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處不是要討論墓誌銘寫作常見的自我避忌的現象,而是要 藉由私家碑銘、行狀的歷史書寫,探討紹、隆之際和議國是再確 立的過程,及其對士大夫歷史書寫的心理影響。前文論及了宋金 和議再確立後,士大夫如何書寫這段歷史,稍事勾勒孝宗朝私家 行狀與誌銘各種自我避忌的現象,以及孝宗朝末以後逐漸出現書 寫自我解禁的現象。據此,陳康伯的神道碑文之缺漏不是特例,

而是時代的共相。

紹、隆之際宋對金再次確立了和議的國是,但是這段歷史卻 成為政治的忌諱。如何描述當事人參與此一歷史事件,某種程度 上,即是對此一「和議國是」政治傳統的再詮釋。即使當時沒有 私史之禁,但是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之下,在私家生平紀錄(行 狀、墓誌銘和神道碑),如何記載,何時公開,都在士人心中形成 一個無形的枷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段南宋中樞對金和戰 不定的歷史是不能被公開陳述(或建構)的,這方面,《要錄》敘 述這段歷史的依據即是一個有力的證據,李心傳鮮少利用時人當 時留下的記載。94到了光宗朝、寧宗朝以後,人們才漸次打開此一 無形的枷鎖。就在此一歷史書寫自我解禁的政治氛圍下,紹興辛 巳親征詔草得以重新問世,而且也揭曉了長期以來作者是誰的謎 團。

六、詔草的問世:開禧北伐的序曲

陳康伯在紹、隆之際宋、金和戰過程中,時而扮演與皇帝相

94 許 奕 於 嘉 定 五 年 上 呈 《 要 錄 》 一 書 提 到 , 此 時 的 編 年 紀 載 , 專 以 日 曆 會 要 為 本 。

《全宋文》,冊 304,卷 6937,頁 28。事實上,隆興和議確立後,對於高、孝二帝 戰不定的態度,時人當時留下的記載甚少,如張栻〈文正公小像贊〉言:「避金非 策 也 , 而 焚 詔 促 征 ; 備 邊 非 難 也 , 而 解 衣 論 道 。 」 明 白 提 及 陳 康 伯 焚 毀 高 宗 下 令

「放散百官」之詔書,從而促使高宗決策親征之事。《陳文正公集》卷 8,頁 63。

張 栻 卒 於 乾 道 七 年 , 閱 目 所 及 , 此 一 贊 語 是 當 時 對 高 宗 避 金 態 度 少 數 留 下 的 文 獻 記 載 , 但 是 張 栻 力 主 恢 復 , 要 求 北 伐 , 政 治 態 度 是 很 鮮 明 的 。 且 這 類 贊 語 本 為 個 人題識之作,是否公開流傳,為時人所見,則是另一個有待考論的問題。

對立的角色,致使他的親征詔草與他面對和戰不定局面的某些主 政事蹟長期隱微不彰,然而,此一情況到了光宗朝,有了明顯的 變化。紹熙 5年,孝宗去世,朝臣議論配享孝宗廟庭之功臣,在吏 部尚書鄭僑(1132-1202)等人建言下,陳康伯成為當時唯一一位 配享的文臣,95獲得文臣身後崇高的殊榮。

在獲得配享孝宗廟庭之後,次年,陳康伯的墓誌銘也開始被 拿出來閱覽,並請求名臣名士題跋於後。陳康伯墓誌的作者是金 安 節 ( 1095-1170)。 慶 元 元 年 , 金 安 節 的 孫 子 金 箎 , 請 求 楊 萬 里 與周必大等人題跋於後。楊萬里於〈跋金尚書撰陳丞相志銘稿〉

說,隆興元年他曾於胡銓處見陳康伯,望陳等四人如神人,「後三 十六年,得金公之文稿於其孫箎,首篇蓋公所作文恭陳公墓志銘 也。」96周氏的題跋則強調紹、隆之際金安節的活動事蹟,未及於 陳康伯之墓誌。楊、周二人的文集均未收錄此誌的題跋,而是見 於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是他在寶慶元年(1225)題跋此文時 所錄的跋文。97真氏強調二先生之跋語,可見孝宗朝初政從臣忠心 體國的氣象。說明了陳康伯配享孝宗廟庭後,開始有人以閱覽、

