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腹部屈曲與背部伸展肌耐力測驗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2, 23)=.12, p=.89,λ=.99 , ηP2=.01,前後測間未達顯著差異,F(2, 23)= 0.07, p=.93,λ=.99,ηP2=.01,交互作用 未達顯著差異 F(2, 23)= 1.42, p=.26,λ=.89,ηP2

=.11。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在腹部 屈曲肌耐力方面,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1, 24)=.04, p=.84,ηP2 =.002,前後測間未達 顯著差異 F(1, 24)= 0.05, p=.83,ηP2

=.002,交互作用亦未達顯著差異 F(1, 24)= 2.94, p=.10,ηP2 =.11;在背部伸展肌耐力方面,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1, 24)= 0.07, p=.80, ηP2

=.003,前後測間未達顯著差異 F(1, 24)= 0.08, p=.78,ηP2

=.003,交互作用亦未達 顯著差異 F(1, 24)= 0.004, p=.95,ηP2 =.00。

第伍章 討 論

第一節 星型擺幅平衡測驗效果

星型擺幅平衡測驗顯示,實驗組右腳的前方、外後及內後的三個方向延伸距離,後 測顯著長於前測 (p<.05),顯示經過十二週的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動作與套路訓練,對以 左腳支撐、右腳延伸的動態穩定動作,有所助益。但是在以右腳支撐、左腳延伸的測驗 中,實驗組卻有與控制組類似的現象,不但在後測中沒有比訓練前更長的延伸距離,反 而有顯著較短的表現。星型擺幅平衡測驗之目的,係在保持穩定的支撐基底前提下,受 測者盡最大努力完成延伸的動作,須整合注意力、肌力、以及工作與環境訊息等,以達 達到此目標 (Earl & Hertel, 2001)。由於星型擺幅平衡測驗是以單腳支撐,再以另一 腳進行不同方向的凌空延伸,因此支撐腳維持平衡的肌力、以及動作腳維持凌空延伸的 肌力,是執行各腳、各方向的動作中,具有特定作用的能力。實驗組呈現左腳支撐、右 腳延伸各方向表現的顯著進步,反映這十二週的練習,對這些特定能力的助益。檢視陳 氏太極拳纏絲勁動作與套路,雖說整體來看,應是左右兼顧、相當對稱的訓練,但是完 全以單腳支撐的動作,僅有在套路中佔有少數。學習者在初學套路時往往是以一式、一

42

式累進的方式學習,左腳支撐平衡在套路的第二式金剛搗碓便出現,由於這個單腳支撐 的動作具有相當難度,同時又是在學習早期便遇到,因此推測由於反覆練習的機會多,

因此在左腳支撐、右腳延伸的星型擺幅測驗中,有顯著的進步。

另外一個可能造成左右兩側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訓練對慣用邊效果較大的現象 有關。Hewett, Stroupe, Nance, 與 Noyes (1996) 指出,從跳躍訓練計畫之研究中,有 44%的女性受試者增加慣用邊的腿後肌 (hamstring muscle) 力量,且僅有 21%增加非 慣用邊的腿後肌。此外,Nadler 等 (2002) 認為,從美國全國大學生運動協會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 第一分部之不同組別的大學運動員,

針對 2000-2001 年的數據分析,評估其運動前體能測驗顯示,經採強化核心訓練計畫後,

有 90%運動員的慣用邊,也就是右邊髖部伸肌之肌力明顯增加。按照一般慣例,身體的 慣用肢段以肢段動作及操弄某項物件為主,而非慣用肢段則以作為控制姿勢及穩定性支 撐的功能 (Peters, 1988)。Beling, Wolfe, Allen, 與 Boyle (1998) 指出,經招募美國 南加州 40 名健康的女子壘球聯隊選手、年齡介於 21~35 之間,採坐姿及站立方式進行 踢球與使用腳趾夾起小石子等實驗,結果在 90%測試時間中,慣用右手的受試者會以左 腳站立,並使用右腳執行較細膩的動態技能。該實驗顯示,受試者個人的肢段偏好取決 於活動的方式,當特定活動需要動態及靜態的成分時,則對於此工作的肢段偏好的一致 性較為顯著 (p<.01);然而,當針對非動態活動並採用單腳站立時,則左右腳的選擇 之變異性會更顯著 (p<.05)。對於姿勢控制之需求,使用腳或腿進行動態活動係一種 典型地慣用手與肢段偏好同側的偏側性 (laterality) 之運動控制;簡言之,左腳通常 是著重在維持站立及姿勢為主,然而右腳則以較為協調性功能之動作為主,例如:踢腳 與跳躍等動作。是故,本研究經過 12 週之陳式太極拳訓練介入結果,實驗組參與者右 腳在前方、外後及內後的延伸動作,具顯著增加延伸距離的表現,亦可能與身體肢段偏 好之偏側性有關。

在未經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動作與套路訓練的控制組部分,在以其一般日常活動的情 況下,星型擺幅測驗的結果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有顯著退步的現象。由於參加實驗者多

43

為中、老年齡層者,控制組平均年齡 44 歲,實驗組平均年齡更高為 54 歲,如未從事日 常生活以外的運動訓練,體能狀況如肌力、平衡能力等,就會隨著時間而衰退。在本研 究中,僅十二週的時間,便觀察到顯著減退的星型擺幅測驗結果,是對於中年以上的族 群,應積極從事運動訓練的建議,一項有利的佐證依據。

