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瓦沙雷利(Victor

針對歐普藝術(Optical Art)先驅維克 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 1908-1997) 1929 年至 1992 年間 720

8 恆定的 Abstract action codes,讓他們 可獨立於硬體設備之外來設計 VM

9

美鑑賞能力的學習情形。

邱煒傑 2007 馬賽克藝術中的錯視 效果研究

利用錯視效果改變馬賽克的主觀色 彩,以 Craik-O’brien-Cornsweet illusion 以及 neon color spread illusion 這兩種錯視作為研究對象,並分別設

赫曼方格(Hermann grid)錯視的產生 可歸因於人類眼球細胞的側抑制作 用(lateral inhibition) 讓我們以為看 見灰點的存在,此種現象是因感覺器 官接受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過程中所

10

以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提 出的封閉法則(Law Of Closure) 做為

11

Scanimation 造形方法與可延伸運用 之設計。

12

13

應用於海報、識別應用品、T-shirt 等 設計上。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錯覺與錯視

錯視與錯覺經常發生在生活中,其道理相近。錯覺(illusion),與「滑稽 (ludicrous)」具有共同的字根,源自拉丁字「illudere」,是欺騙的意思。因為感覺 系統中有相同的生理機能,對於這世界也有共同的經驗,大多數的人們在一樣的 知覺情境中都會產生錯覺 ( 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2006)。朱寶 榮(2004)認為,所謂「錯覺」是指對於客觀的事物產生某種固定傾向的扭曲的知 Jacqueline, B

Thurston&Rona

21

錯視」、「感覺器官所引起的生理錯視」。 C.Wallschlaeger

& C. B.-Snyder 生的錯覺,就稱為錯視(visual illusion)。

陳俊宏、

Tsutsumi Namio (劉建國、

22

(10)深度錯視;(11)色彩、明度錯視;(12)欲求、情緒錯視 楊清田

23

Tsutsumi Namio

Gregory (瞿錦春、

Muller-Lyer Ponzo 圖 形、

Poggendorff 圖形

Penrose 三角 形、Escher 圖像

Kanizsa 三 角形、盲點

Gregory(瞿錦春、張芬芬 譯,2006)提出的虛構不實法則較具特色,有助於創作 的構思。本研究整合以上各家錯視分類法,以幾何、生理、認知三種構成錯視的 因素來加以探究,其研究如下:

24

2-3-1 幾何錯視

幾何錯視所概括的類別多樣,視覺上的大小、長短、距離、角度等,若觀察 與實際情況誤差很多,即是幾何錯視,透過尺或量角器的測量,能得到更顯著的 視覺分歧效果,圖形名稱大多由研究者命名,由以下簡要說明之。

a.長度、距離、面積之錯視

以繆勒利亞(Muller-Lyer)圖形(圖 2)、彭佐圖形(Ponzo)圖形(圖 3)、亥姆霍茲 (Helmholtz) 圖形(圖 4)及亞賓浩斯(Ebbinghaus)圖形(圖 5)為例。

b.角度、方向錯視

以傑史特洛(Jastrow)圖形(圖 6)、傑魯納(Zöllner)圖形(圖 7)及波更得魯夫 (Poggendorff)圖形(圖 8) 為例。

c. 彎曲錯視

以賀林(Hering)圖形(圖 9)、梅茲格(Metzger)圖形(圖 10)為例。

25 (Op Art)」的誕生,歐普為「Optical」的縮寫,意指為視覺效應,觀者會因其大 量的視覺誤差,讓原本靜止的畫面產生閃爍感。如圖 11 為匈牙利裔法國藝術家

26

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的作品「Vega」,運用矩形方塊與圓形凸起的形變效果,

讓畫面有凸起與凹陷的跳動感。

圖 11:Victor Vasarely Vega

(圖片來源:http://www.op-art.co.uk/victor-vasarely/)

2-3-2 生理錯視

生理錯視主要作用在視覺的適應,眼睛在接受到一定時間的刺激後會感到疲 勞,便會產生視覺暫留的現象,即在視網膜上留下隨著眼球移動的補色或殘影。

現今看到的動畫製作,便是運用視覺暫留的原理結合而成。

a.補色殘像

小學自然課都有探討過視覺疲勞的現象,當焦點持續關注在左圖紅色圓形上 約 30 秒,在轉移到地個白色圖形上,便會出現如右邊的綠色(如圖 11)。

圖 12:補色殘像

b.運動錯視

運動的錯視包含種類繁多,許多與視覺刺激、視覺運動現象皆會形成不同定 義的運動錯視。本研究主要探討物件在不同時間點因視覺暫留等因素,所產生的 多重視角錯置、併置的現象,俗稱為「疊影(Overlapping)」。

