時 體制下徵兵與南方政策有足夠可用的人員。然而,本篇文章花超過一半以上的篇 幅在介紹臺灣的教育制度與英國「Boy Scout」的發展,對於少年團所提並不多, 主要引用《臺灣教育》與《少年團研究》的資料為主,口訪的資料也無法看出日 治時期少年團在臺灣具體的活動樣貌,因此還有許多需要補充與重新討論之部 分。. (二)臺灣方面 臺灣學界目前尚未有以少年團為主題探討的論文。現有的研究成果將少年團 議題置於地方學校的課外活動進行討論。 蔡元隆的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思想掌控及學校生活之研究〉 當中,32 對於少年團的背景有基本的介紹。該文從口述訪談與文獻進行分析,呈 現 1930 年代至 1940 年代間嘉義地區公學校如何在學校生活當中塑造符合國家 需要的精神和價值觀,而少年團活動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該研究運用口述歷史訪 談呈現少年團在公學校推展的實況。 當時的少年團活動主要是以有錢人的孩子在參加的活動,33受訪者認為少年 團與現在的童子軍是一樣類型的團體,主張日行一善與服務,並會去露營與野外 活動,且制服很有威嚴,可見當時少年團的人數雖少,但參與成員的家庭背景擁 有較高的社經地位。 張中元的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原住民學校初等教育之研究-以呂家公學校 (1905-1945)為例〉當中,34提到呂家公學校是一個以招收蕃人(現稱原住民)學 生為主的公學校,該研究介紹了呂家公學校少年團的發展概況,分析日本時代的. 31. 橋本有紀子, 《日本植民地下の臺湾の少年団》 ,お茶の水女子大學,出版年份不詳。 蔡元隆,〈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思想掌控及學校生活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33 蔡元隆,〈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思想掌控及學校生活之研究〉,頁 118。 34 張中元,〈日治時期原住民學校初等教育之研究. -以呂家公學校(1905-1945)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2. 7.

(16) 教員如何藉由少年團方法,訓練原住民青少年從事學校內外的服務工作,呈現日 治時期原住民在學校參與課外活動樣貌。該研究提及呂家公學校少年團曾參加過 全島大露營等區域少年團的活動,可見當時少年團訓練也曾在原住民教育上被應 用,也可以與全島其他地區的青少年一同活動。 綜觀目前臺灣與日本的少年團研究成果, 日本方面主要是從社會教育的角 度去探討少年團相關議題,以少年團作為研究對象,討論戰前政治社會對於青少 年教育的看法,藉以窺看當時政治與文化教育與軍國主義或是國際主義之間的關 聯。在臺灣方面則將少年團視為學校教育的課外活動,在討論學校與地方社會的 案例研究時被提及,既有研究主要介紹少年團對於地方社會教化的功能,以及瞭 解參加人員的組成與活動內容,將其視為學校教育的一環。 日本方面雖然對於少年團歷史源流已有相當程度整理和討論,但以殖民地少 年團為主題的研究還有許多討論的空間。臺灣方面,現階段主要討論當地學校與 地方社會和少年團的關係,尚未有研究討論臺灣整體少年團的發展。因此,筆者 希望藉由分析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的發展歷程,以期能充實日本殖民地少年團歷 史的研究,並希望對日治時期臺灣青少年社會教育史研究能有所貢獻。 另一方面,在戰後臺灣,中華民國政府藉由童軍課與童軍組織來組訓青少年, 因此許多臺灣人都曾經歷在學校上過童軍課與參加過童軍露營,然而學校內所交 受的童軍,大多是藉由「中華民國童軍」來看臺灣「Boy Scout」運動的歷史發展,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的歷史,補充臺灣「Boy Scout」運 動的歷史發展。增進有過童軍經驗的人們對於臺灣「Boy Scout」(童軍)運動歷史 的認識。. 三、. 研究方法與史料. 本研究將藉由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檔案、期刊文章、書籍與報紙等各種史料 解讀中,試圖呈現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活動之面貌。透過史料的蒐集與分析,將 對少年團運動引入臺灣的過程、活動內容、與總督府之間的互動關係,指導員與 參加人員人流背景,以及在進入戰爭時期後,少年團活動內容的轉變與青少年團 合併後的活動情形等進行分析與探討。 由於戰前日本有國家主導的少年團組織─「少年團日本聯盟」,因此本研究 會以少年團日本聯盟的資料作為戰前少年團歷史的背景參考資料。 少年團日本聯盟(戰後稱為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中譯為日本童軍總會) 是戰前管理日本少年團事務之團體,也是由國家所支持的「Boy Scout」運動組 織,少年團相關的課程、教材、典章等等,皆由少年團日本聯盟訂定,可以視為 日本政府在少年團運動上所認定的標準和規則。 在少年團日本聯盟的資料當中,其中戰前少年團日本聯盟機關誌《少年團研 究》,是主要介紹戰前日本各地區的少年團活動,以及參與成員對於少年團運動. 8.