星型擺幅平衡的測驗,對於身體活動動作,具備高度代表性的非儀器測量評估動態 平衡表現,因此,星型擺幅平衡測驗之信度、效度,應足以預測下肢傷害風險管理,以 及確認動態平衡不足的下肢患者,並能回應健康受試者的訓練計畫。但從本研究實測中 發現,由於星型擺幅平衡測驗是在施測者監督、觀察下,受測者根據指導語自行產生動 作,施測者應對測驗的情況嚴格把關,以達到確實的測驗結果。測驗中若有出現下列情 況,應重新測量:(一)支撐腳移動偏離原中心點,或身體重心失去平衡。(二)延伸 腳無法在 3 秒內將腳能延伸到最遠距離,並保持停留 1 秒鐘。(三)延伸腳無法收到原 點,或延伸腳出現支撐動作。除此之外,從實際測量操作過程中得知,由於星型擺幅平 衡測驗方法並未明確規範受試者的軀幹動作模式,事實上,受測者雙手叉腰、上身保持 中正體姿,與受試者上身前傾或歪斜伸展,所測得的延伸距離迥然不同。當受試者軀幹 動作模式未能具體明確規範,則勢必影響測量結果的客觀性與一致性,也許採操弄工作 限制方式,請受試者頭頂放置砂罐,當進行延伸動作時便足以確保軀幹的中正,以及測 量數據的精確性。

太極拳是以虛實分明和重心轉移,而產生偏移力距作為動力來源,根據太極拳動作 運行理論,在一切動作內都必須分清虛實,所以練拳時要注意使動作處處呈現一實一虛。

太極拳動作本身就產生在重心偏移的轉換中,倘若沒有產生偏差即表示重心停留在中心 線上,而形成雙腳虛實不分的雙重狀態,因而失去動力造成變換不靈停滯重弊病,此舉 將使動作轉慢形成一個失勢的空隙,故虛實變換只有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靈 活轉換與訓練效益的要求。此外,太極拳動作以腰脊為中心,一動無有不動,因為腰是 在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因此,太極拳動作既要一動全動,則其 運動路線不能只是單純地在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後做彎曲動作,故必須整合腰

44

脊使運動路線形成一條左右、上下、前後的空間曲線,才足以將周身九個主要運動關節

(指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貫串起來。綜上,藉由腰脊的中軸功 能並配合螺旋運動,雙手才能運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特性,達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 要求。再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動作對關節的影響是不均等的,九個關節中轉動最易且 多的是腕關節,轉動最小且少的是脊柱,但是從太極拳節節貫串的前提下,則是要求腕 關節帶動愈小愈好,當腕關節轉動幅度縮減,則不得不以腰脊做為主宰,透過擴大身法 以達到節節貫串的要求。從本研究太極拳練訓介入之動作要求,在學習過程必須落實頭 部與軀幹立身中正的中位體姿、重心轉移的虛實分明、及腰脊帶領的整體運動動作之身 法控制參數方能有效增進姿勢控制、動態平衡及腰脊穩定等能力,同時也是訓練介入時 不可輕忽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核心肌耐力的訓練與測驗效果

穩定運動與核心訓練在復健及運動訓練領域,近年來逐漸受到相當程度的囑目,

Panjabi (2003) 指出,腰部穩定運動對於深層肌群而言,是屬於肌力強化運動並扮演 提供各肢段之動態穩定的重要角色 ,故腰椎肢段穩定能有效降低脊柱功能不良 。 Richardson 等 (2002) 學者則認為,對於從事功能性姿勢與動作,腰部穩定運動能增加 脊柱及骨盆的穩定性。同時,此舉能解決軀幹在運動控制不足與姿勢平衡不穩定的情況,

能有效降低下背痛並增加軀幹與股盆的活動範圍,改善身體平衡及神經肌肉控制等效益。

但從另一角度思考,透過運動提升腰部穩定性,最安全及機械合理性途徑,應該是以強 調肌耐力為主,因為該運動能在負重情況下,保持脊柱的中立姿勢、增進腹部的共同收 縮及功能性的支撐作用 (Carter, Beam, McMahan, Barr, & Brown, 2006)。是故,改善軀幹 肌耐力的表現攸關增進軀幹深層穩定肌群的效益,及軀幹肌群的神經自我調節機制,而 該肌耐力關係著維持脊柱姿勢的穩定以及預防下背痛。截至目前止,經檢視太極拳相關 文獻顯示,尚無具體研究設計檢驗太極拳對身體機械負荷的衝擊與影響。許多研究顯示,

45

太極拳具有提升日常生活活動的表現、膝伸肌之肌耐力、平衡能力、肌力與步態、促進 認知和雙重工作之表現,及身體下肢的生物力學效益等 (Li, Yuan, & Zhang, 2014),

諸如上述身體功能的改變與效益,倘若持續從事太極拳基本功與套路練習,並在符合動 作的基本原則與運動規律前提下,同樣亦能轉化為增強主要的骨骼部分與肌群機械負荷,

包括上下脊柱、髖關節、骨盆、股骨與相關肌肉骨骼力量與柔軟度等。本研究經過 12 週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動作與套路訓練,在腹部及背部肌耐力的前後測比較上,沒有顯著

包括上下脊柱、髖關節、骨盆、股骨與相關肌肉骨骼力量與柔軟度等。本研究經過 12 週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動作與套路訓練,在腹部及背部肌耐力的前後測比較上,沒有顯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