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共軛高分子中的集聚體

第二章 實驗理論

2.6 共軛高分子中的集聚體

分佈,在理論計算中可使用跳躍傳輸模型(hopping transport model)得出很好的結 果,在此一模型中利用Miller-Abrahams 形式的跳躍機機率(hopping rate),即如 式2.12

其中vij為由第i個site跳到第j個site的機率其中Rij表兩個site間的距離,此一參數顯 示系統在空間中的無序性,εi表每一個site的能量,此參數則顯示系統在能量上 ( aggregate )。激態複體是一處於基態的發光基團與另一個處於激發態的發光基團 間作用而形成的雙聚體,產生出了一個處於激發態的新發光基團。而集聚體則是 多個處於基態的發光基團間交互作用,而產生處於基態的新發光基團,因為發光

能量會比原來的發光體低,所以會在光譜上形成一個肩帶 (shoulder) 結構。文獻 上對於高分子的集聚體研究甚多,Blatchford 研究群發現共軛高分子形成集聚體 之後,其螢光效率會降低,且高分子薄膜的形態 ( morphology ) 與集聚體形成的 程度有關,經由掃描式近場光學顯微鏡 (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NSOM ) ,可發現集聚體多分布於大小200 nm、分子鏈排列較規則的區域中。

Scwartz 研究群則發現MEH-PPV集聚體的形程度與和所使用的溶劑與溶液濃度 密切相關,使用良溶劑與高濃度的MEH-PPV溶液成膜後,會有較多的集聚體;

而回火處理 ( annealing ) 也可能導致集聚體的形成。雖然集聚體使得MEH-PPV 的螢光效率降低,但由於分子鏈在集聚體中排列較緊密,可阻礙氧氣在高分子內 的擴散,所以在集聚體多的樣品,氧化速度會比較慢。

第三章 實驗架構

3.1 光學微影的製作過程

光學微影(Photolithography)是半導體製程中最舉足輕重的步驟之一,各層 薄膜的圖案都是利用微影技術所製作而成,其基本原理是先在基板上覆上一層 感光材料,一般稱作光阻(Photoresist),將光源經過本體為玻璃的光罩(mask) , 照射在光阻之上,由於光罩上設計有圖案,可將光源反射,使得被遮蓋處的光 阻不會感光,而進行選擇性的感光,因而可將光罩的圖案轉印在光阻之上,之 後再以顯影液將不需要的部分溶解,若是經過曝光之後可解離易溶於顯影液的 光阻稱為正光阻,反之經曝光而使結構加強不溶於顯影液稱為負光阻,由於在 顯影時,顯影液會侵入已鍵結的負光阻分子之內,使光阻膨脹,導致曝光後的 圖案和光罩上的產生較大的誤差,因而在較先進的 3μm 以下的製程都是選擇 正光阻。

本實驗中所使用的光罩,是由台灣光罩製作完成的,曝光機則是屬於接觸 式 ( contact )系統,所以光罩上的圖案設計和樣品上得到的圖案比例為 1:1,

也因此,光罩與光阻二者的縫隙也相對重要,讓繞射的影響變小才能更精準的 做出良好的圖形。光阻則是使用Shipley 公司的產品型號為 S-1813,此為 g-line 正光阻,顯影液則為搭配的 MF319。

3.1.1 製作樣品流程

在本實驗中,我們分別需要如圖 3.1 中(a)垂直結構(b)水平結構(c)FET 結構 的樣品,我們使用光學微影的製程技術製作樣品,以下為我們的製成步驟。

圖3.1 樣品結構側面圖 (一) 清洗 ITO 玻璃

1. 切割玻璃:將鍍有 ITO 的玻璃基版切成 3cm × 3cm 的正方形破片。

2. 清潔玻璃:將樣品置於燒杯中,再置於超音波震盪器 (supersonic oscillator ) 中以下列不同溶液震盪,直到玻璃乾淨為止。

甲、 丙酮 ( Acetone,C3H6O ):三十分鐘,以除去有機物。

乙、 異丙醇 ( IPA,Isopropyl Alcohol 2-propanol,C3H8O ):三十分鐘,溶解 玻璃表面上的油漬。

丙、 NH4OH + H2O2 + H2O ( APM ),(比例為 1:1:5 ~ 1:2:7): 三十 分鐘,去除金屬離子、有機物及微小粒子。

丁、 去離子水 ( D.I.water,deionized water ):五分鐘,以清除之前的有機溶 劑,再將樣品以氮氣吹乾。

(二) 定義 ITO 區域以做為外部接線用

1. 去水烘烤 ( dehydration bake ):將玻璃置於烤箱中加熱至 110℃,確保玻璃 上沒有任何水氣。

2. 旋轉塗佈光阻 ( spin coating PR ):利用旋轉塗佈機 ( spinner )再樣品上旋塗 一層光阻。

3. 軟烤 ( soft bake ):將上完光阻後的樣品放置烤箱中,加熱至 87℃ 烤一小 時以上,使光阻層的溶劑揮發掉,並使光阻與玻璃間的附著力增強,以利 後續的製程。