(17) 發展的討論,相當程度代表官方在少年團相關議題上的立場,因此本研究有參考 《少年團研究》內有關臺灣少年團相關之文章。 戰後的日本童軍總會(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聯盟)將戰前日本本土資料,包括: 加盟團名簿、課程教材等,保存相當完整,素材多樣,且有進行整理與研究。因 此,這些少年團日本聯盟的資料將作為本研究主要的背景參考,本研究也將以少 年團日本聯盟相關資料當中,有關臺灣的內容,作為重要參考資料。 除了少年團日本聯盟的相關資料外,筆者將史料依類型分為官方檔案、報章 雜誌、相關專書、政府出版品與統計書以及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 (一) 官方檔案 臺灣總督府檔案有 8 筆關於少年義勇團與少年團運作相關的檔案,另外還有 少年團指導者實修所講師任命檔案 10 筆與少年團臺灣地方實習所講師慰勞金支 給 6 筆,由於少年團與少年義勇團皆為社會團體,官方檔案本身不多,但也可以 看見總督府某種程度上必須協助少年團的事務,尤其是在指導者訓練的部分。 由於大部分的少年團指導員或是教練皆有擔任公職、教職與軍職,故在人流 的考察上面,《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還有各地方國民小學所藏之日治時期學校檔案與活動紀錄,少年團是一 個與初等教育密切接觸的社會教育團體,留存於校園的檔案與當時少年團活動實 況更為接近,也是本研究參考的重要資料。 必要時會參考日本中央政府的公文書與「帝國議會議事錄」內有關於少年團 的紀等,也將作為歷史背景的參考。. (二) 報章雜誌 本文主要參考的報紙是《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是 1898 年在當 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授意之下,由日人守屋善兵衛併購《臺灣新報》與《臺灣 日報》而成,以日文為主,部分內容輔以漢文,是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最長壽、 版面內容最豐富、同時也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藏有 1928 則關於少年團與運動相關的報導,涵蓋時間自 1914 年至 1943 年。除了新聞報導之外,包含少年團的活動通知、活動內容、影 像等資訊。由於各報導的間隔時間短且內容多樣,可以藉由《臺灣日日新報》看 出少年團運動在臺灣變遷的連續性。 除《臺灣日日新報》之外,也會參考其他的報紙史料,如《朝日新聞外地版》 從 1936 年至 1943 年則有 16 篇與臺灣少年團相關報導,包含中日戰爭時臺灣少 年團代表前往中國上海慰問一事,也刊載於《朝日新聞外地版》中。因此,必要 時也會參考除《臺灣日日新報》外其他報紙資料。. 9.

(18) 雜誌與期刊的部分,少年團屬於日治時期的社會教化組織,加上與青年團也 相當程度的聯繫和合作 ,因此在臺灣的少年團活動紀錄與相關文章,會出現於 《臺灣時報》、《臺灣教育》,以及青年團出版的相關雜誌,如:《臺灣青年》、 《向陽》等期刊當中。 這些資料呈現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區的少年團活動,並更加貼近少年團員的生 活,不僅更進一步了解少年團的活動與訓練,也呈現少年團和地方社會的關係。 其中石川彥太郎 1929 年於《臺灣時報》發表的〈少年團經營の實際〉一文 中,對當時臺灣的少年團運動進行了概況的介紹,包含參與情形、進程與技能章 的內容、少年團分布以及對於臺灣少年團發展的展望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三) 相關專書 日本在推動少年團運動時,翻譯並書寫了相當數量的少年團書籍,如:《少 年團教範》、《少年團研究》、《少年團概論》等書,這些書記載了少年團的活 動方法,組織規範、歷史源流、精神價值…等資訊,可更加瞭解少年團成員對於 少年團運動的詮釋和訓練標準,從中看見當時少年團指導員眼中的理想身體。 由於本研究是以臺灣少年團為中心,因此會優先使用當時在臺灣確認有通行 的書籍。其中田村保《世界一週スカウトの旅》(世界一周 Scout 之旅)是臺灣的 少年團成員參與國際少年團活動,和其他國家的少年團交流的整理記錄。 田村保為臺北市樺山小學校少年團的指導員,1929 年少年團國際大會(World Scout Jamboree)時的遊記與大會期間的回憶錄。可以說是由在臺居民的角度去觀 看世界各地文化,並呈現臺灣少年團活動者對於少年團運動想像的書籍。. (四) 政府出版品與統計書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皆有出版要覽與概要,如:《臺灣社會教育概要》、各州 的社會教育要覽(如:臺中州社會教育要覽、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與統計報告書 (如:臺中州統計書、臺北州統計書),瞭解在官方紀錄下的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 之發展概況。這些資料主要包含了各年度對於少年團活動的解釋、參與的人數與 指導員數量等等,對於統計團體消長來說,是重要的數據。. (五) 日記與口訪記錄 如《內海忠司日記》等日治時期臺灣重要人士的私文書當中,窺看當時的在 臺灣生活的人們對於少年團的看法與所參與的活動概況。另外中華民國童軍於百 周年出版的《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資深童軍訪談錄》當中,35有部分曾參與少年 團的童軍服務員的採訪紀錄,與既有先行研究的口述訪談紀錄,都將作為參考。 35. 中華民國童軍創始一百年慶祝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 《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資深童軍訪談錄》 ,臺. 10.

