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全球暖化

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之輻射,屬於短波之入射波。經由大 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49 %被地表所吸收,地表土壤、水體、

植物等吸收後之能量復以長波輻射方式釋出,一部分為對流層水氣及二 氧化吸收,一部分在平流層為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其 餘則散逸進入外太空。

當進入地球的太陽輻射量和地表所反射與輻射至太空之能量達到平 衡時,地表溫度即呈現穩定狀態。若兩者不平衡時,能量將累積在大氣 層中而造成溫度上升,形成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為造成全球暖 化過程,如圖2.1 所示。

常見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水蒸汽(H2O)及臭氧(O3)等。

其中以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造成溫室效應影響最強,

但對全球貢獻百分比來看,二氧化碳含量較多,所佔的比例最大約66 %。

圖2.1 溫室效應示意圖

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一直持續升高,造成的影響將嚴重改變全 球環境與經濟。依據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科 學家的數據研究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自工業革命前280 ppm 到,1992 年 已 增 加 至 360 ppm , 預 計 到 2100 年 二 氧 化 碳 濃 度 將 增 加 至 540-970ppm。2100 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將比 1990 年高出 0.9 ℃到 3.5 ℃。

其中,二氧化碳(CO2)的溫室效應大約佔 66 %,其他溫室氣體約佔 30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地地區冰 雪溶化,將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上逐漸升,到 2100 年時將比 1990 年高 出38 公分至 56 公分。

因溫室效應而造成的全球暖化現象,已是不可迴避的事實。為二氧 化碳增加,海平面上升對台灣所造成衝擊,而其對產業衝擊評估其影響 如表2.1 所示。

表 2.1 產業衝擊評估

項別 衝擊

整體 經濟

1996 年 Mendelsohn 假設情景:溫度上升 2.5℃,平均降雨量 增加8 %,大氣中 CO2濃度達550 ppm,海平面上升 44 cm,

將造成太平洋四周包括台灣等20 餘國家損失高達每年 370 億 美金。

a. 市場項目(農業、海岸、能源、林業、旅遊)損失較小,

平均約佔0.1 %的 GDP。

b. 非市場項目(生態與民眾健康)衝擊較大。對已開發 國家而言,其損失在可忍受範圍內;但對開發中國家 而言,其損失所佔的GDP 百分比就相當高,台灣的損 失約達13 億美金,佔 0.6 % GDP。

農業

全球增溫會促使生長季增長,可能會使作物產量增加。氣溫 上升與降雨量減少等氣候條件變化,將使玉米減產10~20 %,

小麥減產7~8 %。

若考慮國際管制能源措施,將因能源價格上升,直接衝擊台 灣各地區農作物生產面積:甘蔗、玉米、稻米及高梁等作物 面積會大幅減少,反之茶卻會增加。然總體而言,台灣地區 農作物面積仍呈現下降趨勢。

資料來源:呂鴻光,(2003)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

表2.1 產業衝擊評估(續)

畜產

家禽:若溫度上升,則性成熟延遲;肉雞體重下降,蛋雞產 蛋率降低,蛋重降低(如產生軟殼蛋),蛋白質品質下降,飼料 吸收率降低,糞便中氮與磷含量增加。

猪隻:若溫度超過肉猪最適宜生長溫度 1 度,則採食量會減 5

%,活動量降低 7.5 %。

乳牛:其受胎率與溫度有密切關係。當環境溫度上升到 27℃

時,乳牛的動情週期較不明顯,發情徵候減弱,動情期會縮 短,且受胎率降低與胚胎死亡率增高。

水產 養殖

海平面之上升影響蛤蜊及九孔之生產面積,而氣候變遷可能 影響貝類的產卵期並縮短成長期。

水溫對魚類生理、新陳代謝、行為及分布等皆會產生影響。

若溫度改變2℃,會改變魚類生殖產卵季節,高溫會導致提前 產卵;若水溫增加10℃,則魚類的生化反應會增加 6~10 倍。

若氣候變遷而使地球等溫線北移,將可能改變本省魚種組成 之地理分布類型。

資料來源:呂鴻光(2003)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