題跋陳康伯墓誌的方式,有意重新喚起某些陳康伯的事功與高、

孝 之 際 政 局 的 歷 史 記 憶 。 金 箎 以 保 藏 的 陳 氏 墓 誌 , 請 人 題 跋 於 後,而金氏文集篇目則首冠以陳康伯的墓誌,即是佐證。

5 年 後 , 陳 康 伯 親 自 點 竄 的 紹 興 辛 巳 親 征 詔 草 亦 重 新 問 世 。 表面上看來,這是物歸原主,由陳康伯的外家何澹歸還陳氏的子 孫。但是若干跡象顯示,這是一項有計畫的政治行動。先是在慶 元 5 年(1199),可能經由何澹(時任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98 的引介,時任右丞相的謝深甫99先為陳氏家譜作序,100和陳家建立

95 清 . 徐 松 輯 ,《 宋 會 要 輯 稿 》, 禮 11 之 10-11 , 總 頁 545-546 。 又 , 史 浩 於 嘉 定 14 年,始配享孝宗廟庭,正值史彌遠當政。《宋史》,卷396〈史浩傳〉,頁 12069。

96 宋.楊萬里撰 ,《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7),〈附錄 2.補遺〉,頁 5307。

97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上 海:商務印書館,1937),卷34,頁617。

98 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冊1,頁120。

99 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冊1,頁120。

了私人的關係。陳氏後嗣陳景參則於 6 年 4 月得到此詔草的原稿,101 何澹 4 月歸還詔草,5 月題跋於後,同時也為陳氏的族譜寫序。值 得注意的是,何澹歸還原物的同時,陳家亦請謝深甫作跋,他的 題跋生動的表達了此詔草重見天日,作者解謎的過程:

深 甫 布 衣 時 , 在 田 野 間 得 此 詔 讀 之 , 嗚 咽 流 涕 。 逆 虜 侵 軼 當 不 足 平 , 但 憾 未 知 掌 帝 制 者 是 誰 , 而 能 宣 寫 上 意 , 感 動 人 心 , 振 奮 士 氣 , 一 至 于 此 。 逮 令 獲 見 詔 草 , 廼 文 恭 魯 公 真 蹟 , 塗 改 竄 定 , 筆 墨 如 新 , 使 人 起 敬 仰 嘆 , 知 公 忠 憤 激 烈 … … , 然 自 中 興 以 來 , 咫 尺 之 書 為 攘 夷 狄 立 華 夏 者 多 矣 , 惟 親 征 之 詔 , 垂 四 十 餘 年 , 凡 稍 有 知 識 者 , 皆 尚 能 傳 誦 而 聞 思 奮 , 言 之 入 人 深 未 有 若 是 者 。 端 由 思 陵 恢 復 之 志 窹 寐 弗 忘 , 而 公 之 精 誠 許 國 , 動 金 石 而 貫 日 月 所 以 形 諸 播 告者,炳炳如丹……慶元六年(1200)五月廿八日。102 在何、謝二人兩位宰執作跋的引領下,此詔一出,引起不小的震 動 。 陳 康 伯 的 孫 子 陳 景 孫 說 道 , 此 詔 草 一 出 ,「 公 卿 名 流 爭 相 正 之 」,103形 成 一 股 為 作 者 正 名 的 風 潮 。 可 惜 的 是 ,《 陳 文 正 公 文 集 》 收 錄 的 當 時 題 跋 , 除 了 何 、 謝 二 人 外 , 只 留 下 陳 讜 ( 1134-1227)於嘉泰元年的題跋,他提到紹興末,時為太學生,曾見陳 康伯「闔府不動,示與國同休戚」之忠勇。當時還不知道親征詔 書是陳氏所作,後蒙陳氏的姻親出示詔藁,「筆跡宛然,其塗改具 在,下拜伏讀,嘆異不已」。跋末並說此詔之功:「六軍之士以之 而奮勵,犬羊之類以之而沮喪,宜凶酋之授首,中興之功再振雄 文也。」104顯然此一詔草的重新問世,喚起了人們緬懷陳康伯在 紹興末的抗金事功。

此一詔草幾經波折,最後於嘉泰 3年刊石。陳氏子孫刻石的目

100 謝深甫,〈陳氏譜序〉,《全宋文》,冊277,卷6266,頁52。

101 陳景思,〈謹書讀親征草詔跋〉,《陳文正公文集》,卷13,後集,頁53。

102 謝深甫,〈高宗親征詔草跋〉,《全宋文》,冊277,卷6266,頁52。

103 陳景思,〈謹書讀親征草詔跋〉,《陳文正公文集》,卷13,後集,頁53。

104 陳讜,〈謹書讀親征草詔跋〉,《陳文正公文集》,卷8,外集,頁33-34。

的,自然是為了光宗耀祖,彰顯先人的事功,但是最初詔草的問 世,就是執政集團一系列有計畫的政治舉措之一環。此一詔草出 現 不 久 後 , 陳 康 伯 又 進 一 步 獲 得 身 後 的 哀 榮 。 次 年 , 即 嘉 泰 元 年,正月,陳康伯的諡號,自「文恭」改謚為「文正」。105文正之 稱是宋代文臣身後最想要獲得的美名,這方面典型的事例,如北 宋的名臣范仲淹卒諡「文正」。據稱此詔一下,「人皆翕然稱慶,