(19) 簡言之,本研究將藉由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檔案、書籍、報紙、期刊文章、 日記等史料解讀中,試圖呈現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活動之面貌。. 四、. 章節安排. 本研究在緒論結論之外,將少年團運動在臺灣的發展依時序分為三個主要部 分: 第二章「少年團運動引進臺灣─從軍事教育開始的少年義勇團」探討少年團 訓練方法如何藉由少年義勇團帶入臺灣,進而瞭解統治者引進的目的以及少年義 勇團在臺灣訓練與活動。1915 年成立的少年義勇團是由軍官來訓練小學校學生 的組織,它有少年團運動具備的宣誓、規律、銘言,也具有自軍隊斥候發展出的 身體訓練與獨立生活方法,來訓練青少年成為理想的國家公民。 對於 20 世紀初的西方與日本來說,少年團都是相當新穎的教育方法,也可 增加國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雖然少年團創始人貝登堡強調,少年團訓練是要訓 練「平和的斥候」,但由於訓練方法源自於軍隊訓練,被視為軍國民教育的變體。 因此一開始所推廣的少年義勇團,目的是要培養青少年的軍事教養。 第三章「世界少年團運動中的殖民地健兒─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探討第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少年團運動開始推廣世界和平的概念,在少年團日本聯盟 成立並加入國際少年團事務局後,少年團日本聯盟也在臺灣總督府的支持下,有 計畫的在小、公學校成立少年團,並發展出具有臺灣特色的少年團活動與訓練。 本章也將一併探討 1920 年代後期至 1930 年代,臺灣少年團與日本內地和其他國 家地區少年團的交流狀況。 此時期的少年團強調培養良好市民,非軍事化與國際化,對於日本與殖民地 臺灣的少年團活動帶來相當程度的改變,在臺灣的青少年在此時有機會與其他地 區的少年團交流。 第四章「鍊成皇國少年─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少年團」討論臺灣少年團在進入 戰時體制後,從臺灣聯合少年團走向青少年團,逐漸失去「Boy Scout」運動的元 素,轉變為鍊成組織與軍事後勤團體,本章將談討臺灣少年團其中轉變以及變成 青少年團的過程,進而探討戰時體制下的少年團的活動以及練成訓練。. 北: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2。. 11.

(20) 第二章 少年團運動引進臺灣─ 從軍事教育開始的少年義勇團 本章探討 1914 年開始到 1920 年代初期之間,少年團運動引進臺灣之發展歷 程與活動概況。1910 年代初期,日本的青少年團體除了傳統的若者、鄉中等自幕 府時代以來演變而成的「青年團」等青少年團體外,也受到國際基督教青年會 (YMCA)與本研究所提到的「Boy Scout」運動等從自西方而來青少年團體與訓練 方法影響。36其中「Boy Scout」運動的訓練方法,在當時的日本本土被廣泛採用, 包含教師、基督教團體、軍人等等,皆有運用「Boy Scout」運動的訓練方法,來 組訓當時的青少年。 本時期引進臺灣的少年團運動團體稱為「少年義勇團」,是一個以軍事訓練 為主來達到身心鍛鍊的青少年組織,並奉乃木希典為日本少年義勇團的首位倡議 者。37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日本得知歐美各國將青少年投入戰爭工作後,臺 灣總督府陸軍部與在鄉軍人會等團體,希望藉由「Boy scout」訓練來充實日本少 年的教養,其中軍隊受到乃木希典的影響,更加重視軍事教養。381915 年,「少 年義勇團」在臺灣成立,目的是讓學校兒童在課外進行軍事預備訓練,並在總督 府與部分在臺陸軍軍官的支持下,在全臺各地設立少年義勇團。本時期臺灣少年 義勇團的訓練,包含:射擊訓練、狩獵、衛生講話與救急法等活動,本章除呈現 此時期臺灣的少年義勇團活動概況,也將探討同期殖民地臺灣的少年義勇團,相 對於日本內地的少年團運動特色為何。. 第一節 少年義勇團在臺灣的創立與發展 一、 少年團之起源 Every boy should prepare himself, by learning how to shoot and to drill, to take his share in defense of the Empire, if it should ever be attacked. If our enemies saw that we were thus prepared as a nation, they would never dare to attack, and peace would be assure. 39 Robert Baden-Powell. 36. 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 《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 ,頁 88-89、132135。 37 臺灣教育會, 《臺灣教育沿革誌》 ,臺灣教育會,1939,頁 1080。 38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灣教育會,1939,頁 1079。 39. Baden-Powell, R.S.S. 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8. p.277 . 12.

