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太極拳是一項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源自於道家陰陽哲學與武術中內外兼修的內 家拳 (Cheng & Snyder, 1999; La Forge, 1997; Lan, Chen, & Lai, 2008; Rhoads, 2013;

Sandlund & Norlander, 2000; Zhuo, Shephard, Plyley, & Davis, 1984)。陰陽是古代哲學理 論的代名詞,藉以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依存、協調與轉化的特點,

太極拳就是奠基於陰陽對立統合的論述,創造出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隨、

快慢相間、行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 套拳稱之為太極拳 (陳正雷,2009;Wayne & Fuerst, 2013)。幾世紀以來,太極拳普 受愛好者的青睞與學習,原因在於太極拳是屬於一種結合動作節奏、自我意識、冥想與 深呼吸、身心合一的運動特質。此外,太極拳與針灸、中醫草藥治療的基本原則不謀而 合,故被視為中醫的瑰寶之一;也被視為一門功夫、哲學思維、放鬆技巧,以及自我防 禦方法,許多人藉由太極拳的身體擺動、冥想動作,維持健康養生與整體心理上的幸福 感 (Wayne et al., 2007)。太極拳具有移動中的冥想和運動治療功能,透過全面性的方 法 (holistic approach) 提升身體的身心合一連結之意識,逐漸領悟最大效率與經濟性 的移動動作,以及作為表達內在感覺 (Robins, Elswick, & McCain, 2012)。換言之,

亦即透過冥想練習集中心意,運用一系列固定的套路柔緩地移動身體重心,配合調整深 沉地呼吸和心理意象完美地結合,如此循環往復構成如流水般順暢的動作,達到身體澈 底地放鬆 (Larkey, Jahnke, Etnier, & Gonzalez, 2009)。太極拳的操作性概念核心,是 講求心靜及神聚、外柔內剛,力求練意、練氣、練身三者相結合的運動;強調 「用意 不用力」 著重用內在意識去引領外形動作,結合腹式呼吸法 「以意行氣、以氣運身」,

講究開合虛實、伸縮升降,藉由旋轉脊柱軸線將力量達於四梢,動作呈弧形螺旋,使氣

2

與力相結合 (彭郁芬、溫富雄,2006)。

太極拳運動之主要功能,以健身養生與技擊防身為目的。研究證實,太極拳有助於 身心健康的效益,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指 出,從事太極拳運動有助於心肺功能、肌肉適能、神經肌肉敏捷性、身體靈活性以及提 升生活品質 (Garber et al., 2011)。太極拳除了可以促進健康體能外,還可以改善心血 管危險因子,對於纖維肌痛、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糖尿病,以及膝關節骨性關 節炎、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免疫功能、情緒壓力管理等 21 世紀疾病,均有顯著的助益 (Brown et al., 1995; Jin, 1992)。此外,太極拳還可以應用在臨床疾病,諸如心臟疾病,包括心 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術後、心臟衰竭等患者 (Channer, Barrow, Barrow, Osborne, & Ives, 1996; Li & Manor, 2010; Yeh et al., 2004)。從治療工具的角度,太極拳被視為一項多成 份的運動,包括身體活動養生、呼吸技巧和專注內在意識的認知工具 (Wayne &

Kaptchuk, 2008; Wolf, Coogler & Xu, 1997);從上陳顯示,太極拳運動的古老深邃智慧 具促進身體與情緒功能 (Spruit & Polkey, 2013)。2004 年,美國外科總醫師 (Surgeon General) 報告指出,太極拳能有效預防跌倒,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女性而言,是安全且 有效保持骨質密度之運動。此外,美國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 表示,對於太極拳運動的科學研究 顯示,太極拳除了有效預防年老年人跌倒、改善心血管疾病及提升自主性生活品質之外,

還能增強骨關節炎及降低血壓等益處。太極拳在醫學與促進健康方面,對於神經系統疾 病、風濕性疾病、骨科疾病、心肺疾病及某些癌症等,具有運動治療效益的安全性處方

(Lan, Wolf, & Tsang, 2013)。另外,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外科中西醫醫療團隊,在經過 系統化的研究分析後,證實從事三年以上的太極拳運動確實可以增加幹細胞數量 3 至 5 倍,幹細胞數量越多顯示人越年輕 (Ho et al., 2014)。因此,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及時代雜誌 (TIME) 指出,太極拳猶如緩慢移動的 芭蕾是一項完美無缺的運動 (Gorman, 2002;Wang, 2013)。

3

太極拳運用在技擊方面,側重的是技巧而不是比力量,所謂技巧是指順應自然以克 制自然,達到 「輕制重、慢勝快」。觀察自然界中的螺旋轉化原理,利用旋轉的曲線 運動,改變對手勁力的方向,正是 「引進落空合即出」 具有 「四兩撥千斤」 的功能。

質言之,太極拳技擊利用螺旋轉化原理,即可柔化一切重力,此為以輕制重的化勁功夫

(陳正雷,2009)。學習太極拳盡在陰陽開合之道,「開」、「合」 必須透過肢體和 內勁在螺旋運行中,向外伸展放大與收斂縮小,相互交織而成立體的旋轉曲線,這種旋 轉曲線反復進行形成螺旋纏繞的運勁方式之後,通過旋腰轉脊的纏繞運動佈於全身,上 行為旋腕轉臂、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身體四梢肢段,動作呈弧形,靈活連貫 (李 卓、

茹晶晶,2012)。所謂 「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太極拳纏絲勁以腰脊為樞紐,一 動百隨,帶動各肢體與關節產生的合勁 (李瑞民,2011)。整體而言,太極拳運動具 備改善姿勢控制的效益 (Tse & Bailey, 1991),其顯著特徵包括:不斷地重心轉移、

虛實分明,促進下肢肌力、或機械性負荷、以及動態站立平衡能力;強調虛領頂勁、立 身中正,維持頭部與軀幹的中立姿勢;利用身體不同部位輪流扮演穩定者與移動者的角 色;持續緩慢有節奏地促進速度、力量、軌跡、動作,以及外在環境的感官認知;藉由 手臂的對稱和對角線動作,提升旋腰轉脊功能;適度膝關節屈曲,降低重心增加身體穩 定性;綿延流暢弧形螺旋動作,以促進關節靈活性 (Li, Hong, & Chan, 2001; Wolf et al., 1997; Wayne et al., 2004)。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某些體能活動或運動之模式與型態,並 無法改善姿勢穩定的要求,更遑論預防或減少跌倒的風險,有些活動甚至還曝露在危險 的訓練環境,及不安全的訓練方式 (Skelton, 2001)。Forrest (1997) 指出,經過太 極拳訓練之後,能有效降低預期性姿勢調整,產生更顯著的站立姿勢穩定,以及改善日 常生活活動的下肢生物力學效率,並轉化為增加股骨、髖關節和下脊柱主要骨架區域的 機械性負荷 (Hass, Gregor, & Waddell, 2004; Verhagen, Immink, van der Meulen, &

Bierma-Zeinstra, 2004; Wu, Liu, Hitt, & Millon, 2004)。是故,太極拳旋腰轉脊螺旋動作,

對於身體中軸脊柱 「對拉拔長」 的作用,實有助於維繫腰椎穩定與動態姿勢控制之表 現。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