以為公論」。緊接著,同一年八月,皇帝下令信州,以附近民丁看 護墳墓,禁止樵牧侵犯,同時地方於墓前修祠,每年春秋二時,

有司祭以少牢。106

仔細推究起來,在親征詔草此一書帖出現前後,宋廷陸續採 取了這些有意提高陳康伯身後的哀榮措施,足以說明詔草此時重 新問世,不是單純的物歸原主而已。就在下詔修理陳康伯祠墓的 前一個月,何澹被罷去執政之職,但朝廷仍然持續褒寵陳氏。何 氏顯然不是這些行動的主導者。此時實際掌權的是有志「恢復」

的韓侂冑。為了開邊,他有意解除慶元黨禁,故罷去在黨禁中扮 演要角的何澹,以示善意,同時派遣吳曦入蜀,進行早期的恢復 準備工作。107筆者推測,慶元 5 年以來這些圍繞於陳康伯及紹興 辛巳親征詔草再現的諸多舉措,是當時執政集團一項有特定目的 的政治行動。紹、隆之際的抗金名相,此時特別受到尊崇,具有 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統治者有意擦亮陳康伯此一抗金招牌,喚 起隱沒已久的歷史記憶。上述執政集團推崇陳康伯的這些措施揭 示,當時朝廷已開始醞釀抗金的政治氛圍。108

在開禧北伐之前,謝深甫的題跋,特別強調康伯此詔「宣寫

105 〈勅改謚文正誥〉,《陳文正公文集》,卷5,頁19。

106 〈敕修理祠墓劄〉,《陳文正公文集》,卷5,頁16。

107 張 維 玲 ,《 從 南 宋 中 期 反 近 習 政 爭 看 道 學 型 士 大 夫 對 「 恢 復 」 態 度 的 轉 變 ( 1163-1207)》,頁145。

108 此 處 依 據 若 干 線 索 推 測 此 時 執 政 集 團 推 崇 陳 康 伯 , 目 的 希 望 擦 亮 陳 氏 抗 金 的 這 塊 招 牌 。 這 方 面 , 不 容 易 找 到 直 接 的 證 據 。 一 方 面 , 主 事 者 不 會 明 白 留 下 文 字 , 說 明 他 們 的 政 治 意 圖 。 另 一 方 面 , 寧 宗 朝 主 政 諸 人 留 存 於 後 世 甚 少 , 這 應 是 後 人 刻 意 沙 汰 的 結 果 。 當 時 的 文 集 , 若 涉 及 這 些 反 道 學 者 撰 述 的 相 關 文 字 , 亦 遭 刪 除 。 例 如 傳 世 周 必 大 的 文 集 本 有 撰 述 此 一 集 團 人 物 的 文 字 , 後 來 皆 挖 空 內 文 , 只 留 文 章的篇名。

上意」,高宗「恢復之志寤寐弗忘。」欲凸顯中興之主宋高宗從未 忘 記 恢 復 中 原 之 志 。 嘉 泰 4 年 ( 1204), 主 張 對 金 主 戰 的 辛 棄 疾

( 1140-1207 ) 亦 言 :「 使 此 詔 出 于 紹 興 之 初 , 可 以 無 事 讎 之 大 恥,使此使(衍字)詔行于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功,今此詔 與此虜猶俱存也,悲夫。」109跋語之中,感嘆高宗、孝宗二朝對 金和議的作為。

顯然,紹興辛巳親征詔草問世之初,人們聚焦於紹興末高宗 與陳康伯抗金的行動,感興趣的是高宗下詔親征,以及陳康伯佐 翼之功。至於高宗在下詔親征前後的猶豫與退縮的歷史訊息,已 然自此一名詔剝離,遑論隆興和議等事件。

顯然,紹興辛巳親征詔草問世之初,人們聚焦於紹興末高宗 與陳康伯抗金的行動,感興趣的是高宗下詔親征,以及陳康伯佐 翼之功。至於高宗在下詔親征前後的猶豫與退縮的歷史訊息,已 然自此一名詔剝離,遑論隆興和議等事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