(21) 中譯:每個男孩都應該準備好自己,藉由學習如何射擊與操練,並負起分擔 帝國防衛的責任,如果在她被攻擊的時候。假如我們的敵人們看見這樣全力 準備的民族,他們絕對不會貿然進攻,而和平也得到保證。 羅伯特‧貝登堡 1899 年,南非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與川斯瓦共和國(Republic of Transvaal)等波耳人(荷裔南非白人)國家向英國宣戰,爆發第二次波耳戰爭 (Second Boer War1899-1902)。40雖然英國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但是長期的戰 爭讓大英帝國財政產生嚴重的負擔,引起國內輿論強烈的批評。此外,在戰爭 期間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37-1901 在位)去世。這些多重的打擊使英 國人民對於大英帝國的發展產生了危機感。41 在第二次波耳戰爭中,英國陸軍上校羅伯特‧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 1857-1941,以下簡稱貝登堡) 派駐於交通要地梅富根城擔任指揮官,率領軍 人與武裝民兵合計僅 1000 人,於梅富根城包圍戰(Siege of Mafeking)中鎮守梅 富根城 217 日(1899 年 10 月 13 日-1900 年 5 月 17 日),最終等到援軍抵達, 協助英國取得戰役的勝利。由於貝登堡扭轉戰爭情勢,因此成為戰爭英雄。而 在包圍戰期間,貝登堡組訓梅富根城內的青少年,進行急救、偵查、通訊等戰 務後勤工作,這些訓練的方法與經驗也成為後來少年團訓練方法的元素之一。 42. 1904 年 4 月 30 日,貝登堡應基督少年軍(The Boys' Brigade)創始人威廉‧ 亞力山大‧史密斯的邀請,去視察基督少年團的一次遊行,他看見當時基督少年 軍穿著軍服,手持武器的樣子感到憂鬱,他懷疑青少年全部比照軍隊的方式來 進行訓練真的好嗎?因此貝登堡決定幫助青少年團體,尤其是基督少年軍,設 計一個新的活動方式,以期改善青少年團體的訓練方法。43他所希望的青少年 是能適應殖民地各樣環境,還能夠彼此幫助,在帝國各地成為協助國家的和平. 40. 日文譯為英土戰爭、南阿戰爭,本文以波耳戰爭稱。關於波耳戰爭與英國陸軍改革的部分可參考張倚 齊,〈英國陸軍與南非戰爭(1899-1902)〉 ,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01。 41 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 《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 。東京:萌文社, 1997,頁 22。 42 英國童軍總會著,王建華、張關林、夏伯銘譯, 《世界童軍百年 An Official History of Scouting》 , 香港:三聯書店,2007,頁 20-23。 43 基督少年軍於 1883 年 10 月 4 日由威廉·亞力山大·史密斯爵士(William Alexander Smith,1854-1914)於蘇 格蘭格拉斯哥自由教會神學院禮拜堂成立,其精神為:「於青少年人之間,擴展基督的國度,同時促進服 從、虔誠、紀律及自愛等良好行為,以達成基督化的人格。」他相信團體精神和軍事紀律融合在宗教活動 中,將更有助於教導兒童。以此教導教會的青少年。資料來源:香港基督少年軍官網─發展與起源,網 址:https://www.bbhk.org.hk/about.php?classid=2。五十野和男編著, 《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 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 ,日本スカウト切手‧メモラビリアクラブ,2018,頁 12。ボーイスカウト 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東京: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1973,頁 9。柯保羅, 《香 港童軍百年圖史》 ,香港童軍總會,2012,頁 13。. 13.

(22) 斥候(Peace scout)。44因此,貝登堡認為藉由斥候訓練以及自身在海外生活的經 驗,能提供適合所有少年團體使用的活動項目。45 貝登堡為了測試這個新的活動是否適合所有青少年,在 1907 年 7 月 29 日 至 8 月 9 日這 12 天間,集結 22 名中產階級與勞動者的子弟,於白浪島(Brownsea Island)進行實驗露營,這次露營也被視為世界少年團運動的起源。46 隔年(1908 年),貝登堡將實驗露營的成果,結合自身在南非、印度等殖 民地進行軍事經驗,以及在梅富根城包圍戰中對青少年進行組織訓練內 容,寫成《Scouting for Boy》。 47在《Scouting for Boy》出版後,英國國 內開始自主成立少年團組織,世界各地也出現自發性組織少年團體。 當時的日本駐英公使秋月左都夫,可能認為「Boy Scout」運動與日 本傳統的武士子弟訓練方法相當類似,且覺得「 Boy Scout」運動是日本 值得參考的新教育方法,在報告中這樣提到: 「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は騎士道精神に のっとって(則って)い ること、とくに日本の武士道も取入れしている 。 48」 中譯:「「Boy scout」」運動以騎士精神為準則,特別也採用 日本的武士道。 因此,時任文部大臣 的牧野伸顕命令沢柳政太郎進行調查, 並委託 教育家研究,思考少年團方法運用在日本青少年教育的可能性。同(1908) 年,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北条時敬前往倫敦參加萬國道德會議,於旅 英期間考察英國少年團運作,並將少年團有關的書籍與制服配件等寄回 日本。北条返回日本後,隔年 (1909 年)在廣島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 的校外活動中採用少年團方法,這個少年團被視為是日本少年團運動的 起源。49此後,日本各地陸續成立「 Boy Scout」運動相關的組織,包含東 京的「東京少年團」、靜岡的「少年軍團」以及大阪基督教青年會的「 Boy Scout」等團體陸續成立,包含軍人、教師、基督教團體等運用「Boy Scout」 訓練方法,開始在各地培養少年,日本本土呈現多元並立的樣貌。 50. 44. Baden-Powell, R.S.S Scouting for Boys: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8. pp.299-300 . 45. 英國童軍總會著,王建華、張關林、夏伯銘譯,《世界童軍百年 An Official History of Scouting》 , 頁 30。 46 五十野和男編著, 《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 ,頁 13。 47. Baden-Powell, R.S.S.. Scouting for Boys: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 page 1012。生駒高常,〈少年團訓練の精神〉,《臺灣時報》,臺灣總督府,1926 年 4 月刊,頁 30。 48.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頁 32。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頁 32。 50 關於 1910 年代初期日本各地少年團的介紹,可參考《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頁 45-62。資料來 源: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頁 45-62。 49. 14.