4. 曝光 ( exposure ):利用金屬製 Shadow Mask 來曝光,定義出 ITO 圖形。曝 光的圖形如下圖所示,依不同元件結構選擇適用之光罩:

(a)水平結構 (b)垂直結構 (c)FET 結構 圖3.2 定義蝕刻 ITO 區域

5. 顯影 ( develop ):浸泡樣品於顯影液 ( Shipley MF-319 ) 中約二分鐘,再以 D.I. water 沖洗。

6. 蝕刻 ( etching ):先將樣品以 100℃硬烤一小時,以增加阻擋蝕刻能力,再 放入濃盬酸 ( HCl,37%) 中約六到七分鐘,將玻璃上不要的 ITO 蝕刻掉。

7. 確認蝕刻結果:在樣本預備接電極的二端加電壓至 60V,測量漏電流,確 認小於0.1nA,才不至於影響後續的量測結果。

(三) FET 元件氧化層之成長及蝕刻

1. 以APCVD或PECVD的方式成長 300nm厚度的SiO2薄膜在ITO蝕刻完成後基 板上。

2. 氧化層蝕刻:重複上光阻以及曝光顯影的步驟,定義出要蝕刻的部分,再 將基板浸入氫氟酸(HF)蝕刻液中,去除未受光阻保護區域之氧化層,下圖 為氧化層蝕刻完成之樣品式意圖。

圖3.3 氧化層蝕刻完成之樣品

3. 清潔:重複前述清洗玻璃之步驟。

(四) 黃光微影製作水平金屬電極 1. 重覆上光阻及軟烤的步驟。

2. 曝光:在玻璃上曝出二相鄰電極數 um 間,且電極的兩旁需連接到 ITO 以 便日後量測方便,曝光的圖形如圖 3.4 所示:

圖3.4 曝光電極圖形

3. 顯影:在曝光後顯影之前須先將玻璃浸入氯苯中約二十分鐘,以利後段的 Lift-off。。

4. 蒸鍍 ( evaporate ):以熱蒸鍍 ( thermal evaporate ) 的方式在高真空下鍍上 金電極。

5. 金屬剝落 ( lift-off ):將樣品放入丙酮中,將光阻溶解,進而使其上方的金 屬剝落,留下想要的電極,下圖為金屬電極製作完成之樣品式意圖。

(a)水平結構 (b)FET 結構 圖3.5 製作完成樣品式意圖

6. 檢查樣品的金屬電極:在光學顯微鏡 ( 最高為 1200X ) 下觀察水平電極的 間距為何,並檢查lift-off 的完整性。

7. 量測金屬厚度:以薄膜測厚儀 ( α-stepper ) 量測水平電極的金屬厚度。

8. 量測漏電流:以Keitheley 6485 picoammeter 量測儀水平電極的背景電流,

需小於nA 的等級才不至於影響實驗的準確度,量測前需將樣品加熱,避免 有水氣吸付在樣品上,使得絕緣性不佳。

(五)樣品封裝與量測

1. 去水烘烤:將樣品放入烤箱加熱至 110℃,以去除殘留其上的水氣。

2. 旋塗電洞傳輸層:垂直結構需先旋塗一層 PEDOT 做為電洞傳輸層,以使樣 品表面較平坦,並將樣品置於可抽真空之容器,抽真空後再以 hot plate 加 熱120℃40 分鐘

3. 旋塗有機層:將 MEH-PPV 的溶液旋轉塗佈在樣品上,在真空烤箱裡把 MEH-PPV 溶液中的溶劑烤乾。

4. 蒸鍍電極:垂直結構需再蒸鍍鈣鋁電極,以做為元件之陰極。

5. 封裝:將樣品置入充滿氮氣之手套箱 ( glove box ) 中,避免氧化,再以適 當大小之透明玻璃做為子玻璃,塗上 UV 膠並貼上金屬製之真空膠帶以保

護中間的有機層,將子玻璃覆蓋在樣品上放進 UV 燈中約一分鐘,使 UV 膠凝固。

6. 量測 I-V 曲線:FET 元件以型號為 Hewlett-Packard 4156 的半導體分析儀量 測數據,水平結構及垂直結構則由電源供應器與電流器計 ( Keitheley 6485 ) 共同來量測I-V 圖,變溫量測則以液態氮或液態氦降溫。

清 洗 玻 璃

去 水 烘 烤

旋 轉 塗 佈 光 阻

軟 烤

曝 光

顯 影

蝕 刻

切 割 玻 璃 去 水 烘 烤

旋 轉 塗 佈 光 阻

軟 烤

清 洗 玻 璃

曝 光

浸 泡 氯 苯

顯 影

蒸 鍍 金 屬

金 屬 剝 落 ( L ift-o ff )

