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創作主題與內容

本研究的海報創作,從錯視的探討及案例分析結果執行之,應用於台灣土地 政策議題的相關系列題材呈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及資產,它乘載著 生命萬物、文化及歷史脈絡。德國政治家、經濟學家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曾言:「土地是一切生產和存在的泉源,是人類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 件。」意即土地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此限有的資源資產不應輕易遭 他人奪取或揮霍,然而經過幾千幾萬年人類不斷的開發,土地的劃分、使用、持 有不斷在變革,透過文獻探討針對近年土地政策相關議題研究的整理,彙整出環 境永續、人文歷史的維護、公共利益的探討及相關法律制度建議等,經過多次的 草圖構思與實驗調修正,本次創作將著重在土地與自然、文化、權益等相關題材 做進一步的剖析與展現,期盼能藉此詮釋自身對土地政策議題重視,及演進更多 錯視圖像的表現手法與層次。

創作以「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為母題,九張作品共分三大題 材方向:一、文化保護:地方文化的永續,完善歷史建物維護之標準;二、貧富 消弭:土地徵收與安置制度帶來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加速貧富差距;三、

環境保育:土地的開發及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每一題材面向視構圖所需套用以下 四種錯視手法,包含:漸變錯視、圖地反轉、空間悖理、多義圖形,其中「歷史 危護」、「文劊/文劊」、「祭豐年」探討文化永續;「平行世界」、「垂直世界」、「安 置補償」陳述土地政策中帶來的縉紳化現象;而「鎩羽無歸」、「吹煙裊裊」、「相 濡以沫」則為環境保育議題。期望能藉由此次的創作推廣土地政策議題的探討,

並開創錯視圖像表現更多的可能性。

90

4-2 創作手法與媒材

從案例分析的章節中對錯視圖像作品之探究,發現不同的錯視圖像表現與不 同型態的訴求表達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圖地反轉的所呈現的視覺張力效果甚佳、

敘事性強,能有效的詮釋出矛盾、對立或事件的差異、變化,類似方法如漸變、

多義圖形,也有顯著的成效,可將其運用在權力與關係的對立,或文化、環境變 遷的因果關係中。而空間悖理則恰巧有空間感不符邏輯的特性,能展現矛盾、衝 突或關係不對等的狀態,不過其構圖較複雜,手法操作不易,需多加揣以研擬新 意。此次創作唯不考慮使用幾何、運動錯視及漸變反轉,因其手法除了因佈局複 雜,特殊媒材難以詮釋之外,從文獻探討中可知幾何錯視因多以單一物件傳達訴 求,較難呈現事件因果關係,故不採用之。

至於創作媒材的揀選,擬以建材、土地之自然物做為表現,即土、沙、鐵粉,

其質地粗細兼具,可塑性高,能呼應主題之詮釋,且輔以 Photoshop 影像處理,

以修飾作品細節,以下表 15 整理出幾項材質的特性及適合處理之圖像:

表 15:創作媒材特性分析

土 沙 鐵粉

適用於簡單圖像,能呈現

較強的視覺分量。

適用於複雜圖像,處理較細膩之輪廓。

(本研究整理)

因此,可利用媒材粗細及顏色之差異,加強畫面呈現之效果,亦可依圖像之 需混和搭配,加強視覺的豐富度,如同作畫一般,筆者亦將其材質明暗表現手法 簡單分析如表 16:

91

表 16:媒材之明暗度呈現手法

暗 明

緊密堆疊 鬆散分布

顆粒粗 顆粒細

濕 乾

(本研究整理)

其媒材創作如同炭筆繪製,因色彩單一而使其明暗的表現顯得格外重要,亦 是畫面張力與否的重要關鍵,在西方繪畫中,有區分加法與減法的繪製模式,所 謂加法,即是在畫面上直接施以媒材,如油畫塗上顏料、炭筆畫堆疊碳粉,全依 輪廓線構圖:而減法則是隨機施以媒材後,運用器具或手指刮除、擦拭,以勾勒 出輪廓或修飾細節,而本研究之創作媒材亦須運用相似的手法進行創作,雖其質 地難以達到如粉彩、炭筆畫這般豐富的層次,卻也因此種拙劣感凸顯出畫面頑強 敘事張力。下表 17 以土壤為例,分析說明其媒材加減法的應用。

表 17:媒材繪製方法與其加、減之區分

加法 減法 加法+減法

撒 刮除

刷除

手抹

套用模型

(本研究整理)

92

現今許多烘焙料理之裝飾,也大幅研擬此手法,運用抹茶、巧克力、咖啡粉 等顆粒細碎之媒材,在餐點上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從此小節對於手法、

媒材之研究分析與模擬,整理出本研究之創作架構圖如下(圖 93):

圖 93:創作架構圖 (本研究整理)

93

4-3 創作過程與說明

本創作以土、沙自然物做為媒材,須花較多時間熟悉媒材特性,如粗質顆粒 與細質顆粒的傾倒、搓撒方式略有不同:粗質顆粒較難表現細膩明暗光線變化或 輪廓線(如圖 94),必要時需區分大小擺放,或放置於畫面用色較身之處,運用碳 刷或尖銳物勾勒形狀:細質顆粒則可依據明暗需求較任意揮灑,再使用碳刷、牙 刷等刻劃文括,甚至可借用吹風、拍打圖紙將顆粒做自然漸層變化,可塑性較高。