(23) 1910 年,陸軍參謀本部翻譯官榎本愃太郎將《 Scouting for Boys》 翻譯為《少年兵團》, 51作為軍部的參考資料。1910 年至 1922 年間,陸 軍部陸續出版少年團運動相關的書籍,顯示當時陸軍軍部關注少年團訓 練方法以及青少年訓練。 52 1911 年,乃木希典前往英國訪問,與貝登堡會面,並參訪英國少年團的 訓練,而感觸良多,隨後,他命令陸軍少將伊崎良凞組織少年團。53於 1913 年 (大正二年)設立東京少年軍,其教育目的包括:講話教練、以養國民軍事修養 等。其後,大阪少年義勇團、京都少年義勇團等聲稱以「Boy scout」訓練方法 組成而陸續成立。 要言之,日本的少年團運動受到英國「Boy scout」運動深刻的影響,日本 引進者將「Boy Scout」精神與日本的「武士道」做出了連結,對於當時朝向文 明開化的日本而言,更有助於國家對青少年進行軍事教育。.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Boy scout」運動引進臺灣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運用「Boy scout」訓練方法,組織青 少年投入戰爭之支援工作。此時的日本也注意到「Boy scout」訓練是可以有效動 員青少年投入戰爭的訓練方法。54這樣對少年進行軍事教練的概念,也在此時影 響臺灣。1915 年 2 月,《臺灣日日新報》以〈少年義勇軍軍國の急務〉(少年義 勇軍軍國之急務)為主題,報導少年團運動以及少年義勇軍在一次大戰時的發展 概況,55 明確提及少年義勇軍起自英國陸軍中將羅伯特‧貝登堡所創立的「Boy scout」,受到先進國家的採用,並以優勝劣敗的進化論觀念,認為英國少年義勇 軍是一種改良國民的運動;不過,在報導中也提到少年義勇軍並非把少年帶入戰 場,對於國家而言,少年義勇團的用意是培養良善的國民,而且在「和平人道之 戰」(平和人道之戰)時時刻刻覺察,沒有一個先進國家能缺席這個戰爭。56另外, 在漢文版〈少年義勇團之組織〉一文中,介紹少年義勇團如下:. 51. 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 《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 ,頁 75-76。 五十野和男編著, 《日本の少年団運動─資料に見る黎明期のスカウティング》 ,頁 44。 53 《臺灣教育沿革誌》的 1079 頁描述本段內容時寫創立東京少年軍的人為伊勢少將,應為誤植。資料來 源: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 ,臺灣教育會,1939,頁 1079-1080。ボイー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ボイースカウト運動史》 ,ボイースカウト日本連盟,1973,頁 34-35、46。 54 ボーイスカウト日本連盟, 《日本ボーイスカウト運動史》 ,頁 45-46 55 〈少年義勇軍 軍國の急務〉,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2.20,日刊第 7 版、1915.02.21,日刊第 7 版、1915.02.22,日刊第 5 版、1915.02.23,日刊第 7 版、1915.02.24,日刊第 7 版、1915.02.25,日刊 第 7 版、1915.02.26,日刊第 7 版、1915.02.27,日刊第 7 版、1915.02.20,日刊第 8 版、1915.03.01, 日刊第 7 版、1915.03.02,日刊第 7 版。 56 〈少年義勇軍 軍國の急務〉,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3.01,日刊第 7 版。 52. 15.

(24) 「田所普通學務局長曰:57歐洲諸國,組織少年義勇團,教育界並 政治界,深為注意,此次大戰以來,其效果極為顯著。本邦東京大阪 等,雖亦組織義勇團團體,然適當監督之下,由少年時代的,施以國 民軍隊之教育,甚為緊急。在當局近將調查此事,計畫務使各地方, 獎勵組織此團體云。」 58 由此可知,當時日本將「Boy scout」運動視為少年時代施行國民軍隊教育的 組織,且對於戰爭動員有所幫助,因此被翻譯為「少年義勇軍」或是「少年義勇 團」。也因此,在臺灣的日本軍人以及官員,開始組織少年,成立少年義勇團。 1915 年 4 月,以臺灣鐵道部員子弟為主的少年義勇團首 先成立,59團 長由鐵道部技師音羽守擔任,指導員為鳥山氏,組織鐵道部少年子弟成立 少年義勇團,從小學三年級至高等科二年級之間,設定類似軍隊般的階級, 並建立團內的進級方法,派任班長來整頓團隊秩序。這個少年義勇團的宗 旨是「大勇を尊ふ」(遵從大勇), 60五個團隊需共同遵守的規範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親の命令に從ふ。 兄弟仲よくする。 友達同士禮義を重ずる。 善く勉強する。 愉快に運動する。. 中譯: (一) 遵從父母的命令 (二) 兄弟友好 (三) 朋友彼此重視禮義 (四) 努力學習 (五) 愉快的運動 61. 57. 田所美治(1871-1950),時任文部省普通學務局局長。資料來源:〈文部省普通學務局長田所美治(臺 灣教育ニ關スル調查囑託) 〉 ,典藏號:00002471038X003,冊號:舊冊號:2471/新冊號:2471, 《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大正四年保存第十二卷》 ,1915,頁 195-201。 58. 〈少年義勇團之組織〉,《臺灣日日新報》,1915.02.23,日刊第 5 版。. 59. 〈少年義勇團 鐵道部子弟にて組織す〉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4.28,日刊第 7 版。 「大勇」一詞源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 〈少年義勇團 鐵道部子弟にて組織す〉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4.28,日刊第 7 版。 61 〈少年義勇團 鐵道部子弟にて組織す〉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4.28,日刊第 7 版。 60. 16.