舉例藝術創作上的表現,如二十世紀初的未來主義,透過影像的切割、轉化,

27

在靜態的視覺上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動態視感(如圖 13),此種手法也常被應用於 影像處理,來營造人物、動物或交通工具的動勢。此法亦可大量見於蒙太奇攝影,

蒙太奇手法影響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圈甚深,其意義即是「將某些東西併置」,它 的手法呈現涉略多種錯視型態,以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攝 影作品為例(圖 14),將同一事物運用不同角度、景深進行拍攝與拼湊,宛如立體 派併置手法,形成了一件具有動態視覺效果的攝影作品。

圖 13:未來主義的動態視感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ce l_Duchamp

圖 14:蒙太奇攝影的視角錯置 (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1982.Petersburg Press.)

2-3-3 認知錯視

認知是一種知覺、訊息處理的過程。當眼睛接收到訊息後,由視覺神經傳送 到大腦分析處理,產生了視覺認知。十九世紀德國心理學家 Hermann von

Helmholtz 認為,視覺認知是對外在物的感覺做出一種「淺意識推論(unconscious inference)」,強調背景知識和邏輯思考過程的重要性,因此知覺和思考是相連的 (Richard L. Gregory。瞿錦春、張芬芬譯,2006)。

a. 悖理圖形之錯視

又稱「逆理圖形」、「矛盾圖形」之錯視,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邊洛斯 (Penrose)三角形」,就從圖 15 左邊的視角看上去,這樣的結構是不可能存在於三 次元空間的,但從右邊角度觀看,便會發現如此現象得以合理存在。它之所以引

28

發錯視,是因為當物體彼此有接觸時,我們容易誤認為觀看的距離應該是相同的。

好比電影拍攝常使用的借位手法,從演員慣有的肢體互動中,也容易使觀眾以過 去的經驗而誤認為演員真的如實演出。因此,從 Richard L.的觀點認為,這個圖 形得以說明,依過去錯誤經驗判讀,會產生此種矛盾現象。

圖 15:常見的悖理圖形---邊洛斯(Penrose)三角形 (圖片來源:http://www.faredecorazione.it/?p=4441)

b.多義圖形之錯視

又名「雙關圖形」、「曖昧圖形」之錯視,其原理是透過視覺的運動,使得圖 形同時產生兩者(或以上)相互曖昧甚至矛盾的圖像意義。 視網膜上任何影像都 是曖昧含糊的,它可能再現出無限多種形狀、大小、顏色等等。Gerrig 和 Zimbardo(2006)在「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一般人類知覺的特性便是把環境中的 曖昧狀態和不確定因素解讀清楚,從中尋找出恆定及穩定性,以便後者遵行之 ( Richard L.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游恆山 譯,2006)。

如圖 16 的奈克(Necke)方塊,觀察此方塊體會發現,它可以變換出兩種不同 的三次元視角,正是所謂的「多義圖形 (曖昧圖形)」。Gregory(2006)認為,之所 以會有此曖昧現象,是因為我們的視覺同時受到外部刺激,且對物體作出不同深 度的轉換「假設」,此種運動視差產生了視覺曖昧。

29

雙重影像(double image):看圖形或背景,局部或整體,因觀點 不同而出現不同意義的畫面。

Nicholas Roukes

30

Greory.

(2006) (ambiguous figure)。

(本研究整理)

從上述列表中可見許多專有名詞如「歧義畫」、「雙重影像(double image)」、「雙 關圖形」、「模稜兩可圖形(ambiguous figure)」….等,都是多義圖形衍生的別稱,

強調其富含多重影像與意義,使得觀者視點會在兩種或多種的刺激上游移不定,

進而產生錯視的效果。在圖像創作表現中,許多視覺藝術創作者也常運用此種表 現手法傳達其訴求,諸如圖地反轉、漸變反轉、漸變錯視皆為多義圖形範疇,加 上空間反轉、悖理圖形,本研究將所有以反轉為名之錯視統稱為「視覺反轉」, 由下一段來說明視覺反轉的特性、種類與應用。

