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 2000 年網際網路 (Internet)的蓬勃發展[1],新的資訊交換管道就此展開,世界各 角落的資訊可透過網際網路,輕易地散播至全世界,資訊的流量也以等比級數不斷成長 [2];因此,消費者對於資訊的內容量與品質之要求與日俱增。為了快速便利的散播與接 收大量資訊,資訊傳播方法與儲存方式也不間斷演進[3]。在光學儲存方面,從 1983 年 飛利浦與新力公司的開發的 0.65 GB 之 CD(Compact Disc),1990 年代的 4.7 GB 之 DVD(Digital Video Disc),至現今的 25 GB 之藍光光碟片(Blue-ray Disc),增加約 50 倍的 容量;光學存取系統的光源由紅光雷射進展至 405 nm 藍光雷射,讀取頭的數值孔徑 (Numerical aperture)也由 0.65 增加至 0.85,但卻始終受限於繞射極限[4, 5];因為機械馬 達的轉速限制,讀取資訊的速度遠遠不如其他介面,如 SATA3、USB 3.0、Thunderbolt®

等,更無法與磁碟儲存裝置的容量(> 1 TB)與讀取速度(>300 MB/s)匹配[6, 7];近來日本 更規劃 4K 特高解析視訊 (Ultrahigh definition video) [8],儲存與資料傳輸方法勢必須有 更進一步的突破。另一方面,使用者勤於交換質量並俱的資訊,對於網路頻寬也愈來愈 要求,如 Youtube®影音網站、Google®雲端應用,在大量使用者存取的環境下,骨幹網 路的速度也必須隨之升級,最早的商用光纖系統在 1980 年上市,傳輸速度為 45 Mb/s,

至高密度波長劃分多工(DWDM,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開發成功,傳 輸速度也提升至 14 Tb/s[9-13],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資料頻寬,如何在有限的頻帶中,增 加更多頻道,得以在一條光纖網路中,傳輸更多資訊;在這之中,窄頻(< 0.8 nm)濾 波元件在整個骨幹網路中扮演關鍵的腳色[14];透過窄頻元件,在相同寬度的頻帶中,

可加入或取出更多頻道的資訊。

體 積 全 像 術 (Volume holography) 已 經 被 證 明 是 上 述 兩 大 難 題 的 解 決 方 案 之 一

[15-24];利用體積全像術儲存資料,逐點掃描存取的二維儲存結構將演變至三維體積存 取,大幅提升單位面積的儲存密度;頁面式存取使得存取速度在相同的機械架構下,增 加 106倍(以每頁 1000×1000 資料點為例);而利用體積全像術,增加體積全像濾波元件 的厚度,就可以製作帶寬更窄的濾波元件,可在同一條光纖中加入更多頻道,增加傳輸 速度。

1.1.1 全像術與體積全像術原理簡介

全像術,從指利用感光材料記錄兩道同調光波的干涉光場,然後利用與記錄 (Recording)時的相同條件之一道光波照射材料,便可重建(Reconstruction)出另一道光波 的資訊,如圖 1-1 所示;經由物體表面散射的光波稱為物體光波,另一道光波稱為參考 光波;在記錄時,在底片上干涉記錄;重建時則只需利用參考光照射底片,就可重建出 與原物體相同之虛像;此技術最早由 Dennis Gabor 所提出;1961 年雷射發明後,Y. N.

Denisyuk 用同調光實現反射式全像記錄與重建,Leith 與 Upatneiks 的離軸全像消除同軸 全像的雙影像干擾[25-27],開啟全像與資訊光學的應用領域。

Recording Reconstruction

Laser

Film BS

Laser

Film BS

 Object beam Reference beam

圖 1-1 全像的記錄與重建示意圖。

全像可分為薄全像與厚全像,根據記錄材料的厚度、光波波長、感光材料折射率 與兩道光波的夾角,可寫出依判斷薄全像與厚全像的 Q 因子[28]:

 

 

sin

2

8 nd

Q 

,

(1.1)

只要 Q 大於 10,此全像便可稱為厚全像;厚全像的特點在於重建全像時,嚴格要求重 建光波的條件與記錄時的參考光波相同,如入射角度、波長與波前等,與參考光波之條 件偏離過多時,便無法重建已經記錄在材料中的資訊;若材料尚未飽和,對於使用者來 說,相當於尚未記錄全像的材料,可再進行全像記錄;1969 年,Kogelnik 提出耦合波理 論,解釋厚全像的繞射光強度隨著讀取光角度不同而變化[29],如圖 1-2(a)所示,材料

的折射率成諧波分布,其分佈有一空間週期

,材料厚度為 d,滿足厚光柵之條件;讀

取光由原來的記錄角度

入射,會在原來另一道記錄光的方向上出現繞射光,繞射光強

度與讀取光強度的比例為繞射效率





 

in

d n

 

sin2 cos1 ,

(1.2) 其中

為偵測光波長,θin為偵測光在材料內部的入射角,與

之關係可用 Snell’s Law 求 之,n1為相位光柵的振幅;繞射效率對於光柵振幅之模擬結果如圖 1-3 (a)所示,模擬參 數:波長為 514 nm,厚度為 2 mm,θin為 15o;當光柵振幅的調變範圍很大時,也就是 材料照光後的折射率變化大,繞射效率為一正弦平方之分布,當分布週期有數個的時 候,可說材料之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很大;而使用體積全像術儲存多張資訊,我們 希望每張資訊繞射效率最大但又不會浪費動態範圍,所以最小光柵強度(Grating strength) 應為 7.9

10-5(

cos

in

 d);當讀取光入射角改變的時候,布拉格失配量(Bragg mismatch)

增加,繞射效率隨著失配量變化為

 

 

 

 

 

  

 

in

in

d kd

n 2 sin

cos sinc 2

2 2

1 ,

in

B

d

 

sin

 2

(1.3)

因此,當 sinc 函數等於零,

B就是布拉格失配角(Bragg mismatch angle),也就是 讀取角度偏移量至

B,繞射效率就為零,在此模擬中,布拉格失配角為 0.028 度,非常 的小;此偏移量亦隨著材料的厚度增加而減小,代表材料對於角度的偏移越敏感,因此 就可以在同一位置上記錄更多全像資訊。而在波長多工系統中,布拉格失配波長最敏感

的則是反射式全像光柵,如圖 1-2(b)所示,當入射光為正向入射時,其布拉格失配波長 為[30]

B

d

2

2

 , (1.4)

若波長為 1550 nm,要達到 0.2 nm 的窄頻濾波器,只需要 6 mm 厚度,

d

z

d

z

(a) (b)

圖 1-2 厚光柵示意圖:(a)穿透式光柵;(b)反射式光柵。

0 1 2 3 4 5

0 20 40 60 80 100

Diffraction efficiency (%)

Modulation of index

x10-4 0.0-0.10 -0.05 0.00 0.05 0.10

0.2 0.4 0.6 0.8 1.0

Normailized efficiency (%)

Bragg detuning angle (DEG)

圖 1-3(a)繞射效率與光柵振幅的關係;(b)繞射效率與入射角變化的關係。

從體積全像術的原理分析,我們可以利用不同入射角或波長相異的參考光,與物 體光干涉,在厚材料的同一個位置上記錄多張全像;因此應用體積全像術,透過適當的 多工安排,可以在同樣體積的材料中記錄更多資訊,增加資訊容量;或整合更多的全像 繞射元件於單一元件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