(25) 1915 年 6 月,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首任團長為當時臺灣總督府陸軍參謀長 木下宇三郎,62團員是以高等小學校與附屬小學校高等科的學童為主,共 170 人。 63 該組織所制訂的團則如下: (一) 名稱:本團(名稱是)臺北少年義勇團。 (二) 目的:本團以鍛鍊少年身心,資軍事思想之養成為目的。 (三) 團員:本團由臺北高等小學校並尋常小學畢業者中之希望者(符合資 格的志願者)。由校長推薦採入團員,但團員滿十七歲以上者為名譽團 員。 (四) 職員:本團置團長一名,幹事若干名。但幹事人數,必要時由幹事會 決議,得團長之許可,予以增減。團長:本團團長由臺灣總督府陸軍 參謀長擔任,團長任一切團務之處理。幹事:本團幹事由團長指名, 幹事輔佐團長擔任實行。 (五) 協議會:本團由團長指名,置協議員若干名。協議員依團長指示(召 集),開協議員會議,應團長之諮詢。 (六) 贊助員:本團由團長指名,推薦(臺北)市內官民有志者若干名,為贊 助員。 (七) 團員教育:本團團員別(另)照規定教育之要項。 (八) 團員守則:本團員嚴守如左(本文為以下)規則: 第一綱領 一、團員片刻不可忘為日本男子。 一、團員遵奉教育勅語。 一、團員遵奉下賜軍人之勅諭。 第二要目 一、團員須服從長上,進而扶助弱者。 一、團員須避虛偽,進而殉公。 一、團員須尊勇敢,進當困苦。 一、團員以謙讓為旨,進而濟人之美。 一、團員須快活熱心,進行善事。 (九) 團員之賞罰:團員賞罰經幹事會之決議,由團長行之。64 從以上組織團則,可見臺北少年義勇團與臺灣總督府陸軍部的關係是相當密 切的,小學校校長具有選拔團員的權力,團長則是由臺灣總督府陸軍參謀長擔任, 代表臺灣總督府陸軍部直接掌握少年義勇團的訓練。另外,在要領與綱要當中強 調愛國家、遵奉教育敕語與下賜軍人敕語等內容,可見當時少年義勇團的訓練, 62 63 64. 寺島源藏, 〈臺北少年義勇團に就きて〉 , 《臺灣教育》n169,1916.07,頁 42。 寺島源藏, 〈臺北少年義勇團に就きて〉 , 《臺灣教育》n169,1916.07,頁 43。 〈臺北少年義勇團 內地人尚武教訓如是〉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5.28,日刊第 6 版。. 17.

(26) 是為了培養日本少年具備軍事素養與能力的組織,並由軍隊掌控課程內容與訓練 方向。 《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提到: 以上團長暨實行機關之協議會幹事,皆以國民教育及軍隊教育有關係 人士。…養成國民將來出於戰場為軍人不可缺之精神,組織者所最宜努力 之處。…惟觀歐洲英軍之實力及德國內之動員皆負於少年義勇團及社會軍 事的教育之力為多,是不待論云。65 總之,第一次大戰時歐洲各國對於青少年在軍事上的動員,以及軍國民教 育的風潮,使日本政府認為「Boy scout」運動是對青少年進行國民軍事教育的 重要方法。因此,為了讓當時日本也能學習西方國家組織青少年的這種方法, 在臺灣的官員以及軍隊努力下,陸續成立少年義勇團。 由於臺灣的少年義勇團被引進時,跟武士道有程度的連結,因此團則、綱 領與要目受到「武士道」的影響,其遵奉的價值與天皇制國家觀念有密切關係。 對於當時的殖民者而言,少年義勇團所訓練出來的青少年,是具有愛國心與軍 事修養的日本國民。. 三、臺灣各地陸續設立少年義勇團 1915 年,鐵道部少年義勇團與臺北少年義勇團成立後,臺灣各地也醞釀成 立少年團。1916 年 3 月,花蓮港廳長飯田章希望讓小學校五年級以上的學生, 在課餘時間,每週一至兩次接受將校下士的軍事教育,期望仿效臺北少年義勇 團。66 1917 年 2 月,臺南地方的父兄會醞釀成立少年義勇團,希望參考臺北少年義 勇團。67在 4 月 27 日晚上,臺南少年義勇團團規約起草會議於臺南公館召開, 68 會議中提及少年義勇團對於國民思想扶植的影響,並希望仿效東京少年義勇 團。依據會議中的討論,團員的資格是臺南市內兩間小學校尋常四年級以上的 兒童,以及校外滿十歲至滿十五歲以下的子弟,少年義勇團總裁為第二守備隊 司令官,副總裁為臺南廳長,希望藉由軍事教育在南國培養將來健實的少國民。 69. 雖然在花蓮、臺南等地都有組織少年團的消息,第一個在臺北之外成立的 少年義勇團是臺中少年義勇團,該團在 1917 年 6 月 28 日於臺中小學校內舉辦 65 66 67 68. 69. 〈臺北少年義勇團 內地人尚武教訓如是〉 ,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5.28,日刊第 6 版。 〈花蓮港通信 少年義勇團〉 ,《臺灣日日新報》 ,1916.03.01,日刊第 2 版。 〈地方近事 臺南〉 ,《臺灣日日新報》 ,1917.03.22,日刊第 1 版。 〈地方近事 臺南─少年團發起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04.30,日刊第 2 版。 〈地方近事 臺南─少年團發起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04.30,日刊第 2 版。. 18.