31

2-4 視覺反轉

延續本章第 3 節中提及之悖理圖形、曖昧圖形、簡單法則,本段將其彙整深 入探討視覺反轉的各項應用原理,分析藝術家、設計師如何應用此手法創作作品 2-4-1 圖地反轉

形體的感知、深度感知和運動感知,三者是構成視覺理論研究中重要的連結 (Solso,2004),我們依循著視知覺明暗、深度的運動來確認物件的形體。著名的 魯賓(Rubin)之杯(圖 17)就蘊含了此法,依循明暗的區隔,如果只看圖像中白色 部分,會看到杯子形狀,但若往黑色背景看,則會出兩個面對面對稱的臉孔。此 種曖昧圖像形式即為「圖地反轉」。

圖 17:魯賓之杯的圖地反轉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in_vase)

在視覺心理學上,把視覺對象從其背景浮現出來,讓我們得以辨識的為「圖 (figure)」,其周圍背景為「地(ground)」,「圖」與「地」之間的形、色、明暗之差 異,造就圖形的產生(王秀雄,1975)。熊祥林(1990)將此種圖地的關係解釋為「轉 換」及「互補」的特性,強調兩者的相輔相成,以下表 7 整理出各學者提出圖與 地的現象差異:

32

33 雷同。Thurston & Carraher(1975)認為,在視覺圖像表現中,敘事效果最佳的色彩 即是黑與白,因為黑色與白色會在視網膜上引起極度的刺激性,在視覺上會產生 補色的作用,視神經系統愈疲倦,眼睛必然會努力維持一定的形象,而這種適應 作用所產生的形象重疊與位置變換感,黑白所具有的震動作用,產生心理學上圖 與地的逆反效應(Jacqeline. B Thurston & Ronald, G Carraher,蘇茂生 譯,1971)。

2-4-3 圖地反轉種類

下列根據筆者對於視覺反轉的觀察及分析,歸納出兩種常見的圖地反轉類 型:

a.邊境反轉(統稱為圖地反轉):單純以兩者圖形的邊境造型做區隔,多半也會使

34

用對比色使其分割強烈,產生兩相緊密的呼應或矛盾圖象。如圖 18 福田繁雄的

「日本京王百貨宣傳海報」,運用上下方向且黑白對比交錯的腿部,吸引觀者眼 光,且兩者相互運用彼此的輪廓巧妙地結合,是互為圖與地的關係之手法,透過 完形心理學的作用,使觀者忍不住依循著腿部輪廓線探究其形體的奧妙。又如圖 19 達利的作品,運用裸女排列成一個骷髏頭,使得視野在兩者之間不斷變換,

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下讓圖像具有強烈戲謔感。

圖 18:福田繁雄 日本京王百貨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m/pin/8796161744 826848/)

圖 19:Salvador Dali.

In Voluptate Mors .

(圖片來源:http://eddieyuen.weebly.

com/blog/2)

b.漸變反轉:屬於漸變錯視的一種。延續圖地反轉中邊境線的區隔法,用圖像漸 變的方式連接兩者的關聯性,此構圖法除了須思考圖地的關係之外,中間的轉變 過程也必須巧妙而自然,是相當高難度的反轉手法。如圖 20Escher 的作品,運 用兩個反方向飛翔的鳥形,精湛地漸變出田地間晝夜的景象;圖 21Gonsalves 的 作品則以橋和帆船作為漸變的兩個物件,若忽略中間轉變的過程,其作品意境是 純然寫史實作。從兩者的圖像表現手法中可以發現,在漸變反轉的轉變過程最中 央,其形體必須是完整封閉的圖像,才能使得兩者圖形變換得渾然天成。

35

圖 20:M. C. Escher Day & Night (圖片來源:

http://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 /16131

圖 21:Rob Gonsalves Towards the Horizon (圖片來源:

http://marcusashley.com/artists/rob-gonsalves)

2-4-4 空間反轉

此種反轉較無拘束於圖形與圖形間邊境的包圍,而是運用悖理圖形原理解構 空間,反轉景深的上下或前後關係,或將不同視角併置、壓縮、延展,使空間不

此種反轉較無拘束於圖形與圖形間邊境的包圍,而是運用悖理圖形原理解構 空間,反轉景深的上下或前後關係,或將不同視角併置、壓縮、延展,使空間不

相關文件