圖 94:媒材試驗

另外,在創作過程中,筆者也發現若使用一般表面燒粗糙之紙張,如影印紙、

圖畫紙等,使用自然物構圖過程中必會留下痕跡(如圖 94),久而久之畫面會變得 較髒,與炭筆繪畫道理相似,若畫面需表現婉轉的明暗變化,務必使用表面光滑 之紙質例如雪銅,方能使畫面保持乾淨整潔。再者由於自然物製作之修補、塗改 不易,構圖時盡可能先從畫面明度最低之區域開始描繪,明度愈高者愈後處理,

才能快速且準確掌握畫面整體明暗,讓整視覺表現鮮明且俐落。

94

4-3-1 視覺識別設計

服膺於錯視圖像表現為題,本此次海報設計系列之視覺識別(圖 95)以文字 之多義圖形為發想,運用「土地政策議題」中的「地」字與挖土機剪影做造型結 合,使此一視覺識別即富含錯視之矛盾意涵,運用黑白對比更突顯錯視圖像的視 覺衝突性,且呼應自然媒材的單色性質。

在字體設計中,「地」以尖銳帶點圓滑的筆畫呈現,表現台灣衝突、爭議的 土地上保有的生態與人文溫情,運用厚實卻碎裂的字體象徵土地的困境。而下方 的英文子題「LAND JUSTIC(土地正義)」則使用稜角較清晰的造型,來顯示正義 的伸張不應軟弱、自怨自艾,需要人們的力量勇敢發聲! 整體視覺效果簡單、強 烈,如同其訴求的提出,希冀受到更多人關注即探討。

圖 95: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之視覺識別設計

95

4-3-2 土地政策議題系列—文化保護

圖 96: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歷史危護」

96

表 18:創作歷程及說明之一 題名 歷史危護

文案 現今法令對於歷史建物維護之標準不完善,且缺乏明確建築史料及 全面性的盤查計畫,使古蹟、歷史建築難以獲得妥善保存,且提高 民間推動都更之成本。

創作 說明

現今法令對於歷史建物維護之標準不完善,且缺乏明確建築史料及 全面性的盤查計畫,使古蹟、歷史建築難以獲得妥善保存,且提高 民間推動都更之成本。以破碎的舊式建築造型與人物做圖地反轉,

象徵房屋如生命,富含歷史記憶,應完善訂定建物保護之策略,讓 歷史文得以永存。

手法 圖地反轉 媒材 細砂、土 創作

過程 與 試驗

人物作為此作品圖地反轉中「地」之表現,其造型進可能簡化但鮮 明,臉部表情須謹慎處理,誤過多細節導致賓主不分。

最終 版本 作品 示意

97

圖 97: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祭豐年」。

98

表 19:「祭豐年」創作歷程及說明 題名 祭豐年

文案 都市更新缺乏歷史脈絡或地方生活軌跡的思考,傳統文化將逐漸式 微。

創作 說明

都市更新規畫的過程中未與居民有完整的溝通,缺乏歷史脈絡和地 方文化軌跡的思考。以原住民頭飾及新建築的結合,形成文化上的 視覺衝突效果,以「祭豐年」為題,旨在探討台灣傳統文化係因社 會的變遷、土地的開發、新社群、商業的注入而日益消散,原是慶 祝豐收的祭儀,漸漸被封存、式微。

手法 多義圖形 媒材 細砂 創作

過程 與 試驗

大廈與原住民頭飾的併置不易,需互相保留足夠的造型才能婉轉變 換。另外,加入原住民的特質如黥面、綴飾等可以更容易辨識出原 民身份。

最終 版本 作品 示意

99

圖 98: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文創/文劊」

100

表 20:「文創/文劊」創作歷程及說明 題名 文創/文劊

文案 「創」與「劊」僅三劃之差,我們究竟扮演傳統文化的創意家還是 劊子手?

創作 說明

文創產業日益興起,但傳統文化產物卻不斷消逝。運用文字「創」

與「劊」兩者形似卻反意的關係,形成具衝突的多義錯視效果,喚 起觀者反思文化傳承的真切性及重要性。

手法 多義圖形 媒材 細砂 創作

過程 與 試驗

最終 版本 作品 示意

101

4-3-3 土地政策議題系列—貧富消弭

圖 99:錯視圖像之土地政策議題海報系列「平行世界」

圖 100:「平行世界」實體作品平視、俯視

102

表 21:「平行世界」創作歷程及說明 題名 平行世界

文案 安置補償制度使得低收入者因無力負擔新居房價,被迫遷往他處生活,

形成嚴重的貧富懸殊之屏障。

創作 說明

舊社區從原本的低收入戶聚集,到重建後因地價及租金上升,導致較高 收入人士遷入,取代原有低收入者,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即為縉紳化 過程。

本作品以三維立體方式呈現,應用拾荒車與新建大樓造型的造型做漸變 錯視,再透過壓克力板交疊法,區隔兩者的關係,讓觀者乍看以為是貧 致富的轉變,實則為兩層有距離的平面空間,如同貧者與富者的平行世

本作品以三維立體方式呈現,應用拾荒車與新建大樓造型的造型做漸變 錯視,再透過壓克力板交疊法,區隔兩者的關係,讓觀者乍看以為是貧 致富的轉變,實則為兩層有距離的平面空間,如同貧者與富者的平行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