(27) 開團式。70隔年(1918 年),嘉義少年義勇團、新竹少年義勇團、臺南少年義勇 團於 3 月 10 日陸軍節時正式成立, 5 月阿猴少年義勇團成立, 1921 年 6 月 羅東少年義勇團成立。71 從以上《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少年義勇團集中在 1918 年至 1919 年之間陸續成立。少年義勇團大部分是地方官員與仕紳發起, 因此報紙報導並沒有全部少年團成立的日期,其中宜蘭、花蓮與打狗的少年團 也大約在 1918-1919 年間出現。換言之,在 1920 年前後,臺灣主要的城市都 已經有少年義勇團組織出現,這些少年義勇團,部分到了 1925 年少年團日本 聯盟來臺設立加盟團後,依然持續活動。從報紙來看,嘉義少年義勇團直到 1931 年都還參與模擬戰等活動,可見縱使總督府後來支持少年團日本聯盟的 加盟團,少年義勇團在地方依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72 表 2-1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的少年義勇團活動 成立時間. 名稱. 地點. 成員組成. 1915/4/28. 鐵道部子弟少年義勇團. 臺北. 鐵道部職員子弟. 1915/6/17. 臺北少年義勇團. 臺北. 第一小學校、附屬小學校、 成淵中學. 1917/6/28. 臺中少年義勇團. 臺中. 小學校生徒. 1918/3/10. 嘉義少年義勇團. 嘉義. 嘉義小學校. 1918/3/10. 新竹少年義勇團. 新竹. 新竹小學校. 1918/3/10. 臺南少年義勇團. 臺南. 第一與第二小學校. 1918/5/27. 打狗少年團. 高雄. 打狗小學校. 1918/5/28. 阿猴少年義勇團. 屏東. 阿猴小學校. 1918/7/09. 宜蘭少年義勇團. 宜蘭. 1918/8/31. 桃園少年義勇團. 桃園. 1921/6/26. 羅東少年義勇團. 宜蘭羅東. (少年義勇團第 二回演習). 羅東小學校. 說明:筆者整理。資料來源:〈少年義勇團 鐵道部子弟にて組織す〉,《臺灣日日新報》,1915.04.28, 日刊第 7 版。〈光榮有る其日春風化雨二十年. 義勇團結團氏. 團員百七十名〉,《臺灣日日新報》,. 1915.06.19,日刊第 7 版。〈義勇團開團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06.29,日刊第 7 版。〈嘉義 少年義勇團結團式〉,《臺灣日日新報》,1918.03.07,日刊第 4 版。〈新竹義勇團結團式. 昨日の紀. 念日に於て(十日新竹電話)〉,《臺灣日日新報》,1918.03.11,日刊第 5 版。〈臺南少年團結團式 陸軍紀念日に於て(十日臺南電話)〉,《臺灣日日新報》,1918.03.11,日刊第 5 版。〈臺南. 70. 打狗. 〈義勇團開團式〉 ,《臺灣日日新報》 ,1917.06.29,日刊第 2 版。 《臺灣日日新報》 ,1918.03.11,日刊第 5 版。 〈阿緱少年團 結團式擧行〉 , 《臺灣日日新報》 , 1918.05.29,日刊第 7 版。〈羅東/少年義勇團結團式〉 , 《臺灣日日新報》 ,1921.07.02,日刊第 4 版。 72 〈嘉義小學校 少年團義勇團 擧模擬戰〉 , 《臺灣日日新報》 ,1931.12.27,日刊第 8 版。 71. 19.