檢 查 電 極

去 水 烘 烤

旋 轉 塗 佈 M E H -P P V

真 空 烤 乾 溶 劑

手 套 箱 中 封 裝

量 測 樣 品 特 性

圖3.6 樣品製作流程圖

3.2 成品圖形

在此展示出製做樣品在光學顯微鏡下與實際尺寸

被曝光顯影掉 的區域

圖3.7 顯形完後的電極圖形

間距約2um

500um ITO 電極

金電極

圖3.8 蒸鍍金屬 Lift-off 後

圖3.9 封裝好的水平結構樣品

圖3.10 封裝好的 FET 結構樣品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4.1 純電洞元件之製備

MEH-PPV 的 IP 約 在 4.9eV , 估 計 的 EA 約 在 2.8eV , 而 金 的 功 函 數 約 在 4.7-4.9eV,ITO的功函數則約為 4.7-5.0eV (10),對於ITO/MEH-PPV界面而言電洞所 需克服的能障約為 0.1-0.2eV,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障礙,對電子而言則須跨越相當 大的能障,約為 1.5eV,所以在文獻中多是以ITO/MEH-PPV/Au作為純電洞傳輸 元件,但是由於金在製作過程由於使用熱蒸鍍的方式,容易擴散深入MEH-PPV 內,而與另一側的ITO接觸而造成短路,因此在本實驗中垂直傳輸的三明治結構 元件,其電洞傳輸元件是利用ITO/MEH-PPV/Al來達成,能帶圖如圖 4.1 所示,以 ITO作為陽極,鋁作為陰極,

圖 4.1 垂直結構能帶圖

其中鋁的功函數為 4.06-4.41eV,因而在陰極端電子的能障約為 1.26-1.61eV,在這 麼 大 的 能 障 之 下 無 法 大 量 得 注 入 電 子 , 根 據 I.D.Parker(10)實 驗 , 可 利 用 Fowler-Nordheim tunneling( 式 2.4) 的 機 制 分 析 能 障 的 大 小 在 他 們 的 實 驗 中 ITO/MEH-PPV/Au的能障約為 0.19-0.22eV,ITO/MEH-PPV/Al則為 0.22-0.24(圖 4.2) 。

元件結構 能障(eV) ITO/MEH-PPV/In 0.21-0.23 ITO/MEH-PPV/Ag 0.28-0.33 ITO/MEH-PPV/Al 0.22-0.24 ITO/MEH-PPV/Cu 0.22-0.26 ITO/MEH-PPV/Au 0.19-0.22

圖 4.2 不同金屬接面之能障關係圖

在我們的實驗中,水平結構則是以 Au/MEH-PPV/Au 作為純電洞傳輸元件,能 帶圖如圖 4.4 所示

圖 4.3 水平結構能帶圖

由於水平及垂直結構的金半接面能障小於 0.2eV,元件的I-V特性是由塊材所主 導(11)以大膽使用SCLC模型來計算出電洞遷移率。

4.2 水平及垂直方向電洞遷移率之量測與分析

一般常用來測量電子遷移率的方法有利用time-of-flight(TOF)(20),或者是利用 電流與電壓具有SCLC的關係,而計算出遷移率。TOF這項技術是利用脈衝光在一 側的電極處產生出載子,經由外加電場使電洞飄移至另一側的電極,飄移的時間 若為τ,電極之間的距離為L,則電荷的遷移率為

E L

µ =τ [4.1]

由於脈衝光需要準確的聚焦在一側的電極,因此 time-of-flight 只適用於垂直結構

中旋轉塗佈時的離心力是唯一會破壞對稱性的步驟,在介電常數上就反映出了不 coefficient ),μ*為遷移率前係數(mobility prefactor),Δ為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KB為波斯曼常數。 我們再度藉由J-E關係(圖 4.5、圖 4.6),利用SCLC計算出電洞

0.0 2.0x107 4.0x107 6.0x107 8.0x107 1.0x108 1.2x108 10-12

10-11 10-10 10-9

µ(m2 /V.s)

E(V/m)

250K 200K 150K 100K 50K

圖 4.6 垂直結構 μ-E 圖

1.5x107 2.0x107 2.5x107 3.0x107

101 102 103 104

J(A/m2 )

E(V/m)

140K 180K 220K 260K 290K

圖 4.7 水平結構 J-E 圖

1.6x107 2.0x107 2.4x107 2.8x107 3.2x107 10-9

10-8 10-7 10-6

µ(m2 /V.s)

E(V/m)

140K 180K 220K 260K 290K

圖 4.8 水平結構 μ-E 圖

由於在低場之下元件的I-V特性仍是由界面特性所主導(11),所以利用SCLC計算出 的電洞遷移率在低場並不準確,因而造成圖 4.8 中電洞遷移率隨著電場先下降後 上升的情形。為了更清楚看出兩者間的差異我們使用Pool-Frenkel form的式子去 分析,將式 4.3 二邊同時取對數得到

E +r

=ln 0 )

ln(µ µ [4.5]

則取ln μ 對 E1/2作圖(圖 4.9,4.10),斜率就是γ,截距則為lnµ0,就可以得出不

則取ln μ 對 E1/2作圖(圖 4.9,4.10),斜率就是γ,截距則為lnµ0,就可以得出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