(28) 少年團〉,《臺灣日日新報》,1918.05.19,日刊第 4 版。〈阿緱少年團 結團式擧行〉,《臺灣日日新 報》,1918.05.29,日刊第 7 版。〈宜蘭 少年義勇團演習〉,《臺灣日日新報》,1918.07.09,日刊 第 4 版。〈司令官檢閱〉,《臺灣日日新報》,1918.09.01,日刊第 3 版。〈羅東/少年義勇團結團式〉, 《臺灣日日新報》,1921.07.02,日刊第 4 版。. 然而,少年義勇團看似社會團體,設立時地方廳長卻是要回報給總督府。 73 各地的少年義勇團是由在鄉軍人會、父兄會、學校等日本人(內地人)捐款 成立與運作,74作為軍隊推動社會教化,並與教育界和民間接觸的管道。從臺 北少年義勇團第一次教練的報導,即可看見這樣的情形: 臺北少年義勇團,以去始政紀念日,舉行結團式。又以去廿七日, 假西門外街第一小學校內,75開第一次教練。諸教官分:團長木下參謀 長,松本參謀、本田學務係長。森川、八幡、太田黑各教諭。木村匡氏 等列席。…。是日小隊長長谷川、中村、宮崎各中尉皆出補助,各率下 士以下三四名,熱心教授,團員亦活潑從事,(時)岡軍醫,率看護手,看 護卒三名,配各小隊,特注意衛生上,教練中,迄無一患病者。76 當時並不是僅有參謀長一人參與在少年義勇團的教練,基層軍士官也要協 助教練的執行,而軍醫則在一旁戒護團員的安全。在一旁觀看的還有學校教師, 可見當時青少年進行軍事訓練,也是教師關注的議題。 關於少年義勇團在臺灣的發展,木村匡是重要的協助者。木村匡於 1900 年擔任總督府學務課長,77主張「實業教育」,希望將文明智識帶入臺灣,78在 卸任後投入實業界,1912 年受命為商工銀行總經理(頭取),成立大正協會,與 內田嘉吉、木下宇三郎等共同籌組乃木祭典。79 乃木希典在 1911 年與貝登堡會面後,於在鄉軍人會發表對於歐洲少年團 運動的看法,以及擔任學習院校長時採用少年團訓練方法等事蹟,80造成深刻 的影響。這些籌備者也成為臺灣引進少年義勇團訓練的推手。. 73. 〈少年義勇團設立報告(新竹廳〉 ,典藏號: 00006538009,冊號:舊冊號:6538/新冊號:653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七年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三卷》 ,頁 41。 74 〈少年義勇團設立報告(新竹廳〉 ,典藏號: 00006538009,冊號:舊冊號:6538/新冊號:653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七年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三卷》 ,頁 41。 75 今臺北福星國小。資料來源: http://www.fhps.tp.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355D6BF1-5A00-4105-922B8A0AED8B4B64}(檢索日期:2019.06.15) 76 〈少年義勇團〉 ,《臺灣日日新報》 ,1915.06.09,日刊第 5 版。 77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8 年,頁 101。 78 高野史惠, 〈日據時期日臺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頁 21-22。 79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頁 103。 80 上平泰博・田中治彦・中島純, 《少年団の歴史戦前のボーイスカウト・学校少年団》 ,頁 75-76。. 20.

(29) 1913 年,木村匡成為在鄉軍人會特別會員,並籌組臺北學校父兄會,1915 年成為臺北少年義勇團協議員,81是少年義勇團在臺灣重要的推動者,也代表 當時的軍人以及小學校學生家長重視少年義勇團的活動,其增進青少年身心發 展,而少年團運動的文明與進步的意象,都可能是木村匡支持少年義勇團活動 的原因。 少年義勇團最初是以小學校學生以及內地人(日本人)的子弟為主,雖然成 淵中學是一個日臺共學的學校,但並無法確認是否有臺灣人參與其中,但可以 確定的是,到了 1920 年代,臺灣人仕紳也開始想籌組自己的少年團: 「臺南市內有力本島人為發起,將為市內本島人子弟組織一少年團, 現正奔走,蓋欲于當路者授助指導下,卜此始政紀念日,舉起團式,惟內 容尚未見具體的成案云。」82 或許是因為這些臺灣人有力者的壓力,在臺南少年義勇團當年度的入團 式,臺灣人開始有機會參與日本人的少年義勇團活動。依據相關報導提到: 「臺南少年團擧式:臺南少年義勇團,現以內地人子弟為第一班,本島人 子弟為第二班,十七日午後二時,於臺南公館舉入團式。」83 從報導可知,雖然內地人(日本人)和本島人(臺灣人)是被分離在不同的班 內,但至少可以知道在 1920 年的臺南,臺灣人就有機會接受少年義勇團的訓 練與活動。然而,目前關於臺灣人參與少年義勇團的史料相當稀少,還需要更 多新史料的發掘,才能深入了解少年義勇團當中臺灣人的參與狀況。 1923 年內田嘉吉擔任總督後,總督府開始支持少年團日本聯盟在臺灣組 織少年團,主張廢止少年義勇團以軍事訓練為主的教育方式,84這些支持少年 團日本聯盟的指導員們,強調正確的少年團就是以「Scouting for Boys」為基礎 的「Boy Scout」教養訓練,85想用少年團取代少年義勇團。為了跟少年義勇團 做出區隔,少年團日本聯盟的加盟團會強調該團是依照少年團日本聯盟所訂定 的教範來進行訓練,強調自身的獨特性。86但是直到 1930 年代,臺灣還是有少 年義勇團在繼續活動,但是否依然都還是以軍事教養為主,還需要更進一步的 研究。87 81.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頁 104。 〈組織本島少年團〉 ,《臺灣日日新報》 ,1920.05.24,日刊第 4 版。 83 〈臺南少年團擧式〉 ,《臺灣日日新報》 ,1920.06.18,日刊第 4 版。 84 〈美はしき犧牲的 精神の集合團體たる 少年團とは如何なるものか 內田總督談//軍事的敎育を 廢止した近代の少年團〉 , 《臺灣日日新報》 ,1923-12-23,日版 03。 82. 85. 二豐生, 〈正しき意味の少年團創設せらる〉, 《實業之臺灣》v017n006,1925.06,頁 5456。 86 87. 作者不詳, 〈青少年團の活躍〉, 《臺灣教育》n347,1931.06,頁 178。 作者不詳, 〈青少年團の活躍〉, 《臺灣教育》n347,1931.06,頁 178。.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新一代設計展創辦時間應為 1981 年非 1991 年。2020 年 2 月臺灣成立國 家級設計研究院「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bout Capoeira.. (A) It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modern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evaluate case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at did pass the Green Building auditions, by the cost-efficiency point of view on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我很坦白地講,我是一個蘇格蘭迷,這實在不能怪我,比方說,Auld Lang Syne、Loch Lomond 和 Danny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